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旅途总是会遇见很多同行,交流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行的陕西神木的老师口中得知神木的确实行全民医保。除去入院门槛费四百其余的在县医院都是全面报销。而若是在外地医院去定点医院看病则可以报销是是百分之七十,如余下的自费还超过五万则可以再次申请百分之五十的大病补助。神木的医疗政策也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上。
成都平原的肥沃是公认的,即使是初冬季节,绿色依然满目,偶然一株梧桐叶略微露出黄色才能感觉出初冬的某种意味。
绿草如茵一点都不过分。蒙蒙烟雨之后,那晶莹透亮的水珠俨然是初春一般。
当然这肥沃的土地依然得益于都江堰的千年之功。遥想战国之前,岷江地区估计是饱受洪灾之苦,当然那时的四川也是蛮荒之地。人口稀少吧。但是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终于政府意识到需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而李冰出现则是一个改变历史的人。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特别的拦截泥沙的马槎,以竹子收入石头,沉入江底。这是当地人根据自然环境得而产生的发明。
天府之初指的是汉中平原一代,而后因为都江堰的修建才能变成都平原的富庶。在四川的土地上,成都平原的孕育了特别的巴蜀文化。四川的气候也决定了川菜的辣,麻。可能属于气候潮湿的气候。所以必须要火辣辣的味道驱散之。
前往都江堰的路上,很多树木很是碧绿。
不时看见红花盛开。而一路上很多时候路过的那些熟悉的名字,似乎已经很熟悉的地方。可能文化的亲切来源于文字的熟悉。都江堰的城市只有低矮的楼房,汶川地震之后,上海援建的房子看起来崭新。
城市的感觉似曾相识。也许文化的脉络里那种中国元素是一种直接的联系。
走过南桥,潺潺的水流碧绿。后来才知道这是来自宝瓶口的一处江流。
这样的烟雨,配合着岸边的那种建筑联想起烟雨江南之感。走进去公园只见花开依然,草木葱绿。当然这烟雨弥漫之中的一条漫道,走过的时候,只见那些熟悉的名字:丁宝桢,诸葛亮……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银杏的叶片开始泛黄,秋意渐浓的初冬,那种美丽也是只有亲眼目睹的人才能知道。而我们来到伏龙观下见一黄色的乌木。那乌木据说是金丝楠木沉积而成,硅化木。极其珍贵,1974年出土。
看见都江堰的时候你也许会淡淡失落,因为跟三峡大坝的雄伟壮观比较起来,也许都江堰没有那种气势非凡。更多的是一种智慧的折射。看似不起眼的工程的确达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效果。灌溉的农田,成都饮水问题都因此而解决。当时李冰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努力居然可以发挥那种效果。
站在鱼嘴,我不禁在想,恰是这样接近自然,贴近自然的力作,才能达到如此效果。拦河大坝看起来经常有某种气势,但是缺少的却是自然的环境的原样保护。
也许正是都江堰这样的两千多年的功效才能达到了吸引了世界各国首脑前来参观访问。
行走在人群之中,我们常常会忘记自己,也会忘记有时候我们在意的那些,可能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恰当的环境进行改造而发挥最大的效果,只是这样的方式到底在哪里其实不好寻找。飞沙堰,顾名思义可以沉淀泥沙,这样的智慧今天人可以赞叹,那时人可能没有什么可以依赖,只有想办法道法自然而获得灵感,才能有这样的长久的工程效果。三峡大坝估计是不会有那种效果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