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有权、升官发财。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由“内阁学士兼任的礼部侍郎衔”升任之礼部右侍郎,由原来的虚职转变成实权性官员,从此曾国藩成为了大清朝开朝以来湘乡县的第一个拥有实权性的官员。
英雄的崛起
刚刚升入高层的曾国藩,内心澎湃,慷慨激昂,其下属一百多的小弟,且每周可以直接面见皇帝一次(汇报工作)。
各司官于男皆甚佩服,上下水乳俱融,同寅亦极协和
意思是:现在我已经熟悉了部门内的工作,同僚及下属官员都很佩服我,关系处的不错,我很喜欢这种忙碌的工作,如果可以,我希望一生都可以像现在这样,顺顺利利、尽职尽责的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儿事情。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曾国藩仍旧“手不释卷”,只不过更注重于实用政治,虽然仍致力于理学,但未被理学蒙蔽双眼。
内心的挣扎
但做了一段时间高级官员后,曾国藩的心情,却不在像刚开始时,那么兴奋了。
为什么堂堂一省部级官员会这么郁闷?
因为曾国藩发现,他当时所处在政治环境,是懈怠的,当了部长之后才发现官儿有多小,并不能像刚开始自己想象的那样能呼风唤雨,曾国藩要做的是励精图治,大力改革,努力推动国家的进步,但很多时候,自己所提的革新主张和目标想法,往往被部长一句话就给搁置一旁,不予理会。
主要是清朝末年,来自外部的鸦片战争和国家内部官员的腐败,已经使这个国家不堪重负,而官员们一个个的混日子,仅凭自己一人之力,已无法改变大方向。
有一段时间内,曾国藩内心是非常惆怅的,这从他给弟弟和好友写的两封家信里可以看出:
第一封写给好友刘蓉的信:
别看我现在身居高堂之上,但也不过是高堂之中的一件小摆件罢了,这样天天不上不下,非驴非马的混日子,愧对国家和人民。
第二封写给弟弟的信:
我现在做这么一个小官儿,每天工作循规蹈矩,浑浑噩噩,现在非常想念家乡,想念父母亲人,到不如喝几瓶好酒,大醉一场,过一些乡野村夫的生活来得痛快。
副部长的春天
就在曾国藩要辞官回家之际,道光帝于1850年正月时,驾崩。年仅二十岁的咸丰帝继位。
咸丰帝的第一把火:干掉首席军机大臣穆彰可,咸丰帝的旨意是:此人身为国之重臣,深受皇恩,却不思进取,在其位不谋其政,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肆意损害国家利益,我念其为三朝老臣,不忍使用重刑罚,革去其职务,永远不再录用。
咸丰帝的第二把火:求言,意思就是,欢迎大家给朝廷提意见。
此时曾国藩内心兴奋、激动,觉得这么多年,终于等来了一个肯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之后曾国藩连夜奋笔疾书,写了一封《应召陈言疏》,立面图到两个问题:
1、 人才问题,其大胆指出,道光帝秉承守成原则,不生事,不作为,虽然有利于守住本基,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2、 朝中官员,存在两大问题:遇事退缩:遇到问题,你推我,我推你,谁都不愿承担责任,只知道一味的请旨。务小不务大,只关注细节,琐事、不注重国家发展的大方向,部努力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3、 地方官员做事敷衍:遇到问题,一个字:拖,能拖就拖,能推给下一任就推给下一任,实在推不了,就开会,举手表决。
曾国藩说:必须大力培养人才,才能应对繁杂的国家形式。
咸丰帝看后,大加赞赏。
之后因为咸丰帝的赞赏,曾国藩的工作越来越多,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曾国藩更有干劲了,之后曾国藩曾兼任过工部侍郎,吏部侍郎,户部侍郎,刑部侍郎,加之自己的礼部侍郎,曾国藩共计做过五个部门的副部长工作。
紧接着曾国藩陆续向咸丰帝提交过三部褶子:
《议汰兵疏》:裁兵练兵
《备陈民间疾苦疏》黑恶势力猖獗,良民难安,司法腐败,有冤难伸
《评银价疏》银价昂贵,百姓负担太重
然而曾国藩有点儿天真了,咸丰帝其实是个只有三分钟热度的皇帝,几道折子上去之后,咸丰帝也只是赞赏一番,并未采纳。
得罪皇帝
之后广西金田以洪秀全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太平军,一路过关斩将,势头劲猛,曾国藩想到有必要打醒这个昏庸的皇帝,于是上了一道《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直言批评个皇帝的三个错误,也因为这个事件,让后期的曾国藩在官场上举步维艰
1、 见小不见大,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2、 用人不当,疏于大计
3、 徒尚文饰,不求实际
4、 刚愎自用,说话出尔反尔,自食其言
咸丰帝当场大怒,要砍了曾国藩,幸亏有当时的几个重臣为其求情,才免于死罪。
在之后的官场上,由于曾国藩的铁面无私和坚持原则,曾国藩接连处理掉了好几个朝中渊源极深的大臣,因其打破了官场上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曾国藩成了官场上的异类,被同僚隔离化
英雄的落幕
最后曾国藩深知官场险恶,心力交瘁的同时,想到了家中年迈的父母亲,曾国藩深知为官多年,未能回家尽孝,深感自责,正为难之时,喜从天降。咸丰帝派他到江西做乡试考官,并批准他两个月的探亲假,于是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离京,结束了他十多年的京官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