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币制造者》是一本由安德烈·纪德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78图书,本书定价:25.50元,页数:2006-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一):真实的伪币
——对《伪币制造者》的简析
——题记
居住在虚伪而浮华的城市,找一个人从生活的琐事谈到世界的真实,那样的日子远去了。每一个人能做的,不过是找一本书,一个临窗的座位,静静地阅读,忘记太阳已经偏西。
读《伪币制造者》就像是一次谈心,倾听作者的讲述,自己的内心也在不停地倾吐。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书的内容忘记了大半,得到的是一种理解与被理解。
带上人物的假面,登上小说的舞台,扮演一个虚拟的角色,在纯粹的虚拟中找寻纯粹的真实。
我是莉莲?我是伯纳?我是艾杜瓦?
我是莉莲
当我上了把我救起来的船,我明白我不再是同样的自己了,我永远不可能是原先那多愁善感的女孩了,我明白我有一部分永远跟着勃艮第号沉下去了。从此以后,有许多纤细的情感,我都要把它们的手跟手指砍断,免得它们爬进我心里,让它沉船。
——莉莲
理性是经线,感性是纬线,织成的网可以困住每一个人。在选择时,我们是否只是拉动了某一条经线或者纬线,还是我们找到了它们的结点?
在现代社会,相对于他们的父辈而言,青年人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是否他们就多了更多成功的可能呢?或者他们只是在众多的机会面前迷失了自己?对于高中生,国内的高考已经不是他们惟一的选择。那些在高一时就开始准备SAT(美国高中生大学入学考试),并以高分入读美国常春藤联盟的名校的高中生成为新一代的弄潮儿。高中毕业开始创业也同样可以收入不菲。生存的可能性变得多种多样,甚至有点光怪陆离。一张纸币可以挡住多少人的视线。这中间,又有多少是理性的选择。情况往往是这样:选择的过程是理性的,在决定的那一刻却是非理性的。有的高中生向往常春藤联盟的名校,仅仅因为那有着悠久传统的校服。
女人总是当她最心灰意冷的时候显得最为明智。莉莲,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但是,在她选择文森的时候,她听从了情感的召唤。
我是伯纳
恐惧像自己的父亲,要治疗自己的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知道它是谁。去追问,只会束缚自己。惟一该做的事就是乞求解脱,而不要陷得更深。
——伯纳
伯纳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因为他再也找不到在这个家中存在的理由。小说的开篇,伯纳发现了自己私生子的身份。教养他十八的父亲并不是他的生父,他该怎样面对这样的打击?他选择了离开。有关父亲的一言一行,他的冷淡,漠视,责骂,在这一刻都得到了解释。时间是按着顺序延展的,回忆是按着逆序回溯的。如果每一个事件作为一个点存在于时空的坐标上,那么人的一生就是一些散乱的,无规则分布的点,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是——记忆。人们站在历史的一个点上回望,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画面,还有画面之间的联系。尽管这种联系多多少少是人为建立的,但看上去它们都那么合理。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经得起推敲的是事实,因为事实既成事实就有了充足的存在的理由。在人们追问理由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存在就是存在最好的理由。
回到离家出走的话题。对于我来说,选择离家千里的大学,可以感受离家出走的快感,却不用承担离家出走风险。我只是离家远行,一次身心的放逐。
我是艾杜瓦
我除了自己以为的自己以外从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而自己以为的自己却又不时在变,以至于如果我没有让这自己为的自己被认知,则我早上的自己将不认得我晚上的自己。没有任何东西比我自己跟自己更不相同。只有当我独处的时候,我的底层才浮现出来,我才有一种基本的一致性;但在这种时候我觉得我的生命迟缓下来,停止下来,我临到不再存在的边缘。
——艾杜瓦
一个人可不可以同时在行走,又不断地走出自己之外,观察自己的行走,而且,意识到这一切。用艾杜瓦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不能了解一个行动的人如何又是观察着自己行动的人而又是惊奇于自己如何能既是行动者又是观察者的人”。
艾杜瓦是不幸的人们中幸运的一个,他最终和奥利维互相坦诚,并走到了一起。在他身上,有着一种情感的真实。希望能有这样一个人,在他面前,我可以不用伪装。在放弃一切掩饰之后,艾杜瓦才证实了原来那些掩饰是多余的。一方的掩饰招致另一方同样的回应。奥利维内心的激情并不亚于艾杜瓦。同样的掩饰导致不断的误解。
在阅读的过程中,进入角色扮演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机制。但是在鉴赏的过程中,它却是大忌。阅读也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何必把它们分开,所以我没有“跳出来”去看《伪币制造者》。因为当人们试着抹去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时,会发现其实它们之间可以没有界限。所谓的“界限”,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懂得区分黑白,真假和对错。
一张伪币在什么时候可以存在?在一个虚构的故事里,在杂货店老板的手里,或者就在你手里握着。不是,一张伪币存在了,就是真实的。伪币能够流通,因为它已经是社会这副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它倒下了,牵连着其后的一片。“在现实生活里没有任何东西是解决了的,一切都是延续下去。”伪币的存在是真实的,只是对于真币,它是对立的。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二):第一次纪德
第一次读纪德的书。
她说,纪德和黑塞的书是一个发觉自我的人必须去看的。
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伪币》,记起了WY曾在微博写下这本书读书笔记。
所以毫不犹豫地借了回来。
致命的是,我到整本书看完之后,才发现!damn!!
很遗憾,纪德之于我,有了一个糟糕的开头。
Anyway,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地方打动我的。
全文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话:
”我想你并不十分了解你给我的友情始终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并不十分了解我所说的对你的友情其实在我心中另有一个名称。“
是这句话本身写得好,还是这句话在我内心产生了共鸣
我觉得不需要去追问
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确实为之一动,并发到了微博。
我会重新读这本书的。
当然读另一个译本。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三):关于伪译本
重读本书上海译文盛澄华版的时候,才发现当初看的居然是伪造翻译!!
看翻译书常常有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看到第二种译本的时候总要怀念一下初读的样子。结果一搜不要紧,这位与秦朝大臣同名的翻译家根本是个抄袭团队⋯⋯哈哈太惊悚了,以下附上两篇报道原文:
通缉“大翻译家李斯” / 致"李斯"的公开信
李景端
2006年12月19日
近读《文汇读书周报》关于吉林百种精品图书《诺贝尔文学奖文集》“涉嫌中译中”的报道,我又一次看到了“李斯”的名字,顿时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三年之前。2003年春,我为了写翻译质量问题文章查资料时,曾在四川大学文楚安教授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看到李斯这个名字。文楚安当时就揭露李斯编著的《垮掉的一代》,“居然‘翻译’冒充‘著作’,全书几乎原文抄袭美国泰退尔的专著《裸露的天使》”。为此我曾打电话向文楚安求证,他告诉我:“李斯不仅冒充专著,就连‘翻译’也相当胡来。”根据他向我提供的材料,2003年3月5日,我在《中华读书报》发表的《透视劣质翻译症结》一文中,就曝光过李斯在《垮掉的一代》中这样胡译的例子:“in the final warehouse”,本指“在后面仓库”,竟想当然译成“在最后的妓院”,Greyhound,本指著名的“灰狗巴士公司”,也被错译成“灵犭是车站”,等等。2004年11月,我在成都还特意向专门研究“垮掉的一代”的文楚安问起李斯是何许人。他答,圈内从未听说有此人。我从事翻译出版二十多年,认识的或听说的译者可谓不少,但始终不识李斯的庐山真面目,这当然只能怪自己孤陋寡闻了。
这下好了,李斯又出面了。翻译家傅惟慈对我说,《布登勃洛克一家》的李斯译本,明显是抄袭他的。上海译文社总编助理赵武平也对我说,《福尔赛世家》李斯译本抄袭周煦良译本确凿无疑。看来李斯又要“走红”了。从时代文艺出版社责编陈琛口中得知,“译者李斯很有名,以前译过(李斯自称是编著)《垮掉的一代》,李斯不但是他个人的名字,也代表一个翻译公司”。原来这家出版社还雪藏了这么一位精通十几国文字的“大翻译家”,我实在很想结识、讨教,只是苦于无法联系。不得已只好写此公开信,希望李斯能公开亮出自己的外文专业、学历以及真实的翻译经历,消除人们对他的疑虑。同时也希望时代文艺出版社负责任地向读者说明李斯的译本何以与别人的译本那么雷同,有的甚至一字不差?倘若真有一位这么高水平的翻译家,我还真指望向他约稿呢。
李景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2008-12-02
《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11月3日曾以头版头条披露《诺贝尔文学奖文集》署名的译者“李斯”有抄袭之嫌。当年12月8日,我在某报发表《致“李斯”的公开信》,要求这位能译十几种文字的“大翻译家”,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翻译经历,网上甚至出现过《通缉大翻译家“李斯”》这样的报道。可是终不见“李斯”有任何回应。近日,从老友、85岁高龄的老翻译家傅惟慈处获悉,因发现这套“文集”中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的文字,系抄袭他的译本,他于是会同被侵权的出版社,对“李斯”等进行法律追究。江苏省版权局对傅惟慈及“李斯”两个译本经过审核后,裁定“李斯”译本对傅惟慈译本构成著作权意义上的抄袭剽窃。据悉,侵权方也已认账并道歉赔偿了。
至此,“李斯”终于现形了。原来“李斯”者,乃不折不扣的“文抄公”也。“李斯”真面目的暴露,有几点警示很值得人们深思。
首先,伪装再好的造假,总有“马脚”外露。据了解,“李斯”这位“大翻译家”,是由北京文思集成文化公司推出来的。《诺贝尔文学奖文集》这套书,是一家文艺出版社包给这家文化公司翻译的。分明是抄袭,但又必须造出一名乃至多名译者,才好瞒过读者。“李斯”也许不过是“文抄公”的一个代号,可是,文思集成文化公司还煞有介事地书面介绍“李斯”来自武汉大学,“主要译作有《野兽之美》、《垮掉的一代》”。自以为忽悠读者不费事,殊不知早在2001年,专门从事“垮掉的一代”研究的四川大学文楚安教授,就已撰文揭露过所谓“李斯”的学术造假行为。
其次,出版社出版翻译书,采取层层“转包”的办法,实在贻害无穷。《诺贝尔文学奖文集》是一家文艺出版社经过了北京、台北相关文化公司几层转包,才以该社名义出版的。一部抄袭之作,何以能如此容易地通过了出版程序的一道道关口?其重要原因就是,出版的监管责任在层层“转包”中丧失掉了。为抄袭剽窃之作开绿灯,使非法之书披上合法伪装,出版社竟成了他人非法侵权谋利的“托儿”,其中的教训难道不应该深思吗?
最后,对抄袭剽窃行为,绝不能采取放任纵容态度。这次傅惟慈先生及译林出版社勇于用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这套文集还包括:《普吕多姆诗选》、《卡尔杜齐诗选》、《吉檀迦利》、《罗马史》、《超越人力》等38种译本。现在已有一本书揭穿了“李斯”的老底,这套文集其他书的谜也就不难解开了。“李斯”现形了,那么“李斯”其他“译作”的受害者,你们还打算沉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