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之子》是一部由菲利普·里奥雷执导,皮埃尔·德隆尚 / 加布里埃尔·阿坎德 / 凯瑟琳·德·莱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似波澜不惊的电影,却暗流涌动,这样的电影,没有大场面的渲染,没有豪言壮语的粉墨,却能让你久久回味,克制的表达却是最深的告白。看了三部德隆尚的电影了,深深为这个演员在电影里的神态、语言、眼神所着迷,非常让人难忘,这样的演员在国内,反观,真的太少了。 期待他日后的每一部电影,是金子总会发光!爱他
《约翰之子》观后感(二):爱是力量
总有人因为责任因为...因为...作出以为是对的选择和决定。其实只要不是以爱为基础的所谓的责任多少都是对自己的自欺和对身边人的欺骗。只是,所有的一切都会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有些言行才会显得那么的美好与温情。人生苦短,终究爱是温暖的有力的!
皮埃尔处心积虑地过着自己设计和选择的人生。好在他心里一直有爱。
《约翰之子》观后感(三):无法言说的父爱
片子悠悠的道出一个父与子的故事,不过度煽情,不渲染氛围,看着舒服容易被带入。正片看下来的感觉让我想起李健,尤其是他翻唱的那首《父亲写的散文诗》,也是中年人式的淡然叙述,不刻意制造氛围,不炒情绪,就讲给你听,是那种经历过后,浮浮沉沉,几年甚至几十年沉淀,宽广的爱。
一对复刻版父与子。最后一家人挤在一辆车上,各种承担着各自的角色责任,特别好。女儿的婚姻和父亲的那段婚外情也是恰如其分的相似……
情感细腻隐忍,步调沉稳克制,情绪推进平和而充满力量,将撒狗血和矛盾冲突的桥段做减法,将眼神传递和细微末节放至最大化,故事的戏剧性和反转的张力已经满溢,却悄无声息的埋藏在字里行间,游走在角色关系渐变中,如翻腾的洪水筑坝成惆怅的细流,结尾父子离别的戏,有和解有释然,欲言又止却恰到好处!深夜里轻柔的拥抱,晨光中安静的听诊,分别时盈满爱与感激的眼神,一次次细腻无声的交汇让人眼眶湿润。演员、画面、配乐以及营造出来的氛围很迷人。
《约翰之子》观后感(五):细腻深刻,一切尽在不言中!
马蒂厄已经35岁,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解释缘由时只推托说他是***的结果。一天,他接到一个陌生来电,这个电话告诉他,他的亲生父亲刚刚过世。于是马蒂厄暂别妻子和孩子,决定飞去加拿大参加葬礼,并见见他那两个素未谋面的兄弟。在蒙特利尔,除了父亲的好友皮埃尔,没人知道他的存在与真实身份。但与此同时,马蒂厄也意识到他似乎进入了一个充满敌意的地方。很喜欢这种情节简单但情感有力的电影,不用过多的台词和过分戏剧化的冲突,仅仅质朴的展现便能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演员之间不断的眼神交流,细腻深刻,一切尽在不言中!
《约翰之子》观后感(六):最终的错误,都是由妻子来买单
不用说,这部电影情感细腻到让人服气。所有的情绪都是缓缓的、隐忍的……我非常喜欢这种情感极度克制的电影,哭还是笑、喜还是悲,点到为止,其他全部交给观众自己去体会。
所以,我的体会就是:这是一个把父亲出轨,还不小心有了私生子的故事,拍得如此清新。纵使男主的母亲已经去世八年,男主真正的父亲患上了癌症,男主与父亲离别的这30几年,父亲是如何焦虑思念。都不能减轻父亲妻子最终知道真相后的痛苦。想想自己几十年的枕边人,突然有一天冒出一个私生子,这个事实相当的残忍。
但是彼此都已经老去,老伴又患上癌症,所有的痛苦最后变成了那句“算了吧,都过去了”。还是标题那句话,这份对家庭不忠的错误,妻子只能大方买单
《约翰之子》观后感(七):看似平淡如水却饱含情感
看过回味的时候才发觉那些理应发生的冲突,都减缓了,反而变成了更多的隐忍和接受,便随之被触动了泪腺,儿子深夜从原以为没什么关系的人口中无意中了解了真相,是一个重病父亲不知怎样才能弥补和原谅想到的办法呢,不是母亲的人又是如此洞察却仍旧那样平淡炙热的请求呢,看似一切都平淡如水,却始终饱含了复杂的心情。 这样才是一家人,儿子如父亲般一样的固执,折磨了一辈子的秘密,还会好好的生活着。海边的曼彻斯特来得更汹涌澎湃,在某个瞬间点燃,约翰之子却一直平淡如水,每个看似稀疏平常的细节都流露出感情,机场的分离,言语中父亲还是妥协了,哪怕是听到这个儿子不会钓鱼的失望,最后还是听了儿子的劝告。儿子带走了父亲最爱的画,那副画着小男孩的画,那个父亲一辈子觉得亏欠的小男孩。
《约翰之子》观后感(八):父亲
这部电影,不知道是用什么样的魔力让我感动。
在临行的早上,他们相对而坐吃早餐,皮埃尔强掩关切地询问飞机航班时。眼眶湿润。
皮埃尔为他检查完身体,被追问时,回答说“我只能说是时候了”。他必然带着内疚,活了大半辈子,这边有妻儿,那边有自己辜负的情人和儿子。想见而不能相见,相见而不能相认。用另一个身份看着自己的孩子,必须把一些秘密烂在心里,我不知道这个男人有多隐忍。于是被他的那句,“是时候了”抢走了眼泪。
在机场,当他走进检票口,皮埃尔突然慌张地回头看时,终于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不舍。哭到不能制止。
明明是这样简单平淡的剧情,毫无波澜的台词。却摄人心魄。
我想,它的魅力,就在父亲这个个体上吧。隐忍,无言却爱得深沉。这就是如山的父爱吧。
嗯,下次,他们一定会相聚在巴黎。不再纠结过往。
《约翰之子》观后感(九):老爷子
我的老爷子是一个酒鬼,直到18岁离开家,去到陌生的城市上学,才去爱他。
所谓孝顺的传承,我一直以为是没有基础的。假如哪一天我成为了父亲,也可能会不合格,有一句老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在我看来,生活里挤满了这些绑架子女的父母,他们每天都是创造不是。
即使是这样,我还是爱我的老爷子,有一天,他喝的微醺的状态,我陪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他对我说,儿子你做的很好,爸爸为你感到骄傲。
我小的时候曾经立誓,一辈子不沾酒杯,不要和他一样的状态活着,好好读书离开这个乡逼横行的地方。在那一刻,这些包袱好像都放下了。
当马蒂厄取下妈妈留下来的听诊器,知道他的父亲就现在面前的时候,看着这个他有一点恨意的男人,也是突然放下了自己,这大概是人身体底层的爱,可以抛开心理学上说的那些原生家庭之类高高在上的姿态。
一部平淡如水的电影,但却深情动人。
《约翰之子》观后感(十):约翰之子
这是一个温暖善良品味相投的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真实隐忍。
当最后离别钢琴曲再次响起,此刻才是全篇平淡的故事完美的意义,当我们了解了真相,体会了每个人物的特性后,那音乐带给观众的是情不自禁的感动,是瞬间迸发出来的。 平淡不惊的故事,是含蓄的不动声色,是温柔之人但并非寡情,老头小心翼翼的尝试着用了另一故事来和35年都没有见过面的儿子重逢,陌生的要去了解一下才会带到家中,这无不体现了内敛和有些顾及,的确约翰的两个儿子都表现得很差劲。
特别想说说父亲的妻子,这位女性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在一些言谈举止的细节中就能感受到这位女性身上具有的温柔善良、贤惠大气的品质,特别是后来她隐约感到面前的这个可爱的青年就是自己心爱丈夫的私生子,想来她的内心在剧烈地震荡,但是她并没有和丈夫说破,而且希望这个私生子能够有力量能够挽留自己的丈夫多一些时日留在自己和女儿们身边,这些也正是父亲即使与儿子的母亲在巴黎发生了一生中最美好炙热的爱情,而且有了自己最想要的儿子之后,也最终没有勇气去伤害身边没有任何过错的妻子。仔细重温,片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对白最终都圆满地完成了一整个事情的勾画,一切都是美好而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过错,只有爱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