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3-18 23: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精选

  《可怕的两岁》是一本由约翰·罗斯蒙德 (John Rosemond)著作,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00,页数:3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可怕的两岁》精选点评

  ●在益伴读的缩略内容育儿书籍就是要常读常新的

  ●2018|50 褒贬不一吧,主要跟亲密育儿有所冲突个人觉得针对2岁这个年龄段分析的很好,很多观点都适用,推荐孩子出生的头三年很关键,尤其2-3岁,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情感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同时情感上也特别脆弱,以自我为主导想要掌控一切。这时就需要父母坚定引导了,不纵容,树立父母的权威有的放矢的发展孩子能力培养延迟满足能力和耐挫力,及时教育保护他。同时书中针对如厕、吃饭及睡也有所介绍训练方法,值得一看。

  ●读完后觉得两岁也没那么可怕了,呵呵呵~

  ●最受用的三点:给予限制(limited),延迟满足(delay),我说了算(boss)

  ●讲真 这本书毫无科学背书无逻辑只是不停抨击母亲的观点 真的让我怀疑作者意图

  ●积累知识

  ●慢慢学习,和孩子一成长

  ●这两年育儿书看了不少,也有了自己想法,里面还是有一些比较受用的理论处理方式,但bug也不少。取其精华吧。。

  ●有点无聊

  ●虽然部分观点,不是太认同,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提出了很多理性的育儿观念,尤其是最后一章的那几句话。所以,育儿的过程我们都是生手,我们会犯错,会控制不住情绪,会有太多不足,孩子用遗包容我们的不足。我们也要学着包容孩子的不足,用智慧和耐陪伴他的成长。希望,我们都能找好界限,共同成长。宝贝妈妈爱你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一):父母的权威,给孩子自律的自由

  宝宝上进入22个月,一直在思考和纠结几个问题。、

  第一个,宝宝感觉越来越叛逆了。什么东西不屈不挠,一定要按照他的意思来,而我目前的处理方式都是顺着他来。有时候动画片,一连看上大半个小时,关了就哭。怎么也弄不好直到继续给他看。

  第二个,关于自己带孩子,还是让家里的老人来带孩子。我一直处于纠结的状态

  正好读到了这本书,对于我的这两点疑惑,都提供了帮助。关于孩子的叛逆,我意识到抓紧培养起父母的权威性了。关于带孩子,书中提到3岁前由爸爸妈妈自己带娃是最好的。但是现实生活中能否自己带还是要考虑很多因素的。

  书中也有几处观点我并不太认同。比如父母给予孩子的关注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种说法片面了。总体来说,本书对我帮助很大,值得推荐给家有2岁宝宝的父母。

  对本书的主题做了几点概括,我觉得是对我比较实际的几点。

  1、怎么管教孩子:

  父母唯一的教养目标:是培养孩子的性格。

  希望你的孩子在30岁时,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2、3岁之前是孩子往后人生设定先例的重要发展阶段。

  3、3岁之前,孩子由父母带是最好的,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信赖感,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培养自主行动仪式,创造力等等。

  4、0-2岁,服务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呵护和关

  2——13岁,权威期,让孩子知道这个家里你说了算。

  14——,指导期。

  5、具有前瞻性的管教分为三个步骤

  A、基于对自己的孩子以及所有的孩子的认识,遇见问题。

  、在问题再次出现之前,先制定处理问题的策略。

  C、把你具有前瞻性的策略告诉孩子。

  6、切忌给孩子提供太多的玩具;不要给孩子看电视;多给孩子读书。

  7、2-3岁,处于叛逆期,这个时候孩子的所有超乎你想像的叛逆行为都是他的生理特定行为,不要大惊小怪,要用方法去应对。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二):择其善者而从之

  本书作者约翰·罗斯蒙德(John Rosemond)本人,如本书封面所写“亲子家教类畅销作家”,也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执照的家庭心理医生,写过几十年专栏和十五本书,但是他的理论其实是有相当大争议的。

  最被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诟病的是他关于如厕训练和肉体惩罚(具体来说就是打屁股)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也与美国心理协会发布的指导原则相悖。他关于注意力缺失症并不存在的言论也不够严谨客观。但是这里我推荐一下《可怕的两岁》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大家不妨随手拿来翻翻,在技术操作层面上还比较可行。

  作者将养育分为三季,第一季是服务季,从孩子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个时期家人要全心全意的照顾孩子,将他们置于注意力的中心。第二季是养育季,父母开始卸下仆人重担,担负起了权威角色。第三季是指导季。他指出来,母亲要在第二季逐步卸下身上重担,开始将自己在第一季中代为履行的职责分配给孩子,孩子的独立性是打开幸福生活的大门;一种关系中没有界限,一方将会随心所欲的剥削另一方,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如果养育只停留在第一季,孩子会认为母亲应围着他转,全世界也要围着他转;在第二季中,父亲的作用逐步加大,母亲从孩子的主要照顾人变为了“兼职母亲”,夫妻关系重归了第一位。

  在第三章,作者介绍了“有新意的管教”,帮助母亲们走出新的育儿陷阱。这章算是全书精华了。

  这里我做了一个思维导图来结束今日荐书▼(可点开看大图)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三):《可怕的两岁》书摘

  这本书提供了两岁这一年的孩子可能会涉及到的所有的问题,比如如厕训练,睡眠问题,攻击性,入托,父母如果知道孩子在两岁时面对着什么,也知道其他人如何解决两岁这一年出现的状况百出的问题,也许在情绪上会缓解很多。

  书摘:

  1、一种关系如果没有界限,一方就会随心所欲地剥削另一方,并将其视作理所当然,简而言之就是不尊重他人。

  2、能用五个字讲明白的事情就别用五十个字,和两岁的孩子说话,如果一句话用五个字都和他说不明白,那多说也是无用,语言简洁还有一层意思是父母不要自我解释,两岁的孩子能明白简单的指令,但你的解释他听不懂。

  3、要管理孩子而不是惩罚孩子,不过恰当的管理有时会包括惩罚的成分。要有前瞻性,不要等出了问题才去解决。

  4、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时,表现得让孩子以为这样做完全只是为了自己的父母好,而且这是父母迫不及待想要达成的目的,那么他在学习时就会表现的不情愿不配合。

  5、父母说话时应该:

  a、言简意赅,避免苦苦相劝。

  、尽量使用具体的而非抽象的语句

  c、指令明确

  6、父母睡在一起并且和孩子分床睡,能够加深孩子对于婚姻的理解,懂得夫妻不仅是家庭中可以独立存在的一个整体,同时夫妻关系还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和父母一起睡的孩子可能无法理解这层内涵,以至于误以为婚姻是三个人的关系。一旦孩子了解到夫妻关系是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存在,他们就会放弃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变得独立,能坚定地走向自我解放之路。只有父母从一开始就塑造婚姻关系的独立性,孩子才能够变得独立自主。一起睡看起来是体贴入微的关怀。实际上会增加孩子的依赖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孩子在情感上的成长。

  7、两岁的孩子尚未开化,他们还没有学会什么叫适当的社交行为。他们情绪崩溃时就会凭着一时冲动行事。如果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仆倒在地然后大哭大闹,那么他们就会扑倒在地,然后哭闹。如果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会打人,那么他们就会打人。

  8、对外出工作的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让孩子感受到婚姻关系的牢固。我并不是说花时间和孩子好好相处不重要,我的意思是花时间和另一半好好相处更加重要。在孩子这个年纪的时候,您应该尽量转变以孩子为家庭的注意力中心的模式,从而让父母成为孩子关注的焦点。

  9、两岁的孩子无法建立错误的行为及其后果之间的联系。因此,即使是考虑最为周详的惩罚也可能没什么长期效果。那些总是想让两岁的孩子坐在椅子上的人应该知道,任何强制的措施都可能会造成比问题本身更严重的问题。

  10、孩子的适应性其实是极强的,一般情况下,会比自己的父母强很多。由此可见,一旦父母犯错,孩子通常能很快恢复过来,但父母因此产生的焦虑和负罪感则难以消失。

  你是否注意到孩子是一个多么健忘的群体呢?他们似乎明白,父母也是普通人,做错事情在所难免,出现问题也是因为把孩子看得太重了,而且一旦出现问题,父母又很难自我原谅。因此有些时候,当你正在为育儿中出现的问题感到羞愧难当时,你的孩子会爬上你的膝头,以为在你的怀中,寻求一个拥抱,就好像在说“好啦好啦,我一切都很好呀,你不要那么在意啦,好不好?”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四):要让孩子理解角色的转变

  两岁的孩子往往还在家中享有从出生时便延续下来的特权,两岁的孩子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无论多么出格的事情,在这个年龄都属于正常现象。这本书的核心便是如何改变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特权意识。

  要让孩子理解角色的转变

  父母要逐渐从孩子的仆人过渡到权威人士的角色,从“服务季”进入到“权威季”。父母要果断,善于管理,并有坚定的目标,不必在意孩子是否赞同自己的决定,因为孩子并不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孩子喜欢让受他控制的人来执行他的命令,要改变仆人的角色。要学会对孩子说不,面对反抗时,要能够保持自己的立场。与孩子谈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他的赞成或者保证他会合作,而是要告诉他,角色转变了,一切不同了。要把他当做家里的普通一员,而不是需要额外温和对待的孩子。要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和挫折耐受能力。

  应该要求孩子能够在大部分的时间自娱自乐,孩子遇到问题要引导其自行解决,无法处理时,父母再予以帮助。不要让孩子认为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关注是价值的体现,而是要能长时间的自我关注。

  如何陪孩子玩?

  在这一阶段,孩子开始通过反复尝试与犯错来获得根据因果关系进行思考的能力,所以,在限制孩子行为的时候,注意不要抑制他探索的本能,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激励性的环境和各种有趣的体验,这两者会促进孩子行为能力的发展。

  玩具要买那种可以自己拆开并且能组装的那种,要从耐用性、灵活多变性和发展适应性三个角度来衡量玩具,积木是很好的玩具。启发创造力的玩具还包括其他常见小物件,比如空盒子、木勺、壶、平底锅、空燕麦罐子、空线轴、木头边角料、绳子和父母的旧衣服。玩具过多的时候,可以放到玩具出借柜中,想从柜子里拿出一件新玩具,就要放回去一件。

  可以给孩子开始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为长大成人做准备。多给孩子读书听,读书更能丰富他的情感,发展想象力和智力,给孩子读书的时候,要控制好自己的声调,把故事讲的栩栩如生,每个角色以不同的声音呈现。讲到某句话的时候,可以在最后听一下,让孩子补充完整,采取互动式阅读。不必须用正确的术语描述这个世界,只要描述能让孩子产生联想,能让孩子理解就可以。

  如何与孩子沟通

  对孩子下达指令一定要语言具体,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给太多的注意事项的结果,就是任何一件事都不配合 ,能用5个字讲清楚的事情就不要用50个字。要提前设想好可能的情况,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避免措手不及。无论什么规则,孩子总会想亲身试验一下规则是否存在,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坚守规则,言出必行,这也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自律和自我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讨价还价。“我不是要求你同意我的观点,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会赞同这个观点。就像我以前告诉你的那样,不同意可以,但不听话不行。”

  如果父母以非人工的方式提示孩子做或不做什么事,比如自动报时器的方式,孩子的反抗的可能性可能会有所下降。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且谨慎的借助医生的权威,能够避免孩子挑战父母的权威。

  给孩子规定好上床的时间,时间一到,就让孩子躺在自己的床上。孩子睡得越晚,情绪就越容易激动,过了规定好的时间,孩子反而更难入睡了。“上床睡觉前30分钟开始帮孩子进行例行睡前准备,比如让孩子洗澡、吃点儿小点心,给孩子读一段睡前故事。睡觉时间一到,就让孩子躺下,给她盖好被子说声晚安,即使孩子哭泣哀号,也要毫不迟疑地离开房间。如果您的孩子一直哭闹,那么您就需要每隔5分钟走进孩子的房间重新给她盖好被子。”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五):专家、经验和基因:到底哪个对育儿更重要

  自己在读《可怕的两岁》之前,一度认为,现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育儿研究不断推进,当代人肯定比老一辈人更容易教育好孩子。

  从看这本书第一眼,就感觉上面的结论只能说是假设。能够证明我们比老一辈更能教好孩子的证据并不多。

  但是,《可怕的两岁》却提出了美国的证据,女性大规模进入职场前后对比,小孩抑郁症的发病率在提高。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母亲三岁之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太少,孩子容易对周围不信任,感觉不安全。而在日托机构,不能达到一对一的照顾,会影响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甚至交往能力。

  当然,小孩抑郁症的发病率影响因素很多,作者并没有具体指出数据的来源,无法判断证据的可信性。

  但是,美国儿科学会的育儿指南,确实提到了父母陪伴的重要性。另外,我的博士同学教育的孩子很优秀,基本不上辅导班,上了少量兴趣班,主要是父母陪伴,引导孩子阅读。这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很好,写作很好,多次获奖。

  罗斯蒙德在提出这些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开始质疑专家毫无证据的建议,因为这些专家破坏了育儿顺其自然的过程。

  其一,大部分人认为父母应该和孩子一个床睡觉,认为这有助于亲子关系。但是罗斯蒙德认为这会使孩子分不清家庭内部的关系。家庭内部第一位的应该是夫妻关系,第二位的才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因此,罗斯蒙德建议两岁要分床睡,当然要选择对孩子安全的床。这样可以使孩子认识到父母的床不是随便睡的,认识到父母关系最高。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其二,如厕训练,罗斯蒙德建议一岁半就可以开始。主要是让小孩观摩父母如何坐式如厕,然后模仿学习。一些专家建议如厕失败,就要返回使用纸尿裤、拉拉裤。罗斯蒙德建议把这些拿开。

  根据罗斯蒙德的经验,一岁半到两岁开始如厕训练需要四周可以学会,三岁之后学习需要四个月。

  我问我母亲,我们小时候有没有学习上厕所。我母亲说,没有学就会了。因为在农村,可以随地撒尿、拉屎。随着城镇化,这种自然育儿环境已经没有了。

  其三,多个孩子关系的处理。比如老大会欺负婴儿时代的小孩,甚至有可能杀死小孩。有的书上说,这是老大的领地意识,争夺资源。罗斯蒙德认为,这要看老大的年龄。

  如果老大处于2岁左右学步期,他根本不知道小婴儿和他一样是人,而会认为小婴儿是玩具,就会戳戳、抓抓,看反应,这是在探索世界。

  如果老大6岁以上,可能就是和小婴儿争夺父母的爱。罗斯蒙德建议,要让老大参与照顾小婴儿,比如拿纸尿裤,这样可以缓和矛盾。

  老一辈父母的方法是老大管老二,老二管老三,关系就比较和谐。

  那么,到底是自然经验法则育儿好?还是专家育儿好?很难说,关键看看谁更好地使孩子认识到自我,更好的认识到权力的界限在哪里。

  其一,对孩子控制太厉害,过度展示权力。对于自我感受差的孩子,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创造力下降,依附别人。对于自我感受强的孩子,则会与父母对着干,争夺控制权。 其二,对孩子放纵,则会制造出一个怪物。因为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孩子也一样。

  罗斯蒙德认为管教孩子命令要直接、信息量单一。比如孩子打自己时,如果说“不要打我爸爸”,这包含两个信息“不要”、“打爸爸”,孩子的大脑只会处理“打爸爸”,就会一直打。这不怨孩子,怪父母的指令不明确,不适合小孩理解。

  这些专家意见看多了,会分不清楚哪个有用?不知道该信谁?可是,如果只听一个专家,就很容易进行错误的育儿。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还需要内心强大,不要焦虑,防止被收智商税、焦虑税。

  其实,没必要焦虑。我们的父母从来没有育儿专家指导,我们一样走到了现在呀!您肯定会说,现在不一样了。

  确实环境已经变了,育儿方式也要变化。但是,父母自然环境下育儿的经验仍然非常重要,要远远强过没有任何证据、怀抱利益诉求的专家忽悠。

  《可怕的两岁》总体不错,忽略了变数最小的因素基因。基因的强大能不能打破专家、父母的经验对育儿的影响?

  进化了几万年的人类,基因还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顺其自然是基因的追求,过多干预孩子成长贻害无穷。干预的目的是回归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下孩子是父母,尤其母亲陪伴长大的。

  总之,育儿是权力关系在人一生的第一次展示,学会影响人的一生。一切人际关系问题都是育儿问题,也就是教养问题。

  最后,专家、经验、基因哪个对育儿最重要?基因变化最慢,经验变化其次,专家最善变。您感觉哪个重要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可怕的两岁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