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我到底要不要告诉父母呢?”
因为怕父母担心自己的安危,她来的时候没有告诉他们。她的姥姥得知她去了前线,担心得一下子病倒了,起不来床。爸爸妈妈也是打一次电话哭一次。
“也许你经常和爸爸妈妈打电话沟通一下那边的实际情况,他们反而不担心了。”
之前看过一位护士,为了不让妈妈担心,给她演示了自己每天要穿多少层衣服,如何佩戴护目镜,还每天给妈妈发视频,就是为了让妈妈安心。
“我来的时候,也很害怕,但是我来这边之后,看到这里管理有序,反倒是不怎么害怕了。”
她把这里的很多工作场景都拍给了父母,父母看到之后,安心在家等待她归来。
我们都曾“报喜不报忧”
很多时候,向父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我们都有过:
跟男朋友分手了,怕父母担心,咬着牙一个人熬过最黑暗的时候,等着一切都过去了,才轻描淡写地告诉他们“我们早分手了”。
做投资欠了一屁股债,还时不时给父母发个红包,告诉他们自己不差钱。
工作上承受巨大的压力,每天累得跟狗一样,回到家父母问起,只是说挺好的,生怕多说眼泪就跑出来了。
“说了也没有用,反正他们也不会懂,只会瞎担心,干脆就不说了”。
越长大,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跟父母的话越来越少。有时候觉得是他们思想不开化,不懂我们的世界;或许觉得说了也没用,只能让他们也跟着担心等等。
但或许,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是:
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们愿意跟他们分享我们的世界,展现我们的喜怒哀乐。
为什么我们怕麻烦自己的父母?
我们对父母选择“报喜不报忧”,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并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
婷婷在农村长大,家里兄弟姐妹好几个,只有她是读了大学出来工作的。爸爸妈妈都很以她为骄傲,觉得她懂事又独立。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她读书工作以来没有让父母操过心,还一直每个月给父母打钱。
可这个姑娘,一不小心爱上了情场高手的同事,三年来不仅没有等来婚姻,反而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分手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没有告诉自己父母这一切,独自去做了流产手术。
“您知道吗?我当时一个人在病房起床上厕所,看着隔壁床的姑娘有爸爸妈妈在旁边喂饭,一下子就哭了。“
事后,婷婷身体恢复一直不太理想,有各种小毛病,加上情绪上创伤比较重,姑娘一度出现很明显的抑郁症状,无法正常工作。
妈妈知道以后,哭了好久,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眼中一向独立坚强的姑娘在这么遭罪,一直都很自责,怪自己和老公没有好好关心女儿。
婷婷之所以这么做,就说因为她觉得:我不想麻烦你,免得你承受不了这一切。我爱你,所以我替你屏蔽掉一些负面的消息和事情,让你少操心,少介入。
但事实上呢?因为我不敢在你的面前袒露我的脆弱,你在我眼中也变成了脆弱的人。
可正是这个顾忌,成了阻碍你们关系的一堵墙。
阿里平台有一些职业的自杀干预师,主要任务是在电商平台及时发现和劝阻那些有轻生倾向的人。
他们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当自己千方百计找到马上要实施自杀的人父母的电话时,父母觉得根本不可能。
直到他们踢开房门,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准备服药,甚至是,发现了孩子很早就有的抑郁诊断报告。
孩子们如果是肯多和父母袒露一些自己的心声,不怕麻烦父母,或许彼此之间的误解不会那么大。
2.“说了你们也不会理解我。”——对彼此的关系不够信任
我们不愿意和父母分享脆弱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常常会认为父母不懂,或者是无法理解自己,所以干脆选择不说。
因为彼此成长背景的差异,加上观念的不同,想让上一代人理解这一代人的大部分想法,本身的确是存在一些难度的。
方方在辞职之前,是一名公务员,她当初择业的时候,主要是听从了父母的意思。
工作十多年来,她一直觉得自己不适合这种工作氛围,但每次她只要是开口说体制内的一些弊端,父母立马警觉,开始批评她的想法。
久而久之,她就不再说辞职的想法了。
但是,她还是经过一些准备,从单位辞职进入了律师行业。直到她拿到第一个项目的奖金,有了一点底气,她才告诉她的父母辞职的事情。
我们不敢或者不愿意袒露脆弱的背后,其实是是对关系不够信赖。
我们认为,我们只有表现优秀,做得好,才会被接纳。一旦我们不再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我们就让他们失望伤心,他们是不会真正理解我们的。
其实,“报喜也报忧”在更多时候反而更能拉近我们和父母的感情。
敢让父母担忧,才是真孝顺
人在这世界上生活,都是渴望被自己身边的重要人理解的,或者伴侣,或者父母,或者兼而有之。也渴望喜悦被分享,脆弱被分担。
人是通过相互麻烦来建立情感链接的。被我们麻烦得越多的人,往往越亲密。
我们可能很容易发现,朋友们比亲人往往更能理解我们。区别在哪里?
因为我们和亲密的朋友沟通的多,什么话都敢坦诚相见。
我们和父母之间也是一样的,只有通过经常的沟通和相互麻烦,他们才能够真正地了解我们处在什么状态,渴望什么样的关心。
有时候,为了让父母感受到一些“被需要”,我们甚至需要创造一些麻烦他们的机会。
我的闺蜜孝心特别好,把生病的父亲接到身边,请好保姆照顾,啥心也不让他操。
结果,没到一个月,爸爸各种找茬,闹得一家人不开心。闺蜜很生气,觉得爸爸没事找事。
“对啊,他就是没事啊,你一定得拜托他事情,向他求助啊。”
在启发之下,闺蜜这样给爸爸安排了任务:
公司里一些小的账目,安排以前做过会计的爸爸来做;
买了很多花种在院子里拜托爸爸去照顾;
又还找爸爸借了点钱周转。
经过一系列巧妙的安排之后,爸爸每天都很忙,也很愿意帮闺蜜打理账务,分担工作。
渐渐地爸爸不再抱怨她总是加班,不陪她了,反倒是让闺蜜多注意身体,不要太熬夜。
闺蜜遇到工作上的困难,也敢和爸爸分享了,自己担子也轻了很多。
我们麻烦父母,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被需要,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
人老了之后不是少干事就一定好,能替儿女分忧,能被儿女麻烦,大多数父母是“一边喊累,一边心甘情愿被麻烦”。这是体现他们价值的方式之一。
父母不是朽木,
他们也有成长的空间
我们经常会听到年轻人说,“我爸那人,没救了,一块朽木。我也不指望他理解我。”
事实上,再多沟通几句,你发现父母不是你想的那样。
就如同前文提到的方方,当爸爸妈妈知道她辞职,其实没有她想象的那么伤心和难过,只不过觉得有些惊讶,但很快接受了事实。
这个时候,她才发现,自己爸爸妈妈也没有那么老古董,他们是能听进去一些建议和想法的。她之前其实是高估了难度,对爸爸妈妈有了太多预设性的想法。
我们或许可以试试,带领父母多了解一些我们的世界,相信他们的成长性。要知道,父母这个年纪的人,其实同样有很大的创造力的。
除了相信他们有理解力,我们还可以主动带领他们接触新事物。
前不久一对四川老夫妻俩在抖音上又唱又跳地调侃33岁的单身儿子:
“儿子我给你唱首歌你听到嘛,草原最胖的花,你还单身吧,三十几岁,你也别灰心啊!虽然你长残了,但你并不差,擦干眼泪,过年去相亲吧。”
当你看到这种充满创造力又让人捧腹的内容的时候,会发自心底地对我们可爱的父母感到佩服的。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多和父母分享细节,多安排他们为我们“做事”,让他们感觉到这个世界他们不会的东西是可以学会的,他们是“被需要”的;
如此,无论是他们还是我们,都能够从这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当中得到真正的滋养。
张德芬空间“橙光计划”签约作者
茗荷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专栏作者 / 阿卡西记录阅读师
“我唯一的使命是让你记起你有多完美。”
个人公众号:m
新书《我是爱你的,也是自由的》正在热卖
配图:韩剧《我亲爱的朋友们》剧照
橙 / 光 / 计 / 划
“橙光计划”是张德芬空间联合今日头条、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起的心理领域优质内容创作者合作计划,为业界最优秀的内容创作者提供开放、广阔的发展平台,共同生产与传播心理健康领域的优质内容。
有意加入橙光计划的作者,请添,我们共同携手,创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