文章吧手机版
《加缪全集(戏剧卷)》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09-09 20: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加缪全集(戏剧卷)》读后感摘抄

  《加缪全集戏剧卷)》是一本由加缪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76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加缪全集(戏剧卷)》精选点评

  ●第一次认真读戏剧,就如此的激动人心,戏剧比小说节奏真的冲突得多。最喜欢的卡利古拉追求所谓自由误会里面对大海夏天向往以及错杀亲人都有一种可惜遗憾。戒严里的瘟疫战胜内刻画正义者中对革命坚持,这些故事都活伶伶的在眼前浮现。而且够深刻

  ●头上三尺有暴君

  ●读了《戒严》(l’état de siège )。加缪悲天悯人情怀,暗藏汹涌反抗精神。“他们害怕时候,是为自己,而他们的仇恨却是针对别人。”“人一旦了解微不足道,而上帝面孔可怕的,也就不能很好地生活了。”

  ●京东促销的时候买的,20元超值,因青戏节的《卡里古拉的月亮》而长草,大

  ●我们什么时候聊聊卡利古拉|41-46/100 加缪改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太酣畅淋漓了!原来很多西绪福斯的哲学思想都是与之分享的,斯塔夫罗钦。

  ●加缪在局外人里提到的故事变成了其中一篇戏剧。

  ●阿斯图里亚斯起义真是欣赏不来

  ●第一次讀劇本讀得這么過癮。

  ●人处于不满状态,既是斗士,又不知所措;既怀着绝对的希望,又持彻底怀疑态度,因而生活在悲剧气氛中。对秩序的反抗越是合理,而这种秩序越是必不可少,悲剧的规模也就越大。

  ●尽管加缪说他认为把别人的作品改编成剧本也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我却遗憾他没把全部心思用来写自己的剧本。因为他的原创水准实在很高,《戒严》、《卡里古拉》、《正义者》都是难得的佳作

  《加缪全集(戏剧卷)》读后感(一):简评

  1.《卡利古拉》——最喜欢的一部,极端处境中看人性,而世界真相的卡利古拉无法再活着。对绝对真理道德要求使他无法与世俗生活融合。结尾处有一点Raymond Carver的感觉,“发现悲伤也不能持久,甚至痛苦丧失意义”,悲伤和痛苦的虚无性。

  2. 《误会》——需要别人时你总会抛弃,当你觉得别人需要你时别人也那么需要你。人总是在世界上孤独地生活。

  3.《正义者》——革命与战争的虚无性,实际上没有任何一方是正义的。在这个过程个体的自我怀疑在中国人的思想里体现的不很明显可能是被整体性的要求给消解掉了,这一方面使中国人不那么虚无和痛苦,另一方面行为没有被很好地反思,造成遗留

  加缪不断地谈到沉默问题,想到伯格曼也谈,鲁迅也谈,似乎沉默在现代思想中是个很重要概念,日后有待再思考

  《加缪全集(戏剧卷)》读后感(二):按喜欢程度给每个剧打个分

  五分---

  误会:非常有加缪哲学的味道,剧情和结构都十分完美。

  正义者:虽然不像是荒诞或是反抗一类的题材,更多的是探讨伦理的问题,但写得非常感人。

  四分---

  卡利古拉:似乎是作者最看重的一部,哲学味太浓,人物很难引起共鸣。

  群魔:作者要把一部几百也的小说压缩到几十页上,剧情过于跳跃了,看在老陀的份上,给四分吧。

  医院风波:除了结局不太喜欢,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三分---

  闹鬼:喜剧么,自然打分不会太高。不过也还值得一读。

  信奉十字架:不太能理解如何就表达了“一切都是恩宠”?

  奥尔梅多骑士:这个算是正剧吧。比较中规中矩。

  二分---

  戒严:瘟神和女秘书究竟是象征着集权还是命运?或许兼而有之?总体感觉就是混乱...

  修女安魂曲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语言相当之拗口。

  一分--- 

  阿斯图里亚斯起义:到底想表达什么?乱七八糟的

  《加缪全集(戏剧卷)》读后感(三):加缪戏剧集

  相对来说,加缪的原创戏剧质量更高一些,风格也比较统一,改编剧的质量主要看原作,风格差异也很大。之前看了《卡利古拉》和《正义者》,以为加缪只是想换一种体裁来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没想到居然也写了不少戏剧,还有对悲剧的分析和展望。 误会是加缪“创作现代悲剧的一种尝试。”只要多说一句话,悲剧就不会发生,“人可以自救,并且救别人,只要拿出最简单的真诚态度,讲出最准确的话。”老仆人像上帝一样回答了男主妻子时,这也许又是个误会,“痛苦或非正义达到一定程度时,谁也帮不了谁,痛苦的境况是孤立无援的。” 戒严是最像加缪的一部作品(加缪原话),是一部表现独裁者的讽喻剧,“这个表现自由的剧本,既不受右派的专制统治,也不受左派专制统治的欢迎。”从这点来看,加缪反对的是专制,不论左派还是右派。 阿斯图里亚斯起义,我觉得加缪可能更想突出起义者处决平民与政府军队处决起义者豪无差别。 闹鬼、信奉十字架和奥尔梅多骑士算是比较接近古典主义的喜剧、悲剧和悲喜剧,中规中矩。 医院风波的情节非常诡异,本来是一个正常的善意的谎言的情节,但里面好多地方只能用灵异来解释或者用骗局来解释。所谓的骗局是医院和其中一个女护士设的局为了骗钱,女护士在开头进入主角办公室,让主角听到声音,后来又藏在主角里继续制造声音并偶尔被主角的主角母亲发现,所以结尾主角妈妈才会来救主角,但这个骗局难度的操作有点大。灵异的解释就是那个女护士是死神,主角的幻听可以是脑瘤,虽然手术切掉原发病灶,但已转移全身,后来的射线是放疗,上面符合医生的表述。最后死神等着他死亡,结局也象征男主死亡。 修女安魂曲和群魔有原著小说,就不评论了。

  《加缪全集(戏剧卷)》读后感(四):卡利古拉

  加缪笔下的卡皇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有终身成就的实验戏剧演员,当然,加工的时候揉了点尼禄的影子。《卡利古拉》,是曝光世界天性中的残酷面的,这件事很清楚:世界对人漠不关心,责怪这点,才可笑。卡利古拉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扮演天灾的人祸,戏中戏。

  不少人和我一样,会想到那些英美学者的一席自由谈,但加缪是他们的老师,卡利古拉说,“我的自由不是好的”,这为他们所有的言论和策论提出了基本问题,另外,只有弱智才看不出西皮翁才是加缪附体,他做了什么?他的父亲被卡皇杀戮,惨吗?不,在这出戏里甚至是希望的契机。58页那段卡皇的独白就看得出来,“那些被我杀了父亲的人不会害我,因为他们已经明白了我在做什么。他们的嘴里有很我同样的血腥味……只有被我戏弄的人,他们的虚荣我无法抵抗”。蝗虫一样多的人,在虚荣中嗡嗡鸣叫,杀不绝的,也没必要,这是混乱欲望的肉身啊。西皮翁不仅原谅了卡皇,还爱上了它,但它知道卡皇已经废了,没救了,自己汲取了他彻底黑化的灵气,去除了其中致命的毒素,拒绝谋反,接过灼人的火种,向卡皇深情告别:“我要去云游,寻找这其中的道理”。

  政治是什么,政治是人类之间的事,家务事!他们撇开天灾谈论人祸,以为这才“实际”。加缪在谈什么?内化于人类社会的矛盾来自何处?这个问题并不是妄谈。人是模仿学习型动物,是仿生学的产物,在这个基础上,首先,人祸是天灾的人化,其次,对天灾的迟钝会滋生人祸。加缪的结论如此精湛,人的怀念、非理性的荒谬质与二者间涌现的荒谬感,构成了荒诞悲剧的三位主角,且与实用逻辑学的破灭一起结束。无间隙自然与其被区分的恐怖面,害虫和益虫的区分,还有拟人化了的克苏鲁的混沌神话,这些不是主流,但迟早要再次被重新重视的,不打开这个宇宙视野,人只能蝇营狗苟罢了。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在质疑那种安逸的人间哲学的基础,撇开宇宙谈论人类的俗见已经够自恋够膨胀够泡沫的了。一句话,天灾与人祸唇齿相依。不同情暴君,就不可能阻止暴君出现,可又怎样呢?没人肯听,他们不信邪,他们想搏一搏,推翻它,代替它,暴君就是那些人自己。毛泽东就是红卫兵自己,这个例子太寻常。有什么分别:万物灵长、皇帝、领袖,是点滴无知的虚荣心汇成……是蝼蚁野心聚成的骷髅塔,他们乐意,他们残念未了,至今如此。为什么?肤浅的回答总是,“没人性”。不是的,恰恰相反,是太有“人性”了,太有“人情味”了,人的自恋、狭隘、虚假的善良,拧成一股意志,渐渐觉得自己可以做主了。开始哺育他们自己推举的魔头,羞涩地不敢承认,心里却包藏窃喜,“尼禄的妈妈生了尼禄,尼禄吃了她”。答案是反的,暴君的出现,并非人道沦丧的凶兆,是人被人道所蒙蔽,只见自然厚爱人的片面,当然这也很自然,毕竟,幸存者都是被厚爱者,可这个结果说明不了什么,随时你也可能被吞了,而最终你都将被吞,被无常吞,迟一点,被命吞。没错,“它没人性”。只要这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潜台词总是“我有人性”,这样的人,多半就是下一个暴君制造者。

  卡利古拉和西皮翁也聊了山河风光,他们聊得很愉快:水天一色,草长莺飞,平原夕照、曲径通幽。卡利古拉不同意的是什么?不是山河的壮丽。他嘲笑这种短浅自欺的目光:可这有个缺点,它缺乏血腥味。生命这支蜡烛有两头,肥沃大地是一头。天灾,血光之灾,是盗火的另一头。棉心在引燃,蜡脂在消耗。这就是生命的限度,就这么短,能丈量些什么?越聚焦于这个稀有珍贵的过程,就越不浪漫,也就握紧了命。

  《加缪全集(戏剧卷)》读后感(五):凡此种种都源于内心的温柔。

  没学问,也没研究过加缪的作品,只说自己的理解吧。

  在我的理解,戏剧是创作者把高度抽象的道理或者所提出的问题用生活现象的形式演化出来。

  那么知道了戏剧所表现的主题,一切现象的意义迎刃而解。

  加缪对《卡利古拉》的创作取材,基本来自苏维托尼乌斯所著《罗马十二帝王传》中的盖乌斯·卡利古拉传章节。

  剧中的卡利古拉在经受了一次生离死别之后,发现人们除了满足食色欲望之外,几乎没有别的追求了,就算有,当满足食色欲望后也没力气去追求了,久而久之的麻木,变得愚不可及,剩下的只有死亡等在不远处,人们竟然甘心情愿的付死而去,更有甚者把这样的人生叫做幸福。对此他报以蔑视。进而他变成了一个激进的理想主义者,利用手中的权力教化点醒他的臣民。但是,这种激进同时使他失去了在本无意义的人生中寻找和创造真正幸福的机会,彻底的毁了他自己。其实在这一行动过程中,他也明白后果是什么,却为时已晚不能回头。

  剧中的卡利古拉表面上荒淫无道、杀戮成性、利欲熏心,其实质却是个可悲的正面人物。埃利孔是个旁观者。西皮翁是卡利古拉的知己。舍雷亚是明智者。卡索尼娅是卡利古拉的部分感情实体,也是他部分生活实体。各位贵族长老们则是除食色之欲外别无所求的愚蠢之人。

  这样整部剧的脉络就渐渐清晰了。

  卡利古拉一出场,就和心腹埃利孔说了自己的想法。作为真正的戏剧,作者决不会把中心思想用一句或几句台词交代给观众和读者的。因为所有角色要为中心思想服务,一盘棋的概念。所以这一部分卡利古拉对自己想法的表述,仅仅作为描绘中心思想的一个开篇部分。例如他想要月亮。整体上看,月亮比喻着不可能得到的,却看得见的一件事物。代表了卡利古拉的理想,但如何达到理想,他不知道。而且月亮这个符号也揭示出此理想的缥缈与不现实。

  卡利古拉对埃利孔说:人必有一死,他们生活并不幸福。——如果因为人最终会死,就算生活不幸福,那卡利古拉理想的目的就在于如何长生不老啊。但是他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做,而是不停的杀戮。这就表示“人必有一死”并不是他要说的重点。重点在于,人生走到尽头,除了死,人们没有得到任何别的东西,因此他们不幸福。

  在这一段之前贵族们的对话,也对此作好了铺垫。什么感情都难亘古不变,唯独吃吃喝喝,眼下的爱情能让人们有生活动力。总是只顾眼前,就这样浑浑噩噩了此一生。

  埃利孔深知卡利古拉已经感到了此种命运的不幸,更加深知作为一位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凯撒也陷入这种命运就是不幸中的不幸。所以埃利孔有句台词说:不幸,就跟结婚一样,择偶结合,自己满以为是挑选别人,结果反而被别人选取。事情就是这样,谁也拿它没办法。

  对卡利古拉的想法,和他要做的事情,埃利孔表示理解,不过他对卡利古拉是否能坚持到底持怀疑态度。卡利古拉表示,正因为没有谁坚持到最后,才一无所获,也许,只要遵循逻辑,有始有终就行了。——唉?读到这里的时候,陀思妥耶夫斯基忽然从我脑袋里冒出来。

  卡利古拉决心大干一番,如果他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就罢了,恰好他有。他要点醒众人,教化众人,成为一位言之有物的教师。联系上文他想要月亮,月亮代表一种理想,一种境界,那他岂不要做指月之人么?——但其实,我更愿意把加缪称为指月人。

  然后卡利古拉就开始逐步实施他的计划了。不择手段的聚敛钱财,草菅人命,倒行逆施,道德沦丧。

  可是呢,在这样一个糟糕的状态下,竟然有人明白卡利古拉的目的为何,就是舍雷亚这个明智者。他不但是聪明人,而且相当会权变事物。他理解卡利古拉的想法,同时反对卡利古拉的激进。若不是人有思想,和自然界的动物无异。就算有思想,境界也各不相同,那些没什么境界的只求劳动所得应付生活的人们,在卡利古拉的残酷教化下就成为了无辜。而这些无辜恰恰是社会的基础,当卡利古拉的激情挥发完毕之时,也是整个罗马不复存在之日。卡利古拉的理想还是一无所获。

  到头来,卡利古拉仅仅做了一件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的事呀。

  实际上卡利古拉也在反复衡量着这个问题。以至于得知舍雷亚要聚众谋反的时候,他都有点儿动摇了。

  唯一和他心心相印的人是西皮翁。卡利古拉杀了西皮翁的父亲,让西皮翁也感受到了当初卡利古拉明白的那些道理。对于死亡的意义,西皮翁的诗,说出了卡利古拉的心声。

  追求造就纯洁之人的那种幸福,

  天空高悬着光芒四射的太阳,

  唯一的野蛮庆宴,我无望的妄想!

  ——西皮翁道出了卡利古拉在事态发展到后半程,对于死亡的认识。说白了就是飞蛾扑火嘛。

  最后卡利古拉诀别了自己的友谊、爱情还有生活,反观这已穷途末路的人生,悔不该当初,可他实在没有力量阻止自己。只能等待着这一辈子他唯一能得到的东西——死亡。

  荒毕一生的卡利古拉是正面人物,虽然他的做法过于激进,带有毁灭性。他曾对舍雷亚说:凡是具有深度的激情,都带有暴戾的行为。

  而我想说,凡此种种都源于内心的温柔。

  看完整个剧本,可以感受到加缪在那个时期内心自我论辩的过程。他的心态,让我想起贝多芬了。贝多芬是那么憎恶普通群众,因为他们无知愚蠢,但又因为他们无知愚蠢,贝多芬是多么慈悲怜悯他们。可是谁也无力改变这一切,就算你领悟到了真理,哪怕你有凯撒的权利,也不能改变一点点。搞不好,在你努力抗争或者尽力避免不幸的时候,命运的巨轮就把你碾成齑粉了。

  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说点别的。

  有人认为加缪所写的卡利古拉就是历史上的那个卡利古拉。天知道罗马历史上那个二十多岁就歇顶的家伙有没有神志啊。难道因为加缪的创作,臭变态卡利古拉就变成了苦心孤诣的卡利古拉?照这样说,当初罗贯中要是多费点心,董卓也成好人了。

  还想到了王家卫《重庆森林》台词中总提到的,什么东西都有个保质期。《卡利古拉》中说道,除了饮食男女之外,其余的情绪都会随时间消逝,其实男女之情也会新旧交替无复孑遗。唉,说起来人渐渐的麻木确实太可悲了,但牢记所有情绪,肉身又承受不得。万分纠结。加缪在剧本中也是这种左右为难的情绪,虽然他知道有明智权变的方法,但总还是希望得到一个作为纯洁者的幸福。所以那几句诗才会是:追求造就纯洁之人的那种幸福,天空高悬着光芒四射的太阳,唯一的野蛮庆宴,我无望的妄想!——即便光明正大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的追求,我那高远的理想也无法达到,最终它只成为妄想,而这样活着的我与死亡无异,可这就是我人生唯一可做之事。

  写于2011年3月13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加缪全集(戏剧卷)》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