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诞生》是一本由[美]戴维·伍顿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2018-4-23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信读书,上下班路上,批作业的时候当背景音。有些材料和观点很有趣,某些段落不知不觉就被吸引认真听。但是因为常常在干别的事,整体感受有点支离破碎,有空看一遍文字版。
●20190120 微信读书听完了。 不过这种书还真不如小说听得更容易记住。里面的名字事件都是熟悉的,这本书就是把他们联系起来。同时科学的诞生也离不开哲学。书里提到不少哲学家的名字。另外科学的发展也是个试错的过程,不断的失败才推动新的学说研究的发展。嗯就这样吧……
●不一样的科学史,语言学、后现代的历史研究方法,思想性很强,挺有趣的。不是轻松的读物
●意外的好看,英国人暗搓搓的各种嘲讽,加上 15 世纪到 18 世纪的整体科学史都在里面了,并且用科学史狠狠地回击了科学哲学对于科学实在论的攻击。(非常建议所有民哲、民科,以及希望那些动不动就说科学的假设和哲学、神学假设并没有高下之分的人都来读一下。)
●居然能将库恩的“范式”(paradigm)译成“范例”,SSK的强纲领译成“强方案”,不遵守学术上已有的成熟翻译,而且译的还那么差,难以想象译者的专业性。
●极为渊博,旁征博引,在全面的同时又不乏新意。作者提出的新科学的要素都是我之前想都没想过的,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 language matters,如在考察科学发现之前先考察“科学发现”的概念(及语言)本身是怎么形成的(多语言词源学比较的部分也极对我胃口)。书太旁征博引以至于一时消化不了,读过各种科学史经典著作后再来重读或许更有收获。翻译&编辑扣一星,配不上原书学术价值。
●作者渊博得有些过分啊
●从哲学角度来辨析现代科学的诞生过程,有点绕。工具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工具,包括印刷机、望远镜这类可以动手操作的物理工具,还包括数学、理论、图表、新语言这些辅助思考、利于表达的知识工具。不管用什么工具和方法,科学总是试图让人把世界看得更清晰。
●并不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书,而是讲关于科学得以发展背后所发生的曲折坎坷。不是可读性特别强的那种好看的书,但总体的收获是再次确认了一个想法:科学这件事总是只有少数人可以理解,所以每次有什么重大科学突破,我们做普通民众的,不要瞎掺和瞎议论瞎骂科学家,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人士去讨论和钻研吧!不然,我们只会成为举起火把烧死科学家的人群中的一员。
《科学的诞生》读后感(一):粗读《科学的诞生》
翻译很好,但本书对阅读过的科学革命史为零的读者们,十分不友好,作者行文风格,喜欢旁征博引,很是吃力(上一个这样的作者,是雅克 巴尔赞 不过那本翻译很好,目录,文笔很朴实有趣)。此外,作者引用 了 罗兰 巴特 博尔赫斯 波普尔 托马斯 库恩 尤其是,维特根因斯坦,分析哲学祖师爷(可见,思考深度 广度 高不可攀 尤其是,从语言学重解科学术语,这个 个人以为新颖,然而过多术语产生的解释,对于偏爱讲故事的历史迷而言,更像是一连串的败笔 )最重要的是,作者并不完全是叙述科学革命的种种故事,相反,恰恰在叙事中,穿插许多专业性的思考想法,于是会读的非常懵逼。正因为,书的广度,内容从 天文,数学,印刷,哲学,文学(作者很喜欢 斯威夫特的象征性著作《格列佛游记》 这倒是一个新的角度,重读格列佛)甚至还有 透视艺术 和哥伦布的发现 几乎无所不包(然而,依旧是引用过多,叙述过少,也许是英国科学史的史学传统)。(P.S 插图很好 装帧何一般,封面字体很模糊)
这些只是粗略的阅读,实话实说,这本书,如果肯花时间,下功夫,会有极大的收获,不过,代价就是需要读者慢慢适应作者的行文风格。鄙人更希望有 卡尔维诺或艾柯式的科学革命式的历史书,文思皆好,也许这只是痴人说梦吧,在学术的日益专业化明前,这样的书,只会越来越少不?
《科学的诞生》读后感(二):人类重要历史阶段的超级文献回顾
本书文风明显出自科班教授,典型的超级文献回顾。猜测应该是不同主题的研究论文,拼出了本书的内容。在我这样的业余票友看来,其中涉及的文献浩如烟海,有时关于一个词的发源就够研究很久。
以科学和民生改进为标准,17-19世纪的历史对人类至关重要,发源、爆发于西欧,最终从20世纪伊始至今兴盛于美国。作为文明古国的华夏子民,应该怀揣着兼容并包的谦虚心态,了解、思索这段历史,过去与我们无关,未来几百年我们能否有机会全面引领?
附作者与2019年12月20日的背景:
David Wootton is Anniversary Professor of History. He works on the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Italy, and France, 1500-1800. He is currently writing a book on Voltaire. His most recent book isPower, Pleasure, and Profit publish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 has given the Carlyle and Besterman Lectures at Oxford, the Raleigh Lecture at the British Academy and the Benedict Lectures at Boston.
He was educated at Oxford and Cambridge, and has held positions in history and politics at four British and four Canadian universities, and visiting postions in the US, before coming to York.
《科学的诞生》读后感(三):科学的诞生
科学是迷人的,只是心向往之却不甚了了,所以对于喜爱阅读的人来说,与科学相关的书籍同样是迷人的。来自中信“见识”系列丛书的《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一书就这样以不错的装帧及题材吸引了我,至于它一开始带给我其究竟是科学领域相关书籍还是历史相关书籍这一迷思,也只有真正阅读后才会有答案吧。
《科学的诞生》从引言到结语共17章组成,基本上是以时间线来串联,在作者划定出核心时期1572-1704之后,前几章即此范围之前的内容,而后几章为此之后,尾部则是围绕主题展开的相关结论。在阅读之前将本书大体结构先在脑袋里留个印象,习惯了立骨架再添血肉的阅读方式。
作者在开篇引言的部分为本书陈述了一个总体概念并预先让读者大概了解自己将会阅读到的内容。既然是要讲述科学革命的历史,那自然先要将“科学革命”本身做一个解析。当作者在引言第二章里词源注解时,我有那么一瞬间意识到阅读此书可能会有的困难,同时也有那么一点期待以自己目前的水平将会吃掉多少内容,尤其是当科学混合了历史。
本书正文第一部“天空与地球”可能是我最易读的部分,它讲述了三次知识革命,那些相熟的历史事件成为科学革命史上的重要节点,比如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只是那时他还未意识到那是另一块大陆。使仅需阐述前人观点即可的认识受到挑战,科学亦在求真证伪中迈开了步子。
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条理清晰且知识点密集,虽然这让我阅读进程很缓慢,却也让阅读充满吸引力并有所收获。每次走入古典世界,似乎总能遇见那些伟大的“熟人”,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在作者的笔下纷纷露出另一个视角来观看他们在科学史上留下的足迹,也刷新我以往对于他们的相关印象。
前几日读《沙乡年鉴》时看到这样一句“科学向世界输送道德,同时也输送物质。”当时琢磨半天,总觉得应该颠倒一下,如今阅读第四章“行星地球”时竟突然想到了它。还有托勒密《地理学》中的世界地图,比较了一下与今日地图的差别,我喜欢这本书里的插图,有对遥远太空的好奇与探索,也有P240页对一只跳蚤描画的细致与精确。
《科学的诞生》为分上、下两册,下册对我来说可读的部分只有半本,内附了十几页的彩图,还有“一些长注释”,尤其是对宗教的注解,其真是无处不在。整部作品粗读下来最大的感受与之前的预估还是相符的,想要全部吸收于我是有难度的,它需要一定知识量为基础,但是即便如此,它也不妨碍我获取自己着重感兴趣的部分,我期待有一段长的时间来更好的细读它。
疯猴勿杀20180726
J�?g�
《科学的诞生》读后感(四):慧眼新境——评伍顿《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
拙文发表于2018年8月24日《科技日报》。
科学革命,是科学史领域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美国科学史家阿诺德·萨克雷(Arnold Thackray)曾提到10个科学史研究的中心领域,科学革命便是其一。这方面早年西方学者的经典著作,比如有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哥白尼革命》,I.B.科恩(Ierome Bernard Cohen)的《科学中的革命》、《牛顿革命》等。近些年国内也出现了可圈可点的相关论著,比如吴以义的《科学革命的历史分析:库恩与他的理论》、《从哥白尼到牛顿:日心学说的确立》,尽管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国外完成的。科学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相互竞争、博弈的舞台,同时展现了诸如伽利略、牛顿这些科学巨匠的智识风采。此外,围绕科学理论的盛衰演化,产生了旨趣迥异的科学编史观(理论)。克罗齐(Benedetto Croce)不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吗,戴维·伍顿(David Wootton)的《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就是一部立足当代、回望过去,重新认识科学革命的新著。
需要指出的是,伍顿这本书不是一般的通俗作品,也不是某种学术著作的简编本,而是厚实、严肃的学术著作。16开本的中译本,仅注释和参考书目就达130多页。拙文不准备就全书做综述或点评,仅就笔者感觉颇有新意的两点做些阐发。
首先,科学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或者说工业革命的科学起源问题,学界争议不断。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对工业革命没什么贡献,因为在1870年代之前,科学与技术还是相互独立的。老一代的科学史(含技术史)家均持此观点。另一种观点正好相反,认为科学在工业革命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伍顿持后一种看法,尽管他坦承这是新近的经济史学家(工业革命史家)率先提出的(允许我插一句,威廉·罗森的《蒸汽机、产业革命和创新的故事》极好地佐证了这一观点),但在论证上,伍顿又不同于他们。
伍顿好似手持一单反相机,不断变换长焦和短焦镜头,远观近窥,审视历史情境、剖析事实案例。法国的帕平(Denis Papin,通常译作巴本)和英国的纽可门是瓦特的先驱,这没什么争议。但帕平在蒸汽机方面的研究直接受益于惠更斯和波义尔,因为帕平曾担任他们的助手;而纽可门研制蒸汽机极可能参考了帕平的《新骨头蒸煮器续编》——这恐怕还是伍顿的新见。总之,在他看来,就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而言,要远比历史学家愿意承认的多,结论是:科学先行,工业革命接踵而至。
其次,伍顿毫不留情地批驳了相对主义(相对主义有很多版本,但总体上反对科学的普适标准、普遍定律,否定真理与谬误的差异)。当然,并不是说伍顿倾向于实在论,而是他对两者都打了板子,只是由于相对主义这些年误导太甚,他对此开足了火力。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大概是科学史中相对主义的始作俑者,它描述了科学理论通过科学革命不断更替的现象,却否认进程中迈向真理的指向。后来在国内外颇走红的建构主义(否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便是相对主义的延续或升级版,夏平(Steven Shapin)、谢弗(Simon Schaffer)的合著《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耳与实验生活》以及谢弗的论文《玻璃制品:牛顿的棱镜和实验的运用》便是如此。以后者为例,谢弗不断强调的是科学知识(牛顿的棱镜实验)不是靠证据取胜,而是通过权力和说服。尽管这种观点遭到了科学史界诸如艾伦·夏皮罗(Alan Shapiro)的反击,但谢弗的“影响力”从未衰减。联想到国内相对主义的拥趸们何尝不是如此。科学文化或科学事业,既然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自然有社会、文化建构的成分,但科学较之于其他文化现象,最核心的法则在于科学共同体,而不是孤立的一人或几个人,通过可重复实验验证来确保证据充分的理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听任于建构论者,无异于伍顿所言的:哲学家克里莫尼尼(Cesare Cremonini)拒绝通过伽利略的望远镜进行观测(否认新事实),他们无视任何不符合他们的理论的东西,即使证据证明他们错了,他们仍可以坚持他们的信念。
此外,伍顿就一些与近代科学革命相关的词汇在词源学上做了细致分析,显示了作者在这方面的深厚素养,这对读者加深理解科学革命的演化进程有所助益。
最后谈一点中译本的不足,译者不谙一些学界已达成共识的译法,有时会使读者一头雾水。比如古希腊的四元素说,通常译作水、火、土、气,译者却把土(earth)译作“地”;爱丁堡学派的strong program通常译作“强纲领”,译者另译作“强方案”;Steven shapin通常译作夏平,很少译作书中的“沙宾”等。
《科学的诞生》读后感(五):逆天而行还是天人合一
在《从黎明到衰落》一书中,雅克·巴尔赞用四个革命定义了西方近500年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社会革命,巴尔赞是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层面进行总结的,在拜读《从黎明到衰落》的过程中,人们不难发现有另一条暗线贯穿这段历史,那就是科学的发展。
而科学发展的历史作为主线的作品,可以看戴维·伍顿教授的这部《科学的诞生》,伍顿教授在这本书里详细的介绍了科学发展的历程。科学,包罗万象,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伍顿教授并非所有细枝末节都面面俱到,但很多方面的一些关键节点都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分析,一些对科学发展较为重要的方面不惜笔墨,务求讲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从书中可以看出,科学能够发展起来,还是经过了很多的磨难的,尤其一批志士敢于追寻真相,敢于大胆发声,在当时来看,这是在挑战至高无上的教权,即便他们的理论、思想并非都很严谨,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他们至少迈出了第一步,毅然追求心中的真理,很多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是生命。
对地球知识在内的地理学和天文学知识的不断探索,一步步地颠覆着民众的认知,无疑这是对神权体系的巨大冲击,是对神学理论的最直接挑战,教会力量从一开始就对这些“异端邪说”采取雷霆手段,不利于他们的知识,都必须扼杀掉,那些先驱们,也被他们亲自送回到“上帝”身边。但这些高压手段并不能完全抹杀真理,随着科学的发展,真相总会被披露世间,人们总会认清现实,真正的理论知识会被世人所接受,教会在拼命地反对,不遗余力地宣传造势、引诱蒙骗之后,只能选择反过头来修正神学的理论体系,以适应最新的科学发展水平。当然话说回来,对神学理论的解读不过是由教会来做的,而他们是受限于当时的社会科学水平和他们自己的见识的,他们的解读未必就是神学的真正含义,也许那些不过都是那种水平下的曲解,也许上帝并不是这个意思呢!
当然,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走在前面的人也不光是被当做异端分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新的知识也有的被归为了魔法或者巫术,魔法的还好些,被当成巫术的,“施术者”下场也都不会太好。
在地理学、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门学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就是数学,发源于古希腊思想家们的智慧结晶。其实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正是几何知识的应用,才让天文学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依托于几何原理制造的各种观测工具,更加精确的观测结果,让天文学知识逐渐完善,往正确的轨道上发展。当然数学的应用不仅仅对于天文学至关重要,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对各种学科知识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语言的发展和运用。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能够产生语言是人类能够在进化史上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能够产生语言并发展、传播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在科学的发展史上,语言的运用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只要对理论的准确阐述和传播才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而在这个进程中,印刷术的完善和印刷机的方面显然是促进科学知识更快速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里又涉及到人类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人类能够在进化中脱颖而出,群体智慧和对同类后代的无私教育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发展也依托于这两天,科学知识的发展不是某些人自己突发奇想出来的,知识的完善必然是经过多少人不断地积累和改进才最终形成的。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对后代的无私传承也保证了科学知识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具,尤其是越来越复杂的机械甚至机器被制造出来,用来更好地研究科学知识,上面提到的天文学的观测工具就是这一类。这些工具极大地促进了物理学、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而必须要说的一点是,这些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几何学的应用和透视画法的推广,这两点还同时促进了绘画、制图、建筑等领域的发展。工具、机械的应用和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逐渐衍生出了实验这种研究科学的有力工具,只有发展到实验发展阶段,科学才算是真正发展起来了。
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的深入,发现了许多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人们应当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在科学发展初期,可能从教会的角度去考虑,那些敢于发出不同声音的人是在逆天而为,而发展到后来,人们应当尽量使自己的发展契合与自然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种追求天人合一的感觉。科学的发展无止境,也许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理论知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证实是错误的或者存在瑕疵的,这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被证实过了,我们应当带着怀疑的审慎态度来对待科学知识,不盲从,辩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