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凉系统》是一部由王梓一执导,Sandro / 庄子涵 / Orlando主演的一部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凉系统》影评(一):期待
发布的海报设计精美,体现出团队对于制作一部作品的用心态度,看过这位导演的几部电影作品,深度独立的艺术语言是这一类实验电影品质的基础。从平实中关注社会关注人性关注群体,在矛盾中纠结挣扎又不断前行,折射出这个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很有张力。环环相扣的细节也是他一贯的风格吧!他的电影作品一贯是很细腻的,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注重环境的渲染,总的来说很期待这部电影。
《荒凉系统》影评(二):写在未正式上映前
三个角色,不同的地域和环境背景,遇到同样的人生问题。是选择苟同无脑主义还是在浑噩中自省成为了不止是该电影角色所需要做出的抉择。是啊,我们何尝不是在一条条川流不息的江河之中挣扎过、煎熬过,又或是这环境本就让你如鱼得水......做什么样的人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人问题,牵扯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特立独行没有足够的实力必被打压,而随大流又意味着将抛弃人生旅程伊始时的希冀与壮志......一个人能否自明并找到合适于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方式变得不再受控制,毕竟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总是离自己那么的远,而离自己近的生活方式又那么的陌生和难以融入,即便是内心接受这种融入也会是在某个节点让你看起来那么的虚与委蛇,甚至在一个圈子呆的时间长了会无意识成为那个曾经感觉并不太舒适的群体的一部分,可怕吗?借用电影旁白中的那句“那么你所谓的美学并不是美学,而是屠杀……”恍然大悟之后你终将回到原点作出抉择,那么那时的你会“杀死”自己再“重生”吗?
「回首往事,尽是些羞耻的事情。」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这样写道。 其实「人间失格」应该被译为「我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不如说,我已经不能够称之为人了」。 通读全书,只觉人世凄苦无法言说,这部电影亦如此。 A说:「我选择无视群体,无视他们对我的看法,但是对于生活而言,我还没有形成完全独立,这也是一种逃避。」 日日重复同样的事, 依循着与昨日无异的惯例。 若能避开猛烈荒乱的欢乐, 自然也不会有很大的悲痛来访。 面对着阻碍前途的绊脚石, 蟾蜍会绕路而行。 (查尔.柯娄) 蟾蜍。 那就是自己,世人对我不会有什么谅解不谅解,也无所谓抛弃不抛弃。我是比狗和猫还要低等的动物,是蟾蜍,只是慢吞吞地行动着。 当我认为他们只是一味的用相同的目光看待事物,而我把这种行为理解为美学。 「我伪装成骗子,人们就说我是个骗子。我冲阔,人人以为我是阔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说我是个无情的家伙。然而,当我真的痛苦万分,不停呻吟时,人人却认为我在无病呻吟。总觉得这个世界走样了。结果,除了自杀别无它法,不是吗?」 那么你所谓的美学并不是美学,而是杀戮。
《荒凉系统》影评(四):不同的世界
世界上总有一群人,或者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声音,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影片中那三个主角,便是其中的代表。那个从小就活在炼狱中的少年,也许对他来说,世界本该如此,那个给予他世界的男人离开了,他便只能自己再去创造他眼中的生活。屠杀对他来说,只是为了弥补对原本的渴望而产生的附属品,不管是在回忆还是梦境。
而那个女孩,也只不过是比旁人认清的多了些,她并不愿承认这个世界上所谓的真理。所以就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那么孤独,却假装对孤独无谓。
而那个一直在我们耳边诉说的少年,曾为了坚守自我那么努力,却最终下跪,披上那麻木却又代表着和谐的斗篷,成为了民粹主义的一员,如此说来,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东西,为了生存而改变了自己原本的面貌。那些人中,又是否出现过我们自己的影子呢?
前两个主角还在独木桥上行走,走得扭曲而痛苦,却似乎与这个世界毫无关系。后者选择了同化, 却最终赢得了掌声,很讽刺,但却是这个世界的规则。这又牵扯到了另一个问题,---选择。 是选择去让观众找到你,还是去寻找寥寥无几却忠心耿耿的观众?
所谓荒凉系统,不过是每个人心中不一样的孤岛。
《荒凉系统》影评(五):阳光下的撒旦探戈
《荒凉系统》不像是黑暗色彩的作品,也不是悲剧,它是一部悲喜剧,关于没有根据的信仰。短剧中的那些所谓的“精英群体”要求我们表示义愤,要求我们进行悔过。还有人甚至要求我们分担对乌托邦的牺牲者们的无限哀伤。生活逼迫着这些精英群体成为“教唆犯”而真正醒着的对生活充满热忱却如同白纸的年轻人却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整部短剧很像贝克特荒诞剧的风格,看到的像是阿斯特拉贡用沾满圣水的藤条在抽打自己的灵魂,又似《处女泉》里用藤条鞭策自己的父亲。法国年轻人梦醒看到洁白的被单上满是沾满自己鲜血的纸巾,他用腰带勒紧自己的脖颈,窒息让他感受到死亡的快感这是力比多影响下的信号这是一种本能。年轻的导演王梓一在镜头的表现上比较节制,他只要求我们给一些时间。影片镜头有塔可夫斯基的肃穆风格,漫长而缓慢的镜头运动充满了抑郁无望的生活态度。
记得去年在电影学院上贝拉塔尔的专题课,塔尔说:我讨厌彩色电影,因为它总是很虚假。绿色不是真正大自然的颜色,红色像有点带血液的样子,总有些不对劲,所以我只拍黑白电影,使用黑白两种纯净的颜色。在短剧中大量的黑白镜头一开始觉得会有点矫饰,但不久后会觉得这种真正的电影色才是一位电影艺术家所坚持和热衷的,可以看出王梓一的野心。想到《易经》中泰卦称:阴阳交泰,察变而为。弱小者离去,强大者到来。期待年轻的导演之后更多的优秀作品。
《荒凉系统》影评(六):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曾经孤独的意义是形单影只,如今存留个性便成为宇宙中最孤独的自己。
这部短片就像是零散的几个梦境,亦或是现实与梦境的交错重叠,虽然只有三个主人公却不免窥探大千世界人之百态,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男生女生眼神中的孤独。短片对于演员眼神的表达并不少,第一个男生面对拳头的恐惧、第二个男生回顾舞台的无奈、第三个女生对于自我的坚定,但我总品出一丝孤独的味道。
对于影视作品来讲,在此之前我认为过场并非讨喜的伎俩,但这部短片里黑色过场既让人期待也让人清醒,不管是对剧情的发展还是对情绪的把控,都增强了短片的层次感,虽非长篇大论,但故事毫不单薄。
旁白是提升短片艺术美感的方式之一,作品中的三段旁白就像是三个孤独的灵魂在诉求不满,虽语调平淡,却也正是这种自说自话才令观众找到共鸣,或许我们该给予更多的爱和包容,或许我们也是其中之一。
爆米花、剧场以及袍子的出现就像现如今所说“吃瓜群众”的概念一般,你如火如荼的表演抵不过爆米花在口腔里的圆润香甜,有多少本色不堪现实都在穿着袍子过活?变与不变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就像黄色就是黄色那么简单,我们本就习惯于虚构的色彩之中聊以慰藉,又如何问责软弱的沉默和可耻的孤独?
简言之,“-Are you waiting for something -Just wait”。
《荒凉系统》影评(七):繁乱的音乐,繁乱的人生
电影基调是黑白色,开头就是男主爸爸对男主极端暴力的打骂,而男主人公后来似乎很享受这种虐待,各种自我叩问,甚至开始自我虐待,床上满是带血的纸,用皮带勒自己,简直了,我等平凡人不太能理解他的痛点与爽点吧。本来以为是部文艺片,没想到这么暗色调,后面有个中国女生出来,非常阴郁的一张脸,基本没笑过。一群人在课堂上课,各种不知所云的对话,听一句想一下,听一句想一下。后来,色彩开始转向彩色,女同、剧场排练,身上披的白袍让我瞬间想起了3K党…… “你所谓的美学并不是美学,而是屠杀”,真是十分文青式的语言呢。 除了电影内容,整部电影给我最深印象的大概就是配乐了,配乐声音甚至超过了说话人的声音,音乐主要采用的是钢琴独奏的表演形式,第一首曲子是小型管弦乐,要不是知道是中国人拍的,我还真听不出来有法国号呢(笑),还有爵士鼓,定音鼓,以及我最爱的小提琴,对了,还有中提琴和大提琴,在父子冲突极端对立时,爵士鼓和法国号引导了男主从受虐到自虐产生快感的过程,说什么好呢,受虐有那么舒服?床上血纸吓哭了好嘛,不过,从头到尾各种自我对话倒是挺有意思的,看了好几遍。 第二首是纯钢琴曲,很像韩国电影里面的那种插曲,也有点像动画电影配乐,但绝不是宫崎骏那种风格,主旋律装饰音太多,这也有可能是导演特点,个人喜好吧。 第三首也是纯钢琴曲,和弦很特别,一个音调可以听出多个不同的声音,对于我这个音乐盲能听出来简直不容易啊~还有第四首,有长笛,还有巴松管以及竖琴,还有一种没听出来。不过音乐是为内容服务的,比如比较有名的《勇敢的心》以及《泰坦尼克号》,这部作品,音乐的繁杂芜乱甚至超过了内容本身,不过也用音乐表明了剧中人的desolation,音乐出,则desolation system开始运转……
《荒凉系统》影评(八):受审视的生活
不是影评,只是随想,有点乱~~
《荒凉系统》是一部21分钟的短片,它如同切开了生活的横切面,通过交叉蒙太奇,让三位主人公讲述各自的故事(不应说是“故事”,影片并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一种情绪和理念的传达)
纵观这部短片,拍得虽略为粗糙,却极具情调。
开篇即让人触目惊心——这是一出舞台剧:狂暴的权威者对不同理念者的迫害和压制。强烈的黑白光线下,人物面部狰狞很是突兀,除此之外几乎全身都隐藏在黑暗之中。
色调:彩色(视觉冲击)与黑白(孤独的情绪)
GM:几经缺失,悄然若无。每一次出现都恰如其分地切合人物内心或怅然若失或备受冲击的时刻。
镜头:大段的手持摄影、跟拍。摄影机与人物视点一致,具有强烈的代入感:摄影机像一个倾听者和旁观者,听我们娓娓诉说,看我们所看,关注并审视着你我的生活。而当人物遇到突发状况,视点即转移为对人物或场景的凝视,这时摄影机又保持着一种疏离的气质。
内容:进入深层意识流域,审视生活,审视自我。
之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受审视的生活:哲学就在街头巷尾》,是跟拍几位哲学家,听他们在街头讲述生活、哲学的命题。而这部影片是让身处红尘万丈中的人们来讲诉自己,这个命题是孤独?压迫?屈服?革命?
影片的形式:非正常构图、大特写所带来的压迫感。定格画面(看到了克里斯·马克的影子)色调、光线、声画分离……形式上颇具先锋性。画面、造型,都突出一种仪式感。
两个意象:
1.优雅地吃西餐:西方文明礼仪的象征(以西方文明为代表的世界话语权对少数族裔文化的压制)↘
“那么,你所谓的美学并不是美学,而是屠杀”
2.电影院中的观众:(看客)口嚼食物→漠然。电影中演绎着他人的人生,而电影院中的观众在审视他人的人生→上帝视角、置高点
—你在等待什么?
—等待……
(just wait)
结局:当你打倒一个话语权威,你就成为了一个新的话语权威,等待被打倒。
(掌声响起,舞台落幕。而新的轮回,在你我之中,悄然上演)
四重审视:
1. 影片中人物的自我审视:①对自己的审视:讲述自己
②对周围世界的审视,即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2. 影片中他者的审视(观众 → 场景:电影院、舞台 → 这里,电影如同一面镜子 )
3. 作者的审视
4. 电影之外的观众:第二层审视的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