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春醪集·泪与笑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9-08 19:4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春醪集·泪与笑读后感精选

  《春醪集·泪与笑》是一本由梁遇春著作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3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春醪集·泪与笑》精选点评

  ●那时真是不羞于展示自己活跃和太充沛感性。20140810

  ●其实初《泪与笑》里的几篇时,是不大喜欢驭聪的风格的,总觉得心思太过细腻,“矫情”有余。但认真一路看下来,发现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思人念物至如斯境界实则难得。驭聪是个读书甚杂甚多的人,其时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甚深的他,行文随处可见西方哲学诗歌的引用。借别人之言,抒自身之情。推荐《泪与笑》里的《观火》《坟》《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春醪集》里的《人死观》《谈流浪汉》《“春朝”一刻值千金》。几篇序跋对于了解驭聪其人颇有裨益,值得一看~

  ●师兄生花妙笔。在方凯成君力荐之下开始读梁遇春,这才知道原来散文还有这等写法,妙哉妙哉。

  ●真真通透酣畅淋漓,被亚马逊叫回去取快递依依不舍

  ●封面纸质不好感觉配不上里面的文章

  ●春风少年

  ●他大四。我也大四。。。

  ●至今最喜欢的一本散文 最大的遗憾是没找到想要的版本 此心到处自悠然 Kissing the fire

  ●对于传记文学小品文学真有兴趣啊······

  ●QAQ可惜英年早逝……唉

  《春醪集·泪与笑》读后感(一):胡诌

  喜欢这个作家很久了,最近才认真的看他的集子

  文中嬉笑怒骂,俱是性情流露

  读两篇自序,有感,胡诌了两首,平仄对仗文辞精彩什么的都是没有的,聊表心绪

  读《春醪集》

  春醪醉欢,

  不知急景难。

  流年醒若苦,

  复尽春醪觞。

  读《泪与笑》

  初品春醪少轻狂

  再观笑泪话沧桑

  世皆不忍感伤意,

  抒尽胸臆又何妨。

  却看笑面欢颜客,

  多少苦闷腹中藏。

  若得挚友剪西窗,

  且笑且泪尽酣畅

  《春醪集·泪与笑》读后感(二):渣编辑渣排版

  梁氏写作时引用、夹用一些英文字句频率非常高,可是这个版本却把那些英文内容处理得都非常差:要么是一句话单词和单词都粘在一起了,要么是单词和单词之间分割错了,要么是干脆直接把单词拼错!可那都是些并不复杂的英文啊,保守估计英语能过四级的肯定都能看出不妥(按出现错误最高难度系数的一例来算,而至于那些整句话粘在一起的英文,考虑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极大的不平衡状况,就不说幼儿园孩子了那至少小学生水平都能觉得不妥了吧?!)--或者说,负责编辑和校对大爷大小姐们你们稍微用一点点心行不?!

  鉴于作者写作时喜引用、夹用一些英文字句,这种编辑质量实在太影响阅读心情,因此建议各位不要买这个版本,还是移步吧…

  (另,这种情况可以找出版社退货不?以及,豆瓣你干嘛非要让我评星呢,所以那个一星是针对出版社而非作品的…)

  《春醪集·泪与笑》读后感(三):春醪秋茗

  最近闲翻了梁遇春作品集的几篇文章,虽然距今有些年代,但内容也颇有趣用,让我稍稍找回了以前写散文和看散文的心情,不管是看还是写,都是那样的轻松舒适,纯粹天真。大概有点像遇春先生翻阅《洛阳伽蓝记》的情境吧,所以才会也觉得他写的那篇序有点意思。

  “我们年轻人都是偷饮了春醪,所以醉中做出许多好梦。”

  他说老年人因凡事看得太透万念俱灰,而年轻人因无知盲目勇往无畏。有些人生长在象牙塔里,把世界看得太美好,一旦出来反倒怪社会残酷险恶;有些人却是历经艰辛苦涩明白是非,躲进文学这座象牙塔,寻找人生最后的安慰。

  只可惜我不爱饮酒,但十分爱喝茶,如今正值秋气,最适合午后时分泡上一壶乌龙,静坐看着洒进窗台的阳光发呆,或望着窗外的细雨纷飞。

  茶和酒终究不同。茶者,醒神、纯真、回甘,虽然过浓会略带苦涩之感,但也不失为真性情。遇春先生把年少轻狂比喻如饮白堕春醪,我觉得以茶比拟人生亦不为过。

  老家盛行饮茶,年轻人少喝且喜欢较为清香清淡的,而父辈们则对浓茶情有独钟,若按年轻人的口味冲泡给他们喝,他们反而会觉得无味,甚者还会自认为你待客不热情,舍不得多放些茶叶。小时候曾在伯父家饮茶,那茶泡得极浓,呈棕褐色,一小口便苦涩得令我皱紧眉头,可伯父觉得这茶的味道刚好。后来我才发现,人在年少的时候很多不能接受的事情,到了一定的年纪,经历了某些阶段后,就会慢慢适应和习惯的。以前喝不惯浓茶,现在也渐渐可以接受了,一番苦涩之后便是甘甜。

  不喜欢迂腐发酸的书生,但却佩服以及羡慕那些可以专注于研究或创作的文人。我相信他们在专心致志的时候一定是忘却了追逐功名利禄的浮躁与虚荣,仅仅只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听从自己的内心。

  一旦纯粹了,人自然也觉得自在舒服。

  以前,我是那样的喜欢写散文,不用跟议论文一样非得论点、论据、论证,有头有尾,有理有证,全凭心意随性。而现在,似乎却调转过来。能像这样没目的地全听心情召唤的时刻并不多。但能有一次,便会觉得身心愉悦,有种幸福感,可以和自己好好待一会儿。

  ——小七

  2016.10.19

  《春醪集·泪与笑》读后感(四):春朝一刻值千金

  进入研究生生活的最后一个年头,生活的琐事也渐渐多了起来,无论是前一阵时间里闹心的论文还是近一段时间紧张的备考,在忙碌之余,我都尽量还是拿出一点时间去读些乱七八糟的书籍,每当读到一本好书,我都会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昨天,我又忽然向别人提起了梁遇春的“春朝一刻值千金”,梁遇春这个人的文学成就在众多文人眼中的地位应该是盖棺定论的,他的散文写得极富个性,但一般好像很少有人了解他。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人应该是在社科院的一份报纸上,当时有一位作者竟然把梁遇春的《春醪集》跟周作人的苦茶随笔放在一起介绍,我对这个人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后来,了解到这个人的短命——28岁时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天才文人都短命,比如王勃,比如徐志摩。当然正因为徐志摩死得比梁遇春早一点,才给我们留下了他给徐志摩写的悼文《KISSING THE FIRE》中的吻火者形象。

  后来读到《春醪集.泪与笑》里面更多的文字,觉得这人真是名不虚传,而且很多生活的体会跟我何其相似,比如《春朝一刻值千金》一文。梁遇春在文中开篇即写道:十年来,求师访友,足迹走遍天涯,回想起来给我最大益处的却是“迟起”,因为我现在脑子里所有些聪明的想头,灵活的意思多半是早上懒洋洋地赖在床上想出来的。至于文中描述的这种感觉:我天天总是在可能范围之内,尽量地滞在床上──是我们的神庙──看着射在被上的日光,暗笑四围人们无谓的匆忙,回味前夜的痴梦──那是比做梦还有意思的事,──细想迟起的好处,唯我独尊地躺着,东倒西倾的小房立刻变做一座快乐的皇宫。我更是再也不能更赞同了,我常常在某个醒来的早晨,躺在床上,迟迟不肯起来,慢慢地回味地前夜做过的梦—我能记得我做的大多数梦,然后在回味这些梦的过程中再慢慢地睡去,然后再醒来,再回味,再睡去…如是反复,直到在床上躺厌了,方才作罢。

  我不知道多少人会有这种体会,但我知道肯定会有很多人不理解。后来,有一次许子东跟窦文涛谈起过梁遇春的这篇文章,当然少不了又是对梁遇春个人的成就做一番赞叹,窦文涛说起来更是有赖床的好习惯,而且还变本加厉说他喜欢醒来之后在床上无端呻吟,当然呻吟这个词本意就是给文人用的,只是后来日本的AV文化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之后,这个词才变成现在大家所理解的那样。昨天我跟别人说起时,照例遭到大家一致地鄙视,我后来仔细一想,这是理所应当地。于是,我又苦苦思考为什么我自己之前对于晚起没有如此深的体会,但看到春朝一刻值千金之后确实如此地有同感呢,然后我终于想明白了原因,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先知先觉的人,一种是理解先知先觉的人,一种是不理解理解先知先觉的人。

  2009年10月23日

  《春醪集·泪与笑》读后感(五):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梁遇春,何似在人间

  初识梁遇春是因为那年大二的暑假做义工,需要募集一些书本文具带给山区的孩子,他的散文集《泪与笑》正是在从老图书馆募集来的一堆有些破旧的杂书里被发现的。

  当时偶然发现的时候,也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封面是素净的灰白色,用草书的浓墨写着三个字,“泪与笑”,文章收录不全,但正是几篇断断续续的章节,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其中,论及流浪汉与自由意志,青春岁月的荒闷与愁苦,与友人探讨失恋的书信,对少年生命意气逝去的叹息和追忆,对麻木心灵与苟活尘世的不甘与愤怒,都满满的溢在纸面上,有一颗砰砰跳动的心脏,还有一筐筐晶莹跳动的词语,混合着有似燃烧生命般的赤诚,齐刷刷的扑面而来,这种感觉,我是后来在读梁漱溟老先生文章才精确找到的一个形容词(他也曾反复提过的),年轻人应有的“活脱脱的生命”。是的,就是那种“活脱脱的”生命存在感。

  遇春却最不“喜欢”春天,在《又是一年春草绿》中,在他笔下的春天,再美丽也仿佛只是浊浊尘世沌沌四季里一个不合时宜的存在,它的出现勾起了人们对美,爱和希望的追寻,撩拨起每个少年人心中潜伏已久的生之希望,爱之暖泉,可是满眼春风百事非,再好的景致却也会消逝,再欢欣鼓舞的朝气却也会迎来垂垂老矣之暮色。他赌气的说,“一看到阶前草绿,窗外花红,我就感到宇宙的不调和,好像在弥留病人的塌旁听到了少女清脆的笑声,不,简直好像参加婚礼时候听到凄楚的丧钟。” 两相对比,折射出的是内心无法接受的反差,也许是春和冬,也许是朴素的生活和遥远的梦想。

  他的行文风格,有书卷气,可也不失俏皮,常常平淡中陡转机锋,妙语连珠。那些他阅读过的文本,剧作,著述,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应是有很扎实的阅读功底和解读能力。不人云亦云是他最大的特点,但你不会觉得他在刻意的标新立异,或者,要说些偏偏不流于俗套的观点。他的阅读,他的写作,全部都贯穿着他一颗滚烫的灵魂,他对生命的渴望与冲动,对生活呼之欲出的期待和索求。它是如此的浓烈,以至于他可以用极隐忍的口吻,不施粉黛的短句,去散发它们,是隔了很远很远,就可以嗅到的一种味道,如同许多香水中爱使用的后调“龙涎香”,强烈,不躲闪,直击面门。

  但,若这就是梁遇春,又不对。他并不总是如此坚硬,倔强,对于友情和爱情,他可以卸下一切防备,全部身心都温柔了下来,好像走过一片森林,让清冽的泉水覆过脚背,全化成了一股子平和,温静,轻柔的几近脆弱了。

  与好友秋水的两封信,是纸心纸背都含着泪的,可却写得那样的平静,我想这是要让好友秋水知道,那种坚定的力量,能同他一起度过失恋苦痛难关的力量。

  可他自己面对爱人离去时,只能落下他一个人独自应付,他不再抵抗,也不再坚强,他说,“今晚我醉了,醉得几乎不知道我自己的姓名” “我的心也死了,死得恍惚世界已返于原始的黑暗了。”

  他的爱如此深,他说,“在我的眼里天下女子可以分两大类,一是‘你’,一是‘非你’,一切的女子,不管村俏老少,对于我都失掉了意义,他们唯一的特征就在于‘不是你’这一点,此外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分别。”

  爱,就狠狠爱,没爱,就狠狠痛。

  他是踟蹰,是彷徨,是矛盾中之矛盾,是徘徊中又徘徊。

  他阅读,写作,爱,爱身边他爱的人,他哭,他笑,他哭麻木的心灵,他笑虚伪造作的人事。这样子的纵情燃烧,也仿佛冥冥中就注定了他的一生是“蜡炬成灰泪始干”般过早的凋谢,《KISSING THE FIRE》应该是他的名篇了,友人徐志摩罹难,他只字未提与他的交情,过往,亦不像寻常人写写“逝者已远,长歌当哭”的挽联。他是如何擎起笔,却轻轻的落下,他只写徐志摩的眼睛,他觉得那是一双时时刻刻惊奇的眼,对人世悲欢自然美景都惊奇的眼,惊奇腐朽背后的永恒,平凉生活背后的烈焰,那双眼藏着和他一样的魂,那便是,亲吻生命,燃烧自己。

  失去他如同失去自己。最后一句,悲凉回转中的笔锋,“这一回在半空中他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了。” 透尽了知音弦断的寂寥,含泪不可流的哀寒。

  梁遇春在他生命第二十六个春秋离开,废名在他和秋心都走后,一句话应可概括这样的匆匆,“此人只好彩笔成婪,为君应是昙华招魂”。

  于是,一个背影,和着时代叹息,便同那个年代一起悄悄的隐没。尔后,春回大地,波澜不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春醪集·泪与笑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