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格街谋杀案》是一本由[美] 埃德加·爱伦·坡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格街谋杀案》读后感(一):被其中的推理篇所吸引
原来还以为这是爱伦坡的推理小说集,想不到第四篇起就成了恐怖小说。
不得不说大爱爱伦坡的推理小说,虽然其中并没有很多起伏,但其中缜密的推理过程,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服!
但是在看了那三篇关于女人的恐怖篇后,愣了半天,寻思着这不是推理小说啊……然后急急确认后面的内容是否还有推理故事。在发现之后的故事几乎全不是推理后,有点失望啊。虽然这些恐怖故事着实刺激,但总觉得翻译有些变味,景色描写、外貌描写啊,好像都不那么有感染力……
再次翻开爱伦坡!是在一篇帖子上看到说爱伦坡是哥特小说甚至哥特文化的象征符号。
而且看完这本小说后,我觉得爱伦坡在黑色、心理,惊悚上比推理更显得天赋异禀。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心理小说还可以这样玩,虽然每一篇关于心理的有与众不同的点子和想象,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先描述解释一下设定,然后就是一步步推着你走到惊悚巅峰,我的天,每个故事到了结尾都让我又惊叹又冷汗,却有一种轻松,我看到他的一本诗集的前言说到他探究恐惧的深度其实是为了消除恐惧,可能这就是给我带来轻松的原因。不像《科学怪人》,这是我看过的最让我心理不适的一部电影(主要是那个女人发现自己的身体之后,然后死在火里这段),那种毛骨悚人完全没办法短时间消除,做噩梦都梦到。而爱伦坡他在诠释惊悚和恐惧,能看到病原,感觉就像是自带解药的一种恐惧。但这不是我喜欢他的重点,重点是他那些让我一次次惊叹的惊悚巅峰,我的词汇形容不出那种美好的感觉,在我心中他无疑是惊悚先知。
受寝室人看《法政先锋》的影响,开始收集侦探小说看。福尔摩斯,零散的看过一些,太经典了,直接跳过,然后就是爱·伦坡。
坡的侦探类小说与现在的相比,情节肯定是不够曲折,氛围也不够紧张刺激,我觉得却回归了推理的本质---逻辑。
看杜潘在摩哥街中的推理,直接,明了,不花哨,让对推理小说研究不深的我深深为逻辑推理着了迷,原来思维是如此的有力。相比之下,福尔摩斯就显得卖弄,将男主修饰的过于完美,是让人仰望对象。这样反而在推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划下巨大的鸿沟,让初涉推理的人望而却步。最重要的是,当氛围的营造,故事情节的跌宕,死亡的惨状越来越在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故事真正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会大打折扣,成为人们寻找刺激的工具。
其实,全书中坡的推理类作品并不多,也不算他的长项,顶多是业余爱好,其他的像《黑猫》《红死病假面》等,才真正让人了解到他的内心世界。
《摩格街谋杀案》读后感(四):多样的爱伦坡
提到爱伦坡,首先就是他唯美主义大师的身份。而这本小说集,却展现了一个多样的作家——爱伦坡
本书收集的绝大部分小说,都带有一种算恐怖感。如果说电影届有暴力美学的昆丁的话,那么爱伦坡当仁不让为恐怖美学的大师。一个悬疑故事拉开帷幕,侦探小说的常规模式,不同的是凶手竟然是只猴子。作者好像无意于写什么缜思严密的推理小说,而在极力渲染那种恐怖的气氛,对犯罪现场的形象描写使人读起来就感觉汗毛直立。无独有偶,第二篇也重在描写神秘的失踪与罪恶的谋杀,推理精彩绝伦但是却没有指出杀人凶手,于是整个故事就围绕在谜团里,始终没有拨开那层雾。我想,这大概就是作者追求的那种美吧。
除此之外,相当一部分小说干脆跳出了推理小说的圈子,直接表现作者擅长的各种变态心理与行为的描写,并且引用了大量的意象,这样的结合使得那种恐怖的感觉更加强烈直接,也更能彰显作者的艺术特色。例如《贝雷尼丝》,有短篇小说的精炼但又不失故事性,在这之上,又打上作者强烈的艺术印章。若是认为爱伦坡从此就只能写这种装神弄鬼的神神叨叨的小说的话,我是不会推荐的,难能可贵的,这本书还收录了几篇讽刺幽默的小说,比如那个《眼镜》,最后的happy ending让我误以为进入了格林童话的世界。
在这本小说集中,最让我吃惊的是最后一篇,这篇是与之前艺术内容上差别最大的一篇,它像是凡尔纳的,又像是麦尔维尔的,怎么都不像是爱伦坡的。其实这么说来,之后麦尔维尔之所以有《白鲸》那样的作品,多少也算是受了爱伦坡的影响。可惜的是,这篇竟然没有完结,实在遗憾。
爱伦坡以及乖戾的艺术特色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与其在唯美主义方面的努力创作和他多样的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本书草草地以书中第一篇小说的名字命名,但无碍于作者多样的艺术表现。所谓大师,就是集众家之所长的代表
《摩格街谋杀案》读后感(五):【第一百二十二頁書】愛倫·坡《摩格街謀殺案》
關於埃德加·愛倫·坡,他命途多舛的身世與他所寫的小說情節相比一點也不遜色,正如這部《摩格街謀殺案》,它在世界文學史上那里程碑式的意義比起作品本身的內容更為人所熟知——儘管愛倫·坡一生只寫過寥寥幾個短篇推理小說,但文風詭奇的《摩格街謀殺案》被視為開創偵探推理文學的處女作。
埃德加·愛倫·坡原著,張沖、張瓊譯《摩格街謀殺案》(2011)上海譯文出版社《摩格街謀殺案》中,既有經久不衰的密室殺人設定,又有業餘偵探與古板警察爭鋒(最後自然是偵探更勝一籌)的老套橋段,這些都成為後世很多同類型作品的“標準配置”,譬如柯南·道爾和江戶川亂步都毫不諱言自己深受愛倫·坡的影響。
有異於柯南·道爾等“後浪”焚膏繼晷地專攻偵探文學、終成一派大師,愛倫·坡雖然在《摩格街謀殺案》中塑造了C·奧古斯特·杜潘先生這樣一個性格鮮明的形象,又興致勃勃地寫了它的續集《瑪麗·羅傑疑案》,可惜未幾便無以為繼,終究也沒能使之成為夏洛克·福爾摩斯或是赫爾克里·波洛那樣膾炙人口的偵探:
這個年輕的紳士來自一個高雅,事實上是顯赫的家族。但是,由於各種不幸的事件,這個家族沒落到如此貧困境地,使他個性中的熱情屈服於貧窮之下,他消沉避世,不再對恢復家產有任何興趣……他竭力通過克儉來維持生活的必需,並從來不奢求什麼。事實上,書籍是他唯一的奢侈品……家道中落、脾氣古怪的杜潘先生不論是身世還是舉止都有愛倫·坡自己的影子,我甚至情不自禁地想象照片上愛倫·坡那副形貌古怪的尊容就是杜潘先生該有的樣子。
形貌古怪的愛倫·坡自帶驚慄氣息不可否認的是,《摩格街謀殺案》的情節裡有不少經不住推敲的粗糙之處,相比之下,夏洛克·福爾摩斯的故事自是精彩得多,然而,屢次與惡人交鋒中死裡逃生與“多智而近妖”的神機妙算,又有點過於神化,反觀杜潘先生,他偶然了解到住在摩格街一幢住宅裡的萊斯巴拉葉夫人及其女兒在家中離奇遇害後,僅僅是依靠報紙上刊載的新聞與簡單的實地勘察,破解了這樁讓警方一籌莫展的奇案,當中的邏輯分析相當綿密,無愧於“推理”之名——許多年前,我第一次讀《摩格街謀殺案》時,最終“兇手”現身,既在情理之中,又大出我意料之外,偵探文學的魅力大抵如此。
愛倫·坡一生顛沛流離,雖聲名鵲起,卻因賭博、酗酒等惡習而過得貧窮潦倒,他的創作之路也和這種不安定的生活“異曲同工”。愛倫·坡成為偵探文學鼻祖完全是無心插柳,他從無固定的寫作題材,詩歌、文學評論、小說(除了偵探,還涉獵科幻、恐怖等多個領域)……可謂隨心所欲,難以捉摸。
有時候,愛倫·坡也不得不為了養家糊口而為雜誌供稿——愛倫·坡可不是個省油的燈,他屢屢與主編衝突,與諸多報刊的合作都不歡而散,例如在《紳士雜誌》上連載的長篇小說《羅德曼日記》還沒完成,他便因與老闆伯頓爭吵憤然離去。即使不寫稿,愛倫·坡也有別具一格的生財之道,他利用自己的名聲為一本海洋學教材《貝殼學基礎》署名,賺取了一筆“冠名費”。
在愛倫·坡的各色作品中,某種“暴力美學”的意味倒是共通的,以《摩格街謀殺案》為例,萊斯巴拉葉夫人母女二人陳尸室內的情狀極為駭人:
人們沒有發現萊斯巴拉葉夫人的蹤影;但是在壁爐裡有著數量非同尋常的煙灰,於是大家開始搜尋煙囪內部,然後(說出來太可怕了!)發現了萊斯巴拉葉小姐的尸體,她被人們頭朝下地拖了出來;尸體是被人用大力推進這狹窄孔隙的,而且被往上推了相當高的一截距離。尸體尚存一絲暖氣。經過檢查,人們發現皮膚有多處擦傷,這無疑是因為向上推的猛力,以及後來尸體從煙囪裡拉出來時刮擦所致。她臉上有許多嚴重的抓痕,而且在脖子處有烏黑的瘀傷和深深的指甲凹痕,仿佛死者是被掐死的。 …… 大家就走進了這幢房子後面的一個鋪砌過的小院子,並在那裡發現老夫人的尸體,她的脖子整個被砍了,所以在努力將她抬起時,頭掉了下來。她的身體和頭一樣,毀壞得非常厲害——前者幾乎不成人形了。愛倫·坡的作品重於剖析人的思想,在《摩格街謀殺案》的開頭,甚至有一大段看上去風馬牛不相及的文字論述所謂的“心理特征”對於“主體”所產生的效果,簡而言之,便是善於分析者總是能在進行邏輯推理時感到愉悅。而愛倫·坡筆下的人物往往以種種聳人聽聞的行為展示了他們心理中的陰暗一面,套用同樣的理論,人性本惡致使人類往往能從變態的行徑中獲得快感。
當然了,愛倫·坡其人的思想和他的作品有獨特的複雜性,在這兩個世紀以來被無數讀者與學者不斷挖掘,解讀出不同的象征意義,在此也難以用三言兩語概括之,只能從《摩格街謀殺案》發散開來略談一二罷了。 *原文發表在公共號“失物之書”(thebookoflostthings),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