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女孩》是一本由[美] 霍普·洁伦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直迷惑作者究竟是太自信还是太自恋。但看到31节倒数第二段的句子,“于是我做了个决定:我不要做孩子的母亲,而要做他的父亲。”才明白作者的自信有多么强大。
●是诚实的自传、是生动的科研记录也是优美的散文集,三种文体相互穿插,以植物做结。读到她在研究工作中的面临的困境与歧视、经历的乐趣与成长,也读到她透过植物的生命所表达出的哲学思考。全书涉及了很多关于偏门的植物学实验的描写,但读起来却毫无晦涩生硬之感(即便是对于生物刚刚及格的我而言),语言节奏很棒,充满谦卑温和的力量,女性研究者所特有的品格。
●说是科普 其实更像是个人回忆录 抱着看《追寻记忆的痕迹》来看的话会很失望 虽然乍一看都是个人经历与科研相融合的手法 但其实完全不同 《记忆》一书是用个人经历当做科普的平台 而本书则是用科学知识阐述个人体会 看完之后对科研生活会有更清晰的感受
●两天读完,喜爱到手不释卷。这本书第一次让我对植物学乃至长期处于生活远景中的植物世界产生兴趣,它清楚地说明了一点:当科学家兼备作家的文笔和人文学科的思辨,TA就能slay全场。很难去定义这本书究竟是什么,它既是植物学入门书,也是一位女性科学家的自传,还像是一篇波澜起伏的小说。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如何为人类知识添砖加瓦;也告诉我们,一个女人,如何披荆斩棘,成为学者,朋友,爱人,母亲,和优秀的写作者。如果你还需要一个读这本书的理由,那就是:它对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男女之间的确存在纯粹、真挚的友谊。
●4.5,绿绿的挺漂亮的(但封套里头不大漂亮),题材也很好,感觉会大卖(???)。结构是一节有隐喻的植物科普和一节个人经历,因为我很爱看挫折……所以觉得挺好的。有点心疼比尔……
●春节期间读完的第一本书,有趣,科普知识同作者在科研道路上的经历交叉在一起写。科研经历部分属于自传性质,有鲜明的特色,女科学家的科研道路总是更艰难,也让门外人一窥科研生活。科普部分写得很好,读起来既轻松又清晰。
●以植物来比喻自己。科研真的很辛苦,尤其是自己出想法,申课题的科研,一批批建模又没有结果的时候真的要绝望。
●一位女科学家的成长心路历程,穿插植物科普散文。 用植物的成长过程对比人的成长,有些点虽然简单但还是挺触动的,简单有力。 “要长成一棵百年大树,根本就没有所谓“正确”或“错误”的方式,只有可行或不可行。”
●科学界里会写书的,文学界里懂科学的。作者是生物地质学家,结合身份,以树喻人生,大致是吻合的,有些略牵强之处,可以忽视,蛮好读,很文艺。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一):我只是一只蚂蚁,力微任重,藉藉无名
一本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自传,不知道是不是与译者有关系,整篇语言相对平实,或许受限于兴趣方向, 很少给我以读书时的沉浸感,说是一部自传,又掺杂着作者专业方面的科普散文,有些啃不动的感觉,当然这本书的受众肯定不是普罗大众,希望喜欢的读者可以奉为瑰宝吧。
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力微任重,藉藉无名。♫ 母亲教育我,阅读是一种劳作,每一段落都值得花力气去读。通过这种方式,我学会了怎么消化晦涩的书籍。
♫ 植物会向光而生,人也一样。我选择科学是因为它供我以需,给了我我一个家。说白了,那就是一个令我心安的地方。
♫ 仙人掌并不是因为喜欢沙漠而生活在沙漠里,而是因为沙漠没能杀死它。
♫ 不怕生的艰难,不怕死的悲恸------你无所畏惧。
♫ 爱和学习有个相似之处,那就是付出总有回报。
♫ 32岁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事实,生活可能改变于一夕之间。
♫ 窝在数不清的夜晚独坐到天明,燃烧钢铁之烛,强忍着痛,洞见未知的幽冥。如同经年追寻后终悉秘密的人一样,我渴望把它说与你听。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二):活成一棵树
树,比人类更古老的存在,予人以恩惠与智慧。对于美国生物地质学家霍普·洁伦,树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
霍普•洁伦曾三获富布赖特奖,并先后两次斩获地球科学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奖章,此外还有许多奖项。她的自传《实验室女孩》在2016年横扫美国多项图书奖,连奥巴马都盛赞。
《实验室女孩》写树,也写人。以树喻人生,偶有牵强,大致是吻合的。
从结构上,全书分成三部分:根与叶;木与节;花与实。在她人生的每个阶段,她都从树木身上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动力。从内容上,全书有很多独立的章节,可看作独立的散文篇章,书写洁伦眼里树木的生长以及树木让她产生的感悟。
全书呈现与绝大多数人物传记尤其科学家传记不一样的风格。它极富文学色彩,笔调优美。它本身就像一棵树,摇曳着绿意和生机,予读者以清爽和感动。
洁伦家族在19世纪80年代从挪威移居美国。到了霍普父亲那一代,家族终于告别了屠宰厂的职业而跻身教育界人士。幼年的霍普喜欢跟着父亲待在实验室,她热爱实验室安静的环境、整齐排放的操作台,以及在那上面发生的“魔术”,有时候,她跟着母亲在菜园里劳作,或者和母亲一起阅读,母亲从前学业优秀,在婚后也仍然继续函授学习,然而母亲为了家庭不能不放弃进一步的深造。
父亲与母亲的经历,就像种子播撒在她的心田。在发芽,在等待。在5岁时,霍普意识到了自己不是男孩子,她发现无论她做什么,总是比男孩们得到的更少。她在成长,她渴望变得和父亲一样,但在社会预设的轨道里,她总是被一股力量推向母亲身处的位置。
“种子知道如何等待。”霍普写道。耐心坚守,等到条件具备,抓住机会。童年时,她的窗外长着一棵美国蓝杉,她在蓝杉那儿学到坚忍克己,活过,就要留存生活的遗迹。霍普的青春期,没有爱情,不够斑斓,只有在大学医院里忙碌工作积攒费用的岁月,她必须承受艰苦环境的压力,就像仍然处在黑暗里的种子,向着微光,默默积蓄能量,时刻做着准备。
她获得学位,拿到教职,找到了合伙人比尔一起创建实验室。“木与节”,是她在创业过程里遇到的所有的疼痛的证据。作为年轻的女科学家,没有经验,缺少资金,被性别歧视,被嘲笑被冷眼,最可怕的是,过于疲劳引发了实验事故,差点毁于一旦,危及生命。在那些辛苦的仿佛望不到头的日子里,她一边舔舐伤口,一边克服自我怀疑,与狂躁症作战,想象那些被埋在土里千年万年的植物竟然还会有复活的机会啊。
地球生物学家的视野涵盖土壤科学、地质、大气科学和植物学等诸多学科。透过洁伦的讲述,我们对于这些领域也会有所了解,洁伦的文学素养让她能够精确地描述专业的研究过程,让普通大众也能体会发现的乐趣。还在大学阶段,她就发现了朴树果核里含有蛋白石,她说:“我是这个无限膨胀的宇宙中唯一知道这件事的人!”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一项又一项,“花与实”,洁伦的成就逐渐得到肯定。2008年她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资助,于檀香山建立稳定同位素地球生物学实验室。她获得了稳定的高校职务,也拥有了幸福的家庭,有爱她的丈夫和儿子。苦尽甘来,花开结果。
《实验室女孩》是一部女性的成长之书。霍普•洁伦的一生,与实验室须臾不可分离,实验室就是她扎根的土壤。植物学博士史军在评述本书时说道:“性别从来不应该是科研圈的藩篱,正如大地上每一种植物都能展示自己的自然之美。”从弱小到茁壮,霍普活成了一棵骄傲屹立的大树。
《实验室女孩》也是一部科研工作者的友情之书。全书很多笔墨在写比尔,从两人相遇开始,时光荏苒,几十年如一日,比尔一直是霍普的伙伴、同事、灵魂伴侣,他们有着过命的交情,成为各自生命的一部分。霍普说她很难确切形容她与比尔的关系。在我看来,他们就是并肩的两棵树,根须盘结,互相扶持,共同迎接风雨,也共同沐浴阳光。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三):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是一本在夜深人静,精疲力竭之时,你能拿起来随手读两页,汲取勇气的故事。
首先感谢贵浪编辑部的赠书。截至此时,关于《实验室女孩》的两篇热评为师之德(2星,23有用),和无条件的爱(4星,21有用)对这本书都给出了负面和中性的评价,别被这些评论影响了,这是一部杰出的回忆录,它用真诚,热忱,勇猛,浪漫的笔法,描述了两个科学工作者,如何在贫穷和辛劳中相互扶持,享受工作和生活的故事。这是那种夜深人静,精疲力竭之时,你能拿起来随手读两页,汲取勇气的故事。五星好评,接下来我会买三本,一本送给女同事,一本送给女性创业者,一本送给我女儿。
读者首先会注意到的,是这本书采用了树和人的双线写法,见人如树,睹树思人。全书三部分,根与叶,木与节,花与实,对应了作者本人的求学,成长,结婚生子的经历。以树拟人,这是浪漫的,面对贫穷,艰辛和单调的科研工作,如果没有这一丝浪漫和浪漫背后的好奇心,也许就撑不下去。
作者从未讳言自己的窘境,更好的是,她也不抱怨。她偶尔愤怒,偶尔悲伤,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边吐槽,一边坚持着把活儿干了,把问题解决掉。我特别喜欢这种品质。
在字里行间,你能感觉到作者的真诚与达观。她成长在一个社恐家庭,父母都是工作狂,她和父母的感情交流与众不同,可想而知这种不同寻常的道路,会给一个小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压力;她26岁博士毕业任助理教授,穷得一塌糊涂,四处捡破烂拼凑了一个实验室,给自己的搭档连工资都发不起,可想而知作为女性,在职业生涯中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压力。而作者只是一边浪漫的聊着植物,一边搞着怪把各种事情都搞定。一直到全书的第175页,大约40%的地方,作者才第一次提到,自己长期患有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书中译作躁郁症)。
在书中,作者写了自己,写了自己的伙伴比尔(Bill),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他们俩长这样(见下图)。这是两个社恐组合,人前寡言少语,只有两个人的时候就开启疯狂吐槽模式,一边吐槽一边没日没夜的干活。作者霍普(Hope)是一个好奇心强大的科学家,她的实验室主管比尔(Bill)是一个内向,聪明,善于动手干活,能搞定一切的好兄弟。他们各有各的问题,霍普工作狂/躁郁症,比尔内向/自卑/轻度残疾/亚美尼亚移民。这两个残缺和奇特的人,幸运的相遇,相互扶持,就像一道光穿过坏天气,形成了两道彩虹。而这本书的缘起,就是比尔建议霍普写下他们的故事。
Hope Jahren & Bill Hagopian聊到此处我实在忍不住要吐槽一下,美亚和豆瓣的热评都是讨论“他们俩为什么不结婚?”,“霍普这个渣女竟然抛弃比尔搞上了别人?”,就好像灵魂伴侣必须要上床,男女之间除了夫妻,就没有兄妹,朋友,合伙人,搭档关系。这些想法狭隘的同学们读书不细,在全书中至少2-3次霍普提到,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男人。她既没有做过女儿,也不懂得如何做母亲,她仰慕父亲,觉得自己是父亲一样的男人。Bill到底对Hope有没有那个意思,我们真的不得而知,如果真有,那也是造物弄人,因为Hope把Bill当兄弟。
读者肯定还会追问,如果霍普是男人,她为啥又嫁给她老公了呢?事实上,她老公长这样(见下图),如果你还记得Hope对她父亲的描述“个子很高,瘦削,苍白,戴着眼镜,长得就像个科学家”,你就会理解,这种斯斯文文很聪明的男人绝对是她的理想型,人类都是外貌协会的,(幻)精虫上脑,就坠入爱河了。顺便说一句,Hope对Bill的第一印象是“长得像Johnny Cash”,读者可以自行搜索Johnny Cash照片,大体上是个硬汉风格。
Clint Conrad总之,这是一部有趣的书。写树木的部分非常有趣,写人的部分也很有趣。这是一部真诚的书,不做作,如实描述,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个有缺陷的人,有时情商极低,这都特别好,特别真诚。尤其打动我的是,作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乐在其中,勇猛坚毅。一个想成为科学家,或者创业者,总之是在迷雾中探索未来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勇气。你值得买一本,诚意推荐。
TW,Johnny Cash长这样(见下图)。
Johnny Cash,歌手,推荐他的American Recordings系列专辑《实验室女孩》读后感(四):植物会向光生长,人也一样,一个女科学家成长中的得与失
霍普·洁伦是一位成功的美国女科学家,主要从事地球生物学研究。她曾经三次获得富布赖特奖,还获得了两枚地球科学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奖章,并且,她是目前获得这项奖章的四位科学家中唯一的女性。作为一个女科学家,她自然拥有一些独特的成长经历,这就是她在《实验室女孩》中分享的心路历程。
研究生物学的霍普·洁伦,对植物的生长机制了然于胸。她在《实验室女孩》中巧妙地把关于植物的科普散文与自己的成长经历穿插在一起,让人看到,植物和人的成长过程是何其相似,两者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在努力向光生长。
霍普·洁伦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镇上唯一的科学家。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喜欢摆弄计算尺,因为手握游标的感觉就像男孩拿着剑柄那么帅气。她也喜欢父亲的实验室,在那里她总能亲自动手去操作各种实验工具。她渴望跟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这种对科学的天然喜欢,如同一颗种子,种在了霍普·洁伦心里,耐心地等待合适的机会破土发芽。
进入大学的霍普·洁伦开始学的是文学专业,但很快就选择回到自己擅长的科学领域。霍普·洁伦坚定地选择科研领域,就如同爱科学的种子终于破壳长出了第一条根。根的生长消耗了种子里储藏的最后能量,也迈出了长成一棵植物的第一步。
在美洲朴树的果核中发现了蛋白石,对于读博的霍普·洁伦来说,是惊喜而珍贵的收获。职业道路上的第一个成果,哪怕再小,都会带来自豪感和更大的信心。这就像是一株植物刚刚破土而出长出的第一片真叶,稚嫩却新鲜,充满生命力,以后长出的所有成熟枝叶都以此为开端。
当然,一株嫩芽想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漫长的积累。霍普·洁伦的成长也并非一帆风顺,她经历了长期间的窘迫,没有经费、实验失败、租用破旧的地下室、收集废旧设备和工具……但她从没放弃过,咬牙坚持,先后建立了三个实验室,也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树木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在酷寒的季节,保证体内的水分不结冰就不会死,这是树的生存诀窍。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霍普·洁伦都像寒冬时节的树一样,咬牙坚持,找出办法一个一个去克服,这是她最终能够成功的诀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霍普·洁伦的职场之路充分体现着这一点。对生物科学的热爱一直引领着她一步步走上地球生物学研究的道路,陪伴她度过研究路上艰难窘迫的漫长时期,直到她的事业和生活都开花结果。霍普·洁伦就像一株植物,始终坚定地向着科研的光生长。
尽管身边一直有一个始终无比坚定地支持她的工作伙伴比尔,在《实验室女孩》里,霍普·洁伦的职场生涯给人的总体感觉仍然是孤军奋战、苦苦坚持。她的职场困境来自几方面原因。
首先,她的困难来自大家并不陌生的职场性别歧视问题。
霍普·洁伦在《实验室女孩》中不止一次提到了遇到的职场性别歧视。她在书里提到,在读博期间,X射线实验室就有一位奇怪的博士后,喜欢吓唬去实验室的落单女性;还提到过,发现蛋白石的小小成果被年长的男性科学家低估和打击。即使成为教授之后,她身边也充满了院系内对她个人的各种不实传言。在她怀孕的后期,主管不允许她再进入自己的实验室,这件事对她的打击也很大。
所有这些,在旁观者看来,会觉得没什么,但对于当事人的的确确是深深的伤害。关于职场性别歧视,最可怕的正是这一点——旁观者对此都习以为常。
其次,她所从事的地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里,女性工作伙伴比较少。
女性在职场的确会因性别原因遇到更多困难,尤其是男性比例很高的行业。就拿地球科学、地质学相关领域来说,因为工作内容涉及很多野外考察的安排,甚至需要去高原、洞穴等有一定危险的目的地,所以实际生活中看到很多招聘信息会明确表示要求招男性,并且,学校里相关专业的男生比例也很高。所以,从事相关工作的女性,对霍普·洁伦的孤独应该会感同身受,因为没有或者缺少女性前辈的先例来遵循,也缺少女性工作伙伴交流心得。
最后一个原因,在于霍普·洁伦的性格。
霍普·洁伦来自北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疏离,情感联络也比较少。比如三个哥哥相继独立离开家庭,霍普·洁伦也并没有留意,只是自顾自的做自己的事。她习惯了这种家庭氛围,也缺少与他人多多交流、建立紧密关系的意愿和能力。
霍普·洁伦的确是拥有比尔这样一个死党一样的忠实工作伙伴,但除了丈夫和比尔之外,在全书中,没有找到她有其他好朋友、好的工作伙伴的迹象。好朋友和默契的工作伙伴能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可或缺的支持和动力,在这方面,霍普·洁伦的确是欠缺的。
同样是科学家的回忆录,诺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在《追寻记忆的痕迹》中回顾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成长经历时,不断地在感谢每一个阶段教导过他、与他共事、为他提供过帮助的师长、同事和朋友,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他与师友之间关系很融洽,并且这种友好合作更好地促进了研究工作的进展,也会给他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灵感。
不可否认,两位科学家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是成功的,但相较而言,埃里克·坎德尔跟师友之间的友好关系和诚挚感恩心态,无疑给他的研究事业带来更多助益。要战胜职场上的困难,更好的沟通交流,更多的合作伙伴,是必不可少的。
霍普·洁伦的确因为性别原因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但她的性格因素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无关性别因素,很多女性也能够在职场跟同事和行业圈子建立良好关系。霍普·洁伦在书里时不时地讲述自己的职场困境,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与她没能与同事和圈内人士建立亲密友好的合作关系有很大关联。
所以,霍普·洁伦的职场困境,除了的确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客观的职业性质因素外,北欧家庭养成的疏离性格是更重要的原因。如果她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关系,在职场会走得更顺利。
当然,如同霍普·洁伦所说,“找到合适的土壤,设置正确的条件,你最终会成长为自己设想的模样”。即使面对这么多困难,她还是找到了自己的路,用追求科学的决心坚持到底,成为了一名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的科学家,她的确是成功的“实验室女孩”。
2020.01.03雾凇
《实验室女孩》读后感(五):实验室女孩——给每一个坚定过也彷徨过的人
在近百年的中外艺术史中,植物的生长兴衰一直都是艺术家们乐此不疲表现的对象。在古诗词中更有“借物喻人”的手法,使得人们通过赋予植物品德以抒发创作者自身的心境。
自巫术时代起,植物就在人类历史中占据着神秘而重要的地位,它们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难以发觉自己正在和多么丰盛的生命共生着,以至于它们的故事我们还没有认真仔细的倾听过。或许家门前那棵陪伴你成长的大树,也有着不亚于人的喜悲。
△北宋·文同《墨竹图》《实验室女孩》的作者霍普·洁伦本职是一位三获富布莱特奖的成功科学家,而如果你恰好读过这本书,想必也不会否认,霍普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
当科学的精准与优美的文笔相遇,《实验室女孩》让你惊讶于植物记得自己的童年,为一棵树可以同时长在两处地方而好奇,感叹植物的萌发竟然是如此智慧而充满勇气的抉择。
植物不再是无言的伙伴,它们说着初生的太阳,说着黑夜中的风雨,说着远方大陆上的传说……植物这般说着,而你也懂得了植物的语言。
同时,“科学”不仅意味着对知识的求索,更包含“求索之人”的故事,他们也同植物一样,要赌上成败扎根发芽,创造新点子,结下果实,在科研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
△霍普·洁伦在雪地里的树看来,冬天是一场旅行。植物与我们不同,它们没法在空间中穿越,但是它们能进行时间旅行,挨过一桩桩大事小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冬天就是一场特别漫长的旅行。女科学家或许是受到刻板印象影响最为严重的身份之一:小时候她们是学习无忧“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她们则摇身一变成为了饱受催婚折磨的反面教材,“科学家”还令她们背上“为人古怪”的标签。
性别歧视如此广泛的存在于社会文化语境中,以至于在强调合理与规范的科研领域中,女性都不得不遭受来自“同事”的质疑与压力。2019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数据显示,女性占全世界科研人员的比例不到30%,《实验室女孩》便是来自这30%的声音。
△霍普·洁伦经历了幼年时期的性别认知困难,再到因怀孕而被禁止进入实验室,科学既给了霍普掌握“天启”的喜悦,也带给她无例可循的孤独。
面对着日积月累的怀疑与重压,霍普以坦然而自信的姿态告诉我们:没有人比自己更懂得自己,我们因无法被旁人定义而独特、而自由。
我的实验室总是对我敞开大门。它既是救济院也是庇护所,容我从职场归来检视伤口、重整旗鼓。同时它确实像一座教堂,我生于斯长于斯,因此,我永不会弃它不顾。实验室是霍普的梦幻岛,在这间植物机器共生的房间里,她像是永远不会长大的彼得潘,而科学就是她永葆青春的魔法。
在实验中还有她最好的玩伴——比尔,比尔与霍普那些或惊险或幽默或温馨的桥段不仅为阅读《实验室女孩》制造了绝佳的刺激感和新鲜感,还极具说服力的回答了那个令人不厌其烦的问题——男女之间有没有纯粹的友谊?
实验室之女亦是实验室之母,从第一间实验室——它阴暗狭小,甚至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霍普只能通过“捡破烂”来填充她的第一个“家”,到如今坐落在檀香山温暖宜人的第三间实验室,霍普孜孜不倦的耕耘培育,像每一个不求回报的母亲那样,关心它们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给予它们所需。
而在面对“真正”的孩子时,好强的霍普却是经历了一番心理挣扎后才悟得爱之道——植物与人相似,却又那样不同——只有把自己从对“母亲”的期待中解放出来,自己才能实现这种期待。
孩子与植物,都是霍普眼中的奇迹,或许也都是霍普心中不可避免的宿命。
△霍普与比尔《实验室女孩》编辑推荐:人生回忆录+友谊纪念册+科研手记簿——地球生物学家霍普·洁伦,用文学之笔记录下学术路上因性别而别,也不因性别而别的焦虑、挫败、有所失和有所得。她把“如何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秘籍刻录在启发她心智的叶片、土壤和种子之中,教会你习得“既会动手又能用心”地在科研领域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爱中——试错、收获,再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