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国家地理》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国家地理》的读后感10篇

  《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一):回顾《中国国家地理》的2012

一、海洋当霸

2012年,我国的海域不太平,南海争端、钓鱼岛事件占据着报纸版面与新闻时段,日本、越南、菲律宾用这种方式天天与国人见面。2010年《海洋专辑》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关心国家命运、有危机感的《中国国家地理》,而这种精神延续到了2012年,从一定角度上说,《中国国家地理》在那段时期算得上半本时政杂志。

2月的封面如期在微博上公布,网友们直呼大跌眼镜,这片平淡无奇的海最终在封面角逐中胜出,在人们的不解下走向了全国的报刊亭,而这仿佛也拉开了12年《CNG》“海洋当霸”的序幕。5、6、7、8连续4个月的封面都是海景。以前《CNG》的封面常见雪山鲜见海洋,现在可好,2012年,海洋封面涌现如连珠炮,5月的南海环礁视觉冲击力强,读者反应还不错,而到了8月,当杂志发行部的盛文武将新封面发到微博后,立马就有网友评论“没了南海但还是海,2012年可以叫做中国海洋地理。”从新鲜到审美疲劳,这过程,只需4幅封面就可做到。

2012年除了封面蓝色当霸外,很多文章都把视线放到了海洋上,浙江专辑就不说了,3月的《水母大爆发》、《辽东湾盘海蜇》;7月的《荧光海》、《海马》;8月的《神奇石沪》、《海藻》、《纽芬兰渔场》。2012年有关海洋的文章真是多,编辑们好像刻意约了这方面的稿。这或许可看做《CNG》对读者渗透海洋意识的行为,潜移默化地让人们多关注海、多了解海。

二、聚焦“失地”

2010年《海洋专辑》,主编单之蔷主笔“南海日记”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南中国海现有的危机。2012年的海洋纷争绝对少不了单之蔷的文章,自5月起,其卷首语就聚焦中国领土问题——5月的《有一种领土叫环礁》、6月的《毒领土》、7月的《给三沙市长的一封信》(同时亦写了《终于盼来了三沙市》,为当期特别策划之一)、8月的《中国边界的凹与凸》、12月的《喜马拉雅静悄悄》。

除了老单的上述文章,《中国国家地理》还借热点引申扩展,报道了中国的一些“失地”,如9月的《兴凯湖:断裂的北国明珠》、《远东要塞双城子:被肢解的“龙兴之地”》、11月的《贝加尔湖:被中国丢失的“世界之井”》、12月的《回归四年后的黑瞎子岛》。

三、西藏依旧“热”

我发现近年的《中国国家地理》每年总有几期的主打策划必须围绕西藏,如2010年3月“藏羚羊大迁徙”、12月“冰川人生”;2011年1月“冰川人生”、11月和12月“喜马拉雅的五条沟”;2012年8月“羌姆石窟”、12月“定结湿地”。尤其是12月,西藏必会占领每年的收官之作。

近年的《中国国家地理》很喜欢在西藏——这个杂志的常客身上挖掘出新东西,如“喜马拉雅的五条沟”、羌姆石窟”、“定结湿地”,这些都是比较新鲜的西藏选题,新鲜到定结的那片湿地还没有正式地名,新鲜到羌姆石窟还是2011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通过这些报道,我们看到了不曾看到的西藏。

四、民族系列冷了、精了

2010年8月,《中国国家地理》的“56个民族系列”高调登场,从2010~2011,整个系列的制作我觉得可以用“如火如荼”来形容,2011年9月达到顶峰,该期对南亚语系的民族进行了报道,4个民族全采用图片解读的形式报道,而篇幅则顺次递减,到了京族,4页就应付了事。那期民族报道,我印象深刻的恐怕只有122-123页的3张黑白摄影、佤族的人头祭祀和解读京族的李飞锐那张讨喜的脸。

2011年的民族系列做得真的太快了,也许是编辑反省了曾经,民族系列到了2012年变得非常缓慢,缓慢到有些读者都觉得民族系列可能戛然而止了,没下文了。

2012年只做了两个民族——苗族、独龙族,一个是从迁徙历史角度看可以和犹太民族相提并论的民族,一个是在中国只有七千多人、每年有一半时间无法和外界接触的民族。两个民族虽然人口悬殊很大,但杂志报道的精良度悬殊却不大。

曾经的民族报道,不同民族之间的篇幅悬殊很大,我开始认为,篇幅大的民族人口可能较多,而篇幅小的民族人口可能较少,但上网检索才发现,并非如此。傣族和黎族在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都属于“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且两民族人口悬殊一点都不大,黎族在前,傣族在后。但杂志报道却重傣族,轻黎族。这样做显然不对,既然56个民族都是平等的,那每个民族报道的篇幅和用心程度也应该是相当的。

还好,2012年,他们改掉了这个错误。

苗族的报道出现了2个“民族自述”和3个“外部讲述”,这是以前不曾出现的,内容也不拘泥于以前的生活描写,拓展至服装、迁徙史、在京的苗族人。而独龙族的报道还拓展至摄影师进入封山后的独龙江的经历,侧面展现独龙人的生活。其间穿插的短信很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二):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中国国家地理》在秉承保护地球、探索未知、推进文明的基础上,又涉及了天文、地理、生物、人文、历史诸领域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及重大考古发现,后旅游时代出行的理由,都市白领的生活方式,探险的经历,著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文化版图的胀缩等各种有趣的话题
“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编辑记者”组成的策划采编队伍,使杂志融科学性、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成为中国高档杂志中的著名品牌。
《中国国家地理》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本对外出售版权的杂志,成功地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现有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日文版等版本)。如今在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们也带着类似的激情跋涉于祖国的名山大川,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虽然价格有点贵,但是按年订阅的话还是能便宜很多的。有图有真相http://zhongguoguojiadili.baonian.net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三):原来都源自梦里的江南


看到前面好几篇评论都是关于江南特辑的,我也是从那本开始爱上《中国国家地理》的。

记得那时,我还在江苏镇江读大学,正是对江南的向往使我来到了那里。

当我第一次在朋友那里看到这本杂志时,便是江南特辑。里面的文字与图片,深深地吸引了我。当我决定去买时,才发现已经买不到了。

之后,我开始看这本杂志,但是对江南特辑的印象一直留在我的脑海。直到2012年5月的某一天,我在广州北京路步行街的一个报刊亭偶然看到了它——全新的还没有开封,只要3元钱。于是果断买下,如获至宝。再次翻开书页,看到里面久违的图片,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大学时代。

我一直有个江南梦,希望以后定居江南——苏州或是无锡。目前,还在广州奋斗的我知道最终我会回到那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国家地理》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