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是一本由[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5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精选点评:
●很涨姿势的一本书~推荐阅读~
●经典,对今天的意义已经不大了,换句话说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当陆地发展趋于饱满的时候,海权的争夺自然而然就走上了台前。岛屿的争夺转化而来的实质也是海权的争夺
●才疏学浅,不敢妄评。
●广阔的海洋,无尽的可能,读了这本书更给我们无尽的惊喜之感,一本学术书读起来居然像文学书,流畅易读,不知不觉中把这大厚本啃完了……
●学术典范,精装大气
●翻译不错。拿马汉的思想来套当下的中国,会引起与美国的冲突。
●这一版貌似不错,以前海洋出版社和解放军出版社的太简陋了。
● 为了自身的目的,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都要建立,维护和不断发展本国的海权。
●真心不错,推荐~~~
《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一):海洋·海权
本来对这类军事题材的东西不感兴趣。但随着纪录片《走向海洋》的普及,我也对海权的问题关注起来。提到海权,必提马汉,提到马汉,首提这本《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所以在朋友的推荐下买了一本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精装版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认真地读了一遍,不能说是词句警人、齿颊留香,但确实酣畅淋漓。虽然很专业,但仍能读得明白。不能不说马汉的语言功力是很强的。
《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二):对马汉海权六要素论的个人改进意见
马汉在《海权论》中论述的“海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大体指“利用海洋的权益”和“控制海洋的权力”两方面,模糊地涉及了海军力量、制海权、海上实力等方面。在他对海权的思考中,最引我注意的就是他有关影响一国海洋实力的六要素的观点。马汉认为海权的培育生长和发展依赖于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形态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国民性格和政府特征。其中前三项条件是自然条件,而后三点则包含了政治经济和国民的因素。
对于地理位置,马汉以英国为例,说明具有优势战略价值的地理位置如能便捷地进入公海、控制着世界重要航道或领海的面积都有助于让一个国家成为海洋强国。
对于自然形态结构,马汉先以美国为例论说拥有长海岸线和优良深水港的必要性,再以荷兰为了发展的欲望为例论述陆上资源和陆上财富生产力的多少决定了一国向海洋发展的力度和能力,但对于当今来说,后者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因为几乎所有国家都在重视海洋发展,因此最多与能从事海洋工作的人员数量有关,而这点可归入之后的人口中。
最令我迷惑的是马汉关于领土范围的论述,他不仅没有论述国土面积对海洋发展的相关影响,并且在之后有将港口和人口问题带入,内容混乱,在我看来,这是马汉将陆战和影响国家陆上实力的因素移植到海上的陋病,因此在此我就讲第三点的内容合并至自然形态和人口中,之后也不再论述。
马汉说的人口指从事与海上事业或海军的人口,以及该方面的潜在预备力量。但该点论述也比较混乱,在该部分的最后,马汉将一个国家的总体的科技资源经济水平和与海有关的产业全部纳入该点之下,所以我在此将这个内容大概定义为与海有关的实在和潜在的生产者以及最终能影响海上实力的生产力。
而马汉所说的国民性格也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环境,他以英国建立霸权为例,认为民族喜好商业贸易的习性会促进海洋实力的强大,且认为殖民地应该越多越好,所以这种国民性格已经退出世界舞台了,但我认为这方面的因素还是可以保留的,可以将其视为民众对军事和商业层面的海洋意识和海上国防意识。
对于政府特征,马汉也有些论述得文不对题,他认为在海战中的胜利源于人民精神和政府指导的协调一致,政府与民众相互影响和引导,所以我认为可以将这一点与前一点相合并。
综上所述,马汉以历史上的海洋强国,主要是英国为例,着手对海权所需的条件和具备的特点作了综述,但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他很大程度上是对“海权的历史”的论述,所以用这种理论解释当下国家的海洋实力必定是有偏差的。
因此,我认为马汉的构成海洋实力的六要素论应该被改善为三要素论,即地理因素,与海有关的人以及影响海上实力的所有生产力和政府与人民因素(除去历史因素,仅从发展着眼)。
地理因素是最不公平的也是最难以改变的因素,即是六要素中的前三个要素的总和,它不像马汉所说的是决定性的要素,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海洋实力的起跑线,但不是终点线。例如控制着苏伊士运河的埃及、掌控着巴拿马运河的巴拿马以及拥有马六甲海峡的马来西亚,这些反例均告诉我们极佳战略地位的航运要道并非是海上实力关键性因素,我认为这种先天优势甚至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海洋实力,但我认为一旦拥有类似的优势自然条件,那么这将极大地有利于该国成为海洋强国的路程。
第二个因素即是我对马汉人口要素的拓展,但在当今这个时代,我更愿意将人再进行一番分析,即是单纯的人还是人才?现在,单纯地强调人的数量已然过时,人才才是支撑这个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栋梁,所以我更想将此处的人更换为人才,即与海有关的实在和潜在的人才以及最终能影响海上实力的生产力。我想这也是众多国家大力发展的,我也认为这是构成一个国家狭义上海洋实力的主体部分。
第三个因素则是更加现代化的内核——国人的海洋意识与国家的海洋法制建设,这也是我们国家极其重视的,更与我们息息相关,而对于该部分的研究也是纷繁杂多,此处我就不再赘述了。
而这三者的建构关系则可以这样来看:人才与生产力是海洋实力的基础,而在发展它的同时也勿忘第三个因素的培养二者齐头并进,但要明白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根基之上的,只有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才可以让民众和国家挺胸抬头地面向大海,而这两者发展到一定阶段再加之地理因素便可以最终成为海洋强国,这三个因素的任意一个都不足以构成广义上的海洋实力抑或使之成为海洋强国,它们都是既非充分又非必要的条件。
《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三):杨希智之子詹亦钊
《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四):粉认真的简略版本分析
关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据说市场上有三部全译本,解放军出版社、海洋出版社还有时代文艺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的出版时间比较早,如果没有经过重新修订的话,可以肯定译本问题一定很多,但是没见原书不敢妄言。手头只有海洋出版社和时代文艺出版社的两个版本。简单对比了一下:
海洋社的是平装,时代文艺的是精装,时代文艺胜出。
海洋社的附了“亚洲问题”,时代文艺没有,海洋社胜出。
海洋社定价90,时代文艺定价68,这个就有点复杂,略为分析一下。海洋社549页时代社495页,多出99页贵22元,一本200页的书也就二十多块,海洋社说是“附亚洲问题”看来不是“附”,就是又加一本书的价格。这么看时代文艺社在价格上还是比较实惠的,尤其还是精装,送人也洋气啊。
海洋社的排版是以前那种大学教材的排版方式,满满地都是字,行距很小,时代文艺的排版行距比较大,看起来比较舒服,版面也很干净、清爽,时代文艺社胜出。
另外封面设计上时代文艺的蓝色封面真的很亮眼,海洋社的就很死板,这一点时代文艺社胜出。
再对比一下内文翻译,都号称是全译本,但是翻译的水平对读者阅读还是有很大影响的。找了一段我很喜欢的内容,就是关于圣基茨海战失败后德格拉斯的一系列表现一段内容。对于德格拉斯的推诿与责任,当时的海军大臣给他写了一封信,我觉得这位海军大臣的语言太棒了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De Grasse was much dissatisfied with the finding of the Court, and was indiscreet enough to write to the minister of marine, protesting against it and demanding a new trial.
海洋版:德•格拉斯对法庭的裁决结果非常不满,并相当轻率地给海军部长写了一封信,对此表示抗议,要求进行重新审理。
时代文艺版:德格拉斯对法庭的裁决十分不满,并鲁莽地写信给海军大臣,抗议法庭不公,要求重新审判。
The minister, acknowledging his protest, replied in the name of the king.
海洋版:部长对他的抗议做出了反应,以国王的名义给他回复。
时代文艺版:海军大臣收到抗议信后,以国王的名义做了回复。
After commenting upon the pamphlets that had been so widely issued, and the entire contradiction of their statements by the testimony before the Court, he concluded with these weighty words:
海洋版:在对广泛散布的小册子以及其中与法庭证词完全抵触的声明进行评论后,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
时代文艺版:在对德格拉斯那几本广为流传的小册子本身,以及它们陈述的内容与当庭证词的完全矛盾之处进行评论之后,海军大臣用下列几句很有分量的话结束了他的回信。
The loss of the battle cannot be attributed to the fault of private officers.
海洋版:漏译。
时代文艺版:作战失利不能归咎于下级军官。
It results, from the findings, that you have allowed yourself to injure, by ill-founded accusations, the reputation of several officers, in order to clear yourself in public opinion of an unhappy result, the excuse for which you might perhaps have found in the inferiority of your force, in the uncertain fortune of war, and in circumstances over which you had no control.
海洋版:你已经通过毫无根据的指责伤害了几位军官的声誉,为的是让大众舆论认为作战失利的责任伤害了几位军官的荣誉,为的是让大众舆论认为作战失利的责任并不在你,而你本来可以用部队实力相对较差、战争的运势并不固定以及无法决定的情境来做借口的。
时代文艺版:军事法庭判决后,你仍然纵容自己,用莫须有的罪名损害几位军官的名誉,只为在对不幸战败的公众舆论中将自己洗白。为此你也许可以从你的兵力不足、无法捉摸的战争命运和你难以控制的条件当中找到借口。
His Majesty is willing to believe that you did what you could to prevent the misfortunes of the day; but he cannot be equally indulgent to your unjust imputations upon those officers of his navy who have been cleared of the charges against them. His Majesty, dissatisfied with your conduct in this respect, forbids you to present yourself before him.
海洋版:陛下愿意相信你已经尽力去避免当日发生的不幸情况,但他绝不可能纵容你对他的海军军官进行有失公允的中伤。陛下对你在这方面的表现感到不满,他非常不愿意见到你。
时代文艺版:陛下愿意相信,你已经尽了一切努力阻止那天的不幸发生。但他不能同样容忍你对他那些已经被法庭证明清白的海军军官们的种种不公正诋毁。陛下对你在战败归责问题上的种种行为十分不满,禁止你以后在他面前出现。
I transmit his orders with regret, and add my own advice to retir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o your province."
海洋版:我很遗憾地向你转达他的命令,我对你的建议是,考虑到目前的状况,你还是告老还乡吧。
时代文艺版:我遗憾地向你传达他的命令,在这种情况下,我本人建议你最好还是退隐还乡。
从这段翻译看来,虽然不是知名的大社,但显然时代文艺版的要更简洁,更准确。总体说来,这个不起眼的版本还是粉好滴,看来书不在社,认真则灵啊。。
才疏学浅,以偏概全,仅供参考。
附一下对比的这段英文原文:
De Grasse was much dissatisfied with the finding of the Court, and was indiscreet enough to write to the minister of marine, protesting against it and demanding a new trial. The minister, acknowledging his protest, replied in the name of the king. After commenting upon the pamphlets that had been so widely issued, and the entire contradiction of their statements by the testimony before the Court, he concluded with these weighty words—“The loss of the battle cannot be attributed to the fault of private officers. It results, from the findings, that you have allowed yourself to injure, by ill-founded accusations, the reputation of several officers, in order to clear yourself in public opinion of an unhappy result, the excuse for which you might perhaps have found in the inferiority of your force, in the uncertain fortune of war, and in circumstances over which you had no control. His Majesty is willing to believe that you did what you could to prevent the misfortunes of the day; but he cannot be equally indulgent to your unjust imputations upon those officers of his navy who have been cleared of the charges against them. His Majesty, dissatisfied with your conduct in this respect, forbids you to present yourself before him. I transmit his orders with regret, and add my own advice to retir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o your province. ”
《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读后感(五):"海权"的启示
“海军部有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它似乎经常脱离逻辑的领域,跳进朦胧的宗教世界。在那里,海神成了上帝,马汉成了先知(Prophet),美国海军成了唯一真正的教会。”
—— 亨利·史汀生 美国陆军部长
这段文字出自美国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对马汉的评价之中。可见马汉的“海权论”在美国影响之深,几乎已经上升到了宗教的角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马汉从未写过一部为《海权论》为名的专著,他的海权理论和海权思想全部体现在著名的“海权论”三部曲之中,而《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1660-1783》则为“海权论"三部曲的首部代表作。
本书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海权”与“制海权”
本书是“海权论”三部曲的首部代表作,在全世界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马汉在书中主张国家应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权力和实现国家战略目的,并提出了海权的三大环节和影响海权的六个因素。全书通过讲述欧洲和美洲的历史,特别是海上战争史,揭示了海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但在阅读本书时,我们必须区分清两个相似的概念——“海权”与“制海权”。
尽管“海权”(Sea Power)的概念最早可以追述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其作为一个严格的术语而言,却是出于美国著名海军战略理论家、海军上校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之中。其后“海权”虽然在此后历代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话语中,已成为一个通俗词汇,但迄今人们仍很难准确界定海权的确切含义。即使首先使用“海权”这个词汇的马汉本人也没有明确界定过海权的内涵,相反,他更愿意用各种形式的历史范例和评论来揭示海权的性质。如果仔细阅读马汉著作中的文句,我们可以发现,其著作中频繁使用的“海权”一词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狭义上的海权,就是指通过各种优势海上力量来实现对海洋的控制,即人们常说的“制海权”(Command of Sea);另一种是广义上的海权,它既包括那些以武力方式统治海洋的海上军事力量,也包括那些与维持国家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的其他海洋要素。值得注意的是,马汉所说的“对海洋的控制”并不意味着对海洋的完全拥有,他认为海洋“就像是一个通向四面八方的广阔公用地,但这片公用地内的一些经常性的航线表明,有许多强制性的理由使人们往往选择某些特定航线而不是其他航线”;如果一国能够从总体上保持自己沿着这些经常使用的航线的交通且同时使敌人无法享受这一特权,那么它就拥有了“对海洋的控制”。马汉认为,这种控制将带来两方面的优势:首先,这种控制将会使一国享受不受来自跨海威胁的安全,且同时具有到达敌人海岸的机动性和能力;其次,“通过控制海洋这片广阔公用地,拥有绝对优势的海上力量实际上也就是关闭了进出敌人海岸的商业通道。”因此,马汉界定的广义上的海权主要是指那些与维持国家经济繁荣密切相关的各种海洋要素,他对这些要素的界定主要建立在下述观念的基础上,即“经过水路进行的旅行和贸易总是比经过陆路要方便和便宜。”正是从这个观念出发,马汉认为广义上的海权应当包括两方面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以海权的使用为特征的海洋经济,即生产、航运和殖民地,因为它们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关键的三个要素;其次,还应当包括以海上控制为基础的海上霸权(Maritime Supremacy),因为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拥有海上霸权对于保护那些同生产、航运、殖民地密切相关的国家利益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本书特色
在现代历史上,马汉海权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其突破了以往的纯军事角度,首次力图从国家大战略的角度(即海权作为一种国家政策工具的价值和效益)来思考海权的内涵。在他对海权进行的总体思考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关于影响一国海权能力发展的六个主要因素的论述。用马汉的传记作者罗伯特·西格的话说,这一论述在读者中激起了最多的评论和猜想,许多人对马汉海权思想的理解也正是基于这一论述。马汉在书中总结的影响一国海权能力的六个主要因素(海权的构成要素)分别是: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特点、政府特征。其中前三项因素都是地理性的,因而可以放在一起进行讨论。马汉在他的著作中,通过海权对世界历史(主要是16-19世纪的欧洲各国历史和国际关系史)发展影响的历史分析,阐述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即:与一个必须时刻准备抗击陆上邻国进犯的国家相比,一个无须在陆地上从事防卫和扩张的国家,实际上处在集中精力发展海权的最佳位置上;一种优越并且同重要海上航线相邻的位置为一国专注海权提供了进一步的优势,那些不会对一国防卫造成太大负担且分布集中的港口和海岸线,同样有利于一国海权能力的增长;贫瘠的土壤和气候通常会鼓励一国居民去从事海外冒险,而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的居民则很少愿意这么做。其他三项因素都谈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因素,即人为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马汉在这里所说的人口数量并非指人口总数量,而是指从事海洋职业的人口在一国总人口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他们既包括从事海洋商贸和海洋科研的人口,也包括商船海员等随时可以加入海军的潜在人口;民族特点就是指一个民族利用海洋赋予的各种成果(即贸易、航运、殖民地)的总体倾向。马汉对此的建议是建立一个由富有冒险精神和随时准备且能够为海权发展进行长期投资的贸易商和店老板组成的国家;最后,马汉认为政府对发展一国海权能力的态度和支持同样也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和平时期培育国家的海运潜力和商业潜力,并且通过战争时期对海权的娴熟运用,一国政府就能够确保其胜利的前景,这种胜利反过来又将使国家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财富,进一步增强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对中国的启示
一、海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按照马汉的海权理论来分析,中国在漫长的古代时期不可能发展成海权国家。首先从中国的地理位置上看,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交界地带,其东边和南边是广袤无垠的海洋,在近代海军出现之前,在古代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跨过这片海域威胁中国本土安全[ 除了明代中后期一度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葡萄牙人、荷兰人和日本倭寇之外,其对当时中国的生存发展尚不构成根本威胁],海洋实际上构成了保护中国大陆的天然屏障和“护城河”。而中国西边是高山和高原,同样没有外敌能够跨越形成威胁。真正对中国历代王朝生存发展构成威胁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为了保护长城以南的中原农耕文明和农业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北部边防,而忽视海洋方向的发展。与古代西方地中海地区的航海商业国家相对,古代中国这种大陆农耕型社会因为强烈的土地意识和含蓄内敛的儒家文化,造就了其在军事领域的派生物——陆权主义。近代的俄罗斯、普鲁士以及中国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所以,中国虽然有着18000公里的海岸线,但由于农耕文明的性质,形成了长期奉行陆权主义的历史传统,以及以步兵兵种为主的军事组织特点。根据马汉的理论,以商业经济和海上贸易为主要生存背景的海军和海权意识,很难在类似中国这样的农业社会萌发出来,这种经济类型的社会从根本上排斥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就像从根本上排斥成吉思汗式的草原游牧经济和文化为基础的大规模骑兵兵种一样。
而一度辉煌的中国古代水师从生存状态和文化类型上看,显然不属于西方意义上的“地中海型”的海军,姑且称之为“东方亚细亚型”的海军,其同西方海军的根本差异在于:它是以大河流域灌溉型农业为生存基础,其性质是农耕社会专制型政治权力向海上的延伸,是传统礼制观念在海外的军事体现。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海上力量是商业行为在军事领域的延续,一旦有事则偶尔为之,动用农业社会的资源,勃然兴起,一旦事平,即销声匿迹。归根到底,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缺乏发展海军的持续而根本的驱动力,历史早已表明:海上贸易是发展海权的最原始,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中国海权转型
那么,冷战后中国海权的崛起,原因何在呢?答案很简单,正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中国海权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正式开始了现代化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现代海权是国家向现代化转型时的必要选择,也是一个古老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必然现象,同时也是国家政治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之所以没有能力发展海上力量,主要在于没有“外向型”经济基础的内在驱动力。现在,虽然中国的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是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已经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使得中国经济的“外向型”色彩不断加深,最终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经济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和海洋发生了密切联系,其进程不可逆。当代中国的生存、发展和繁荣愈发依赖海洋、海外贸易和海外能源,这一现象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不曾出现的。
此外,冷战结束后,由于苏联解体,中国北方的陆上威胁消失。除了印度之外,中国与陆上邻国的边界基本上划分完毕,长期困扰中国的陆上边界问题基本解决。这在客观上也使得中国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海洋方向和海权发展中去。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在中国社会中的迅速普及,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信息流动的速度、范围和程度,使得海权意识有可能通过信息网络迅速传播到中国社会各阶层,从政府、企业、高校、媒体到民众,海权意识可能通过媒体和网络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形成全民族范围内的海权思考和互动。
因此,冷战后中国海权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中国对马汉海权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具体体现。随着中国日益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本国有史以来没有过的“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时代”——一个传统的陆地大国开始走向海洋的现象出现和发展,这不仅仅在于验证马汉的海权理论,更是对于这种理论的一大发展。可以说,正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赋予了冷战后中国海权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影响力,而中国海权的实践,也证明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蕴含了新要素的马汉海权理论的正确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回顾马汉“海权论”三部曲,对于今天中国的海权实践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该译本的特点
自马汉“海权论三部曲”问世100多年来,先后有多种版本被译成各国文字出版。然而对于首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来说,其中译本的出版时间却比较晚。该书最早的中文全译本,1990年由台湾海军总司令部所属的“海军学术月刊社”翻译出版。大陆的译本,在1998年由解放军出版社翻译出版(2005年再版),海洋出版社在2013年也曾出版过“海权三部曲”全译本。现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再次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翻译出版,与前两个版本相比,时代文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有以下特点:
一、在内容方面,时代文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由译者冬初阳先生一人翻译,这样就避免了多人翻译时经常出现的译文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由于三个版本都是根据马汉英文原著翻译,所以在具体内容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当然,由于时代文艺版的不附带《亚洲问题》,所以对于已经拥有《亚洲问题》一书的读者来说,可以直接选购时代文艺版的,而不必再买海洋版的。
二、在翻译校对方面,可以说是该版本的最大特点。译者冬初阳先生在翻译时不仅保留了原作者的注释,还根据书中具体内容添加了多处译注,以便于读者阅读。此外,译者在翻译本书时,在涉及人名和重要事件的时候核对得非常认真。例如,先前的解放军版和海洋版在“英荷海战”的相关章节中提到的一位“戴吉尚伯爵”,实际上与后来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法国海军将领戴吉尚姓名拼写并不相同,故冬初阳先生将前者译为“德·吉什”,以便加以区分。另外,书中提到,特拉法加海战结束之际,纳尔逊临终前,副司令官柯林伍德并不在他身边。而解放军版和海洋版的翻译,容易让人误认为两人当时在一起。冬初阳先生为此专门查阅马汉著的《纳尔逊传》英语原版,在翻译时明确了这一点。
三、在装帧方面,时代文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是目前国内出版的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系列唯一精装本。出版社方面为此经历一年多时间精心打造,精译、精校、精装,保证该版本翻译质量与价格达到最佳性价比。
何岸 2014.5 转载请告知
——(转发他人书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