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遇见什么父母也许才是影响一辈子的命运,父母更多程度也是孩子的命。当然对于孩子来说,一个老师是什么样的其实也是童年时代的命。
脾气温和的老师会给孩子安心度过一段温暖的童年时光,而遇见暴躁的老师也会因此多受到一些心理压力。甚至也会埋下一辈子的阴影。忽然想起自己曾经有一次对一年级孔一同学说:“你不穿校服就算了,怎么那么引人注目。”那时我们校服是蓝色的,她那天穿了大红羽绒衫,其实我还是带着玩笑口气说的,可是后来一次羽绒衫又是大红的,孩子在家就不肯穿·,她说:“到时候我们老师又要讲我引人注目。”
只是一句无意中的话,却给孩子心里带来了一种压力,至今想起又觉不忍,即使我们小心翼翼依然不能否定自己可能会伤害孩子。所以即使跟弱势的孩子去相处一定要去站在他家庭家长的处境角度去理解他们。
也许就像张文质先生说的,可能需要我们更多站在弱势角度去考虑问题。因为他们家族的某种特性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怎么可能因为老师的某些教育,他们会那么容易放弃呢?其实即使回到我们自己在教学教育之中的很多方式也常常是不能一下改善的,名师的那些做法到了我们手上就会变异。因为我们底子不对,所以即使别人看起来可能是得心应手的东西到了我们课堂也可能成为无法把握的魔杖。
也许更多接纳弱势的境遇也就会释放自己心中的纠结,其实真正可以改变孩子的是家长不是教师,教师最好的是给孩影响力。
看见小雪那般情况我经常就会感慨世界是多么不公平,即使她多花几倍的时间也不能达到应该有的学习目标。 很多孩子背课文只是课堂上背而已,可是有些孩子回家还得辛辛苦苦却没有效果。
也许来自父母的遗传物质基础已经不同,其实就如我们常常会奔走某名师去,名师可能教出了尖子生,但是换言之,也许是尖子生成就了名师,否则名师的孩子应该都是一流大学的佼佼者才是,其实不然。
学什么最终都得是那块料。泥土上雕刻即使工艺精湛也无法流传,但是在玉石上雕刻却可以历经岁月的洗礼而存在。所以是泥土还是玉石真的已经很多不同。
我们需要常常想一个问题这个社会的确需要很多不同的人,记得我朋友有次谈起某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她想着都替别人着急,可是我转而劝她,要是学习都那么好,你去饭店谁给你端盘子呢?街道上谁来打扫卫生呢?
忽然想起来自己以前一个学生,小时候成绩很差,后来技校毕业去工作,也有两三千工资,按照目前的状态继续下去,估计她也可以生活得很正常,至少不会如当初我们看见的成绩那般。
因此人生有时候跟学习成绩没有绝对的联系。 我们常常类似井底之蛙,不知道世界很大,也许我们曾经看不上的孩子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可以享受自己的幸福,学习生涯只是为了未来奠基的一段历程,不要纠结于眼前,多想人生大事,也许做更多细细的小事情,那么教师的弱势角度一旦确定,幸福感也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