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潘金莲的发型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9-09 19: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潘金莲的发型经典读后感有感

  《潘金莲发型》是一本由孟晖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京九八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3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潘金莲的发型》精选点评

  ●长知识~不过~有几页印糊了,还有几页文字提到了东西彩图隔了两三页才出现,以及篇幅与篇幅之前节奏感问题明显前重后轻,前面信息量很大,后面也有纯惊叹没什么实质内容

  ●此书要细读

  ●有性情景致文化图片丰富

  ●风流总被打风吹去,挺有意思

  ●学术味太浓,大片诗词引用,可读性一般。梅花络、珠帘、洗澡水这几篇还不错

  ●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脍炙人口,读孟晖先生《潘金莲的发型》收有一篇《晋代名士的休闲服》,谈及纶巾的另一种释义,她认为南北朝隋唐绘画中屡屡出现的一种半圆形纱帔就是纶巾,而非又名为诸葛巾的头巾,并推测纶巾原是女装,因穿着高雅舒适而在士大夫流行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书名也取得有趣

  ●有点拖沓,宜只不曾知的知识

  ●以前讀到書中的《披風小識》,覺得好精妙啊,極為嘆服,現在再讀,也能找到好些不令人滿意的地方了。最難後記的末句:中國,你曾經如此美麗!你曾經如此美麗!你曾經如此美麗!

  ●要蒸点花露来

  《潘金莲的发型》读后感(一):便宜出书,有需要书友来看一下

  扬之水的《奢华之色》孟晖的《潘金莲的发型》等很贵买回来了,却一直都没有认真阅读。书真不错,装帧、内容。可惜态不在了,摆放着怪可惜。

  http://tan.kongfz.com/27532/221781366/我在孔网的书摊,很多书忍痛出售。

  《潘金莲的发型》读后感(二):不断重复

  前两天刚看了一篇文章,一个曾经在三联书店工作的人,感叹了一下,有的作者,辛辛苦苦写书,自费出书没人看。而有的作者,就写了那么几篇文章,ABC出一本,CDE出一本,ACE又出一本,就因为有名,或是出版方帮忙炒作得火,还都挺好卖的。

  《潘金莲的发型》就给我后一种感觉

  在同一篇文章里,同一句诗都可以引两遍,就更别提几句诗文在几篇文章里反复出现论证了。

  例子:《冰块的遭际》一文,P191页最后一段先写——《云仙杂记》的一则记载印证了这一状况说,“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到了下一段就又来一句——如《云仙杂记》记载所说,“长安冰,至夏日则价等金璧。” 两次引证,一次用来证明,售卖冰雪已成一种行业,一句用来证明民间冰窖的藏冰能力有限

  真有必要吗?

  这本书与《花间十六声》之间的重叠也不少,到底是没时间修整一下还是想凑字数,也不能妄加揣度。

  反正作者一共就研究过那么几样东西,牵牵连连能出出这么多本书来,真是不容易。

  题材还有些意思,如果只买过她一本书,还值得一看,多买两本,就太不值了。

  《潘金莲的发型》读后感(三):这玻璃不是那玻璃

  “琉璃、玻璃与《红楼梦》”一章,至少说清楚了如下问题:

  一、中国自古就有自己的玻璃制品。战国时期的随侯珠,就是被称为“蜻蜓眼”的玻璃珠。汉代的玻璃制品被称之为“五色玉”,有玻璃杯等出土。

  二、随着“琉璃”一词的出现和普及,至有唐一代,已成定论——琉璃,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人工制造的玻璃。而颇黎(玻璃),在当时主要指天然宝石。

  三、从汉代通西域始,西亚玻璃一步步地从少到多地进入中国。西亚玻璃色彩多种多样,光泽鲜艳莹润,高度透明,被中国人广泛接受。而“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

  四、至宋,琉璃、玻璃已开始混用。

  五、至明,欧洲的水晶玻璃进入中国,定名为玻璃。而琉璃,是指本土常见的旧玻璃制品。

  弄清楚了琉璃和玻璃的前世今生,却有一个问题没有说清楚,为何中国自己的玻璃败给了西域玻璃以及后来的欧洲水晶玻璃呢?

  在西域玻璃一段,作者提到:中国玻璃制造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很难完全移植外来的全套工艺,这其中,包括无法找到与异域玻璃一样的原料及其配比……本土生产的玻璃器,始终没有能够在质量上过关,坚牢程度不够,尤其是耐热性太差,因此无法与国外玻璃竞争。

  在欧洲水晶玻璃一段,作者又提到:水晶玻璃的特点是无色透明,毫无杂质,透光性能极好,反光性能也极佳,并且沉重结实,不易破碎,这些优点,都是土产琉璃远远不能比的。

  说来说去,好像都说的是皮相,并没有点到中国玻璃的死穴。

  其实,中国的玻璃和国外的玻璃并不是同样的材料。中国土产玻璃是“铅钡玻璃”,而国外的玻璃是“钠钙玻璃”,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铅钡玻璃有着先天不足的缺陷,其主要成分是铅钡,熔点低,易烧制,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和陶瓷、青铜、玉石器比起来,这种铅钡玻璃器具用途狭小。一样是市场决定一切,这样的玻璃不适合日常生活,曲高和寡,自然无法流行。

  而国外的的钠钙玻璃,适用于较高的温度,对骤冷骤热适应性也比较强,这样的玻璃制品传入中国,自然中国消费者要选用“洋”的啦!

  说来说去,这玻璃的历史,体现着经济学的市场规律啊!

  《潘金莲的发型》读后感(四):读孟晖书有感

  每天上班的地铁上,就是我回归古代生活的时候。读了两本孟晖的书(《花间十六声》与《潘金莲的发型》,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对于如此美丽的中国文化,虽从小耳闻目染,却只是雾里看花,不得要领。孟晖就是这样一位带着你走入那如梦如幻的中国古代生活的人。

  常常去博物馆,看着古代书画,具陶瓷,虽都是些生活用品,总觉得离生活太远,只因那有着高高的门槛 - 艺术。为何古代的生活用品,在现代人看来就都是艺术品呢?常人总是因为艺术而却步,而我只是对古代生活的好奇,因着这个油子,便顺藤摸瓜找到了孟晖的古代生活剖析世界。

  我觉得孟晖的那句话很有共鸣。这就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幸运之处,常常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古代生活而可以无限想象。(大意如此,原句记不得了)作为有着几千年文化的大国,在经历了自然,政治种种的变化之后,我们的服饰变换了,由保守到奔放,却因纽扣的发明以及朝代的更替,中原又回到了两汉时期的保守。以前总是对于汉服的恢复很执着,在日本还继续保留着和服的时候,看着京都街上穿着和服,迈着小碎步的艺伎的时候,我总是不断感叹为何这个源于中国的高雅服饰,为何在自己的家乡变成了搞怪的奇装异服呢。但是转念一想,若我们还是继续保持着传统服饰,各大节日时,大家纷纷打扮一新,那我们到底是该穿哪个朝代的服饰呢?中国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

  而在我看来,现在对于恢复汉服执着的人,是另有隐情的。他们或许对现有的没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感到悲哀而已, 或者面对无数传统文化流失而尽自己的一些绵力,虽然有时那些力量是那样的微小,总是比不过时代的大潮。若是我们现在依然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更新,我们又怎会恋旧。虽然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但是我觉得中国这个民族从来都不是恋旧的人,不然,各代的建筑也不会在一个新的朝代来临的时候,百废俱兴。但是在一切抹零之后,总会发展出新的多姿多彩。可是放眼现在,除了模仿与抄袭,我们还能找到多少中国的特色。

  执意人为的复兴,如果没有社会作为基础,那终究是一种一厢情愿,也有背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所要秉承的是对以往的一种继承与创新,而不是一味的抛弃,一代丢失了,当全民觉醒的时候,那就很难再找回了。真心感谢孟晖这样的学者,能把自己专业的研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夹杂着一种幽默,平民化的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的“艺术”生活。一直知道古代的生活很风雅,但是多了这些书,更充实具体的让我体会到了风雅的程度。要论小资与享受,谁也比不上中华民族。

  《潘金莲的发型》读后感(五):潘安金莲樽前坐 陪君回望旧风尘

  很多年前高中女同学在笔记本上写过一首诗,我二半夜发神经忽然想起就贴了出来:

  暮春的繁花 / 散落缤纷的蕊泪 / 雨 / 在云中哭泣 / 我找不到那个叫做无忧的孩子

  直接有同事在后面跟贴说:这孩子病的不轻啊。也对。这年头谁还写诗啊。浮燥的年头都在追绯闻追艳照追乔帮主为神马没出爱疯5,谁还有这精气神儿关心你这些个虚无飘渺的有的没的啊。更有学富五车之青年才俊将悲春伤愁的宋词总结如下: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MM在青楼。唐诗更不在话下啊:田园多宅男,边疆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这些总结那真是意气风发,有如泰山凌绝顶大好河山任我指点粪土当年万户侯,仿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能说人家总结的不好,只能说这些调侃的调调非常符合现在劳苦大众的口味。所以在众围脖间疯传,对此也都不必太较真儿。房价高的买不起大龄青年单着身爸妈催着一次又一次的去相亲,凭什么不能讲点轻松的乐呵乐呵。这种环境里,人心都个顶个的浮燥。所以读这本《潘金莲的发型》还真得需要点耐心。

  那天金莲梳了寻常的髻子,去赴个约会。到场的都有谁?崔莺莺张生竹林七贤潘安韩嫣宋玉李清照啊(官方宣传总会有这么几个字:排名不分先后),个个都是角儿。从战末魏晋到晚明,一个都不能少。

  金莲嗑着瓜籽儿听他们各个口惹悬河。张生讲他为给崔莺莺送个礼物苦思冥想,人穷啊。贵的买不起。最后啊,送了一盒花胜。就是唐朝胖美人脸上贴那种,又叫花钿。金莲冷笑一声,哟,那贴在脸上不跟窗花儿似的。好看吗。张生道,这您就不知道了吧。当时长安城可流行着呐!金莲转脸瞄了眼嵇康。传说中的金钢芭比啊。这坦胸露怀的男人可养眼着呢。下身只穿件吊带白裙,这赤果果的不是诱人犯罪嘛。嵇康说我们那会儿都这么穿。名士散发裸身之饮,懂吗?金莲摇摇头。潘安跟金莲敬了个酒,美人,你不用懂太多。他们是精气神儿留青史。你只用风骚动天下就够了。韩嫣也招呼宋玉喝起来啊您呐。李清照感叹道,你们那可真是好时代,我们这年月,穿的比粽子还严。

  推杯换盏酒过三巡众人提议,要把这次盛会记录下来。这些讨论太有史学价值了,从魏晋到晚明的服饰饮食起居,样样值得骄傲,外国还没发明冰淇淋的时候,中国都已经吃上了。比洋鬼子早了几个世纪呢。这可真是最好的时代。

  盛会内容记录完毕,但这集子起个什么样的名子可让大家伤了大脑筋了。从营销的角度来讲,要卖个好销量,还得是起个敲山震虎让人虎躯一震的名子。你没看各大网站标题全这么干的吗?不是小三儿偷人被抓就是我的男朋友有了别的男朋友。一个标题要包含一波三折的桥断。这才有关注度。也真难为编辑了。估计半夜睡不着都在想标题呢。挂嵇康的名子?不行。嵇康太正派。虽然赤身打铁腹肌八块够诱人,可没有基情卖点啊,一生又无红杏出墙艳史,果断被大家PASS。再说张生,虽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令人想入非非之句,还是不够诱惑。再加上有钟情莺莺之名,还是果断放弃。众人就想起潘安跟贾南风一事,调侃道,檀郎,你跟贾后到底有没有云雨之欢啊。后人可是揣测的相当香艳啊。潘安的脸一下子红了说,亲们,当年我在贾后身边为臣之时已是知天命之年,就算贾后再想跟我淫乱,我也没那精力了啊。众人大笑起来。潘安倒是揪住韩嫣说,现在搞基很有前途,你是大家的榜样啊。这册子挂你的名头一定大卖。韩嫣摇摇头,汉武帝当年虽然爱我,但我还是负了他啊。往事了。不要再提了。再说,这事知道的人不多,就不要揭我的旧伤疤了。宋玉点点头,对啊。再说,搞基主题太明显,内地出版社出不了啊。这点不得不考虑啊。李清照发话了,我一生与赵明诚婚姻幸福,奈何夫君先我而去,虽我改嫁也是时势无奈,自不必提。也无卖点。宋公子虽文才斐然做有高唐神女之名篇,有阳台云雨之故流传,但太过隐晦不易流行于大众之间,思来想去,只有金莲能担此重任了。

  营销策划会到此结束。书名定为《潘金莲的发型》。你们老实交待,是有多少人冲着金莲而来的?

  此书分为四部分,服饰、饮食、起居、鉴赏。服饰里写到了张生送的贴面花钿,金莲让人大跌眼镜的发型,竹林七贤的服装,开衩的旗袍。李清照的起居服,还有红楼梦里的雀金裘。这部分可读性颇高。但有一点,在《晋代名士的休闲服》一篇里,对名士“散发裸身之饮”解释并不清楚,也没有对为什么名士间会着吊带白裙轻纱披巾这一现像流行做出合理的解释,只说名士之间流行这样穿。

  按照鲁讯先生的解释造成这种穿着风行的最直接原因其实是吸毒。毒品的名子叫做五石散。这种毒品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但可以通过走路吸收化解,因走路才能“散发”。孟晖在文中只引用“散发裸身之饮”“露头散发”而未深入,显然是不敢贸然解释吧。孙位的《高士图》中竹林七贤的头发可是束的好好的,并无一丝凌乱。所以散发不是指披头散发,而是药物药力发散。

  走了之后,全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食散一名寒食散。只有一样不必冷吃的,就是酒。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这样看起来,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广东提倡,一年以后,穿西装的人就没有了。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象和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

  看完这些,就会明白,晋代名士的休闲服原本并没那么休闲。

  第二部分写到饮食,活色生香的倒也能看。最看不下去的是第三部分。味同嚼蜡。也许是这些话题我不感兴趣。珠帘子,琉璃碗玻璃串。真是读不下去。第四部分鉴赏可读性较强。关于洛神赋,关于掷果潘安与韩嫣金弹,关于汉灵帝的裸泳馆。我发现,还是八卦咸湿最能抓人心思啊!!!

  金莲慵懒的递了杯酒给潘安,檀郎,若奴家没生在大宋朝,男末娶女末嫁,我们还有没有机会郎情妾意成秦晋之好?

  潘安转头回望金莲,时间夹杂呼啸之声疾驰而过。眼前忽而时局动乱忽而盛世繁华忽而民不聊生忽而歌舞升平。

  如果有穿越,不管哪里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潘金莲的发型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