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海权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27 03:3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海权论》精选点评:

  ●无海权,不帝国。

  ●不推荐这个版本。翻译得吃屎了一样

  ●论据列举得非常琐碎,都是个别事例的陈述很难支撑起整个论点。但是全书对于海权的重视,对于时代背景的分析具有启发意义。

  ●像是读了一本海战史

  ●中国和法国有相似之处——陆军占比过大,海军滞后。海洋性人才储备不足。交战必吃亏

  ●书是好书,但是翻译确实不咋地,很多地方感觉基本的句式都有问题

  ●海上权利影响着世界格局,掌握先进的造船技术远远比直接买来的强。

  ●和平是偶然的,战争是必然的,因此掌握制海权才能随时获得最大化的世界资源。在苍茫的大海上,强者只有一个。如果出现两个的话,说明都不是强者。霸权主义代表之作啊。

  ●日剧坂上之云主角秋山真之的导师就是马汉。对于名著,任何对他的书评都是苍白无力,只有亲自去阅读,才能体会其中表达不出的感受

  ●很难想像这是一本100多年前写的书。对影响海权的六大要素、海权影响国家发展的历史,以及对当时的世界格局,都分析的相当深刻,于当下依然有醍醐灌顶的指导作用。ps.论述风格和思维模式与大刘极像,揣测大刘在《三体》中关于战争方面的论述受其影响不小。

  《海权论》读后感(一):地缘政治-海权说的始祖代表作

  地缘政治学说发展至今大约有三大领域:陆缘说、海权说及空战说,陆缘说首推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以中亚为着力点阐述欧亚大陆对实现全球霸权的重要性,海权说首推马汉《海权论》,作为百年前美国海权教科书内容,在如今喊出要做“海上强国”口号的中国而言,海权尤为重要。

  《海权论》读后感(二):此版本并不是真正的海权论

  研究马汉的海权论思想建议从《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这本书开始,这本书有多个版本,建议选择安常容翻译的版本。

  《海权论》读后感(三):基于海权 美国人的局势解读

  书的前半段论述海上力量制霸的重要性,掌握了海洋还更有话语权,论述相对客观。后半段则是从美国人的视角,对当时(十九世纪末)局势进行分析判断和解读。

  论述带有强烈的沙文主义,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甚至在地缘上也以大西洋两侧的条顿国家为中心,将其他地区视为可侵略和征服的世界边缘,意图对其进行文明的强势输入和规训。赞赏日本吸纳欧洲文明的行为,和试图加入条顿国家所做出的努力。而中国仍然思想落后待“教化”,被义和团挫败的西方国家当然要讨要自己“应得的权益”,不再受侵犯。但即使在西方视角下,中国历来是一个坚定一心的大集体,思想规训和武力制降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内部一旦变革成功将影响巨大,所以如今我天朝大一统的局面是早早的写在华夏子孙的基因里的啊。

  从19世纪末起,美国就产生了霸权控制世界的野心。一直强调门罗主义,但在使用时却十分双标……欧洲不能干涉我美洲,但其他不受控的海外地区可能影响我所以我要插手并收入囊中。美国摆脱英国的控制后,跟着大家做贸易吃骨头喝汤,然后渐渐培养其自己的海上力量占领根据地,就可以独自大口吃肉了;并且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隔岸观火避免卷入冲突,暗暗解读局势加大自身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谈不上多反叛多智慧,但可以说,过去两个世纪中的美国始终清醒。

  作者行文逻辑不够有条理,车轱辘话轮番说,读的时候会出现读了很多页为什么还走不出某个话题的质疑和无力……另外基于众多的地缘因素所展开讨论,书中却一张地图都没有确实为理解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海权论》读后感(四):国家海权展望

  读完《海权论》才知道,美国现在的霸权主义在一百年前就形成完善了。当然当时美国的海权还处在防御和发展的阶段,到了二战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完全实现了全球海洋霸权。

  时至今日,虽然航空和铁路交通较之一百年前有了跨越式发展,但海洋航运依然是世界商业贸易的主力。特别是石油和煤炭等战略物资的运输,让海权的重要性有增无减。现在美国海军几乎控制着全球所有的重要水道,反观中国,至今未走出第一岛链的封锁。随着国家的持续发展壮大,仅仅是对于安全的诉求也会要求我们扩大自己的海权。亚丁湾护航,开拓巴基斯坦、朝鲜的补给港,第一艘航母即将服役,一系列的动作昭示着我国发展海权的决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海军纵横驰骋四大洋的希望。

  怎样扩大自己的海权?眼前的困难是第一岛链的封锁,在马六甲海峡被锁住的咽喉,南海纷争,钓鱼岛问题等。不管什么样的海洋压力,背后通通都来自于美国。特别是08年经济危机以来,中美经济联姻逐步瓦解,美国容忍中国发展的条件消失,中国面临的海洋压力陡然增加。这几天正在沸沸扬扬的中日钓鱼岛之争,就是美国压制中国海权增长的一步棋。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锐气,其次要放开自己的眼光。美国有什么可怕的,又不是没和它打过。当年那样的差距依然赢得了战争,并且享受了这一战争威慑带来的几十年的和平福利,现在我们就要有这样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不畏惧任何的差距,战略上藐视敌人。同时我们要放开眼光,抓住它最脆弱的地方。钓鱼岛是中国非常大的软肋,和日本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这次被它们抓住了要害,让领导者们着实头疼了一把,直到现在也不知道接下来局势会如何发展。反过来,我们也要发现并抓住美国的弱点。美国最大的软肋就是中东,正好现在中东在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被刺身亡后掀起了一股反美浪潮,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次机会,来一个绝地大反击。对于中东乱局能火上浇油就尽可能火上浇油,最好乱到它无暇东顾,然后乘此机会尽可能多的解决周边海洋困境。走出第一岛链的关键就在台湾,而只有彻底驱除美国在东亚势力才能顺利解决台湾问题。就看领导者们有没有超凡的勇气和智慧,抓住机遇,带领我们走出困境。

  记得在一本历史书上看到,说民国时海军学院门口的一块碑上写着“雪甲午耻”四个大字。今天看到《解放军报》上有一则报道,说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学员随军舰环球航行,时刻保持最接近实战的状态,这是他们毕业前的必修课。我希望我们能和他们一起,用事实书写出雪甲午耻!

  《海权论》读后感(五):海权论:尚能饭否?

  y 丁力

  百年海权论走红中国

  美国海军少将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于1914年去世,享年74岁。他担任过美国海军学院教授和院长。马汉是军事历史学家,但他不只是书斋里的将军,更不是舞台上的将军。他当过舰长,乘军舰周游世界,到过中国。为他赢得盛誉的著作正是《海权论》,书的全名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873)》,在1890年首次出版。马汉在这本书中力图证明,一方的海军优势能够改变战场上的力量对比,决定双方的胜负,并由此改变参战国的命运和历史进程。

  海权的理论并不新。古希腊人已经知道海权的重要性,并有论述。但马汉是把这个观点理论化的第一人。

  马汉通过对战争史的详细分析推导出他的结论,采用的实证方法。任何真正的军事家都不会崇尚空谈。在随时可能接受战争检验的军事领域里,空头理论家主要流行于强调政治立场的专制国家。马汉在生前预见到中国可能对美国构成的战略挑战,但是他大概不会想到,这本书在首次出版100多年之后为他在中国军事学界带来盛名。

  海权说已成为地缘政治学的一部分。地缘政治学又被称为政治地理学,它与军事地理学有很大区别。地缘政治学更侧重政治,不太重视地理条件的细节。马汉是职业军人,但他的视野超出了军事地理的范围,晚年尤其关注国际关系。因此他是一位杰出的地缘政治学家。

  在中国大陆,马汉的影响姗姗来迟。在1990年代,《海军战略》和《海权论》陆续出版。作为对外开放的一个必然结果,中方在那时开始注重保护海洋权益,并逐渐加大力度。自明朝以来,朝廷多次闭关锁国,下达禁海令,完全抛弃海洋利益。这次是中方最新的一次重新开始。马汉因此焕发了新生,声名鹊起,仿佛他刚刚提出海权论。

  马汉的主要观点

  海权论的时代背景

  《海权论》讲述的是木帆船时代的故事,马汉出生在这个时代。在他的后半生,海军经历了一场技术革命:军舰普遍装备了爆破弹和有来复线的大炮;煤炭取代风力成为军舰动力;钢材取代木材成为军舰制造材料。军舰的攻击能力、防护能力和机动能力都大大提高。马汉看到了这个时代。在《海权论》中,他用了不少篇幅讨论帆船和钢铁战舰在战术应用上的区别。

  海权论体现了美国人马汉的视角。海权不是孤立的,它在与陆权的对抗中存在。美国位于北美大陆,却是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岛国,远离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美国仅有的两个陆地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太弱,不会对它的安全构成威胁,况且它们的关系还不错。

  在马汉写作《海权论》的时候,美国人已从东海岸杀到西海岸,完成了大陆扩张。为美国大陆扩张做总结的是历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在189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中,特纳提出“边疆理论”。他指出,不断向西的陆地扩张塑造了美国的国家性格。这样性格的国家肯定不会满足于守成。位于两大洋之间的美国需要新的扩张目标,马汉站出来,引导它把目光转向海洋。

  马汉在1893年鼓动吞并夏威夷群岛。他说:中国一旦从沉睡中醒来,将产生种种冲动,向东突进。要防止这种威胁,美国必须占领夏威夷。1898年,美国正式吞并夏威夷。日本反对,中国没有说话,这毫不奇怪。马汉预见到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但中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他的判断。直到今天,中国军舰没有威胁夏威夷——我们在为家门口的钓鱼岛生气。美国从夏威夷开始海上扩张。两年后,马汉满意地说:“美国的扩张最近实现了决定性的飞越。”

  马汉活跃于殖民扩张时代的后期。那个时代已经结束。

  海权论的影响

  《海权论》出版后,美国海军助理部长西奥多·罗斯福立刻成为马汉的崇拜者,两人开始密切来往。罗斯福当选总统(1901-1909)后,经常向马汉咨询有关海军和外交政策的意见。美国的下一位罗斯福总统,在大萧条和二战时期领导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1945年在职),在一战爆发的前一年被任命为海军助理部长,主张扩充海军。二战期间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担任过海军大臣。显然,这样的职务在英美两国很有前途。

  在19世纪后期,大英帝国海军如日中天,却虚怀若谷。1893年,美国海军上校马汉应邀到伦敦的皇家海军俱乐部讲演,受到隆重欢迎。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是这个岛国的本能,马汉在理论上向他们解释了这样做的理由,英国人从此明白他们国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汉一再强调,海军是进攻型军种。他坚决反对把海军用于防御,指出那是一条失败之路。作为海军战略,这没有错。可是,如果多个国家奉行他的理论,国际冲突将不可避免。那时的海军力量比较容易被量化:火炮的口径、数量、位置、军舰的吨位、舰队的总吨位。军官和素养和士兵的训练、军舰和火炮的制造技术当然也非常重要,但在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不是特别大。在每一场战争中,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因此,德国和英国开始海上军备竞赛。

  在《海权论》首次出版的那年,奥托·冯·俾斯麦辞去了德意志帝国宰相的职务。他发动三场战争,在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他以此为满足,还刻意把同属德意志民族的奥地利排除在帝国之外(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受到当地人热烈欢迎)。这位“铁血宰相”知道德国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他注重维护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安全,不追求海外扩张。俾斯麦离职之后,年轻的德皇威廉二世好大喜功,德国在民族主义的驱动下,好勇斗狠,扩张野心越来越大。1894年,威廉二世看到《海权论》,一见倾心。他不仅发誓自己要背下这本书(一个不可能做到的浮夸说法),还把它下发到每一条军舰,让军人们好好学习。德国有一支强大的陆军,皇帝还要建设同样强大的海军,为此不惜挑战外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的英国。他的“世界政策”促成一战的爆发。德国在陆地和海上的态势都很窘迫,终于被打败。

  海权论提出之后

  1904年,马汉看到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大为叹服。麦金德不同于马汉,他更重视大陆,把欧亚大陆的中心区看做世界历史的“枢纽”(后改称“心脏地带”)。在1940年代,美国学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著书强调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即大陆的沿海地带。他们三人的观点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后来的地缘政治学摆脱了海权-陆权二元的对立概念——虽然这种对立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

  海洋对陆地的优势主要在更大的面积、四通八达的交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普及改善了大陆内部的封闭状态,海上交通的优势有所下降。海上交通的目的地是大陆,因为人类居住在大陆,便于开发的资源也在大陆。如果一个庞大的大陆国家拥有便利的陆地交通网,它的发展潜力将超过岛国。这正是麦金德、斯皮克曼担心的,也是他们的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清朝的最后几年,列强加快瓜分中国的步伐,彼此激烈争夺修筑铁路和筑路贷款的机会。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列强要巩固势力范围,开发资源和市场,就必须修筑铁路。筑路权引起许多纷争,四川保路运动导致清朝灭亡。如果清朝不亡,铁路建设高潮可能会提前100年,俄国和日本在东北铺设的那种繁密铁路网将遍及全国。

  俄、德是大陆国家,与中国相似。在地缘位置方面,中国更近似德国,在陆地上有强国环视,在近海有岛国为邻,通往大洋的航线受制于人。德国追求崛起和安全,它的雄心超过了地理条件允许的范围。当年的德国是世界学术中心、科学中心和技术中心,遥遥领先其他国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的时候,德国获得的诺贝尔奖数量超过英美两国所得之和。这是纳粹德国政客狂妄自大的本钱,今天的中国望尘莫及。但德国两次都战败了。

  经典著作的常新之道

  经典著作常读常新——如果读者有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时代变了,我们也要跟着变。《海权论》是一部经典,可以作为学习地缘政治学的一个起点,却不应是终点。

  富勒曾经抱怨说:德国和英国的军官很少看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1830年)。克劳塞维茨说过:政治家和统帅首先应该正确地做出最重大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判断,然后再从事战争。1960年,二战已经结束10多年,对政治有了更多了解的富勒在他的新书《战争指导》中说,如果战前各大国的政治家和统帅领会了克劳塞维茨的思想,“他们就不会犯那些无可挽回的错误”。马汉去世得早,没有机会像富勒那样总结教训。

  现在是太空时代。美国针对中国提出“空天一体战”,还要制造“星空战舰”,向外星殖民。在苏美两国把宇航员发射到地球卫星轨道半个世纪之后,中国也做到了。在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人一味贪吃“海权论”,恐怕会引起严重消化不良,“一饭三遗矢”矣。马汉不可复生,不能再指点新的航向。况且政治学可以是全球的,而地缘政治学的一派只能属于一个国家。

  中国没有必要像一次大战之前的德国那样雄心勃勃,四处树敌,在现有的世界秩序中谋求发展是最佳选择。而且对中国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海上,不是可能的战争,而是和现阶段的国内。各种突出的现实问题,及在改革中需要面对的各种制度改革,所以我们真不必将海权问题放大化来看。

  观察家·书评官网:http://www.eeo.com.cn/bookreview/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海权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