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市创新课比赛在我校举行。上完课,我立刻去听课,上午听了两节,下午听了三节。办公室里同事也一同去听,听课间隙里,我们一起讨论感受,最深的感受是:愈来愈不知道如何操作了,用前几天组长推荐给我们的一部书的名字解释就是:语文课如何是好!
首先感到困惑的是,如何整体感受课文内容的问题。我听完四节课,发现没有一位老师让学生真正从头到尾的读文(也许有人说他们在预习阶段已经读过了,不必在此展示),其中有位老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我做课堂笔记还没有记下十多个字呢,老师就喝止了学生,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朗读课文成了少慢差费的事情,真的很让人费解。
非但如此,朗读教学在精读赏析上同样表现的蜻蜓点水,挂一漏万。
读到这里,也许看客们觉得俺特自大不谦虚。事实上我的同事们跟我感觉出奇的一致。我是在语文教学上摸爬滚打了很久,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最终永远晦暗了的一位,谈起这样的感觉,很多同事跟我深有同感。尤其前不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语文课如何是好》之后,才更加明白原来崇拜的窦桂梅等大家老师讲的并非是纯粹的语文课。那么,我讲了这么多年,讲的是语文课吗?不是。所以,急切的来听听这些优秀同行的课,希望来找个领路人。
可是,听完他们的课,我更加晦暗了,简直没有头绪了。其中有位男老师的课讲的非常投入,非常动情,课堂上的读书次数也比较多,学生在这堂课上被引领的非常投入,读书的效果也有了进步。可是冷静下来想,他的所有环节引领,都是他的问题带动之下,学生跟着这里一段那里一段的感知的,猛一看课堂容量非常大,思考力度也较深。可是,仔细探究就会发现,学生的主动感知主动探索,基本没有。用一句不雅的话来形容,他是纯粹的喂养,而非放养。就这样喂胖学生的思想也行啊,可是,再冷下来思考,把问题设计的这么琐碎和繁多,只有公开课上,平时若这样操作,非累死不可,根本不是常态下的课。
我们呼唤常态下的生成性较高的课堂,我们期待真正让学生读书感受的课堂,实实在在的读书,为什么成了人人摒弃的做法了呢?盲目追求“高大全”的课堂,势必只有空的架子而没有充实的内在,而课堂教学有一个充实的内在对于正在学习技巧培养能力的孩子来说,显得多么重要!
给孩子的思考以真正的空间吧,还原生命成长的本质:等待。唯有在等待里,思维才能拔节开花。
不希望残缺,这本身就是残缺。因为没有无痛的生长:生命如此,阅读的增长,更是如此啊。
恐怕,这不仅关系到教学技巧的问题,更是一位师者做学问教书的人品问题。让假大空远离我们的课堂,即使失败了,作为教育者的尊严仍在;如果一味为追求悦目悦耳流畅,而不顾生命增长的规律,不顾认识的规律,不顾教学的规律,势必给语文教学造成一定的硬伤。
因为语文教育,除了形成语文能力,还是培植人格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