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9-05 16: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精选

  《伪币制造者》是一本由[法]安德烈·纪德 / André Gide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8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伪币制造者》精选点评

  ●翻译略显晦涩,待重读。

  ●受益良多,拨开中的阴霾

  ●过一遍 收获可能是我写日记认真啰嗦了吧

  ●電影看不懂,才翻的小說。為了理清情節,還畫了張表格。一張鬆散的關係網,網裡沒有一個能稱之為好人角色。漫天的虛偽無情,假幣無處不在…帶勁。

  ●得读第二次。。。心境不对

  ●纪德的书读了几本,好像都是这调调,读完问我这书写了什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能说他真的不是一个想要讲故事作者

  ●纪德在写作成熟时候决定写这样一部社会小说大概最好的写作的欲望就是自己理解世界。多线叙事很讨巧。

  ●购于成都方所。“有的时候绕远路并不是没有路。”

  ●读到一半就觉得没意思了,大概是出于对日记这种叙述表现形式厌恶。而且读了几本之后,刚开始对贯穿结构新鲜感已经没了,加上会代入作者的生平,噢哟尼玛看不下去了啊。补:纪德的书都有一种隐隐关联首尾相连的巧合,让我想起了伏尔泰老实人

  ●爱德华的日记还可看,其余的算了吧= =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一):《伪币制造者》书评

  这部小说写的有些莫名其妙,没有什么主题,也没什么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当代作家的这种新型写作模式,让我们这些读者不太适应,我还是喜欢19世纪的小说。小说的题目与故事内容好像也没什么联系,故事很沉闷作家文字驾驭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写作功底也是很厚的,他写出了教钢琴老人晚年的凄苦,写出了小波利来到寄宿学校,想要融入小伙伴里的心情。但是,对俄理维被巴萨房伯爵带坏的情节描写不够清楚,还有对萝拉的如何优秀写的也不甚清楚。个人评分3.5分。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二):《伪币制造者》

  这是哪个年代的法兰西,哪一群青年学生/文学爱好者,哪一个上流圈子?我不知道“伪币”所指代的确切是什么。

  伪币是虚假货币。货币是用来交换的、在市面上流通的。一切物品价值从而有了一个数字指称,似乎在世间有一个恰当的、固定位置。然而,世间没有一个事物完全等同于另一个事物。即便拥有相同的价值/价格

  同样,也没有哪两个灵魂能够不借助一些交流的形式而直接抵达对方。这抵达的过程,这方式,好似货币所起到的作用,然而良币总会掺杂劣币。

  啊,普罗法官是怎样地为他非亲生的儿子裴奈尔担忧害怕流露出不足够,让他的儿子察觉到什么;害怕流露出过于真实的爱,让裴奈尔感到不自然。波莉娜,一位有修养的母亲和妻子,为了让生活如常运转而不断地忍耐与承担一层层的让她失望的生活真相。

  爱德华与俄里维,俄里维与裴奈尔,那种真挚的爱情让人心头一颤。我似乎忘却了,如此真挚的感情实际上可能蕴藏在任何两个人的关系和日常场景中。这是一种单纯的“我与你”的关系。可是天啊,这迷人的感情,却导致了一桩未遂的自杀案件。这自杀本身是美的。

  然而另一桩,波利的自杀,却不仅是“伪币”,更加是“劣币”。人性中的软弱与羞怯,转而被卷入了极度的肮脏。

  文学,文学。缠绕的思想,文学与现实。究竟文学能带我们抵达哪里呢,抵达现实的真实,或再造一层现实的虚妄?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三):形与象的小说

  这几天我总想着,纪德是不是要把《伪币制造者》做成一部反小说,(纪德在文中写得最精辟的一句话暴露了深深的反文学意味,以及主人公处处对上帝的攻击以及元小说技巧的多种运用。纪德的《窄门》虽流露出此种意味,但却显得较为和缓),如同约翰.弗莱彻在《内省的小说》中所说,纪德的这部小说是一部四面出击的小说,是一部无所不写的小说。

  后来,我发现我错了,绝不能因一部小说的冗杂不卒读而随意宣判,小说作为一种最自由的文学形式,无所谓反与不反。(这部三百多页的小说读来实在没多少乐趣,时而觉得这小说真的很烂)

  今早突然想起去年看《坛经》的一句话:(六祖的坛经我实在只是记住其中几句)“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我算是悟了纪德在《伪币制造者》中想要干一件什么事情。

  小说名《伪币制造者》,实质上内容与篇名无多大关系。也正如约翰.弗莱彻所说,纪德描绘了虚构材料的自主性。(这样的写法也颇让读者难堪)归根结底,伪币是一部描写现实与形式关系的小说。

  《坛经》里的那句话于我理解是形与象相互参照而各害其身。而伪币的冗杂不卒读也是因为作者要在小说中完成对小说的挣脱,突出了小说的形与象的冲突,即描写小说内容对小说形式的反对(即开头说的反小说意味)与小说形式对内容的无法收抑。以往的小说,尤其是优秀的小说作品总能根据词语与叙述角度创造出一个世界来,而伪币则是在不断利用故事世界创造新的叙述角度,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伪币达到了超越现实,超越故事的境地。(纪德曾称伪币是自己唯一一部小说,可见纪德对自己要求之高。)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四):功力不深,待破解

  很喜欢作者的写作方式,完全不拘于形式。第三人称描述的同时,加上日记、书信,各个面,复述完整的事实,丰富人物情感,不单调,而且让人有一窥探的紧张感和兴奋感。关于情感和心理的描写实在是细腻,也归功于翻译的巧妙,一个个场景和画面感跃然纸上,特别是这扭捏的两叔侄,用一个词形容,简直是虐心。不过全文并没有明确指出"爱"这个字,(不仅爱德华、裴奈尔、俄理维,还有巴萨房也都卷入其中)年龄差,辈分、关系的阻碍,这些男人间欲说还休,嫉妒、崇拜、依赖,说朦胧却又真实存在的情感,在没有"性"的描写下却也显得纯粹。单纯的读者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感受来理解。

  看评论说纪德自己支持同性恋,我尚未研究过他的生平和其他作品,但不得不使人联想是否他有过类似的情感经历,而他自己本身的性格或者表达感情的方式也犹如那种娇羞的女性?或者,这只是作的一种功力的体现?无疑,小说中人物间的对话是值得思考一番的,阿萨房这个狡猾虚伪之人的话倒好理解,拉贝鲁斯、阿曼的在尾声处的一些话都值得细细品味。

  以前从未读过纪德的作品,是从苏珊,桑塔格日记上看到的。现在挺感兴趣,作者有一颗细腻的心(法国人的天性浪漫?),用的是轻柔反馈的是残酷的现实,种种社会现象自然不用多说。巧妙的是这一叙述构思,正如ss当时的描述,看到镜子里面还有镜子,无穷无尽,真、假,幻、真,实在分不清了。小说主人公自己就在写一部叫《伪币制造者》的书,书和现实没有分界线,他甚至想试探乔治的反应来决定情节的发展。但是乔治的狡辩,一句假话没有偷,把一切都推翻了。书中也借爱德华之口评论了很多写作手法,但是比较复杂,如果能够读懂,对于了解本书肯定有很大好处。不过,相信这就像是一个有逻辑的悬疑故事,不停绕着圈子,最终指向蛋和鸡的终极难题。纪德和爱德华,爱德华和他小说的主人公,傻傻分不清楚。

  我应该没有读懂,但能朦胧中体会到一些。如果没人知道假币是假的,或者大家都乐意使用假币,那么假的就是真的。点题的部分:

  关于情感:"想象我不很爱她与我不很爱她有什么区别","真实的与臆想的分不出什么区别","尽力在模拟自己在对方心目中所见到的那个偶像,任何投入情网中的人没有不弃绝真诚的"。既然都在扮演,爱上的是彼此演绎的那个人,真与假又有什么区别?

  菠莉纳在面对丈夫的猜疑(猜疑她拿走了那些出轨的信件,而事实是他们的儿子拿走了)时,与其揭露真相,不如保持误会,至少不会更加糟糕和丑陋。

  小波利明知危险,也愿意演完(如果抓到阄的是别人,他想他也会抢回来),真假感情,是否知道被愚弄,已经不重要,他要的只是震撼一回。

  最后,流血换来了众人的清醒和秩序,或许,本该不是这个结局?碍于作者的仁慈,他又制造了一个新的幻象?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五):伪评伪币制造者,多数在由此书引发在谈纪德

  前面:打还行纯粹是因为这书很好,可……还是没超出期待的好

  在这个睡不着的时刻我准备谈一谈纪德。说完就能睡着了?

  关于文学里的理性和无规则,关于控制在表象背后的一种直觉和压抑本性后的困惑。只有两本书,窄门和伪币制造者。

  关于背景身家,过多人缀饰式的挖掘大有异味可言,教育推及心理举措固然没错,所以在窄门里,我们发现纪德不过止于制造一种窄与未知,在逼仄的空间中企图度量上帝掘开道德窄门的真意和缓解人流大奔而驻守门前的无视喧嚣和吸引下坠。而这种闷滞的空间无疑是纠结在近乎浅白书页文字中的道德推敲。它凝的过度。

  作者竭力把高度的道德精髓揉进每笔反思的句号后,但是本性中的困疑却脱缰而出。于是一旁的无声暗示何种为对暗暗与错的离谱这种念头角力。所以有人说纪德是最复杂的作家,他的这种思维无定论和每种方向都奔跑,但是每种方向都跑不远跑不开代劳了作家的本分。

  他是以极度挤压的心理观测和审视自身的道德,并且每本书都自传体投入过度。

  你的读感会陷在这个作者一直不停尝试架起一把上帝都无法遵从的梯子,梯子上精准的刻上世俗的尺度,这既是一架通往自由意志和道德高峰的天梯又是拉你迈入世俗约束和教义的聒噪尺标。

  近乎每部作品都在打同一个不规则的圈。纪德声称,伪币制造者是他一生思想的大总结。于是开篇你会发现主人公之一P(okay,叫什么名字有关系么)背负着一次偶然先天性成为背德结晶的命运,他决定离家出走。知足的纪德精准的描述出那种藐视和离走的忿忿和双重脱轨桎梏已久道德的暗自愉快。但是也是这一刻我开始对他说的这种一生思想想通和大总结画上一个疑惑的感叹号。因为这近乎是被绕的毫不知觉。

  现实已经告诉你,所有事情中,表象中的火速决心都近乎一种逃离欲望的诱惑。我相信纪德是发现了另一种违背方式。假设把他的毕生追求和道德制约都看做他对美德的要求,而这次的飞快悖离和愉快的宣布想通了却更像一种自我暗示和辩解。他从未缓解过这种自我加锁的困境,一切未寻到它途的解释都是深陷外显为复杂思想的旗帜。

  读到现在你会明白,他诺文奖授予词说的他的作品写满了人性的描绘这种评价词不是套辞而是确有其事——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他自己的本我和本真,半分语言,满分真实。他乐意分享这种不可辩驳也难以理解的道德追求无疑是读者的幸运。因为,解惑这种道德责任摊开而看,公众而看,总是热闹而走不进去的真实。我们清晰的看见一个灵魂(超验解释,请别把这词给我框架了)面对各种拷问逃离不得,自视寻路却使过去和现在和未来一模一样。瑞典文学院称诵的复杂的人性显示的不是主人公,而是写了这本书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比他每本书都更像自己而非虚拟。这不是纪德的书,你在看纪德。所以主人公名字是无足轻重的。

  谈起来很荒诞,因为直勾勾的看着一个人的心理变化非常的不体面。但没人比他更忠于道德,因为他把所有小说人物的不同经历都一起拿起来企图够到美德了。我们在看他,认为他是故事是美德的纠结,而他在写书中人,书中人的纠结而制造美德,你会发现荒诞这种说法拿出来是如此适意。世界是只巨大丑陋充满古希腊虫洞的玩偶。

  你不懂,因为纪德毕生纠结的问题对你而言无足轻重。

  ──fin──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