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誓血五人组》观后感100字
日期:2020-06-16 22: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誓血五人组》观后感100字

  《誓血五人组》是一部由斯派克·李执导,查德维克·博斯曼 / 让·雷诺 / 德尔罗伊·林多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誓血五人组》观后感(一):无题

  不键政,鸡血式剧情没什么好说

  我只是来讲观影时的一个趣事儿

  - - - - - - - - - -流水账警告- - - - - - - - - -

  我找新片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尽可能不让自己到除了片名海报以外关于电影的所有信息:评分、标签、剧情简介、演职员表、制片方之类的,甚至连导演是谁也不会去看,目的是为了不被任何先入为主东西影响观感(这个习惯貌似不少人也有)。

  昨晚逛“片源网”找新片(就是有那个什么澳门新葡京广告资源网站),被《誓血五人组》的海报吸引了,片名挺俗的但海报是真心漂亮啊,ok,就决定是你了,视线避开电影的各种息、避开评分,下载完就开始看了。

大概到30分钟左右儿子面对面四黑人的那场戏让我眼前一亮:这个摄影手法,貌似是斯派克李在油管大师课上讲的“低强高弱”那个手法(这个名字是自己瞎起的

  《誓血五人组》观后感(二):要问为什么,先问是不是

  个人感觉电影的主题越战+少数族裔)似乎不够聚焦,或者说不够清晰。不过话说回来,对于African American这个群体来说,很多事情似乎又无法独立来讲,没有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的人可能很难对一些涉及少数族裔/群体主题的电影有很深刻理解认识

  其实(个人认为)African American这个群体在美国遇到的一些问题全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社会存在的问题一样根本上是源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可惜美国人民群众习惯(或者说被引导着)以族裔身份作为标签去抗议所谓不公平与不平等。那么显而易见问题本身没有认识清楚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结果显然是不会好的。

  斯派克李的这部片子,主题本身就相当复杂且有一定深度,他想讲的不是一件事情,而是很多事情综合造成的社会现象。可惜导演毕竟不是社会学家/政治学,对社会问题的洞察有限,所以这片子也只能流于表面了。不过,故事本身能讲到这个程度,我觉得也算是很不错了。

  《誓血五人组》观后感(三):《誓血五人组》:用寻宝冒险还原战争的残酷

  即使没有目前美国如火如荼上演的BLM(Black Lives Matter)运动,Spike Lee 的《誓血五人组》也值得颁奖季瞩目。不仅是一部反战、探讨种族主义的电影,也非常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并用历史讽刺了当下美国时政,而且还是通过一个有趣、血腥、充满意外的存林冒险故事。

  ike Lee的电影一般都具有四个特点:1)肯定很政--治 2)肯定很具有讽刺性幽默 3)角色比较多 4)音乐选得特别好。这基本上就是他本人的特色,本片也同样在这四点上很突出。《誓血五人组》的前一个多小时稍微有点闷,让人感觉是另一部讲述退伍老兵战争后遗症的反战作品,但从1个小时20分钟开始,就变成了一部冒险动作片,仿佛在看印第安纳琼斯类型的绝地寻宝电影,观众开始猜谁能活到最后。

  然而,各种对历史、现实的针砭时弊讽刺依然蕴含在有趣的故事中,特别是最后五分钟,仿佛是最近因为BLM活动再次高涨而重新拍摄的,与现实紧密相连,不得不令人感叹,这是当下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故事讲述了四个60多岁的非裔美国退伍军人,返回越南的故事去寻找死去的队长(查德维克·博斯曼饰演)的遗体和埋藏的宝藏。然而,当宝藏被找到后,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被暴露出来,几个人的友谊受到挑战。同时,在这个曾经上演战争的丛林里,依然藏有地雷、机关,还有当地歹徒和有毒的蛇,各种意外接踵而来。让影片也变得越发有趣,仿佛又回到了生死难料的战场,吊足观众胃口。

  更有趣的是四个老兵中其中一个还是老川支持者,戴着那顶写有“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小红帽。而这顶帽子也被片中多个角色传戴,政---治意味不言而喻。在Spike Lee的电影里,戴上这顶小红帽显然不意味着有好运到来。

  “豹哥”出演的死去的队长是五个人里唯一年轻的,只出现在其他四个人的回忆中。导演在展示回忆段落时,也没有再把其他四个人换成年轻人,而是依然让四个老人出现在越战中,这样的做法是第一次见到,而且其实挺方便,免得观众还要再区别年轻版的演员。大部分回忆的段落只是展示队长曾经是一个好人,并是剩下四个人多年来的精神支柱,就算死后也依然对他们影响巨大。

  最有趣的就是大部分战争相关电影,血腥场面都用在战争的回忆中,而本片则是把这种如同战争中一样的血腥和残酷延续到今时今日,通过一场在原战场的寻宝冒险还原了战争的残酷。

  相比起之前各种描述退伍老兵的电影,本片绝对标新立异,不会让人觉得乏味,同时会引发人们对战争,非裔在美国地位,及人性的思考。表演也相当出色,特别是出演那位老川支持者老兵的Delroy Lindo,有很多机会展示出色演技。

  唯一的问题就是前一个小时有点拖沓,导致整个影片长达2个半小时。虽然今年尚未看到太多电影,但本片是目前最好的一部。

  《誓血五人组》观后感(四):黑人政治类型题材,比起排山倒海我更喜欢暗流涌动

  斯派李的作品辨识度其实很高,黑人题材,政治讽刺,黑色幽默,现实主义荒诞叙事等标签,都能在斯派李的作品中找到。

  《誓血五人组》是斯派李耗资最贵的一部电影,网飞有钱!在网络平台上线,其中的角色有我们熟悉的《黑豹》饰演者查德维克·博斯曼,还有让雷诺。

  《誓血五人组》算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审美隔离的商业大片了,烂番茄专业影片高达91%,观众爆米花却只有66% 。

  嗯,你懂的,黑人题材+政治+如今美国的情况,这部片子想必是能引起不少西方专业影评人政治高分高潮,有没有为了政治正确打高分的人我们不知道,没有证据和数据我们也不好猜测,毕竟电影点评从来都是主观的。

  《誓血五人组》有两条时间线组成,互相交织一直到影片结束,故事背景则发生在越南,为了理顺剧情我按时间线为大家梳理,为了方便大家记忆,角色的名字我就不按原片来了,毕竟斯派李喜欢玩得就是群演角色太多。

  我们都知道美国1955-1975间深陷泥潭的越南战争,影片用了不少的纪实照片和片段素材,来回顾那个时期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影片里过去的时间线就发生在越南战争时期,画幅也变回了传统的4:3,并加上了复古的色调,在越南战争期间,黑人占美国11%的人口,却派出32%的黑人士兵上越南前线,从而有了“用黑人来当炮灰”的声音。

  越南战争时期同时也是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的高潮时期,几个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越南战争中黑人的复杂态和困境。

  看完电影我能理解《誓血五人组》为何能让一部分人拍手叫好,因为影片塞满了斯派李的很多政治主张,这些主张非常直接反映了当今美国的现实政治矛盾和摩擦,当然更多的是讽刺。

  同时也反映了越战对美国尤其是对现今黑人留下的后遗症,对人心灵不可逆的创伤思考。

  《誓血五人组》不甘心只是作为一部寻宝枪战爽片来敷衍了事,而是想要表达更多。

  看到这大家以为我要吹爆这片吗,很遗憾我对政治批判并不感兴趣,我也不想妄自菲薄自己是专业影评人。

  对于我主观观感来说,《誓血五人组》的剧本主线故事,就是传统得有些过时的西部片结构的一个分支,那就是给主角们设立一个黄金任务,然后展开冒险剧情。影片中还真的是黄金都懒得换成其他的。

  正因为故事主线没有任何张力,再加上后面确实没有任何反转,导致影片对于普通抱着看爽片的大众来说,毫无刺激可言。

  相比较于斯派李自己的作品《黑色党徒》,该影片是多么新鲜的设定,一位黑人模仿白人口音,用打电话的方式混进白人至上的3K党。这里面发生的戏剧冲突和讽刺调侃,让人听故事梗概都觉得有趣。

  《誓血五人组》主线寻宝路线的乏力,也是为何影片进行到1个多小时,才真正挖到黄金的原因,因为影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寻宝冒险片,而是斯派李的私货片。

  这也是为何有一大部分人爱这片爱得不得了的原因,因为斯派李的政治表达和讽刺,有时候确实玩得有趣。

  如果细品的话,其实影片每一个场景都可以解读,片中也充斥着美国政治文化的各种梗的思考和嘲讽。

  再加上最近美国出现佛洛依德事件,更让影片得到了结合时事的加冕,尤其是影片结尾黑人那句口号,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趁热加上去的,太应景了。

  但坦白讲,反而我对这种明着暗着都强调黑人平权的影片不太感冒,我更倾向于认为好的政治或种族类型影片,暗流涌动比排山倒海更为让人眼前一亮。

  比如《逃出绝命镇》,《守望者》剧集,或者斯派李自己的《黑色党徒》,都比这部《誓血五人组》这样赤露露呐喊黑人平权要来得深刻和耐人趣味。

  而且这部影片的一些观点,也让身为亚裔黄种人的我看了有些不舒服。

  比如影片开头曾经越共的老人请黑人们喝酒,暴躁哥说他们可能杀了豹哥,但反过来想越战时期美军杀掉的越南人也不少吧。

  然后还有在船上一位越南市民给暴躁哥贩卖鸡,虽然是刻意骚扰,但暴躁哥不断喊出越南猪,这样种族歧视的双标法则,让我完全对主角们产生不了更多共情。

  当然这里有另一层更深的解读,这些其实都是斯派李最写实化的表达,以此来说明现今的社会就是如此双标的,用暴躁哥的话来说,就是“我最讨厌种族歧视和越南猪”。但这句话本身说话的人就很有问题。

  这从中也暗示了在美国,其实最受歧视的或许不(只)是黑人,而是同样受到歧视或更受到歧视的有色人种,比如亚裔。

  而对于越南人民来说,不管黑人白人,你们统统都是当年让越南陷入战争,让越南人民手足相残的美国人,越南不欢迎美国人,这里又多了一层战争思考的维度了。

  在影片中,类似于以上值得讨论的戏份比比皆是,也正因为斯派李为了加入更多的解读,从而也把影片的节奏弄得很涣散,当观众想看这群老头如何展开冒险寻宝时,剧情却迟迟未发生,东拉西扯聊了很多和主线无关的剧情,这些剧情喜欢的人喜欢,不喜欢的会觉得又长又臭。

  到了影片后半段,节奏渐渐回归渐入佳境,而且更像是一则寓言故事。

  就我的理解,其实影片中的每个人都有象征意义,简单来说,豹哥代表了黑人平权时期最初的声音,但这个声音演变的影片中的现今四人,分化成不同的目的和意识形态。

  寻宝的五人组代表了美国,细分的话暴躁哥属于共和党,从他带的支持川普那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帽子就能看出来,其中这顶帽子还被好几个不同立场的角色戴过讽刺意味十足。

  主角叔则是真正能对战争反思,比较符合观众共情的角色。

  让雷诺代表法国殖民者,大家不要忘了越南曾经被法国殖民统治长达七八十年呀,而法国小分队则代表了现今的法国,三人有着不同的立场和想法。

  更大的隐喻,我认为五人组进入丛林冒险寻宝的过程,其实是对越南战争的一次镜子隐喻,五人组代表美国,雇佣军代表越共,黄金代表着虚无缥缈毫无意义的目的,讽刺了越南战争的无意义,最后剩下的则是死亡和仇恨。

  影片暴躁哥独自进入丛林精神失常迷路的片段,影射了在战争中迷失自我的士兵,而且还带有一些宗教的解读意味,暴躁哥口中不断念着圣经的片段,穿过如同伊甸园般的丛林被蛇咬,最后像耶稣受难一样张开双臂受死等。

  影片的结尾的好几个片段,过分美好也显得非常不真实,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假象,也可以说真实发生,还有影片中过去的片段展示,除了豹哥是年轻的,其他四人都采用了现今年龄的演员,这里并不是斯派李不用年轻演员,而是刻意为之,增加更多神秘色彩。

  总之,个人认为《誓血五人组》比较挑观众,能看懂片中表达的意图,会让你觉得影片是个宝藏,否则就是一部在及格线徘徊的作品而已。

  《誓血五人组》观后感(五):《第一滴血》,为什么是白人的血?

  先说缺点。 制作明显是赶鸭子上架凑活事儿,比上一部《黑色党徒》我认为是退步了。Netflix是网络平台不假,但人家出品的电影也不是部部都是网大质感啊,您好歹算一个有头有脸的大导呐!节奏也是差强人意,有人说不能拿一般标准衡量斯派克•李的作品。我知道,看的就是你的视角,你的观点,你的表达。可问题在于片子里类型元素可不少啊,明显是有商业考量的,那用工业指标批评完成度,这不过分吧。配乐拉的实在太满。还有一点,Nike的广告费您要省下来用在制作上,估计完成度能再往上升一个档次。 但就如同前面说的,看老爷子的作品,主要还是看视角、观点、表达。 最大的亮点还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与影史的互动,对电影的反写,甚至可以说是破次元壁。《第一滴血》+《现代启示录》被拉出来游街,被黑人指着鼻子骂:这都不是真的,都他妈傻逼。在美国,白人占比压倒性多于黑人,越战真正上前线的白人还没黑人多。你们反思什么呢?你们有什么资格反思啊?最有趣的地方在于,《现代启示录》的一个反思之处在于,“美国显然是卷入了一场不属于自己的战争。越南和法国、中国的矛盾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它们都在为自己而战,而美国显然在利益的权衡上发生了严重的错误。世界无法避免一场战争,但美国完全可以避免一场不属于自己的战争。”—那么,黑人上前线是为了什么?我们奔赴前线,赴汤蹈火,为的正是争取自己族裔的权益,你们否认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同时,也否认了我们在战场为美国所作出的努力与牺牲。所以,《誓血五人组》其实如法炮制了《黑色党徒》对于非裔美国人在电影媒介中话语权的反动与夺取。

第一滴血 (1982)8.21982 / 美国 / 动作 冒险 剧情 / 特德·科特切夫 /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理查德·克里纳现代启示录 (1979)8.41979 / 美国 / 剧情 战争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马丁·辛 马龙·白兰度

  然而,单一补充电影中的黑人视角远远不是斯派克•李的真实水平。《为所应为》堪称杰作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于自己种族的反思与批判(就是斯派克•李本人出镜的那个角色)。到了这部也是如此。知识分子身份出发看待大部分非裔美国人,相当一部分都是极其容易被洗脑、被煽动的。这种批判重心放在了保罗身上,戴着极其晃眼的“让美国重现昔日辉煌”的帽子,种族炮开得震天响,这样的人居然投票给了特朗普?!因为他没得选,因为他“不想被骗”“不想吃亏”。既有一定的批判,也有足够关照,并非一黑到底,因为现实的非裔美国人土壤本就具有复杂性。 同时,黄金作为麦格芬,不断带领四个老兵追忆往昔,也不断撕扯现实时空里四人彼此之间以及四人与其他人间的关系。意识形态的遗毒依旧存在,但细看只是企图夺取黄金的藉口罢了—无论是法国人、越共、还是他们兄弟四人。尤其是让•雷诺与梅兰妮•蒂埃里这两个人法国人对位《现代启示录》似乎产生了某种奇妙的关系—梅兰妮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与荒谬,出身于殖民地种植园家族的她投身志愿排雷的事业;而同一时空中,让•雷诺却依旧扮演着越南这片土地上剥削者这样的角色。千言万语,金钱本色。黄金面前,肤色、意识形态,消解得灰都不剩了。经历战火的兄弟情,面对黄金也很难经得起考验。 四个老兵的结局,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主动亦或被动地与过去、与历史和解了。有的人想回来,最后安魂越南;有的人想离开,最后找到遗失的感情。但尾声更多着墨于下一代人—无论美越,无论黑黄,他们是新希望。黄金算是父辈所留下来的遗产,几经周折,转交到一群年轻人手中,有的造福战火阴影下的百姓,排除地雷;有的则走向街头,振臂高呼:“Black Lives Matter !”

用典“40 acres and a mule”取名个人影业公司,非常有意思。

  《誓血五人组》观后感(六):一部“正确”到强行的片子

  网飞上新了,是斯派克·李的片。我看《The Atlantic》给了本片很高的评价。自己看完,觉得兴味索然。

  片子讲述了4个黑人老哥去越南寻宝的故事。越南战争期间,他们作为参战军人,找到一箱黄金,然后偷摸的埋了起来。如今,垂垂老矣,重归旧战场,要把宝贝挖出来。

  除了宝贝这条线,还有老战友线。4人小队原来是5人,还有一个队长诺曼,原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队长英年早懂,早早明白了帝国主义战争的邪恶性,经常向他们宣讲美国不值得他们黑人送命的道理,毕竟本土白人都歧视他们,策反能力堪比越南播音员。

  只可惜,队长被其中一名队员误杀,忠骨流落异乡。此番寻宝,也是救赎之旅。

  除了两条故事线。可以清晰的看出,斯派克李的两个大致主题:黑人平权和越战反思。

  电影一上来,就咔咔一顿美国历史课PPT。越战,美国参战,算起来应该从肯尼迪上台的1961年开,结束,则到尼克松任上,1973年撤军。之后,南北越还打了一年多,到1975年,北越完胜,之后南北统一,美国在越战是彻底失败了。

  越战其实是个很复杂的主题。它不像其他局部战争,各方都打得那么理直气壮。越战里面有大国博弈,有反人类屠杀,有残酷的丛林战,有超长待机的时长,还牵扯了反战运动,种族平权运动,越战老兵回美国后还遭遇了不公正对待。

  但也许正是这个主题太大了。所以,能把越战拍出深度的电影,好像还没有。斯派克·李很有野心,但我还是得说这片不成功,不成功到只剩下野心了。它啥都想聊一聊,但啥都没聊出来。所有主题的表达,都非常“强行”。

强行的越战反思:

  在反思越战这个主题上,本片相当生硬。斯派克·李找了个漂亮白人妹子,妹子组了个“用爱扫雷协会”。结果,这几个人彻底沦为花瓶,看完电影,我实在没有想起,这几个人出来对剧情有什么意义?!!!

  一个扫雷组织,全片没扫出一个雷,扛着个探测器漫山遍野跑,还偷窥别人挖宝。好不容易雷来了,他们说“这个没救”,只能靠飞。我……

艾迪要表演个踩雷

  这个踩雷的过程也相当滑稽,十足跳戏。艾迪拿着个金条,和保罗拌嘴,为了踩到雷,煞费苦心,边走边退,最后来了个不是惊吓的惊吓。大哥,连我都知道越南丛林里到处是雷,你们参过战的,居然走的这么六亲不认。

大卫也要表演一个

  艾迪被炸后,所有人都看向前方被炸的艾迪身上,保罗的儿子大卫不服气了,突然向后转,走两步,自己也踩一个。看到这,我真的没办法不笑出声。太刻意了点吧。那么大个雷,还不是埋在土里,明晃晃,黑乎乎在眼前,居然都能踩到,这恐怕连埋雷的人都想不到——这也行?

  斯派克·李为了突出越战的残酷性,真是煞费苦心。看了他们的风骚走位,我严重怀疑,斯派克·李偷看了黄圣依在《海娃》里的精彩表演。后面的剧情也槽点满满,解救的方式居然是“跳起来”,顺带穿插了一页埃德温摩西的PPT。“跳起来”?……好吧。

  最后,保罗突然解开心结的过程,也是强行感满满。几十年没解开的心结,摔了一跤,在越南丛林里走两步,突然就解开了。中间出现危机的父子关系,也随着一期《朗读者》节目,以温暖念信草草收场,黄金也如诺曼队长所愿,献给了黑人平权的正义事业。

强行的“黑人平权”:

  就拿黑人平权来说,斯派克·李似乎自己都没想清楚“平权”的价值是什么?

  看电影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分裂。一方面,他们是越战老兵,是开枪杀人的人。另一方面,他们是美国社会的弱势方。平权运动,本身是宣扬“人人平等”的信念,说白了就是把人当人看,但战争不就是不把人当人看吗?战争,是暴力行动,本质就是要实现一方对另一方的不平等。所以,六七十年代的,宣扬平等的“平权运动”基本都和“和平运动”联系在一块,因为平等理念,本质是人类的同理心作祟。“士兵”和“黑人”这两个身份是有巨大张力的,两个身份是撕裂的,前者是要加剧不平等,后者是希望平等。

  但在这4兄弟里,我还真没看他们表现出这种深度。他们都好像是无脑的,一方面觉得自己没被平等对待,另一面又好像对自己的战功还蛮陶醉的。让我觉得挺分裂的,所以观影的时候,我一直无力共情。尤其,四兄弟里,个性最鲜明的是“保罗”。他同时是个“Trump”支持者,头戴“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小红帽,出口成章,对越南人说“gook”。“gook”是种族歧视用语,专门骂东南亚人的,拉仇恨程度和“nigger”有的一拼。

独腿小孩在乞讨

  一开始,那越南小孩,来乞讨,保罗一副嫌弃样。看那孩子少了一腿,估计就是地雷炸的。

  当然,最后保罗强行一波“爱与和平”,他本人也深受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折磨,斯派克·李想用这些反战,但这升华,升的好机械,作为观众的我,最后只看到了一片思想混乱,我是彻底糊涂了。

  保罗讨厌越南人,可能是因为正因为他们,导致了小队长诺曼之死。但身处越战中的那些普通越南人,不也是受害者吗?

理念大杂烩,做不出一期好电影

  美国的BLM如火如荼。斯派克·李在片子里,算是为黑人兄弟们出了口恶气。我看到崔娃采访斯派克·李的片子。崔娃问为什么要突出“黑人”这样一个主题。

  斯派克·李说,为美国独立战争献身的第一个人就是黑人,他在1770年波士顿屠杀中被害,当时很多民众对跋扈的英军丢石头,最终酿成惨案。斯帕克·李说,从美国建国开始,黑人就为它而战,为一个不爱他的国家而战。

  我同情黑人的遭遇,反对不公平对待。但斯派克·李,在表现这个主题上也失败了。这样一个故事,是很难把观众往那个深度上引导的。大部分观众看到的,恐怕就是一个“夺宝”游戏。这个故事,缺乏深度。他用了太多理念,太多标签,太多PPT,雷区,PTSD,反战,平权,但没有一个表现出深度。电影,要用叙述去让观众共情,而不是把标签罗列出来,然后告诉大家,嗨,你们该共情了,该思考了。这太生硬了。

  由于越战拖得时间实在太长。所以美国国内反对声浪后来越来越大。黑人也反战,白人也反战。黑人反战,是国内歧视他们,他们不愿意卖命。白人反战,就是不想打,到处都是学生抗议。越战也给越南人带去了苦难,光参战的南韩军,在越南强奸和买春,就造出成千上万的私生子。对,本片中老兵欧迪斯也留下一个私生子。越南有大量不知道爹是谁的战争儿童。

  要平等的黑人,本应该在这个主题上走的更远,因为他们所呼唤的也是人类的同理心。但我在这里,没有看到真正把人当人来看待的故事。那么多苦难,只不过和那些歇斯底里的越南小贩和独腿小哥一起沦为了背景,造出一片不知道该如何理解的模糊影像。

  本片某种程度上,真是紧扣时代主题,还黑了一把“Trump”,戴他那帽子的人都被枪毙了。天下滔滔啊,但越是滔滔的时候,越需要一点让人克制的艺术。就电影来说,本片及格,但也谈不上好。我们不能用“正确”与否来衡量作品的好坏。

  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看到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的片子,我真渴望看到一部,能真正展现复杂性的越战电影,来真正展现越战里的那些更深刻的纠缠,看完那个片子,能让我长长叹息。

  《誓血五人组》观后感(七):在《誓血五人组》的冒险中讲述历史(NewYorker影评翻译)

  语气从严肃到残酷的沉重,这部有关黑人越南老兵的电影问道,为什么要为一个让你窒息的国家奋战至死?原文链接: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0/06/22/spike-lee-wraps-history-in-adventure-in-da-5-bloods

  作者:Anthony Lane

  回应时代的需求,但并不满足于只给我们一部电影,Spike Lee最近发布了两个作品,一个是三段录像巧妙组成的95秒的《3 Brothers》,每段都关于死于警察手里的一位黑人平民,其中两人,Eric Garner和George Floyd,太过真实,而第三位,Radio Raheem,是Spike Lee的《为所应为》中的角色。这部迷你电影中展示的不仅仅是虚构和现实的巧合(每个受害者都窒息而死),Lee似乎在以一种愤怒和悔恨的口气说,“早就告诉你了。”

为所应为 (1989)8.1198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斯派克·李 / 丹尼·爱罗 奥西·戴维斯

  他的第二部电影,《Da 5 Blood》更长,约两个半小时,讲述四个男人的故事:Paul (Delroy Lindo), Otis (Clarke Peters), Eddie (Norm Lewis), 和Melvin (Isiah Whitlock, Jr.)。很多年前,他们是越南战争中的同袍,而如今,作为四个年迈的人,他们或多或少可称作朋友,被各自生活中的琐事捆绑而无法像曾经那样亲密。内部专用的手势太多,以至于你好奇是否他们在尝试证明他们害怕的东西已经不再。

  他们在胡志明市重聚,目的是寻找当初小队长Norman(Chadwick Boseman),题目中的第五人,在与越共的交锋中被射杀。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目的则是找出当初中情局派来的被当地人击落的C-47飞机,里面承载着给他们的金条作为报酬。

  毫不意外,影片的基调伴随着Terence Blanchard的配乐从严肃过渡到残酷的沉重。Lee永远喜欢让我们的电影票价值得,在电影爆点处塞入更多的电影。关于同伴分享战争中的金条的情节来自于奥黛丽赫本和加里格兰特演的《谜中谜》,伴随船摇晃的配乐是来自于《现代启示录》中瓦格纳的《女武神》,Eddie中间咆哮道”这些好莱坞的混蛋试图回来赢得越南战争“则指的是史泰龙的《第一滴血》和出自《越战先锋》中奇怪微笑着的Chuck Norris。然而这部电影的高潮未能避免落入窠臼,仍旧是一伙陷入困境的美国人对抗背着枪的越南人。对我来说很奇怪。

谜中谜 (1963)7.91963 / 美国 / 喜剧 悬疑 爱情 / 斯坦利·多南 / 加里·格兰特 奥黛丽·赫本现代启示录 (1979)8.41979 / 美国 / 剧情 战争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马丁·辛 马龙·白兰度第一滴血2 (1985)7.81985 / 美国 / 动作 冒险 惊悚 / 乔治·P·科斯马图斯 /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 理查德·克里纳越战先锋 (1984)6.11984 / 美国 / 动作 战争 / 约瑟夫·齐托 / 查克·诺瑞斯 M·埃梅特·沃尔什

  所以我们还剩什么?一方面是Paul面临追来的儿子所呈现的矛盾的父子关系,另一方面是Otis在越南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孩子。然后法国人来了,神圣的Hedy Bouvier (Mélanie Thierry),穿着LAMB制服,意为”以爱对抗炸弹和地雷“,和穿着白色西服的Desroche (Jean Reno)。然而以上这些都没有对核心有任何帮助,正如讲述1944年在意大利的美国黑人军队《圣安娜奇迹》这部电影所呈现的那样,他的叙事在离开熟悉的领域后变得不太确定。

圣安娜奇迹 (2008)7.52008 / 美国 意大利 / 动作 犯罪 剧情 / 斯派克·李 / 德里克·卢克 迈克尔·伊雷

  在另一方面,因为这毕竟还是Spike Lee的作品,画幅在描绘越南战争那个年代时会变窄,像窗帘拉起。我们看到Paul和他的同袍们全副武装作战,仍旧是同样的这群老年演员,有着同样的皱纹和脆弱的膝盖。没有特效CGI,是对于《爱尔兰人》中德尼罗被繁复的技术搞得”年轻化“的反抗。去年Lee提到,这群人成年后的样子被困囿于那片东南亚土地带来的创伤中,包括当初的训练。多年后在胡志明市的街头,当小孩子冲他们扔炮仗时,他们仍会条件反射一般趴下。

  简而言之,Lee的这部新片是在冒险中讲述的历史课。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永远缠着我们,而我们却难以摆脱。在他的电影中,Lee从来都是一个纪录片主义者,他毫不犹豫地用一张弥尔顿(Milton L. Olive)的静止照片打断了影片中人物的闲聊。例如,奥利夫三世(1965年)趴到手榴弹以挽救他的同袍,伴随着演员介绍“他是第一个获得越南战争中荣誉勋章的人。”但是,你不会因提出疑问而对这样的牺牲有任何不尊重。因此,这部片以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的片段作为开场白,否认他与越南人有任何争执,然后是1968年的鲍比·希尔(Bobby Seale),他宣称:“我们来了,这该死的越南战争,而且我们仍然除了得到种族主义警察的野蛮行径之外毫无进展。”

  深藏在未提到之处的是那个时代和现在之间存在联系。李暗示,如果你的国家仍然使你感到窒息,为什么要为您的国家奋战至死呢?保罗一帮人争夺金子时,他们并没有袭击丢失的方舟;他们要求赔偿(reparation指对黑奴时代黑人的国家性赔偿),因为数百年来被有意落于贫困境地。正如Norman所说,在令人反感的回忆中,“美国欠我们的。”这真是绝妙的论点,我希望我能在一个拥挤的电影院内感受他这句话的掷地有声。请注意,在George Floyd去世后,在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发生的最近几周发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很容易想象观众在线观看这部电影,甚至在家里也感受到这种愤怒。

  约翰·大卫·华盛顿(John David Washington)作为一个坚定的警察的存在,使《黑色党徒》平静了下来,而这部新电影的核心应该属于德尔罗伊·林多(Delroy Lindo),因为保罗愤怒,流泪,而且几乎无法控制。他是特朗普的选民,拥有maga帽;他一团糟,最终像自然灾害的见证人一样对着镜头讲话,并且他伤了你的心。我不会忘记当他独自走进丛林时,高喊着《二十三首诗》,就像在发出命令一样,“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想要的,”他呼喊,重重的发出“t”的尾音。他投入了战争,可怜的灵魂,再也没有回来。黑色党徒 (2018)7.12018 / 美国 / 剧情 传记 犯罪 / 斯派克·李 / 约翰·大卫·华盛顿 亚历克·鲍德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誓血五人组》观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