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已为旗下松鼠证券在香港申请商标注册,并正招聘员工,计划进军香港金融业。字节跳动去年 12 月为松鼠证券申请商标注册,涉及证监会的第 1、4、5、6 及 9 类业务,主要包括通过手机 App 提供股票、期货及外汇交易等金融服务。
分别是:
第1类,证券交易。简单可以理解为股票、债券及关联衍生品的经济业务;
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简单可以理解为给客户提供意见、出分析报告;
第6类,就机构融资提供意见。和我们日常理解的投行业务(IPO、MA这类)比较相似;
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全权委托形式给客户管理资产。发基金的必备。
不做的分别是:第2类:期货合约交易;第3类:杠杆式外汇交易;第7类: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第8类:提供证券保证金融资;第10类:提供信贷评级服务。
和国内牌照非常稀缺的市场环境不同,香港是只要符合要求基本都可以拿到。
当然要求高,还得排队。很香港的一个特色也是,有钱这些都不算啥。
字节跳动并不缺钱。
基本可以看到这几个牌照都是主流券商的业务范围,和我们知道的某些互联网平台,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互联网券商,都是没有“第6类”业务的。也就是说除了给二级市场交易提供服务以外,松鼠证券是要做投行业务的。
我们不能理解为字节要做的仅仅是一个App。
当然互联网企业下场,肯定不是传统券商模式,一定是互联网化产品。
投行互联网化目前看不到任何苗头,主要的特色还应该是体现在交易和资产管理端。
如果去搜索“松鼠证券”,昨天以前是很难找到相关资料的,所以其App体验如何并不清楚。(8月9日以前,没有有用信息)
我很感兴趣的是松鼠证券准备和字节系的其他产品,准备怎么配合。
如果没有配合,那和现在的富途、雪球、老虎相对优势,可能只有——比较有钱。
如果有配合,就会带来一个问题:
交易体验上互联网券商技术都还是不错的,肯定比港股券商那些老旧的下单系统要好用很多。在一个充分市场竞争环境中,也不太可能进一步下调资费。
推荐算法的核心体验感来自读者和观众的“千人千面”,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阅读观看需求。
“kill time”,打发时间是可以的,也可以说是成为目前互联网头部媒体的法宝。
可是,投资这个领域的内容是不能由着读者和观众兴趣来的。
市场才是最大的“懂王”。
因为你喜欢看牛市信息,所以给你推荐来了一堆鼓吹牛市的——卒;
因为你喜欢看熊市信息,所以给你推荐来了一堆看空的内容——踏空;
信息茧房效应和投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天然互斥。
所以没有显著性优化投资内容的推荐引擎,更可能是助长了羊群效应。
靠内容形式?
无论是内容还是视频,传统字节系产品的逻辑都是流量逻辑。
“high点”
15秒视频、或者是标题党。
这些通过刺激浅层用户反馈机制的内容,也和投资人应该获取的内容有排斥。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关注一些深度财经号,从标题、到配图、到内容。
都非常收敛。
作者不希望这些元素“抢戏”,把文章的核心逻辑给抢了。
(不能抢戏)
这类文章让用户有思考、有消化才有效果。
我觉得打开一个封面“高档”的视频,上来就是劲爆的bgm,一个漂亮小姐姐讲股市,并不是什么好体验。
什么?不这么做?——真不一定有什么量,这又不是私域逻辑。
靠KOL?
这都不用多说了,字节的产品被KOL最诟病的就是形不成粉丝和KOL的粘性。
再大的V,如果不好好写,数据都非常惨淡。再小的V,也有闪光的机会。
问题是,财经内容的组织逻辑,并不是单篇内容的堆砌,而是长期逻辑和框架不变之下,以零碎内容进行输出。
某些读者会很认可几个KOL,结果每天打开首页都要翻好久才能找到,体验并不会好。
我想很多人在找有用信息的时候,都不喜欢用系统推荐的内容吧。
最后强调一下,并不是看空字节跳动做券商,我只是很好奇。
做一个比较像样的多牌照券商就不说了,在香港市场只要有钱,什么都能做。
做一个什么样App,可能是我更关注的,毕竟字节跳动实打实说,产品力绝对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能打。
我也很想看看,在同质化竞争这么严重的互联网券商领域,字节跳动到底能做个什么不一样的App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