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时代里,智能手机越来越便利,社交、出行、购物、吃饭……大部分的生活需求,都能在一部手机上得到解决。
然而,生活越是智能化,我们越是习以为常时,有一群人却仿佛被时代所遗忘。
尤其是在当下,疫情反扑的特殊时期,他们宛如防疫浪潮下的一叶孤舟,孤立无援,茫然不知所措。
6月17日,浙江台州,货车司机刘师傅在开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大爷,带着一只铁盆,背着一只背包向他问路。
刘师傅一问才知道,大爷没有儿女,原本打算到温州投奔亲戚,却因为没有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一路上多次想乘车都被拒绝。
无奈下,他只好从亳州徒步走了半个多月,走到了浙江亲戚家,却发现自己找错了地方。
新闻一出,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大家既为徒步近1000公里的大爷感到心疼,又为一刀切的制度感到无奈。
但令人庆幸的是,不久,就有媒体经过核实发现,原来是误会一场,大爷他确实没有手机,没有健康码,但他是坐火车到的浙江。
但这个新闻还是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们在追求生活的智能化的同时,这种智能化是否会给一些老人的生活造成困难?
就像这位大爷,尽管他没有传说中走得那么远,但下了火车之后,有10天的时间无法查询到他的乘车记录。
但视频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确实带着锅碗瓢盆在徒步,在公园露宿。
没有手机、不会上网,再加上身边没有年轻人的老人,信息一定是滞后的。
这个世界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通过网络就能迅速知道;遇到什么问题,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解决,但他们不行。
像大爷这样的事件会是个例吗?
我相信不是。
在江苏镇江,多名老人因为无法出示健康码,而被赶下了公交车。
公车规定必须有健康码才能乘车,但老人们大多数用的是老年机,根本没有扫码功能。
其中一名老人使用的是智能手机,但他不会操作,车上一个阿姨帮他操作了20分钟,也没弄出健康码来。
车上的乘客等不及,于是纷纷喊着让老人下车:“不下车就报警了”。
不知道这些年轻人是否曾想过,倘若是自己的爷爷奶奶被这么对待,他们心中会是何种感受。
大爷几次三番地告诉工作人员,自己的老人机没有扫码功能,但对方始终坚称“不扫码就别想从这过去”。
视频里显示,几次沟通无果后,大爷和工作人员发生了肢体冲突,大爷脸上被抓破流血,手机也被摔坏,委屈地说着:“干啥啊?你干啥啊?”
有句话叫:“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面对无法扫码的老人,是否应该有一些相对应的措施,比如协助对方登记纸质版“健康码”?
所幸,最终官方通报,小区防疫卡口值守人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态度生硬,给予党内严重警告、政务记大过处分。
不只是防疫期间,其实生活很多方面的智能化,也为老人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2018年春运,一位58岁的大爷去了六次火车站,排了六次长队都买不到票,急得下跪大哭。
工作人员提醒他要上网买,大爷无奈地表示他不会上网。
一对80多岁的老人家去医院看牙齿,连续三天去了医院都挂不上号。
医生告诉他们,现在都是网上挂号的,让他们回去在网上挂号后再来。
但是老人的孩子不在身边,而保姆来自农村也不会挂号,急得老婆婆在医院哭起来。
在疫情期间,还有许多老人因为信息延迟,等反应过来去药店买口罩时已经买不到了。
买不到口罩的老人,只能用橘子皮自制口罩,徒步千里是假的,但没有手机是真的,没有健康码而被拦住了去路是真的,不会上网买不到车票是真的,不会上网而挂不到号也是真的。
中国有多少人不会上网?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3亿,但60岁以上的网民占比仅为6.7%。
上网的老年人少之又少。
同时,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96亿;
其中,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非网民占比为13.4%;
也就是说,像大爷这样没有智能手机和电脑等上网设备的人,至少还有6000万。
而不懂电脑/网络技能而不上网的人,占比为51.6%,也就是说,至少有2.5亿人不会上网。
但现如今,健康码、乘车买票几乎都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
科技的力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犹如惊涛骇浪,足以让那些曾经靠自己打下了天下的老人们,无措地像个小孩。
尤其是当没有年轻人在身边时,网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另一个无法触碰的世界。
你想象过自己的老年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吗?
儿孙满堂的幸福?退休生活的悠闲和富足?
在中国,有超过1亿的独居和空巢老人;
根据预测,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数还将增加到两亿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
我们的邻国日本,已经进入了超老龄化社会,同时独居的高龄老人达到了600万;
根据预测,日本每年都有4万老人独自在家中离世,被称作“孤独死”。这个数字,预计到2025年,还将增加至每年10万人。
这也催生了一种职业的诞生:孤独死现场清洁员,专门负责处理“孤独死”的现场清理工作。
在现场,他们总能看到一些让人心碎的画面。
许多老人就在闭塞、脏乱的房间中,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直到尸体腐烂了许久,也没人来看过一眼。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有多少老人孤独地生活着,唯一能得到外界信息的,就是一部电视。而有的老人,甚至连电视机也没有。
他们的孤立无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有时候我们走得太远,却忘了落在后面的老人。
也许那些无法坐公车的老人,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
他们不会用智能手机,也没办法随时获取最新的资讯,所以他们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懂”。
最无奈的是,依然会有年轻人不愿意理解,用一句轻飘飘的“跟不上时代”来指责他们。
何不食肉糜。
他们也曾年轻,我们也终将老去。
那些不会用手机的老人也许在年轻时也曾不可一世,而指责他们落后的年轻人,有一天可能也会被时代的浪潮远远甩在身后,对新事物一无所知。
而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谁也不希望被指责“落后”,而是更多地理解和包容。
就像那位偶遇亳州大爷的刘师傅,他在开车时看到大爷跟他招手,并没有置之不理,反而停下车来等待;
在了解了大爷的处境后也没有瞧不起他,反而给了他许多的善意和温暖。
在我们不断向前奔跑时,不要忘了被遗落在身后的那一群老人。
他们无法在网络上发声,所以无法被看见被听见,但他们的困境和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越来越多商店,比如餐厅推行线上点单线上支付,甚至有的餐厅拒收现金。那是否能在推广线上支付的同时,也能保留线下点单和现金支付?
在医院、银行、车站等场所,能否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渠道,比如人工窗口,不要让数字屏幕成为提供服务的唯一途径?
疫情需要出示健康码,没有健康码的老人是否能过办理纸质证明,社区是否能够协助独居老人办理?
各类APP都推出了有青少年模式,那能否开设老年人专属频道?
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
不论是社会、商家还是个人,都需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耐心,提供便利去帮助他们,不要让他们被边缘化,被遗落在互联网之外。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需要帮助的老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请尽量伸出援手;
如果无法提供帮助,也请至少给一点理解和耐心。
同时也不要忘了自己的爷爷奶奶,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多多陪伴和关心。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也希望中国1.76亿的老人都被善待和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