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论》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的357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0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权论》精选点评:
●海洋文明与黄色文明
●政治不正确的真话才是人话~
●应该人人都看。想成为强国,可能不能实现,不想则绝对不能实现。
●我承认,我只看了序和后记,并且我不打算继续看下去
●海军目的是封锁敌方的贸易,而非保卫本土
●从几何来看,在地球这样一个球状结构的表面,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声称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地缘一词从一开始出现,就和政治捆绑在一起,用来服务于国家利益。地缘概念不能等同于地缘政治,或者说地缘政治只是地缘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不应该是最基础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其中的区别却很难分清。
●马汉在这部著作中主张应该拥有并运用优势海军和其他海上力量确立对海洋的控制权和实现国家的战略目的。他把产品、海运、殖民地归结为海权的三大环节,把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人口、民族特点以及政府的特点和政策等作为影响海权的六个条件。本书通过欧洲及美国的海上战争史的研究,揭示海权对国家及历史发展的影响。
●看了前面对海权的描述,应该说早期比较系统的归纳了,很多理论现在变成了现实。后面的海战还没看,等对相关历史了解了再去看。
●很好的一本书....
●读到最后想起来作者貌似是Ender‘s game里面马汉老师的祖先。。。
《海权论》读后感(一):哪个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称马汉为“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中称:富兰克林称马汉为“美国生活中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查了一下,发明避雷针的富兰克林生卒年是1706-1790年。二人之间的空白期有50年之久!
真好奇,是哪个富兰克林评价的!
《海权论》读后感(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古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谁征服了海洋,谁就将征服整个世界。不知道西塞罗的本意是否与我们今天理解的相同,但就本书来看,用这句话阐述观点恰如其分。这本书是马汉《海权三部曲》的第一部,而且是事例部分,本书的出版商显然并未完全阐明这一点,并且把本书直接定义为海权论,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记得读研期间,老师在同我们闲谈中曾经提到他在研究《海权论》,于是参加工作第一年便买了这本书,可是四年过去了,才真正静下心来将本书读完。本书通过战争案例,细致地论述了建立海权的重要性,地球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海洋,因此海权的彰显对建立世界霸权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纵观当今世界形势,美国之所以能独霸世界,主要还是在于其对世界领域内海洋的掌控,而我们也可以从美国的海洋战略布控中窥见《海权论》对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对我们头号对手的美国的真正了解,我们有必要对本书详加品读。十九世纪西方之所以能敲开中国的大门,其主要原因也是其海军的强大,所以无论是抵御外敌,还是称雄世界,对海权的控制不可忽视。读此书需掌握一定的航海和船舶知识,对外行人来讲有些难以理解,但我们仍可从文中一探马汉的战略思想之伟大,因此推荐一读。
《海权论》读后感(三):力量就是知识
如果这本著作不是由美国人,而是由某位阿富汗先贤在神的指引下,抑或是某位前清秀才在黄卷青灯下的研究,其影响当不会如此之大。美国的既有力量决定了其过往在知识习得过程中的结论都成了金科玉律,这就是力量就是知识的道理。马汉首先阐释了什么是海权,包括了哪些因素;其次花了大量的篇幅说服读者不要因门罗主义而丧失了全球视野,要利用门罗主义将其他势力排挤出加勒比海地区和南美洲,但同时又要与其他势力合作瓜分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作者显然对于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先下手为强的态势感到焦虑,其对于这几个竞争对手或曰合作伙伴的国性分析倒也鞭辟入里。作者敏锐地看到了随着国家利益触角的不断深入和广泛,包括海军现代化在内的海权意识的提升是极端重要的。当然抛开海权论本身技术层面的探讨之外,作者充斥着霸权主义思想,尤其对于中国的论述,马汉认为在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都远远落后的广大地区应该而却必须被在该两个层面远远领先的欧美国家所统治,尽管这种统治形式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种传教士的狂热必须以强大的现代海军为基础,用海上舰队将西方制度、价值、思想播撒到落后地区。这种超强现实主义思想虽然可以被批判为霸权主义,在今天的世界也貌似不合时宜,但马汉所强调的海洋实力确实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一环,知识习得过程不但包含自己了解世界的认知,更有着引导世界认知自身的过程,只有一个包括强大海军力量在内的强大综合国力作为保障,我们才可以让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中增加一分敬畏,而不是挑衅,这种敬畏加上中国的柔性外交,当是中国在未来国际形象的一个基本面,这也就是力量也是知识的原因。
令人感兴趣的是,马汉在东方和西方一章里提到了一个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詹天佑。
《海权论》读后感(四):说古道今论海权
没想到《海权论》的书评区竟然是如此的平静,实在是令人感到惊讶。
笔者也没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就是目前国内看过、哪怕是听过《海权论》的人多不?但是据笔者的经验似乎不是很多,100多年前此书诞生,也曾经引起了阵阵军事思想风暴,主要西方国家都深受此书的影响,作者关于海洋战略意义的前瞻性的论述,令人叹服。书中论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和海洋的必然联系,以及涉及国家利益双方的海洋争斗战。作者对于历史上的主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海战斗详加分析,包括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斗序列、战略战术的运用等都有详细的论述。
《海权论》的经典结论更多时候是建立在分析总结史实的基础上得出的,这一点向来是深得克劳塞维茨将军所推崇的,克氏曾宣称,对于军事的研究,不能抛开对其历史的整理分析。是以,在阅读海权论时,有时候会觉得书里充满大量的枯燥的史实,而作者的结论总是那么三言两语。当然这并不能成为我们疏远这本巨著的理由,哲理性的著作本来就不一定要披上文学的外衣。对于军事有一定接触的人相信都应该知道,任何军事著作都是不能脱离经典战役而单独存在的,即便简略如《孙子兵法》者,其中也有关于对越战争的简略论述。在《战争艺术》一书中,约米尼多次运用分析了拿破仑的战略战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也和他曾经是拿破仑军中参谋不无关系。相比于《海权论》,这三本经典的军事著作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海战的论述简略甚至没有涉及。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囿于时代的因素。和拿破仑同时代的克劳塞维茨和约米尼两位思想巨人在海战方面好像都不是特别的感兴趣,约米尼还有少量涉及,而克劳塞维茨则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论断。从当时的战争形势上来看,可以初步看到端倪,当时的战争主要还是以陆战为主,且主要的国家之间的战场都是在陆上,海战方面不是很据决定地位,海战主要还是作为陆战的附庸而存在。
事实上也不尽然,拿破仑的覆灭,一定程度上也跟特拉法加战役的失利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这在当时很少人注意到,马汉在《海权论》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在此就不在赘言了。把海洋提升到如此战略高度的,马汉是第一人,书中出现的扩张理念也暗合西方的观念和发展模式,是以本书问世以来,很长时间是作为教科书的指导意义而存在的。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三宝太监的大船队。曾几何时,我们也是在海洋的运用上处于登峰造极的地位的,我们的船比起麦哲伦、哥伦布的大多了,这是目前我们很多人能够意淫的盛事。国人好讲规模,好讲史上怎样怎样,但是麦泽伦和哥伦布确确实实打开了地方人的视野和唤醒了西方人的进取心,而郑和呢,七次下来,国力耗尽,惨淡收场。
目前,我们的毫无根据的骄傲还是来源于我们的陆军,至于海军的关注远远不如陆军。国人对于海洋的战略重要性的把握还不是很明确,有这一意识的人相当的不多。当年沙俄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至今远东地区还侵占我们不少沿海领土,以及日本的四个岛。反观我国近年来在南海的一系列言行,真的是让人很失望,某军事砖家说过,中国的海洋战略相当的不成熟!国内现阶段的当权派很多人还停留在传统战争年代的思维模式,堪忧!
妈妈说,这里水太深,小心河蟹出没。就到这吧,再下去,还不知道说出什么来,离题万里是我的特色。
《海权论》读后感(五):走向海洋
《海权论》作为一部一百多年前出版并随即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与当今世界格局的著作,在中国却仍有大量民众未曾听闻其名。这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又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比起掌握蒸汽时代的海战策略,能否在国民中培养起书中提出的“海权”意识才是中国在成功经略海洋的过程中的关键。
一、 马汉与《海权论》
《海权论》出版于1890年,是美国海军历史学家、海军战略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马汉在这本著作中详细回顾了从1660年的欧洲到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束的一百多年间的海上事件通史,并对帆船时代美、英、法、德、西、意、荷等国的海战战术和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更重要的是,马汉在本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海权”的概念,并将控制海权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最高战略层面。简而言之,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
该书一经出版,便使美国朝野上下认识到一支强大的海军对于美国保持强大的经济发展势头和海外商业利益有着决定性作用,在一百年前为美国的繁荣强大指明了方向。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更在“制海权”理论的指导下一举成为20世纪初的世界海军强国。在欧洲,英德两国更是因为争夺海上生命线而分歧不断。
接下来,笔者将对本书中所提及的海权的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并结合中国海洋力量的历史与现实讨论《海权论》一书对中国走向海洋的过程的启示。
二、海权的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
马汉在本书绪论中指出,海权的历史主要是一部军事史,但在广义上讲,涉及了促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都需要时刻注意建立、维护和发展本国的海权。他指出,生产、海运和殖民地是构成海权的三大基本要素。生产的目的在于交换,海运保证了这种交换的实现,而殖民地则能够(通过提供停泊地、原料和市场)不断促进和扩大这种交换。三者的结合使得一个国家能够通过海上贸易实现经济的繁荣。而为了保障海运的安全和殖民地不受侵犯,海军应运而生。若一个国家并没有强大的海洋贸易体系,那海军发展也就是无根之木。
至于影响海权的主要因素,马汉在书中共提出六点。三个自然因素:地理位置、自然结构、领土范围;三个社会因素:人口、民族特点、政府性质。而这六个条件之间同样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海权。
1、地理位置
陆上安全是否有保障、地理位置是否便于进攻、是否便于进入公海、是否控制世界主要贸易通道 等,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海洋力量的首要条件。马汉认为,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且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譬如,英国地理位置大大优于法国,因为它不需要考虑陆上安全,也不需要长期保持陆军规模,在经略海洋的过程中可以心无旁骛。
2、自然结构
一国的地理形状、物产和气候等同样是影响该国发展海洋力量的自然条件之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的地理条件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投身海洋的动力不足,譬如法国;而当海洋不只是把一个国家包围起来,还把一个国家分隔成数个部分时,控制海洋就是一件涉及国家存亡的重要问题了,如意大利。马汉在书中提醒当时的美国:想要保持国内繁荣,就必须在海外保持其力量;不能因为国内资源丰富有余而忽略海上力量。
3、领土范围
领土范围不单指一个国家总面积的大小,还包括它的海岸线的长度和将要被考虑的港口的特点。海岸线是边境的一部分,海岸线上的港口的数量对海洋贸易、海运和海军有直接影响。与英国相比,法国的海岸线极为漫长,不利于舰队的集中,使得它在海洋力量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同时,马汉认为,领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海上安全反而更加堪忧。
4、人口
从事与海上事业有关的众多人口,是海权的一种主要因素,也是海军重要的后备力量。水手及生产海军物资的人的数量和质量(如是否能够迅速集结等)足以决定该国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帆船时代的英国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不仅航海业发达,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的繁荣同样为其发展海权提供了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
5、民族特点
一国国民的民族特点(或称民族习性)会影响该国的贸易行为、社会舆论和政府政策。具体到海权的建立上,从事商业和海上贸易的习性往往必然是依靠海洋强大起来的民族的显著特征。如十五、十六世纪的西班牙人,勇敢、富于进取心、有节制、能吃苦、热情且有强烈的民族感,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而同时期的法国则存在一种由来已久的、将经商视为一种不体面职业的偏见,直接影响了其海外贸易的发展。
民族特点还影响一个民族能否建立更多的殖民地。以英国为例,他们成功的原因与两个民族特点有关:愿意在他们新开辟的地区里定居;想方设法地开发新地区的资源。而荷兰对待殖民地仅满足于获利的愿望,没有政治野心,否定了殖民地发展的固有原则。
6、政府性质
发展海权需要有一个明智而坚毅的政府,并将其海洋发展政策长期坚持下去。
英国的成功主因即在此。民主政府往往做不到前一点,而专制政府往往做不到后一点。克伦威尔政府的强硬态度使还未强大的英国海军开始蓬勃发展,而后历届政府都坚持了坚决维护海权、发挥海权作用、并使其军事力量保持良好的备战状态的政策。具体而言,政府对发展海洋事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和平时期,培植民族工业对海洋的厚爱;②战争时期,保持一致装备齐全的海军和健全的海军组织机构。政府应当二者兼顾,海军对扩张一定要以海洋贸易做基础,否则就会像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一样,不但不能成功获得海权,其激进的政策反而为国家带来了灾难。
三、《海权论》对当代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启示
直到今天,国人对于海洋的战略重要性的把握还不是很明确。2009年3月,美国侦测船“无瑕”号到中国南海侦测军事情报被曝光后,国内一些媒体对国民的海权意识进行了一次联合调查。结果表明:80.6%的人不知道黄岩岛的正确位置;96.8%的人没读过这本在西方被奉为经典的《海权论》 ;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中国除了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之外,还有被九段线拱卫着的约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事实上,在科技成为战争决定因素的今天,《海权论》一书中对帆船时代海军的战术分析不见得能为现代战争提供更多的指导。但是,书中以殖民地、海上力量与贸易为基础而形成的海权意识则正是当代国民急需培养的;而发展海军、发展商船队、发展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等主张,同样值得认真考虑。
虽然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有其更为深刻的根源,但没有海军的确是国门被攻破的最为直接的原因。但事实上,中国海军在历史上也曾一度领先世界。至少上溯1000年,南宋水师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而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南宋的历代皇帝同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庞大的商船队扬帆出海。直至明初,中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其影响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水师护卫下、沿着海路能够辐射到整个亚洲。但最终,在“海禁”政策实施后,这支无敌的水师腐朽在了寂寥的港湾里。
同样令人唏嘘的是,早在《海权论》问世之前,进步的中国人便已经意识到建立现代海军的重要性。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撰写的《海国图志》,便已经提出了创设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以推动国内外贸易的发展等主张。
新中国成立初期,能不能掌控制海权,一度成为国家能否在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下生存的关键。七十年代之后,海权争夺的焦点转向了大陆架资源(主要是油气资源)的所有权上 。周边一些国家加紧了对南海诸岛的控制,造成了今天中国海洋权益受到侵占的事实。改革开放初期,为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邓小平针对海洋争端问题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原则。久而久之,周边国家在主观上形成了一种错觉,以为中国政府“搁置争议”,就意味着搁置了主权。而在今天,为了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我们更应该向世界强调这样一个前提:主权属我。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海洋发展模式,正像马汉在书中提到的,当一个国家发展强大海军时,首先应当考虑海权是否适合自己。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依托海权战略实施全球贸易的确具有普遍性;而从现实上看,“外向型贸易”的发展以来安全稳定的海运条件,陆上油气资源的供应短缺更使得我们必须迈出走向海洋的步伐。
经略海洋似乎不是中国传统,但在当下,我们必须运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科技和法律等手段,对国家的海洋利益和安全,进行战略谋划和经营管理。中国“新东部”海洋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一个个发展战略,体现了当代中国向海洋的回归。的确,地球75%的面积是海洋。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中国要想成为全球性大国,必须突破传统的大陆国家的心理障碍,从依赖陆权和满足于大陆型强国升华到海陆空三权并重的立体化强国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