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无伴奏》影评摘抄
日期:2020-08-09 20: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无伴奏》影评摘抄

  《无伴奏》是一部由矢崎仁司执导,成海璃子 / 池松壮亮 / 斋藤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伴奏》影评(一):喜欢女主

  成海璃子 Riko Narumi好美。。。

  此片里面文艺范儿的服装些哦,简直帅翻。女主得知男主是gay后,还为男主穿起了男孩的服装(好美的),用心良苦但最后还是苦恋一场。。。即使最后男主打电话给女主,说她是自己上的第一个女人,我还是觉得男主是个bitch。。。

  《无伴奏》影评(二):这是一部尺度较大、三观较差的文艺片

  还记得之前介绍的《戏巴黎》吧。

  影片以法国1968年学运为背景讲述三名青年情欲探索历史洪流梦想优游的故事

  《无伴奏》影评(三):少了一點理智盲目愛情

  雖然很想為優越的打光與運鏡加一分,但感覺這也不能彌補故事表現上的缺口,短短兩小時的電影:6次抗爭運動、6場激情床戲、4人複雜感情、3次自殺、1次謀殺,我羞著臉觀賞完露骨直白行動,卻對其他情節印象甚微。角色設定似乎有意故作文藝,男女主角古典樂結緣,又因詩歌情投意合,連雲時都能暢談共同興趣是很好沒錯,但這絕對不是故事該強調的重點,文學和哲理表意不明弱化了四角關係的精神鬥爭。可圈可點的是隱含思考,內在自我意識的隱忍與爆發交織在對性和死亡的探索中,深深嘲笑了一把柏拉圖;以及很喜歡結局的描繪,熟悉的卡農,熟悉的簽名,熟悉的咖啡館,熟悉的笑容永遠定格在那片海洋

  《无伴奏》影评(四):成海越来越美了,工桑真是个变态

  如题目一样了电影,我的感想有两个:成海越来越美了,工桑真是个变态。

  成海作为电影的女主角,进步女学生,热衷于参与学生运动。女主角牵起了电影的主线,在一家名为无伴奏的小酒馆中,女主邂逅了自己的男友阿涉,其好友右之介和艾玛。

  男友总是在隐藏些什么,右之介总是在偷窥着两人,这让女主尴尬而又无奈,阿涉愤怒却也无奈。

  原来,阿涉和右之介有着禁断之恋,右之介对阿涉有着不一样的占有欲。

  最后,阿涉投海了,在海风吹拂下,我们看到了阿涉的画本,从右之介到女主。阿涉爱上了女主,但是右之介的爱他无力承受

  最后的最后,女主回到了无伴奏,喝着咖啡,想着第一次相遇,她长大了。

  《无伴奏》影评(五):无伴奏 简单写一下观感

  整个影片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夏日阵雨闷雷前的燥热不安

  1、百分百冲着成海璃子去看的,电影《逝纸》里面的女孩让我印象深刻。喜欢她在电影里面的扮相,女学生,纯纯懵懂又想突破一些什么,首先,成海璃子的形体很美,骨骼肌肉既不麻杆干瘪也不会觉得胖,总之多一丝少一毫都不能恰到好处,但她的形体却完美诠释了骨干而有丰美,没有过的地方——我作为一个女性,猜想这大概是多数男性们想要拥有的女性的形体吧。其次,从第一看她的作品就觉得她的五官非常大气,可帅可美可软妹,果然,最后领带西装的造型一出场,眼前一亮,大气挺立的五官配上略圆润的脸型,养眼。期待她的新作品。

  2、池松壮亮,演技发挥稳定,造型依旧昭和味儿十足,非常有辨识度的演员一位,从《横道世之介》里开始关注他,私下穿搭型格挺个性的,非常想看他和菅田将晖的《濑户内海》哈哈哈哈哈预告片里面疯狂吐槽太戳笑。

  3、“无伴奏”这个地方还挺吸引人的

  4、摄影呈现给我的感觉是,安静、闷骚、暗涌、灰色、糙糙的但又小翼翼的

  5、服装是我喜爱看这个时代背景下的日本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伴奏》影评(六):两个男人都是双性恋

  男二偷看男女猪脚嘿咻的时候,那幽怨的眼神还以为是因为暗恋女猪脚,没想到是嫉恨她抢了他的男人,敏感的女猪脚发现男一的心并不在她这,有些愤怒却又无可奈何,曾经以为是姐弟恋的缘故而嫉妒势律子,拒绝了男一的嘿咻申请,得知男一与姐姐势律子那么亲密只是为了安慰她那颗失恋受伤的心,女猪脚才“恍然大悟”,接受了男一的感情,雨夜无意中撞见男一男二在嘿咻,女猪脚的心都碎了,本狼看着都替她不值,由于深爱着这个男人,而且这个男人表示其实早已放弃同性爱情,一番解释之后还是决定继续跟他在一起。 总评三星7分,这部片子深刻地体现了变态的双性恋者有多么邪恶,一方面不忠于同性之间的爱情,另一方面又把异性之间的爱情随意抛弃,既然你俩这么深爱着对方,何必要把女人的肚皮给搞大了,搞大了人的肚子,又以失去自由的名义杀害一个爱着自己的孕妇,手段残忍,自私自利,罪大恶极。男一为男二殉情再次击碎了女猪脚的心,同性之间的爱情远大于他们俩的异性爱情,男一没有为女猪脚而活下去。两个可怜的女人,都付出了真情,结果一个死了一个被抛弃了。 叉叉圈圈的桥段非常少,抽烟喝酒的画面倒很多,片子在侧面上反映了日本社会的一些矛盾,比如反对美军驻扎在冲绳,要求修改美日安保条约。一直以来新闻里没少提到驻日美军士兵强x当地女生的消息,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一次,法院又管不了,当地居民很气愤,美国大兵是出了名的管不住裤裆里那东西,他们又不缺钱,日本又不缺失足妇女,干嘛老爱玩强x

  《无伴奏》影评(七):我是大变态,所以才这么写影评

  这个电影有两个长处,一个是画面的风格,一个四位主要人物的相貌。

  我相信在制造者看来,这个电影本来就是一笔浮云而已,所以我也只能这样写了。

  它的画面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是那种每一帧都恰好符合豆瓣摄影品味的画风。黯淡的色调,阴郁的色彩,衣服考究的面料色泽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做工,安然体会还是很不错的。

  它的四位主角的相貌,那真是本色出演的极致——其实不用使劲演什么,站镜头前面观众就明了。

  女一的脸:方正,富足,男向,而且隐约中可以捕捉到一点愚蠢。

  男一的脸:阴郁,懦弱,敏感,沉溺于感受,固执,猥琐。

  男二的脸:英俊,张狂,疯癫。

  女二:蠢,本性的甜美,刻意的妖艳。

  外加配角,女一的家长,女一的女同学,男一的姐姐,等等每一个角色的演员都是靠相貌承担大部分角色表达的。所以这也是一部很独特的电影。

  但是内容就没什么大意思了。这其实是一个女人做了炮灰的故事。严肃点说,那个年代的日本,我们很不了解,不谙内情。反正故事内容对于我没什么好喜爱的,小变态而已。

  总的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电影,但绝对是少儿不宜的电影。很多年轻人都被傻逼或恶毒的缺德者带坏了,有天分的能在以后自己矫正自己,没有天分的就只能继续傻逼了。它少儿不宜的地方不在于情色,而在于被镜头美化了的蠢。对,就是女主角眼睛里流露出的蠢,被冰川般洁净的空气烘托成泉水一样的洁净,但那一瞬再美也是蠢。如果你发现不了那种蠢,就说明你已经被带坏了。

  《无伴奏》影评(八):一出悲剧,一场探讨

  纠结、迷茫、混沌,掩饰、逃离、挣扎,一出爱情的悲剧,一场爱情的探讨。同性之间的爱也好,异性之间的爱也好罢,更或是少见一点的双性恋,其本源都是因为“爱”。影片中的两个男主他们有过放弃,有过妥协,有过尝试回归正常,但最后还是无法战胜本心,最终选择了对方。他们没有预料到,在他们尝试回归大众价值观的过程中,会给两位纯情的女主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说的是施方,但也同样适合于受方。周围环境与自小的教育培养如果对同性恋友好些,两位男主不至于想要逃离规正而犯下错误;两位男主如果勇敢坚定一些,也不至于让两位女主遭受爱情的无妄之灾。

  评论中有说两位女主傻的,那因为你是在作为旁观者去思考而不是作为剧中人去经历。但如果我们是当事者,我们的初恋是如此,又有几个能轻松做到放手二字?我们总喜欢站在一个高度来评价别人,而常常忘了我们所处的不同境遇带来的不同视角。还有说三观不正的,电影宣扬了什么吗?杀人也好、自杀也好,这都是他们被束缚的爱情扭曲后,对现状的挣扎与逃离。就像破案的电影,你不能说导演是在教人们犯罪吧?当然,我也不否认少数心理扭曲或是承受能力差的人,看了会想到犯罪或自残。但电影只是电影,具体怎么做怎么看全在你的内心,就算没有这些场景,你觉得该做的你还是会做。

  《无伴奏》影评(九):你好,忧愁

  那是池田壮亮的第一个拥抱吗?

  我有些恍惚,与其在光影残留在视觉上的模糊印记中搜索,倒不如相信成海璃子脸上略带困惑和羞涩的笑意。没有路灯的竹林小径,被皎洁得近乎惨白的月光笼罩,夜风气息里微微摇曳的竹影投射在池田壮亮的背上,拥抱是最温暖的告白,只是我们都看不见彼此的脸庞。

  他/她是爱着我的啊,看得见的幸福与看不见的忧伤,在此刻蔓延。

  我们成长的岁月,总有各种暗涌浮动,拉扯撕裂着彼此的青春,如同这个节奏总会被毫无预兆打乱的故事,肯定背后的疑问,对未知世界那种惶恐与期许,因为惧怕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欲盖弥彰的借口,从根基开始被腐蚀的爱情,满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我是一个模仿人类的猴子,但是树里和玲子,可能也跟我一样,深陷自我厌恶中,这样想着,多少得以被救赎,心里可以变得柔和。”对自我价值的疑惑、否定,对成年世界的恐惧和厌恶,除了写在私密的日记里,只能咬牙投身于幼稚可笑、却又时刻被暴力笼罩的学潮和工潮里,即便跨越时代,我们发现骨子里的抗争和追寻自我意识觉醒从来没变过。

  无伴奏书写的,是那个时代自己的青春恋歌,成海璃子影子背后,同龄人终日在无法规划美好的未来边缘游荡,他们不是极度狂热的那部分人,怯生生的触碰着世界,无法讲出口的迷惘压抑在心里,迟钝的匕首满满被磨得锋利,最终刺入自己和身边的人,将一切带向毁灭,所以从头到尾我们看见的,更多的是阴冷、灰暗的色调,池田壮亮的眼眸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所以他才会在激烈的高潮后轻轻吐出“你好忧愁”。

  当我们真正明白以后,却发现无法说出成长背后的甜蜜与苦涩。

  帕拉图式这个词是骗人的,

  当人想要抑制对另一个人的欲望时,

  一定会在精神上发生关系,

  我一想到他们或许也是如此,

  就嫉妒得要死。

  随着呼吸一闪一灭的香烟,咖啡的奶泡在冷却的杯子里逐渐干涸,巴赫的音乐在咖啡厅里回响,一切都没有改变,一切却已不复存在,青春被扼杀的时刻,我们终于长大。

  《无伴奏》影评(十):未有烛而后至

  六十年代一直都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年代,那么多的荷尔蒙像烟花一样地装点着人类的历史,即后戛然而止。我相信这个年代的精彩是种理性之外的巧合,就好像那些写出《圣经》中最完美篇章的人往往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写了什么一样,这个年代的人其实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

  尼采的酒神论用来解释这个问题非常奏效,以至于可以让我把这个年代的精彩理解为一种群体性的酒醉。幻觉过去后,旁观者却再也无法从腥臭的呕吐物中寻找到那种迷醉全人类的迷醉。时至如今,三岛由纪夫终结六十年代悲剧英雄式的死法已经看起来活像一出后现代的荒谬喜剧,而活着的人,都垂垂老矣。我们很难体会北山富朗那一代学,潮浪子重新返回家乡时的哀伤与失落,同样也无法理解他们离开家乡时背负时代使命感的喜悦,就好像面对一段死无对证的爱情。

  所以响子开头翻开、结尾合上的那本笔记本,大概也是传递着类似的感情。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就好像这本一本笔记本,或者烂俗了的卡农,里面深邃、复杂和痛苦的部分,都会被其甜腻而纯美的外表掩盖得不留痕迹。第一次恋爱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那些日子里自己究竟在愤怒着什么,遇到一个人顺顺利利相处,爱上,却突然开始知道了月球背面致命的秘密。

  矢崎仁司用一种褪色的品红色调来描述小池真理子的恋爱故事,除了表达年代感之外,大概更多的还是想表达情欲里面只能够被烛火照亮却无法被电灯灼伤的部分。一个有着狭小入口的荒芜茶室,一间格局奇怪,总是在播放古典音乐的地下咖啡厅。如果在户外,不是竹林,就是海边。这些场景,无一例外都带有强烈的色彩信息。

  在李安的语系里,绿色代表着压抑的情欲,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中,蓝色是种对恋情失丧的愤怒,而皮肤被烛火照亮的黄色,在矢崎仁司的手下则变成了一种注定要消逝的生命力,这种爱与虐同在的颜色,在一个少女的1969-1970年的生命里,是一种被爱欲打开的敏锐感受;而在Wataru和Yunosuke那里,可能就是一种蚀骨的别离,和相爱却注定永远无法拥有对方的痛苦。他们的眼睛在烛火的照耀下,像野兽一样闪闪发光,却在离别的时刻,都啪的一下熄灭了,就像闪电照亮他们年轻的肉体那般。

  两对couple,两男两女,心中都各自有各自甜蜜的诡计,最纯洁的一个在成为了一个女人以后活了下来,只是因为她的存在就是为了成为回忆的器皿。细雪一般的爱情,洋酒一般的情欲,竹林里最后一次不撒手的道别,都在深海中成为了响彻一声的奏鸣曲。

  多说一句:片中最有特点的就是人物的服饰,特别是女生的裙子,整个看起来都能觉得质感非凡,非常有质感的布料在人物活动,特别是性爱戏的部分也成为了构成画面语言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仔细观察和体会响子在每一场性爱中的穿着,还有雨夜中回家后换的裙子,都能够感受到第一场反对制服戏所表达的,在此无法用语言来转述的丰富内涵。服装的表达功能这两年好像都是把重点放在服饰对一个人的性格表达上,却不能做到像这个片子一样把服饰的线条感都变成了一种画面的,现场的美学元素,太精妙了,简直过目不忘。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无伴奏》影评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