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自驱型成长》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06-27 23: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自驱型成长》的读后感大全

  《自驱型成长》是一本由[美]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William Stixrud)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3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一):8090后的家长不要再“重蹈覆辙”了!

  作为这本书的策划编辑,虽然我没有娃,但是作为成人,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比其他鸡汤志书都多得多,也给我很多父母养育方式反思思考,我真诚强烈推荐给有娃的父母们。

  正如书名所示,本书旨在帮助父母科学有效培养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主动机,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塑造孩子终身成长性思维,使之能够灵活应对生活中压力未来挑战身心健康成长。本书亦是享誉全美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博士亲子互动焦虑管理教育专家奈德强强联合,30余年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一手的临床案例咨询经验总结,书中每一章节配有“今晚怎么做”栏目,2周手把手教会切实可行的实操方法运用育儿实践

  书中有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你是你孩子的顾问,而不是老板。”

  我们父女辈一直都是我们的“老板”:

  你一定要学习成绩好!

  你一定要会赚钱

  你一定要结婚!……

  但是,不知道父母们是否会问一问孩子真正想要什么呢?孩子真正感兴趣生命热情所在是什么呢?你也许会说:“孩子那么小,ta根本知道自己感兴趣什么?”是的,你说得对,孩子现在还小不知道,但是你是否愿意耐问一下ta呢?你是否愿意喝你孩子一起去探索寻找呢?而不是一味地为孩子做决定。你要记得,你也是如此这样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

  我觉得8090后的家长不要再“重蹈覆辙”了!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二):自驱型成长:孩子的路让孩子自己走

  下的社会中,似乎诸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要抓紧对孩子的教育”等的教育宣传大行其道,而且孩子的家长们也将这种教育理念奉为圭臬。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充满了焦虑,孩子自身也更为焦虑。面对家长的步步紧逼,孩子们可能会陷入不能自拔紧张这种,面对这样的不良环境,家长们虽然努力地去解决,但是效果却不佳。

  那么,面对这样的教育困境,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家长们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答案否定的,《自驱型成长》一书就帮助家长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的,本书的内容都是基于真实案例及其效果的阐述解释。《自驱型成长》一书中要求家长要在一定程度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对自己的事情做出抉择,从而让孩子根据自己抉择的结果进行自我评定,不断修正,从而实现孩子们更好的成长。

  作为这样一种近乎是“放任型”的教育模式,在当下的中国似乎是行不通的,本书会让这一切行得通。本书在第一章就对造成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探讨,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焦虑和压力均是来自家长对孩子的过多约束和要求。这种要求是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并且强制性的要求会伤害到孩童的自信,从而阻断孩童以后抉择事务的能力。过多的压力会对孩童的神经机制和心理状态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并且九岁的孩童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所做出的的决定同成年人相差无异。这两点是经过心理学实验证明的,也可以看做是本书的立论基础。

  孩子能够做出同成年人相似或者相同的选择说明孩子们有充分的能力对自己遇到的事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们应该让这种选择能力得到发挥。让家长对孩子放手并不是要求家长完全放任不管,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因决策失误时,家长应当给予帮助和关心,从而让孩子拥有更强的应对压力的能力,这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换句话说,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只需要扮演一个顾问的角色。

  许多家长有可能在这样操作的过程中犹豫不决,《自驱型成长》一书针对让孩子实现自驱型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做了详尽的解释和讲解。这包括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出现这样的现象之后家长应如何操作。最为关键的是,本书的每章最后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家长们可以直接按照这些方法进行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

  《自驱型》一书语言幽默简练,可读性强,便于读者对其中所提倡的教育方式及背后的心理学理据的了解和掌握。本书中的方法是从大量的案例中得出的,因而家长们可以放心地去实践,真正实现孩子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让我们一同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长,所有家长的教育都能事半功倍,亲子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三):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四个核心要点:

  首先,严重或慢性的压力,对发育中的大脑具有非常负面的影响,这也是全球流行的与压力相关的情绪问题(例如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基础。

  其次,过低的控制感,是人类个体所能经历的最有压力感的事情之一,因此,它会进一步引发与压力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减少孩子在学业上的学习水平和表现水平。

  再次,所有健康的自我激励,其实都根植于控制感、胜任感或自主感。

  最后,培养出健康的控制感,还会进一步带来各种积极结果,包括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充盈的内部动机、更优异的学业成就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

  每一个曾经焦虑过的人,都有过认为事态已经失控的经历,任何一个心情沮丧的人也都感受过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的感觉。不争的事实是,无论人们来自何处、如何长大,主要缺少控制感,就会有压力。我们一再强调,好的控制感引发好的改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出对生活至关重要的选择,也要相信在面对外力影响时,我们并不无助。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并有着尽力而为的上佳表现。唯有真正的内心感召或自主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而与动机有关的科学研究则清楚地表明,它们都由胜任感或自主感发展而来。自主感的重要性部分要归因于一个普遍原则:你不该逼着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件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强迫儿童接受特定的想法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企图,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折让孩子变得极度紧,还可能进一步破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人类的大脑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连接起来的:我们抵制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企图,而渴望自主感,后者对自我动机的真正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律最强调的,是自己听自己的话,自己守自己的规矩。与此同时,你只要是个靠谱的人、有正确自律观点的人、觉得自己能主宰自己生活的人,那你自己说的话和立的规矩,就查不到哪里去。(译者说的)

  我们真的没法控制自己的孩子,而且我们也不应该控制他们。为人父母,其实是要教导孩子独立思考、身体力行,这样他们才能拥有在校园里乃至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决断力。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挚爱的事物,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而非逼着孩子做那些他们不想做的事。父母施压给孩子,这种培养模式并不可取,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转而让孩子能够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驱动力。这样的孩子就是我们所说的自驱动型儿童。

  这里有个诀窍,那就是要赋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尊重,进而让他们自己把困难搞定。

  控制感就是应对压力的解药。所谓压力,都来自于我们未知的、嫌弃的和恐惧的事物。人类压力研究中心的索尼娅·卢比安总结了那些给生活带来压力的事,并巧妙地将其缩写为——N.U.T.S(坚果)。

  新奇(novelty):你之前从没经历过的事。

  不可预知(unpredictability):你预想不到却发生了事。

  对自我的威胁(threat to the ego):你作为一个人的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

  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你感到几乎根本不能驾驭的局势。

  自我控制感——一种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引导生活进程的信念,会带来很多健康的表现:更好的身体状况、更少地摄入毒品和酒精、寿命延长、压力更小、更积极的情绪感受、更高水平的内驱力、更强大的内控力、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增强职业成就。就像运动和睡眠一样,自我控制感似乎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处,这大概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的某种深层需求。(深度需求)

  作为成年人,我们其实并不是迫使孩子走上我们为之定下的道路,而是要帮助他们成长,进而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孩子终究还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在之后的人生中,凭借一己之力修正这条路的方向。

  在培养和维持健康的控制感方面,有四个主要的大脑系统与之相关,分别是:执行控制系统、压力反应系统、动机系统和静息状态系统。

  领航员(执行控制系统)

  执行控制系统主要受前额皮质影响,这部分脑组织与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和判断决策等一系列认知功能相关。

  前额皮质能掌控局面的程度,对于衡量人们在生活经历中受到的压力而言,是一个关键变量。

  前额皮质还被称为“住在大脑里的金发姑娘”,因为它需要两种化学物质“恰到好处”地组合才能高效运转,这两种物质就是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他们都属于神经递质。在睡眠不足或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前额皮质里充满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会导致系统“掉线”,难以发挥作用。

  斗狮战士(压力反应系统)

  这个系统存在的意义,就是要保护你免受即将发生的伤害,它由杏仁核、下丘脑、海马体、脑垂体和肾上腺组成。

  杏仁核是一种原始的情绪处理中心,对恐惧、愤怒和焦虑尤其敏感,同时也是大脑中威胁检测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杏仁核并不能自主地思考,它直接感知事物并做出相应。在高压力的情境下,杏仁核成为心智的负责人。

  杏仁核一旦觉察到威胁,就会向下丘脑和脑垂体发出信号。紧接着,像打了一个报警的紧急电话一样,肾上腺被唤醒了,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肾上腺就会进一步分泌皮质醇,皮质醇就像是身体为了长期作战二引入的援军,它的浓度在人体内慢慢上升,以帮助身体应对压力。长期较高的皮质醇水平会弱化海马体里的细胞,并最终杀死他们,而海马体是创造与储存记忆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在急性压力下,学生会产生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啦啦队长(动机系统)

  动机系统是大脑中的“奖赏中枢”,负责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多巴胺一旦分泌到最佳水平,就会引发“心流”体验。多巴胺更多的是关乎渴望,而非获得。

  佛陀(静息状态系统)

  在大脑中存在一个复杂而高度整合的网络,只有当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会被激活,这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

  只要你没有在阅读、看电视或玩手机,你的默认网络就会被激活,开始展望未来与梳理过往——它就是在加工着你的生活。这是一个用于自我反思以及反思他人的系统,只要我们不关注某项具体的任务,大脑的这个区域就会非常活跃。

  大脑的发育取决于它是怎么用的。让孩子自己多多掌握主导权,能够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四):女孩玩手机致右眼失明:怎样驯服电子“猛兽”,让它不再伤人?

  广东公共卫视头条新闻曾经报道,一个女大学生国庆玩了一天手机,结果右眼突然发黑,到医院一检查,右眼毫无光感,经诊断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右眼彻底失明!这个病本来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而女孩在身体没有其他毛病的情况下,发生这一状况,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长时间玩手机,用眼过度造成的!

  人,是手机的主人,还是手机的奴隶?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3~8岁的孩子,每天对着屏幕的时间长达7个半小时。11~14岁的孩子更长,会一跃而至11个半小时。

  电子产品就像一只猛兽,早已侵入了青少年的生活。

  面对这样的洪水猛兽,家长们不焦虑才怪,我们用尽了办法,大到收手机、断网,小到苦口婆心,一点一点耗干自己的口水和耐心,可是,猛兽仍在,危险仍然没有解除。

  美国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博士,启发型教育家奈德,在他们联合创作的《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的培养孩子的自律》一书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了电子产品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以及它的积极作用,并建议家长,要以攻心为上,帮助孩子共同驯服电子猛兽,让孩子真正掌控自己的行为。

  在威廉和奈德看来,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带给孩子们的坏处显而易见,但同时也不能埋没了它的好处。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电子产品的坏处。

  影响身心健康。这个简直是家长最痛恨的地方了,它首先就是伤害孩子的视力,严重的就像开头说到的案例,直接导致失明,碰到那样的情况,家长和孩子应当都是悔之晚矣!

  威廉和奈德还在《自驱型成长》中提到,儿童每多看一个小时屏幕,血压就会升高,而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却不是同样花上一个小时跑步,能够弥补的。它还会导致睡眠质量差,或者睡眠不足,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调查表明,如果孩子每周有三次以上,在就寝前打开屏幕,睡眠不足的风险会提高88%,睡眠质量差的风险会提高53%,而我们都知道,睡眠充足对孩子的身体发育何等重要,它还会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心理,以及学习。

  迷恋电子产品,也会让孩子不愿意社交,失去同理心。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家雪莉,在为《重拾交谈》一书做采访时,受访对象一次又一次告诉她,比起说话,他们更愿意发短信。可是我们都知道的常识却是,人们正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建立了亲密感和同理心。更严重的是,智能手机和网络社交,让儿童和青少年看上去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实际却在一步一步陷进孤独、不开心的怪圈,身心倍感疲惫。

  失去自控力。玩微博,玩抖音的孩子会有体会,如果今天在网上发了一张照片,一个视频,收到了20个赞,这会让人非常开心,第二天会兴致勃勃地继续发照片或视频,但遗憾的是,这次收到的赞可能只有10个,甚至更少,那孩子们的心里一定会有失落感,继而引发自我怀疑:是我的照片不够美,视频不够好,还是粉丝不喜欢我了?

  对长期依赖虚拟社交的孩子们来说,这些感受是无比真实的,慢慢地,为了获得认同感,他们不得不更忙于网络,再也无暇顾及现实中的其他事物,网络一步一步,剥夺他们对自己的控制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更加依赖网络。玩电游的孩子就更是如此了,闯关的成就感,获得奖励的快感,那种仿佛自己在掌控世界的假象,更是让人欲罢不能呵!

  诱发暴力倾向。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高发,很难说其中没有网络的影响,当影视剧、新闻、游戏 ,甚至是动漫中,暴力镜头越来越多见的时候,家长怎么能不忧心呢?何况,这其中,可能还有带颜色的事件。在某些国家,男孩子收集女同学的luo体照片,在线发布出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样的新型xing暴力,正在日益正常化,这是多可怕的事情。

  在威廉和奈德看来,电子产品虽然坏处不少,还很可怕,但也并非全无好处。

  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内向的孩子,会在网上变得轻松自如,更善于交际。孩子们能够自己组建学习群,分享学习笔记,讨论家庭作业什么的,彼此促进。还有,在外地学习的孩子,家长通过关注他们的网络动态,了解他们的一部分生活。等等等等。

  提升控制感与灵敏度。玩电子游戏,能让孩子足够专注,并长时间思考,这样能让大脑多巴胺水平达到峰值,引发心流,孩子们因此能体会到控制世界的感觉,其实,这也是他们迷恋游戏的原因之一。

  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对视觉图像的记忆更深刻,处理视觉信息、解码数字世界的能力也越强。以前要通过一页一页阅读才能找到的一些信息,现在通过关键词就能搜索,这其实也是网络在某方面的优势。

  有些电子游戏特别难玩,对孩子的手眼协调、思维反应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这在某方面来说,能锻炼他们的敏锐度,迅速感知细节的能力,这有助于他们将来在职场的发展。

  会成为未来谋生的技能。在美国,电子游戏产业,已经成为价值200亿美元产业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未来必定有些工作岗位,与电子游戏相关,而孩子们在未来,有可能会依靠他们所迷恋的东西来谋生,比如成为顶级玩家,给游戏竞赛当解说员,当游戏主播等等。

  那么,电子产品这种新型技术,虽然有一定的好处,坏处却更是显而易见,但它又有着神奇的魔力,让人欲罢不能(其实不要说孩子,大人也控制不了自己玩手机),家长试图禁止孩子,让他们在你的强迫下,完全避开电子产品,又怎么可能呢?在威廉和奈德看来,不如驯服猛兽,让孩子真正成为手机的主人。

  首先,家长得保证,自己也能接受孩子的批评。

  当孩子跟你说话,你却在看手机,那么,你得允许你的孩子来批评你,你还得接受意见,并且诚恳地道歉:让他们看到你和他们一样,也在努力地处理和电子产品的关系,否则,你也就没资格去处理孩子的类似问题了。同时,对于怎样减少面对屏幕的时间,你可以把对自己有用的,或者对你认识的人有用的小妙招,告诉你的孩子。

  其次,家长不要表现出嫌恶,而应当学着和孩子一起玩。

  电子产品是野兽,但孩子毕竟是有自我想法的,不要一看到他们对着屏幕,就一副嫌弃得不得了的样子,把他们当仇人一样,看到他们聊天,或者他们信息发到一半,你就冲上去咆哮:你给我停下!这时候,除了引发对立,对于问题解决一点用处没有。

  相反,你不如把孩子当朋友,也试着去喜欢他们迷恋的东西,跟他们学会一起玩游戏,如果你也被吸引,那也就能理解孩子们的迷恋了,这时候,你站在和他们平等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角度,并且你对他们的游戏还很通晓的情况下,提出建议,那些得到了尊重的孩子,在心理上会对你很亲近,你的要求,他们会顺从的。

  这时,你可以试着和他们订一份协议,规定一些什么话必须当面说,不能通过网络表达,或者一天使用电子产品的合理时间,同时,你也要拿出支持他们玩手机的态度,比如主流量付费什么的,你会发现,这比强令禁止,要容易实行得多。

  最后,多陪伴孩子,尽量多一点户外活动时间。

  我们知道,治理洪水,光靠堵,往往是没什么效果的,有时反而还会让大水溢出河道,造成灾难,这时候,我们就要靠疏,要想办法泄洪。管理孩子的问题也是一样,我们要努力寻找其他能吸引孩子的项目,最好是体育项目,放下自己的懒惰,好好陪着孩子一起去做,跑步也好,打球也好,爬山也好,慢慢把他们的注意力拉向其他地方。你还可以带着家人和孩子一起,来一次短途旅行,或者户外徒步,一次两次可能没什么作用,但时间一长,你会发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会让你们每一个人,都忘记手机。

  以上,只是对孩子玩手机的问题,提出的一点小建议,还有更多、更具体的细节,《自驱型成长》都有谈到。在书中,威廉和奈德,对于孩子们讨厌做作业,不愿意顺从等困扰家长的问题,都有讨论,在他们看来,强行让孩子听话,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要引导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听自己的话,这才符合人性。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五):二年级孩子因作业崩溃:教育的悲哀,从家长把作业当自己的事开始

  

01

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每次辅导作业时都会崩溃,每次大哭时都会说出想zs的话,该怎么办?

  根据这位题主的描述,他的女儿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做作业没规划,效率低,要家长喊半天才开始做作业,并且别的小朋友只要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这孩子要50分钟;

  二是做作业不仔细,7X7-1=?这样的问题,经常会得出等于50的答案。

  三是对于作业不怎么上心,做作业时有题目做错了,如果家长不盯着她改正,她要么就忘记改了,要么又不知道是哪里错了。

  四是自尊心特别强,每当家长检查作业指出她的错误时,她都会生气大吼自己知道了,然后开始情绪崩溃,哭、闹、摔本子摔书。如果家长态度强硬,孩子就会难受到哭起来,哭很久,并在崩溃的情况下表示要zs。

  虽然家长感觉孩子是为了气自己才说出这样的话,但又不得不重视这件事,因为孩子已经提过两次以上了。

  你太好说话,孩子就对你不尊重,对你狂风暴雨。但当你比她还强硬的时候,她又觉得自己委屈。

  面对这样一个孩子,家长觉得自己手足无措,不知道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处理。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自驱型成长》,觉得可以用书中的相关知识,尝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本《自驱型成长》的作者有两人: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和奈德·约翰逊。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是临床神经心理学家,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员。他的演讲涵盖了青少年脑发展、冥想、压力作用机制、睡眠缺失以及新技术对大脑的负面影响等领域。他还发表过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科学论文。

  奈德·约翰逊是华盛顿特区家庭辅导企业PrepMatters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受欢迎的演讲者,还是青少年在学习技巧、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方面的导师。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以及《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都推荐报道过他的工作成就。

  两位作者在本书中提供了脑科学的前沿知识、行为疗法的最新发现、来自数千名儿童和青少年的案例研究,以及读者立刻可以采取行动的具体建议,教你如何让孩子走上自律的成功道路,进而学会自主行动,自信地生活。

02

  根据题主的描述,孩子在做作业时没规划、效率低、不仔细,订正错误也不积极。

  那么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规划做作业这件事情,少给孩子压力。

  一方面是因为,对于人类来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拥有自主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

  这个问题中的孩子,虽然才读二年级,但也想要有自主权,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可她明显没法完全掌握。父母会帮她检查作业,盯着她改正错误,并为她安排作业时间。

  虽然父母心里也许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孩子看来,自己这就是被父母强逼着学习,对自己的学习的过低控制感,导致孩子倍感压力。

  那压力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

  在我们人类大脑额头和眼睛后面的区域,有一块被称为前额皮质的神经区,这部分脑组织主要与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及判断决策等一系列认知功能相关。

  前额皮质被称为“住在大脑里的金发姑娘”,因为它需要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恰到好处”地组合才能高效运转。

  一旦感受到压力,我们的杏仁核就会让大脑关闭能够仔细思考的前额皮质,导致大脑不能高效地学习与思考,从而让我们以本能来回应威胁。

  在高压力情境下,杏仁核会成为心智的负责人,使我们的行为变得更有防御性、更被动、更呆板,有时则会变得更有侵略性。

  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在十万年前,如果遭遇捕食者这种紧急情况时,需要迅速做出反应,这时就要关闭自己的思考,尽力的逃跑、对抗甚至装死。

  长时间感受到压力会对大脑和身体造成伤害,比如慢性压力会让我们的杏仁核变得更大,反应更敏感,前额皮质持续紧张,结果就使我们变得更容易感到压力和焦虑。

  而让孩子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承担责任,则能帮孩子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

  对大鼠的生理学研究也表明,控制感对大脑具有强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有控制感,就可以有效增强前额皮质的功能性,降低压力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塑造大脑,保护它免受压力的负面影响,而低水平的控制感则会让人感到极度紧张,进而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03

  但是对孩子放手并不代表就对孩子不闻不问了,许多儿童发展方面的专家,包括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和作家,如玛德琳·莱文,劳伦斯·斯坦伯格,都提出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权威性养育,对孩子是支持,而非控制。

  孩子不愿意做作业,父母应该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当你在作业中遇到困难时,我愿意尽我所能来帮助你,但我绝不会强迫你做什么,我说到做到。

  当然了,权威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管孩子,我们还是要为孩子设限,当觉得孩子的发展偏离一定轨道时,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但并不亲自操盘一切。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情。

  就像《自驱型成长》这本书中说的那样,你可能会发现,在孩子的学习这件事上,父母通常认为自己有责任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却忘了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当孩子面临问题时,如果父母比孩子更用劲,那么孩子的情况只会每况愈下。打个比方,如果在孩子做作业这件事情上所花费掉的所有能量里,有80%来自父母的付出,那么孩子就只剩下20%的努力空间了。

  如果父母越是着急催着孩子做作业,孩子反而会越不用功,甚至会觉得自己是在为父母而做作业。

  并且,我们会悲哀地发现,我们并不能强迫一个孩子去做他完全抵触的事,就像题中的父母,对孩子再怎么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孩子仍然会在做作业时磨磨蹭蹭,不愿意思考。那么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做作业拖拉、正确率不高、忘记订正答案等情况的后果。

  在《别插手!忍住》这套书中,美国一位小学老师说到,从孩子3岁开始,就要逐步培养孩子包括管理时间在内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孩子明白,“那不是别人的责任,是你自己的责任”。

  那要怎么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呢?

  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明白,不遵守时间管理的后果。

  同样道理,想要让孩子能够自主学习,我们也应该让孩子明白不主动做作业的后果。

  也许当你刚开始放手时,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完全不做功课了,但是别担心,孩子和你都需要一定时间来调整和发展各自的技能。

  并且对孩子来说,比起每天被家长盯着做作业,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胜任感,并自己亲自学习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04

  作为家长,应该让家成为孩子“安全的港湾”,询问孩子在作业过程中是否需要帮助,而不是直接问孩子作业完成的怎么样了。

  如果孩子真的很讨厌做功课,家长可以建议孩子在学校完成作业,或是找一个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陪着一起做作业。事实上,对孩子来说,比他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比父母更适合当家教,因为这些孩子在不久前刚刚学完这些知识,所以记住了这些知识真正完成内化的所有过程,辅导孩子时也能更有针对性。

  那假如你的孩子提出做作业时需要你的帮助,你也已经设定好了为孩子提供帮助的时间,但是孩子总是没法专注,磨磨蹭蹭,等到拖得很迟了,才要求你帮助他,这时又该怎么办呢?

  这要根据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回应:

  如果孩子在你安排的整个时间段中都努力学习,但是因为今天作业特别多,或者特别难,而耽误了时间,那么无论如何,家长都要帮着孩子。

  如果孩子是因为自己磨磨蹭蹭,然后拖到过了时间才来找你,那么你就可以说“作业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该睡觉了”。你应该让孩子明确,你提供的帮助时间段是确定的,孩子可以自由利用或者不利用,但是要必须自己承担相应的后果。

  此外,家长还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并在必要时帮孩子建立起适合他自己的奖励模式,以激励他完成定下的目标。如果孩子没有达到目标,家长可以表示同情,但不要发火,更不要威胁孩子说要罚他。

05

  总之,作为家长,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不然等孩子上了高中,或读了大学,脱离了家长的管教,忽然发现要自己完全支配自己的时间,可能会变得手足无措,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自己的诗中写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不是孩子的老板或是经理,我们只是孩子的顾问,我们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指路,而是帮助孩子获得找到自己路的能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自驱型成长》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