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好久不见,武汉》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20-07-01 22:00: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好久不见,武汉》经典观后感集

  《好久不见,武汉》是一部由竹内亮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日本 / 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好久不见,武汉》观后感(一):无题

  今天晚上了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解封后武汉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没有讽刺,没有诉求,没有歌功颂德,不强调牺牲奉献,纪录片讲述了十个武汉普通人疫后的日常生活,虽然很平淡,但真的很温暖眼泪自觉就留下来了。一边吃一边看,一边看一边哭,一边哭一边笑。感叹人类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

  我之前对竹内亮并不熟悉,我第一次知道他是通过他拍摄的短片感染者为0的城市——南京》。这几个月来,大部分人们都在国内,在疫情的最中心,在疫情发展的前后都身临其境。但作为海外留学生,我只能通过网络上的新闻和这样的纪录片来了解国内的样子。现在美国成为了疫情的中,昨天全国确诊病例又破纪录,日增40000多例,真是特别需要这样治愈的纪录片。相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虽然都忍不住哭了,但也都是笑着哭的,真是一群可而又坚强的人们。看到人们怅然若失后的乐观前行,其实就够了。

  《好久不见,武汉》观后感(二):记录意义

  首先说什么是纪录片,不同宣传片,没有必要刻意渲染什么,记录的意义在于不带任何主观色彩,把事实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明白事实是怎样的,记录的意义就已经达到了。 很多媒体习惯给观众预设立场了,从创作者角度,我要做得很感人,我要让观众看完有怎样的感觉,观众也习惯了被动接受,这样观众很省力,不用自己思考什么,只要判断是否同意作者观点可以了,我不喜欢这种被创作者的思路带着跑的感觉,人的思维该是独立的,而不是像墙头草,别人说啥就是啥。 从观众的角度,亮导的片子在看之前不必先预设好,这个片子必须感人或一定要歌颂之类,这种先入为主失去很多感受空间世间百态,哪有这么多“必须”、“一定”呢? 导演不替观众预设角度,不把自己的观念掰开揉碎往观众脑子里灌,观众看完后观众各有各的收获,这样挺好的。

  从我的角度,我看到武汉有苦难,有艰难,有生活的无奈,但那不是全部,市井之间的烟火气那么让人向往,没有听说过的食物,没有看过的长江,那里还有值得尊敬的人,应该得到祝福的人,应该被记住的人,应该继续的生活。武汉的倔强是浴火重生的希望,这种骨子里的劲头,就像屹立着的黄鹤楼,被毁了7次,重建了10次,现在依然静静的,坚定的在那里,见证着一个城市的生生不息

  《好久不见,武汉》观后感(三):2020上

  2020年上

  我愛武汉

  在b站看完了这部不算太短的自制纪录片。

  今天是六月三十日,是2020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

  相信上半年大伙的生活都在压抑中度过。从疫情地图每一省份加深的颜色,到武汉的解封,再到今日疫情人数越来越少。离不开武汉和大家的牺牲。

  如果没有疫情今年的春节会是怎样?

  希望惨淡都留在今天之前,我们的生活在今天之后更加美好。

  希望下半年能开学,想更加多出去走走,相信未来。

  我的太阳 比这更美

  《好久不见,武汉》观后感(四):这两个画面的对比,泪目了啊π_π

  看纪录片的时候,我以为这张照片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患病老人,身上盖上了被子,脸上戴着口罩,坐着的样子。

老人在医院门口的近景

  但随着孙女的讲述,把镜头拉远,人物放在大背景之下的时候,有一瞬间是被震住了。那是镂空的车厢,是武汉一月寒冷的室外天气,是急需床位和救治的老人,是一个无助却又真实的生命。

老人在医院门口的远景

  这段画面对比,泪目了啊。突然想起北野武的那段话,“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好想去抱抱老人的孙女,也想跟视频里哽咽的孙女说,爷爷在天堂一定会好好的,也请你好好生活,不要忘了爷爷生前对你的爱,带着这份爱,勇敢地活着。

  《好久不见,武汉》观后感(五):平凡值得庆祝的

  我很不擅长从宏观层面上看事情。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只关心身边的家人和身处武汉的朋友,觉得病毒离我很远,觉得压力有人在扛吧。

  后来事情慢慢严重,我们家那边也封了。刚开始封城被困在家的一个月,几乎就是和爸妈在一起吃吃喝喝,斗地主打花牌,看书刷综艺,说实话,那时候感觉过得挺好。

  后来事情越来越严重,铺天盖地的负面新闻被堆到眼前,和朋友聊天开始从嘻嘻哈哈的无聊话题变成了对各种人和机构义正严辞的责骂。情绪低落,心里难过,但又没有办法,真实的变成了一个在看到太多苦难时,完全处理不了自己复杂心情的年轻人。

  索性就不看了。

  再后来外公突然发烧,去医院做了检测之后幸好跟新冠无关,但还是要住院,然后我爸和我舅去医院照顾,一个负责天,一个负责晚上,大概半个多月,两人都没回家。我那时候刚跟我爸吵了一架,心里担心他,但我硬是没说。

  外公出院的那天,我爸还是不敢回家,后来我跟他说回家隔离不也一样吗。然后他就回来了,14天之后,没啥问题,一切如常,石头落地了。

  看完纪录片能想起来的疫情记忆,大概就是以上这些。

  两个感受是,我也是经历了这场疫情的普通人;那些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的苦难,是由另外一些普通人承受了。

  纪录片里印象最深刻的两个普通人,一位是爱跳舞的武汉护士,聊天开开心心的,但讲到那些因为疫情离开的人,突然就哭了。还有一位是医院的前台,她的外公因为疫情去世,外公喜欢打麻将,家里麻将机刚买的,刚买的人就没了。她说武汉真的太难了。

  年纪越大我就越喜欢纪录片,做纪录片的人,记录的真的是人。而且是导演团队尽最大努力不添加乱七八糟要素的普通人。

  按照惯例,大概是快到忘记苦难的节点了,纪录片的好处在于提醒人不要忘记。不忘记的好处在于能时常提醒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应该要好好生活的,平凡值得庆祝的,压力不要太大吧,快乐就好的。

  《好久不见,武汉》观后感(六):我们都是武汉人

  最早知道武汉可能有不明肺炎情况其实是在豆瓣。大约在去年12月。之所以说“可能”,因为谁都没想到还真发展成疫情,并且深深改变了历史。

  但改变的不仅仅是历史。不仅仅是病人的罹病,亲友的痛苦,世界经济的停摆。更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灵。过去几十年少有的撕裂,在封城期间爆发。我有个同学老公是商人。我曾经以为商人长袖善舞,更看重俗世利益,不会计较价值观这些形而上学的东西。没想到他因为这次疫情拉黑了3位好朋友。他说这些好朋友都是正直善良的人,但没想到对疫情阶段发生的一些事情,对一些人的看法不同,最后断交。我们大学同学群也是一个火药桶,最后以分裂另立群而暂时平静。

  我从这次疫情才深刻明白了过去对西方、中东宗教分裂的困惑。曾经非常不理解,同样是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为什么之间仇恨如此之深,有时甚至高于灭国。更别提伊斯兰逊尼派与什叶派纷争几百年,即使在当今外部势力干涉下仍然内部征战不休。也就是这次疫情,我认同了《人类简史》里关于人类具有虚幻想象特质的提法。只有人类才可能会为了虚拟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观而奋斗、争吵和厮杀。

  疫情阶段发生了很多事情。对中国在疫情阶段的表现,到现在还是个没有结果的话题,而且也不适合讨论。

  但竹内亮的这部视频,包括南京那部,给了我安慰。我们不去讨论过去的是非,让我们关心身边的每个人。南京那部是在2、3月份看的,正是封城期间,基本没出过小区。所以视频里提到的各种措施,我看了都很吃惊。比如出租车里的装置、小区门口的围栏、景点门口的门卫。让人很感动,也为中国上下齐心感到自豪。或许“自豪”这词也不准确,应该是中国亿万同心,上下拼命而展现出来的“自尊”。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后续行动对得起自己。当然,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遗憾的是,还有巨大的撕裂。

  但我还是有些遗憾。我们欠武汉、欠湖北巨大的情分。终南山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但我们真的了解武汉之前发生的点点滴滴吗?我们真的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们的喜乐而喜乐吗?甚至,我们对听他们说什么,写什么的兴趣都没有,甚至还在质疑他们的目的。我们没有怀有对一座英雄的城市所应有的敬意。

  竹内亮的视频有。这里展现了真正的武汉人。烟火气的武汉人。平凡的武汉人。英雄的武汉人。

  我居然看到武汉的高屋顶上又如此众多的菜园棚子,如此欣欣向荣。我看到那对年轻的恋人,城管和人民警察,他们手牵手,欢呼雀跃,而女孩笑得如此开心。她一直在笑(没骗你。你们可以回放)。长江岸边冬泳队员,放声歌唱《我的太阳》,还相当不错。然后他们一跃,跳入长江,向着彼岸奋力游去,如同游过2月、3月、4月、5月。我没想到雷神山医院如此之大,如此齐全。在短短的10天,完成土建、电气、IT、医疗等等所有系统的搭建。

  今天我们都是xx人已经用得够烂了。但我还是想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武汉人。如果你愿意听武汉人讲述他们的故事,愿意看武汉人写的回忆,愿意去武汉出差、旅游,愿意在武汉端着热干面,或者说,愿意接受武汉来的任何人,任何事,而不仅仅是喜欢听宏达叙事,没有把武汉人的痛苦作为可以无视的代价,那么我们每个人才是真正的武汉人。

  而只有我们先是武汉人,我们才会是北京人、上海人、浙江人、湖南人、广东人。我们才会是属于自己的人。

  《好久不见,武汉》观后感(七):竹内亮拍的《武汉,好久不见》为什么好?

  这几天,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一位日本导演竹内亮在微博等平台发布的一段长达1小时的纪录片《武汉,好久不见》(武漢、お久しぶり),目前这个视频在微博的视频榜排名第一,而且播放量、点赞数等远超其它的视频,竹内亮本人说,在这个短视频为王的时代,他没想到这条这么长的视频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

  学日语出身的我看到视频的第一个镜头,就有种强烈的感受:“啊,是我熟悉的日本风纪录片。”该怎么说呢,不单单是因为开场白是导演本人的日语自述,而是,那种冷静叙事的基调,让我想起大学时代刚开始接触日本的一些优秀纪录片时的感受。这条61分14秒的纪录片,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很好:

  1.选取的拍摄对象很具有代表性。曾在日本留学九年,在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附近开居酒屋的老板、医院的护士、久别的情侣、用无人机记录下武汉封城前后、留下珍贵影像记录的初中英语老师、因为新冠而丧失亲人的女孩、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建筑工人……每一个个体,不存在卑微或伟大之说,他们被迫卷入了一场灾难,但从中焕发出的对生命的热爱,都让人动容。其中,能把镜头对准像雷神山医院建筑工人这样的个体,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事实上,在一座城市几乎停摆时,为接下来的重启蓄力,平日里我们理解的“底层”群体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将拍摄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性”也完整地记录下来。看到竹内亮因为尿道结石突然叫救护车进医院的一幕,我十分触动,这个团队的人必定是有着他们坚持的理念,才能在“老板”进急救室时还架着设备专注地拍。这种还原“真实性”的精神,恰恰是一部纪实性的片子必不可少的,因为生活有着戏剧化的一部分,没有人会预料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如果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平平叙事,并排受访的人,会逊色很多。导演的突然进医院,戏剧性的事件,把这部片子推向一个高潮。

  3.平静的叙事中点状地插入幽默点。在武汉街头采访光着膀子的大爷那一段,真的把我笑到了。“你为什么不穿衣服?”“武汉人就是这样的。”“那你为什么穿衣服?”“他是老人嘛,我是年轻人,不同的。”我在想,导演大概喜爱着这样的中国吧,他喜爱着这样坦率的人们,而且能不露声色地把幽默融入到日常对话里。他对这样的中国有感情,所以才能拍出这样的作品。

  最后我想说,竹内亮是一个合格的采访者,他太会聊天了。尽管片中,武汉的司机吐槽:“你的中文太差了。”(这也是一个笑到我的点)。事实上,有一部日语学习者几乎都会知道的NHK纪录片《72小时》,堪称街头采访的典范,这部纪录片主打温情,采访者总是能够用高明的聊天技术,让受访者讲出他们身上的故事,循循善诱,挖掘他们的过往中感人的点,一个路人的出镜可能只有短短一分钟,但是他的讲述已经能让观众把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描绘出大半了,看这部纪录片你就会觉得“啊,日本人怎么这么会表达呢?”事实上,腾讯视频曾经只做过《72小时》的中国版翻拍,那个系列很短,只有不到10集,而且反响不好,看不到原来日版《72小时》的影子。有人说是因为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么会表达,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节目组的采访者不会问问题,准确地说是不会聊天,不知道怎么聊才能还原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

  很显然,竹内亮用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中国人也很会聊天,不仅会聊天,而且很有趣。

  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在到雷神山建筑工人家里时,导演一进门,跟他的妻子做自我介绍时,他说的是:“我是他的朋友。”我暗暗吃惊,竹内亮的中文按围棋术语来说得有十段了吧,要是按照一般人的逻辑,这时候可能会说“我是某某某导演,过来拍什么什么”之类的解释性语句,但是他不,“朋友”两个字,就道明了一切,而且让他真正要呈现的内容可以得到呈现。《论语》里孔子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而中国人喜欢称一切友好的人为朋友,汉语的博大精深,便在于此。竹内亮能是一个合格的采访者,就在这点上。

  《好久不见,武汉》观后感(八):好久不见,武汉

  看完很感动,庆幸有这样一位导演记录下了这段时光。 疫情面前 生命是如此脆弱 在拍摄途中,导演因为结石突发,半夜去医院,由于医院人手不够,他不得不忍着巨痛等待床位,在纪录片的成片里,他也把这个小插曲放了进来,在当时疫情已经缓解的情况下看病都如此艰难,可想而知当时武汉患病的人们该有多绝望。 一位外公患病的小姐姐说到,她自己是护士,拜托院长能不能给一张床位,他们去医院的时候是用货车装载的外公,得知没有床位之后,二姨妈只好拉着板车带外公回家。

  “不敢看新闻,看到和外公相同年龄的人治愈了,就心想,为什么不能多一个我外公”。 战在抗疫前线的护士小姐姐在说到病患的时候忍不住落泪:在太平间,很多人排着长队。 因为这次疫情,许多无辜的生命就这样离开,而每条生命背后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家庭。 想起之前看《岁月神偷》,里面有一个片段是进一患了绝症,在香港治不好,爸妈就想办法带他回北京看看,但面对外人只说是回去探亲。那是冬天,路上刚刚积了雪,进一和进二在人挤人的医院走廊上等待,透过窗外看到一个女人拉着板车急呼医生救命,但医生一摸气息,人已经没了,白茫茫的雪地里只留下一摊血迹和女人凄惨的哭声。 我之前看还觉得,这个片段是不是太过悲嘁,但现在想,也许是因为自己太过幸运,还没经历过人世离别的大悲,原来健康地活着、亲人健在就已经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了,在走向死亡的路上,我们存在的每一秒都是生命的奇迹。

  我们都该互相谅解 疫情使武汉、武汉人承受了太多,如果关注到每个平凡的个体,都有许多故事可说。 居酒屋小哥跟导演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做过核酸检测了”,疫情让人打招呼都多了个程序。大半年没有收入了,拍摄当天是他重新开始营业的第一天。考虑到大家的经济水平,他下调了店内食物的价格,45元的酒现在卖25,他说眼下就想维持食材的成本,先撑过这一年,之后再想赚钱。 能从疫情中“撑过来”已经不易,店铺转让关闭的比比皆是,视频中另一位小姐姐看着自己的店关闭被拆忍不住留下了眼泪,这是她经营了许多年的事业呀。 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的小哥也接受了采访,原先六个多月才能建好的大规模医院,是靠着七八千个像他这样的普通人的加班加点,才得以在10天的时间内超前完成的。在那段干活到四五点的日子里,他的妻子就和他视频陪着他,“车上没有被子,天又那么冷,我要一直和他聊天,不然他睡着了就很容易感冒,疫情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感冒”。在工程结束后,小哥们做了个奖杯给自己,上面写着最美逆行者和自己的名字。 其实武汉的疫情一直被人们牵挂着,即使不能到抗疫一线,大家也还是都各尽所能表达支持,捐物资、做海报、甚至是帮忙转发求助消息、看到武汉的车子,写一句加油,疫情后也有许多善良的人尽一份心意购买武汉的滞销产品,但对那些经历过疫情的人来说,恢复到完全正常的生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日。 结束了雷神山的工作后,小哥的日子还是很难过,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人家一听是武汉的,就不要了”,只能有什么活就去做,补贴家用。 外公患新冠的小姐姐,她的二姨因为照料外公感染上了新冠,从酒店到医院来回换了6个地方,做了不下40多次核酸检测,好不容易在303天后回到家,却被平时关系挺好的邻居躲着。 被贴上“武汉”、“新冠感染者”标签的人,他们本就经受了更多的眼光,而灾后心理如何重建,和经济如何复苏一样,需要得到我们的重视。 我们为什么要留刻住记忆 纪录片的最后,是在长江边上,有许多老人正准备横渡长江,大家都很开心,还有爷爷高声唱着“我的太阳”。 这段要抢购预约口罩、每天量体温严格控制进出、即使出行没有也公共交通的日子,总算要成为过去式了,一切都会重新好转起来的。 但疫情的结束不是一种完成,我们的反思才刚开始。 导演采访外公患病的小姐姐时,问她为什么报名这次拍摄,她的眼眶红了,她说,外公是因为新冠去世的,她不想忘记。在记录着的还有许多人,外卖小哥把手机放在车前,记录下了空空荡荡的马路、一位英语老师自己写歌、用无人机记录武汉的美食、景点,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武汉。 我们为什么要留下这些记忆 留下这些记忆,不是因为我们要把痛苦挂在嘴边,而是因为我们需要明白,现在的自由是来之不易的,在这自由背后,有许多无辜的人失去生命,有许多埋头苦干、为民请命的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

  记住这些记忆,不是因为我们能就此保证痛苦不会再从天而降,而是因为我们反思后作出的制度的改变、机制的完善,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痛苦、守卫更多人的自由。 有关武汉的记忆,请别忘记。

  《好久不见,武汉》观后感(九):这位日本导演,拍出了最真实的武汉

  日本导演视角下的真实武汉

  能活下去,就是幸运的。

  这是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拍摄的《好久不见,武汉》当中我们听到受访者说的最多的话。当铺天盖地的标语宣传着万物复苏,抗疫成功,当餐馆里彻夜回响着欢声笑语,当商场纷纷开门纳客,我们似乎遗忘了些什么,疫情期间经历的一切,仿佛一场持续了数月的噩梦,真实而又不可思议。

  看着数据上各省各地感染人数纷纷清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但真的这一切就该这么过去么?居家隔离产生的抑郁情绪,停工停产导致的生活窘迫,以及数不尽的属于每个患病家庭的故事,需要被我们重视,需要被记录下来。就像娄烨导演在宣传《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时说的那样:“电影会帮我们记住,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疫情后我们看到了很多与疫情相关的纪录片,大多数都在颂扬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这是必要的,那些奔赴第一线救死扶伤,与病魔殊死搏斗的人们,是值得我们嘉奖和表示感谢的,因为没有他们疫情也许不会这么快的被控制下来。但在关于医务人员抗疫的宣传之外,我们甚少看到关于真实的生活在疫情重灾区武汉,或是其他深受疫情影响地区人们“真正”的生活。

  大多数的影像资料都在表达着我们的好政策,好福利让人们的生活恢复得很顺利,很多地区积极的扶持政策正让生活回到正轨。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被GDP和数据绑架的我们,似乎忽略了每一个人真实的情感,到底他们经历了什么,这不是说发些劵就过去的,我们需要了解,而那些深受新冠影响的个人也需要排解,这可能才是在所谓的“后疫情时代”我们真正需要通过影像去做的。

  就在我们似乎都已经忘却了之前发生的那些事之时,竹内亮导演带着他的《好久不见,武汉》来了,这位长期居住在南京的日本导演,在疫情期间曾拍摄一部名为《南京抗疫现场》的生活纪录片,并通过多部短片来呈现中日两国在疫情时期人们的生活,力图用影像去消除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疫情的偏见和误会。

  这部《好久不见,武汉》在上线后的短短一天时间播放量就达到了1200万,导演在片中通过分别采访十位生活在武汉的各行各业的人,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在主流宣传之外的真实的武汉,没有粉饰的太平盛世,只有一个又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虽然由于时长所限每个受访者的篇幅都比较短,但在导演的精心编排下依旧让人难忘和动容。

  经营者们

  导演到达武汉后的第一站,便是当地疫情最初的爆发地“华南海鲜市场”。萧条无人的大厂房,外层依旧被铁皮包围着,街道上车水马龙,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全片的第一位受访者,是经营日料店的老板,他在见到导演的第一句话是,自己做过核酸检测了,这几乎成了他下意识地一句话,武汉人在整个疫情期间可能遭受到的偏见,使得他们变得异常的敏感和急于证明自己是安全的。

  疫情期间店铺的歇业,使日料店老板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亏损,在重新开张之后他考虑到顾客的消费能力,自主的调低了酒价,虽然老客们纷纷前来支持,但微薄的盈利使其店中唯一的大厨选择了辞职。就如老板本人所说,封城给整个城市的经济都带来了重创,他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撑下去,只要能活下去,一切就还有希望。

  经营者们与他们店铺的关系,早已不单单是营生的场所,而是寄托了热爱与理想。影片开场出现的奶茶店的老板,本来是和朋友一起经营,但由于疫情,只剩下她一个还在坚持,问到她为什么不离开,她说,因为舍不得这里。夜晚,老板要送走她的朋友兼合伙人,那位姑娘哭着说:“你知道抗争下来,结果就是这样”。看着掉落眼泪的年轻面孔,她的泪水里有委屈,但更多的是不甘,因为她不想认命,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就这么交出去,但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

  与这位姑娘相似的,在商场当中经营艺术培训机构的安雨擎,由于疫情只得搬离经营已久的店面,眼睁睁的看着工人们撕毁墙纸,搬走摆设,想必她的心里定是五味杂陈。印象颇深的是安老板给导演展示店铺没拆时候的影像,琳琅满目的手工制品和颇有设计感的陈设装潢,如今已经废墟一般。老板说他们疫情之前还是可以自负盈亏的,但疫情导致其完全支撑不了高昂的房租和经营费用。经营者们眼看着热爱的一切化为泡影,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绝望的了。但就如导演说的,活着,就还有希望。

  除了上述的三位老板,经由日料店老板的介绍,导演还采访到了一位华南海鲜市场的老板,据他本人说其直到疫情爆发前都还在市场卖货。当上面要求他们搬离海鲜市场时,并未告诉他们发生了什么,外界以为的感染人数极多的海鲜市场,其实并没有多少人感染,但以讹传讹,就让人感觉似乎是重灾区。疫情期间我们看到太多的爆料和辟谣,渐渐地我们都分不清所谓真假,比起轻信任何一种引导或者言论,冷静客观地在尽可能的搜集相关信息之后做出的判断,也许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虽然这样我们都可能存在误解,但总好过听风就是雨。

  医患人员的另一面

  除了经营者,导演还走访了两位医院的医护人员,其中一位是刚刚值了夜班来接受采访,她始终给人一种元气满满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微笑着。直到导演开始询问她对于疫情中有没有见证过死亡的时候,这位元气少女第一次哽咽了。这或许就是医护人员们的另一面,疫情期间有一段视频在网上很火,是一个身穿防护服的医生在办公室嚎啕大哭,她情绪激动的重复着自己受不了了,太难受了之类的话。

  很难想象医者在疫情期间见证了多少的人间惨剧,那些被治疗的,没有病床的,得不到医治的,医治无效去世的,太多令人触目惊心的瞬间,她们每日都在经历着。也许这位护士在患者面前永远都是温柔亲切的,但是她相比也承担了太多的伤痛,而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另一位医护人员的外公因为新冠疫情去世了,她选择成为受访者的原因,是不希望自己经历的一切被遗忘,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能让外公的故事被记录下来。令人印象颇深的是当她拿出手机中那种爷爷被送到医院的照片,爷爷看起来已经非常虚弱,但却是被卡车在冬天被送到医院的,这并不只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了太多疫区的家庭当中。时至今日,我们无法去问责,也无力改变什么,但至少,对于灾后人们经历的悲痛,可以送去一句问候,表达自己的善意,这也许是当下我们唯一能做的了。

  现实中没有超级英雄,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被标签化的英雄似乎只会奉献,但他们难道就没有自己的生活么?削发被送上前线的女医护们,一批批前仆后继的英雄们,在歌颂他们之后,是不是也该关心他们接下来的生活呢?狂欢之后形同陌路,医患关系依旧剑拔弩张,这不应该成为一种默认的常态。

  市井烟火中的温暖

  疫情下,恋人们被分隔两地不得相见,小隋和小帆帆二人疫情期间有两个月未见,在导演拍摄本片前因为工作他们又有四十多天没有见到。当小情侣久别重逢后的相拥,双手紧握着行走在街头,在餐馆里含情脉脉的四目相对时,仿佛一切都不再重要。疾病可能会击垮身体,但不能切断人与人之间的羁绊。

  穿行在武汉城区用航拍器记录下武汉众生相的英语老师脏辫熊,她通过自创的歌曲以及拍摄的影像,剪辑成一个又一个关于武汉的宣传片,让对武汉有误解的人们能够重新认识这座有魅力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如她本人所说,疫情对于武汉是挑战但也是一个机遇,灾祸之后若能重生,必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没有太多的杂念,脏辫熊所想的,就是守护住自己所爱的这座城,即使力量微薄,也不能放弃。

  作为导演的竹内亮,在拍摄期间由于结石被送进了医院,由于缺少人手,他都没人推送到相应的科室。这让导演切身的体会到了疫情之下人们所经历的,不仅是武汉,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共同经历着这场浩劫,就如影片开场登场的外卖员所说,不应该把疫情捆绑太多的政治,那会让一切变得太复杂。比起推责和相互的诽谤,不如先共渡难关。

  武汉,好久不见,谢谢竹内导演,撕下了被标签化的武汉,它没那么可怕,它仍然可爱,并散发着魅力。不要忘记,影像记录下的一切,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明证,并以此提醒着未来,不要再重蹈覆辙,因为没有人应该承担这样的苦难。

  《好久不见,武汉》观后感(十):我们担心辜负武汉

拍摄费用

  “那时武汉烟火的气息,已经开始恢复了。虽然人不多,因为我见过武汉人很多的时候,但那时已经开始恢复了。”

  其实费用的话,没有这么高。比如说在当地找助手、志愿者,主动报名的助手,他每天帮忙拿器材,开车。

  酒店也是很便宜。我们平时的话,没住四星酒店,就是汉庭、如家等快捷酒店。 我们见到的每一个人,对我们说谢谢。武汉人希望我们拍武汉。我们住的酒店,我是解封之后,第一个入住的外国人。 武汉的人知道我们是外地人,是来武汉拍摄,传达给外界的人。他们特别高兴。 一直蹭吃蹭喝。其实真的费用不多。

1000万个故事,在筛选3个的话

  “好多外国人,包括日本人,对武汉还有偏见。虽然官方说武汉没有问题,但这是官方说,外国人还是不信。所以我想自己去看看,把真实的武汉传达给外国人。” 报名的人有100多,我已经数不过来了,而且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舍不得。 所以武汉1000多万人,可能有1000万的故事,所以选择是很难的过程。 最后的选择标准,大家也经过讨论,我的标准是外国也感兴趣的点。比如华南海鲜市场,还有雷神山。虽然外国人不知道“雷神山”这个名字,但花10天建成的医院,他们都知道。 还有前线工作的护士,和外公感染去世的家属。

  如果10个人筛选3个的话?哈哈哈,这个好难啊。这好难啊。 第一个,还是外公去世的人吧。

  虽然100多人报名,但是对于自己身边的人的去世,大家都不想说。大家都不想在镜头面前,公开说自己家的故事。 但是她非常地勇敢,她把自己的心里话,跟我们说了。这个勇气非常感动。 第二个,跟华南海鲜市场有关的那个日料老板。

  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节目里也有,就是他跟我见面说的第一句话,“我做过核酸检测的”。 感觉到武汉人心里的担心。我觉得没问题,但是他们怕我们怕,他们担心我们会怕。

  还有一个,英语老师。

  她的想法确实很不错。虽然疫情封城是不好的事情,但可以说武汉的名字,全世界都知道了。 虽然经济打击非常大,但长期来看,大家都关注武汉,所以新的机会应该会出现。 所以英语老师通过自己的媒体,做视频也好,传达给世界。 片里跟老师互动的镜头,是她在上网课。

我看见的武汉

  “武汉菜真的好吃。每天每天吃了很多。没想到这么好吃。早餐也是,热干面、豆皮...还有夜宵,南京没有夜宵嘛,听说原来有的。烟火气息很浓的武汉文化,我特别喜欢。”

  其实最后江边那个场景,我不在。 这是第一天,编导和摄影拍的。但是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这就是结尾。 因为年纪大的人,他们出不了门,而六月份,他们终于可以出门了。 (问:你再去武汉的时候,是不是跟你以前去感觉不一样?) 不一样,肯定不一样。以前去长江就是长江,跟南京一样。 但这次去,感觉每个人都很珍惜。他们游泳渡江,很代表武汉人的感觉。就是游过去,一起克服困难。 (问:关于武汉,人们会形容武汉是英雄的城市...)

  嗯....这次...我没有特别觉得。英雄这...。感觉跟我们一样。

  所以我们在节目里并没有说英雄,没有形容词,表达出来就 OK 了。看他们,就够了。

我们担心辜负武汉

  “虽然都说长篇没有人看,但是还是剪了长篇。所以真的没想到,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么多人看!本来想尽量每个留言回复的。但现在11800多,回复不了。我回复了500多,500多而已。” 我从5月中旬企划、准备、拍摄、剪辑、到现在,所有的过程当中,最感动的是昨天。 这个节目是1个小时的视频。现在短视频的时代,谁想看1个小时的节目,没想到这么多人。 现在一直在涨,现在微博点击量1400万,15万转发。上了微博推荐榜单第一名。

  ▲6月28日19:00公布 YouTube、B站...其他平台也有。真的没想到,很多人写评论,特别是武汉人。 这个也是荣幸吧,我们担心辜负武汉。如果不能完全表现(表达)的话,会辜负他们。所以看到很多武汉人感动,真的很高兴。

  现在剪辑雅虎日本的版本,时长更短。雅虎上播出的话,点击量应该比 YouTube 更多。

生病

  生病当时我是真的,要死了。 痛得不得了,人生第一次,痛得吐。画面太惨了,没有剪出来。 我一直在等,等了1-2个小时。但是医生不够,那时凌晨1-2点,而且正好当时急症的人比较多。 那个时候感受到,疫情那个时候,有可能医生不够,大家一直去不了医院。大家一直在家,等,这个很难过,很绝望。 其实其他病人也挺辛苦的,因为医疗资源,都是针对疫情的。其他病人都在等。

接下来的计划

  现在准备11月份、12月份在武汉办粉丝见面会。我们每年会办,每年在南京办。 但今年我希望粉丝们去武汉,看看武汉。而且稍微贡献武汉的经济。 我觉得武汉的疫情真的过去了,跟南京一样,但经济打击真的很大。店铺出租、转让很多,经济打击真的很大很大。 PS. 粉丝见面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接下来的拍摄计划...还没有。稍微有的话,就是后疫情时代。 通过这次疫情开发了新的技术,新的企业出来了。这种后疫情的时代,我们想拍。应该是完全新的时代。

所以,南京为什么没有夜宵啊?

后记

  “我高中的时候,想做电影导演。后来改变了,想做新闻记者,因为喜欢国际新闻。

  后来还是想拍电影,也想做记者,结合记者和电影的特点之后,是纪录片。

  我觉得真实的故事,比电影有意思。电影是自己写出来的,相比自己写出来的,真实的故事更让我感动。”

  图片 | Feli、徐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好久不见,武汉》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