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份碎碎念
1
她刚毕业一年,一个人在外地工作,身边没什么同学亲人,周末总是觉得很孤单,抱着手机一遍又一遍的刷新微博和朋友圈,想要跟别人建立联系。
倒也不是没人约,她所在部门同事的年龄相仿,周末常常三五相约着去逛街聚餐做美容。可她明明已经在家无聊的要命,接到同事电话的第一反应却是觉得烦。
要洗头,要化妆,要打起精神应和别人的笑点和槽点,还不如一个人待着。
但又无法真正享受拒绝之后的清净,看到其他人在朋友圈PO出快快乐乐的合照,再想想孤零零的自己,她总是立志“下次一定要去”。
她怀疑自己患上了社交恐惧症,或者是什么更复杂的心理问题,不然怎么会那么矛盾,一边想要,一边想逃。
2
我看着她在屏幕那头打出来的一字一句,我想起的是自己刚毕业的时候。
跟同事约饭必带全妆,全程神经紧绷的寻找接话的机会,担心自己在集体中没有存在感,又生怕不小心说错了话被拿住把柄。
一场聚餐下来像是打了一场仗,还总觉得自己表现得不够好,一半是累,还有一半是丧气。
多想找到可以交心的朋友,却像中了魔咒一样,只能在塑料姐妹情里打转。
这种话丧气又会常常不知不觉的变成对自我的指责----
然后就陷入了拧巴的死循环,明明渴望着社交,却对外界的邀约抵触的要命,像是被困在一个无物之阵,无论怎么努力也找不到出口。
但我也还记得那个破阵法门的由来,说来也好笑,点破它的并不是什么高手,而是我当时年仅四岁的小侄女。
那时她正处在对口红长裙高跟鞋的狂热里,见我盛装进门欢喜不禁的迎上来欢呼,满脸都是羡慕:
我本想笑着回答一句“对呀”,可当我试图回忆那天一起吃饭的同事穿了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时,却发现大脑一片空白。再努力去想她们说了什么,也只能记得几个跟自己有关的碎片。
3
人投入给社交的精力无非走向两种可能,一端是自己,一端是别人,而我的社交里,显然从头到尾都是大写的我我我我我。
“我”好不好看,“我”该不该说那句话,“我”是不是被喜欢。
可那并不是真实的我。
我从来都不是那种精致乖巧小心谨慎的人,带着面具的时候装的越像,离真实的自我反而越来越远。
甚至也不是真实的别人。
别人真的喜欢我装出来的那种样子吗?别人到底介意我怎么说吗?别人会像我看待自己那样看我吗?
看不到真实自我的人,其实也看不到别人,他们看到的别人,不过是别人眼里自己的倒影。
这样的假社交从开始就注定是种折磨,因为它根本不是在跟别人建立情感或信息的流动,只是让你一遍遍的去印证你本来就不那么喜欢的自己。
4
我被很多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别人觉得我XXX,我需要改吗?”
这里的XXX,可以是内向,不会说话,不会看人脸色,情商低等等任何词。
我后来每次看到这样的问题,都会追问一句:
是别人觉得还是你自己觉得?有人跟你直说过吗?你求证过自己的感觉吗?
而我得到的大多数答案,都是没有。
印象很深的是有次跟一个小姑娘约饭,她也是刚工作,被部门同事当作杂役使唤,每天忙的脚不沾地,倒是把别人伺候好了,可自己的事儿永远干不完。
她来找我诉苦,我让她练习怎么拒绝人,话音还没落她就连连摆手:
我一个新人,年纪小资历浅,要是拒绝别人,人家会怎么看我?
怎么看?我问。
不识好歹,拽,嚣张,目中无人,她说了一大串。
有人这样说过你吗?我又问。
倒是没有,她说,但那是因为我从来没拒绝过别人啊。
每个因为社交苦恼的人,都陷入过这种“不可证伪”的泥潭。
自己先想一个最坏的结果,然后穷尽一切努力避开它,以至于甚至不敢去伸出一跟触角,探探这世界真实的反馈到底是什么。
又因为缺乏真实的反馈而更加坚信自己的想象,陷入一个既不想又不敢的死循环。
这个想象的来源,可能是你身边的重要他人,父母,兄弟姐妹,要好的朋友等等,他们强烈的反应变成了你潜意识里的情绪记忆,以至于你下意识会把某个行为和某种反应挂钩:
只要我XXX,别人就会XXX。
然后被自己的想象吓得要命,却总是忘了眼前的人,不一定就是你想象的那个人。
5
我们接着聊天,我问她:可你没发现吗?你刚刚就拒绝了我。但我不觉得你是不识好歹,反而觉得你挺可怜,也没有因为你拒绝就感到受伤,我随口一说你随便一听,仅此而已。
真的哎。她一愣,先是窘迫后是惊讶。
我理解她窘迫和惊讶的由来:
原来我的感受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啊,原来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像我想象得那样对待我,原来我过去的经验,在我整个人生之中真的只占了那么一点点。
一念至此,才能摆脱。
这或许也是治愈社交焦虑最简单的方法。
赤诚的靠近生活,收集林林总总的真实反馈,而不是只停留在自己的想象里。
让世界做世界,你才能做自己。
猜你想看(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为什么比你坏的人,总是过得比你好?
郝思嘉和白瑞德:注定要错过的爱情
是被动攻击让你活得特别累
♥
解局情绪化,专治玻璃心
新书《成熟》限量签名版正在热卖中
微信公号@[天天成长研习社@Taoc]
你的独家成长顾问
商务合作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