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量子世界》是一本由墨子沙龙、Sheldon团队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觉得我就看不懂。
●很棒的量子科学书,潘院士在量子科学界的分量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本书用如此新颖的漫画风格,生动的表述出来,实属难得!
●非常好的量子书,值得一读
●太有才了!请收下我的膝盖
●有深度,爱因斯坦宿敌出手,粒子不可预测,波粒二项性。当趣味读物看看吧
●内容还可以 只是你把微信公众号里的东西原封不动搬过来排版,细节都不检查一下的?
●虽然是科普漫画,不过还是需要一些基础物理知识才能看得下去,不然可能连读下去的兴趣都没有。我也是半懂半不懂的读完了这本书,起码我知道量子力学指的是什么,量子传送大概是说什么,以及拓扑量子计算,超冷化学物理等这些以前完全云里雾里的词,现在不会太陌生,我觉得这就够了。
《奇妙量子世界》读后感(一):量子就在我们身边
还记得第一次看的漫威电影时,里面关于量子的术语,感觉好高大尚,随着我国墨子号的发射,量子已经彻底进去人们的视线,可是很多人可能觉得那是科学家研究的事,殊不知量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奇妙量子世界》这本书就是用漫画的方式,教我们去读量子,很有趣,也相对好理解!
如果孩子们很多的科学知识能用漫画来展示,我觉得他们会乐意学习得多!
《奇妙量子世界》读后感(二):奇妙量子世界
2017年,我国成功发射人类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如果你读过《三体》,想必还记得外星人通过几个粒子,将整个人类限制在地球中,阻遏了我们学向外的脚步。 如今,我国目前在量子力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实在是令人欣喜。作为最前沿的理论物理学,量子世界太过神秘,普通读者可望而不可及。 《奇妙量子世界》一书,以生动活泼的漫画、高度浓缩的理论和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我们领入量子世界。 理解尖端技术,探索奇妙的物理世界。
《奇妙量子世界》读后感(三):晦涩难懂的量子学科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
看了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品的《奇妙量子世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我们生活中也是存在并运用着量子科学的,印象中只有物理课堂上才会接触到量子学科的东西,并且晦涩难懂。
这本书中讲的生活中到处都用到量子学科的原理,比如量子密码学还有量子处理器,又有画面很容易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
对于量子科学这个概念一直都觉得是难以理解的学科,本书用生动的漫画介绍和幽默诙谐的表述让人对书的内容更有兴趣,个人对量子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学习的乐趣。并且这个生活中都会用到的原理和技术。
《奇妙量子世界》读后感(四):《奇妙的量子世界》用最搞笑的方式解释最严谨的科学理论
量子力学、量子通信、量子密码……一夜之间,这些陌生的名词突然就出现在我们的社交圈里,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似乎不带个“量子XX”,这个天就聊不下去,还会显得你特别的out。
可是你知道“量子”是什么吗?是跟牛顿的万有引力一样?还是跟无线电通话一样?还是像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支付密码?
都不是。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主要研究院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
每个字拆开来看得懂,合起来就不知道它在说什么了,对吧?
这就对了!对于一般人来说,科技一直都是高深难懂遥不可及的,所以一本简单易懂的介绍量子力学的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品,中科大上海研究院科普专业户墨子沙龙联合Sheldon科学漫画工作室共同打造的《奇妙量子世界:人人都看得懂的量子科学漫画》,将严谨枯燥的科学理论和搞笑的趣味漫画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精彩的科学世界,简单易懂,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在幽默搞笑中,分分钟读懂最前沿的量子科技!
让我们翻开这本书,一起走进有趣的量子科学世界吧!
《奇妙量子世界》读后感(五):如果想要讲得更深入,需要一个系列
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答:“为什么爱因斯坦相对论比牛顿经典力学更先进,为什么中学还要学牛顿经典力学?”
高赞回答是,就像是给一年级的小朋友讲加法:“加法是可交换群。”
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是需要牛顿经典力学的铺垫的。
但是,当我们回到《奇妙量子力学》的定位上,它面向渴望新知的年轻人们,漫画的形式也是符合现在快餐化的文化环境的。
《奇妙的量子力学》主打“即使你是物理小白也能读懂”,但是……抱歉,没有“小球,弹簧,电表”的物理储备知识,哪怕你高中的时候不是理科生,看这本书也会有一定难度。
通俗易懂接地气的知识讲解,不是仅仅糅合几个时下流行的段子,彰显“有趣”就万物拟人化,在读者面前耍宝搞笑卖萌。
我是工科背景,大学时大学物理是一门必修课,当我站在物理小白的角度,就对书中的概念就无所适从了。专业的人会觉得蜻蜓点水,讲的不到位也不深入,很难建立知识体系。物理小白则会觉得读不懂。
理工科的知识,是需要环环相扣的。出现知识的断层,就会难以理解。
就像秦始皇不能理解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如果读者没有动量和动能的知识铺垫,强行灌输量子的“测不准原理”读者只会感到费解。
更不用说“玻色采样中的波函数坍缩”“波粒二象性”等一系列专业词汇了。
科学研究表明,当一篇文章中的生僻词汇达到20%以上时,读者理解就会产生困难。更不用说一页都是费脑筋的专业词汇了。
有知识储备,真正的科学爱好者读这本书会对时常刻意把专业词汇替换的写法感到茫然,而没有知识储备,单纯只是想用科普来消遣的伪爱好者,则又会面对艰涩的词汇读不进去。
建议《量子力学》出一个系列,全面普及力学,光学,电学的知识,这样普及量子力学也不会是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