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课是《我喜欢的美食》据说是作文,但是我一直看着她上课的时候,只是在分析别人怎么写鸭血粉丝,还有那什么米饭,还有巧克力。却还没有触及了课堂的题目——我喜爱的美食,因为我设想要是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喜欢来介绍美食,孩子的喜好应该是有个性的,最后的结果是临下课也没有看见孩子写出什么作文来。
倒是花不少心思搞来一段段视频,《美味来了》只看见了劲歌热舞,却没有看见美食的本质,是中国式的色香味俱全,可惜没有。
报粽子的大妈谁认识呢?这些视频跟孩子生活没有建立很好的链接,况且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办法看清楚所所谓的步骤。而且老师一味地揭示什么美食制作技巧。真的很累,即使会做就是美食吗?步骤,选料,还有火候,调料,太多的因素控制着美味最后的成型。
其实关键是看别人怎么描写,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模仿其中的某个方式去表达已经很好了。我看出教师的激情是有的孩子们却是没有被调动起来。
甚至说实话这样的作文课真的要教好,的确不是一般的难度呢。失败的价值是启示我们写作一定要跟孩子的心灵建立连接。王老师说:怎么没有说到最重要的,孩子的情感呢?
“写作中情感因素是很重要的。孩子没有情感的投入价值就会被贬低。”
……
原先说好的所谓作文课,一直没有看见孩子在一个时间内可以安静下来去写作属于自己的美食。
总体来说,这样的一节课,我的确很意外,因为既然作为教研课那么课堂一定是有很多孩子积极参与进来的,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看着那些媒体课件不断花样翻新,却没有任何一个为孩子所停留。最终我决定不再堕落去了等待那一张继续教育卡片,安静地离开了教室,楼下的空气里飘着花香的味道。还是外面的空气新鲜。
坐公交车回家的时候,位置尚且空着。然后陆续坐满,等到了铜冠商业广场那边上来一个老太,忽然手没有扶稳,差点跌倒,我要让座老太却说自己一站就到,她站在那里依然还有别人要为她让座,老太依然不肯,估计是自尊心比较强的老人。一路上老年卡老年卡的声音不断响起。
“我们也有老的时候。”身边一位女士忍不住说,就这样老太一直坚持着到站。
心绪还是复杂,人生中很多无法预料的东西,下车我看那曾经修鞋的老杨鞋铺很久没有开门了,是不是他已经驾鹤西去了?八十五岁的老人还一直能够自己劳动,而今天不在这里了……
每天我都可以收到很多孩子稿件,心里的那种喜悦慢慢欣赏,尤其最近几乎每天都能够受到曾毅飞的小说《小班长的鬼马日记》(45)一直写着,一直写着……
安静地听着夜里的声音,但是语文教学本质是一个创造问题还真的是困难重重。很多时候我们有对文本的直面吗?也有时候是很多我们语文老师没有真正敞开内心去走进文本,怎么可能有属于师生的生命互相成全的课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