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龙猫的肚子为什么软绵绵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3-15 23:16: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龙猫的肚子为什么软绵绵读后感1000字

  《龙猫肚子为什么软绵绵》是一本由[日]川上量生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8-3,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龙猫的肚子为什么软绵绵》精选点评

  ●一个理科表达自己动画电影看法,挺好的

  ●太水了... 适合对这行或者对内容创作一根毛都不懂的翻翻

  ●一本小书,没有什么八卦。是作者(IT男)认知视野下的动画制作吉卜力所做的并不是夸张地去表现事物,而是绘制出使人脑觉得更自然的事物,所以让观众视觉上感到非常舒服。基于这种观点,作者认为“为什么《龙猫》能火呢?…真正的原因明明是龙猫的肚子看起来软绵绵的,一摸就会陷进去,特别舒服。”天才就是便宜模拟器。所谓创作者,即是将脑内印象再现出来的人。所以前言铃木先生表示宫崎骏大师认为自己不过是个小工厂工头,才不是什么艺术家。高畑先生“原始古典矫饰主义→巴洛克”的艺术循环观点很有意思

  ●创作者就是表达者。要记住这句话。

  ●宫崎骏的厉害之处在于能够把人类生理受用内容再现出来,通过影像呼唤人类的本能

  ●想明白内容是怎么回事,看这一本就够了。

  ●1内容提供模拟 2创作者提供的是主观信息

  ●宫崎骏告诉作者:“来这里做什么?这里什么都没有噢。”哈哈,他老人家谦虚了,吉卜力是造地方……宫崎骏还说:“就算像干抹布一样,一滴才能也拧不出来了,我还是要持续创作。”所以,不存在退休这回事了……

  ●信息量极大,又充满了日本式观察循序渐进讲述,值得好好理解

  ●这本书更多是关于动画内容创作的宏观抽象概念性的介绍,只能起到大概了解作用,有点流于表面了。

  《龙猫的肚子为什么软绵绵》读后感(一):成人世界纯粹思维

  这本书讨论的内容是有趣的,记录方式理性的。为什么龙猫这个形象收获喜爱?铃木敏夫给了一个简单至极却颇得我答案:因为龙猫的肚子软绵绵,看上去摸着舒服啊!制作动画的这帮成人往往有着我们想象不到的童真,他们看待问题角度是更加纯粹的。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大家对动画有着成人式的偏见,把动画定义孩子的特供电影。真正优秀的动画同样可以触动到成人世界的柔软,吉卜力工作室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些天才们用着他们的独特视角解读世界并投射到动画作品中,他们或许在创作中各有偏重,但都不甘套路,勇于打破常规追求简单的极致。这本书在阐述上显得非常的理性,但我却格外喜欢严肃不经意间透露的名家轶事,这给了我一种在书中寻找宝藏闪光点的趣味性,倒也增加了可读性。

  《龙猫的肚子为什么软绵绵》读后感(二):读完感想

  内容的本质,是对抽取现实世界的特征并将其简化的脑内印象的再现。

  重点,将现实中重要的、能唤起人情绪的、鲜明的地方抽取出来,加工为主观息。

  什么是作品的信息量大?

  作品包含了大量的主观信息量。省略掉了不必要的客观信息。

  主观信息量>客观信息量

  什么是创作?

  所谓创作,是创作者对自己脑内印象的一个表达。

  创作的难点在于哪?

  ①如何提炼自己的主观印象?

  解法,1.更敏锐,对生活中的事情更多观察和思考。2. 多思考,多提炼提纯自己的主观印象。

  ②如何将自己脑海中的主观印象进行表达。

  解法,1.多练习,多尝试表达。2. 多学习,总结别人的表达方式。 3. 跨界思考,将别的艺术种类的思考方式挪用过来。

  ③如何表达自己脑海中没有过的主观印象

  解法或许是1. 摄入新的信息,获得二手主观印象。2. 将主观印象进行抽象,抽象到更高的一层,在这一层面上用自己原有的主观印象进行类比。

  艺术的四个时期

  1. 原始时期

  在这一时期,表现内容是最重要的。比如,最开始写谋杀案。或者进一步说,最开始写密室谋杀案。

  2. 经典时期

  这一时期,经过大量创作者的前赴后继,形成了一套创作的法则,使得这一类型的创作拥有了标准,并且产生了经典。类似于,密室杀人案的整个流程,所必须注意的点。

  3. 矫饰时期

  这一时期,经典已经臻至完美,无法再进行任何颠覆,于是变为将经典中的一些细节拿过来,无限加工。

  类似于,密室的构成,是多么的密不透风,等等。但整体还是在遵循经典的框架。

  4. 巴洛克时期

  经典被消解,无限的繁复,每一个地方都被精雕细琢,过度繁盛的细节将原本经典的框架消解了。

  内容来源于对现实的模仿,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套路。

  在套路刚刚被建立出来的时候,其实是第一批创作者对脑内信息的准确抽象,这种抽象,点破了观众脑中朦胧有感觉,但是无法表述的东西。与他们情绪做了深度共鸣和沟通。(所有套路的转折点,都是观众觉得最精彩、最重要的、做具有因果性的点)。但随着套路逐渐沦为滥觞,观众已经无法再从中将朦胧的东西变为清晰的东西,他们无法再从艺术中学到任何东西,艺术的功能性不复存在。

  《龙猫的肚子为什么软绵绵》读后感(三):这本书让我知道的二十二件事

  太好奇了为什么吉卜力的动画都那么好看

  宫崎骏的动画为什么那么好看,因为龙猫的肚子软绵绵。

“为什么《龙猫》能火呢?很多人分析了各种各样深层的原因,什么昭和时期的风景还原啊,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渴望啊。但是,我觉得这些分析都错了。真正的原因明明是龙猫的肚子看起来软绵绵的,一摸就会陷进去,特别舒服。” 宫崎骏先生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够把人类的这种生理感觉用“内容”再现出来,通过影像呼唤人类的本能。吉卜力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食物看起来特别好吃。

  天才创意者的观察手记,内容与创作的再定义。

  这本书让我知道的二十二件事

  一、创作者就是表达者,在某些限制之下,表达了某些东西的人。(某些限制:与媒体相关的内容格式,而表达的东西就是内容)

  二、内容是对现实的模仿。内容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学习现实社会的教材。

  三、不同内容间的三要素:①媒体(内容的载体)不同;②对象(要表的的事物)不同;③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

  四、小朋友们为什么喜欢动画?

  ——因为信息量少比较好理解。

  五、小朋友不喜欢看真人电影也就是因为,信息量太大了。应该说是因为动画片创作出了更容易被人脑认知的信息,孩子们才会喜欢的。

  六、为什么吉卜力的动画看多少遍都不会厌?因为信息量大。

  七、动画的信息量是如何增大的?

  ——绘画的精细程度越高,线条的数量越多,信息量越大。

  八、信息量大的真人电影有很多,怎么就不如宫崎骏的动画好看呢?

  ——宫崎骏的作品为世界所承认,是由于他正确地掌握了更容易被人脑与视觉所认知的表现形式。简单说来,就是画的内容使人脑感到愉悦。容易被大脑认知的信息量比较大。

  九、信息量是越大越好吗?

  ——内容分为主观信息量和客观信息量。主观信息量与观众的喜好、以什么为中心观赏内容很大关联。但是客观信息量却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客观信息量越少越好。太多的信息量反而会导致理解困难。所以为了增加可以理解的主观信息量,就要岁信息进行整理,确认哪些是重要的信息。

  十、动画的主观信息量都有哪些?

  观众获取主观信息的时候,其中不仅包括了图像信息,还包括了动作、声音这些信息。

  十一、主客观信息量之间的区别?

  ——内容是通过少量的客观信息表现大量主观信息的作品。

  ● 客观信息量:现实>内容 ●主观信息量:现实<内容

  十二、肖像画画的是什么?

  ——肖像画与略画,并不是对现实中的人与动物的模仿,而是对人们脑海中的人与动物形象的模仿。 也就是说,认为肖像画和略画与现实相似的人,并没有把这些画与现实中的人或动物相比较,而是把它们与自己脑海中的人物、动物进行了比较。这就是说,人们认为肖像画或是略画画得像,是因为画中的人或物早已存在于脑海中,有了一定的印象。所以,当肖像画或略画的主题是不常见的人或物时,就算旁边有现实中的人、物或照片做对比,人们也不会觉得像。

  十三、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对脑内印象的模仿”

  十四、为什么动画里帅哥美女都长得像?总会画成一样的脸呢?

  ——这是因为人类所认为的帅哥美女都长着一张没有突出特征,整体比例均衡的脸。

  十五、创作者为什么艰辛?

  ——●再现脑内印象的技术性难度;

  ●找到脑内印象的难度;

  ●创作自己脑内没有的印象的难度。

  十六、怎样反套路?

  ——让人似懂非懂。(好似村上的小说就是这样)

  ●给套路下套。

  容易懂的文章不过是习以为常的套路的组合,读者一下子就能看懂,只会在脑中留下浅淡的印象。所以要让文章不时地有几处难懂的地方,制造出一些“变化”才行。

  ●让人摸不清套路。拍摄电影时连创作者也没想好结尾的拍摄方法。

  ●前所未见的表现方法。所有的大导演都奔向了表现手法。

  十七、宫崎骏是如何创作的?

  一般来说,导演是根据脚本来制作影像的,但是宫崎先生却根据影像来修改故事情节。 宫崎先生的故事情节,是为了把他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好看的场景、美妙的影像给串联起来。宫崎骏重视的表现手法而不是故事情节。

  十八、内容的优劣是如何评判的?

  —— ●创作者视角:向用户再现自己脑内的印象时,准确度有多少。

  ●媒体视角:是否能高效地用很少的客观信息量,传达庞大的主观信息量。

  ●用户视角:能够接收多少主观信息。

  十九、让观众对主人公移情的主观角度的“移情式电影”容易引起感动和哭泣,客观角度的“感受式电影”,带来的则是欢笑和柔情。

  二十、宫崎骏先生是如何保证旺盛的创造力的?

  ——宫崎骏导演虽然已经年过七十,却还能够不断创作大众作品,是因为他的生活非常质朴。 据说,他的生活和早年没有任何改变——每天早上上班工作,然后晚上下班回家。每天的饭菜就是夫人做的便当,周末在家附近的树林和河岸边散步,当志愿者捡垃圾。没有任何奢侈享受。

  二十一、日本动画和海外动画的区别:

  ——日本的动画片被称为“赛璐璐动画”,由原画师手工绘画制作。而在海外,像皮克斯这样完全用3D CG制作动画片,已经成了主流。

  二十二、原创性是如何产生的?

  ——●由于再现脑内想象的能力有技术性不足,所以很偶然地产生了某些不一样的东西;

  ●故意在内容制作时加入乱七八糟的要素;

  ●像做拼贴画一样,把不属于自己的要素作为部件使用,最终由于这些不属于自己的要素而诞生了“奇迹”;

  ●对自己已知的套路进行组装,组成新的套路。

  《龙猫的肚子为什么软绵绵》读后感(四):书摘

  空手推荐。1内容即对脑内印象而非外部真实世界的再现,这里有个主客观二元论的认知哲学问题。联想到在上一本书《艺术家那样思考》里也有一句:一切都是对生活的模仿。2内容三大核:对象 媒介 表现方式,前两者是容易被穷尽的,表现手法则出路很多,所以创新容易在这里衍生。3还谈到了怎么样偏离套路,这些都是作者自己的思考,以及和身边高手交流后的产物,所以与人合作也非常重要。作者是弹幕的发明者,IT出身,是个死理性派。4提到了艺术史循环及内容循环,定不能忘一开始的对象是什么而陷入矫饰繁复的表现手法中。由此想到了黑格尔。5 创意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原创?什么是天才?

  《龙猫的肚子为什么软绵绵》读后感(五):小书大信息

  小书150页,信息量不是一般的大。

  看似是观察笔记,实则层层剥茧,把“内容”这个事说得很清楚。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就简单直地做记录,但不知哪一句,就点破一个本质问题。

  川上量生,原多玩国会长(2017年辞任),多玩国就是niconico那个公司。

  这本小书就是川上量生在吉卜力实习,参与影片制作期间的观察笔记。

  在《千与千寻》国内上映的这个时点印证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到不少有意思的东西。

  内容的信息量

  这是第一章的核心。从内容的定义说起,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内容做了三个维度的定义:

  1媒体不同

  2对象不同

  3表达方式不同

  内容就是在这三个维度限定下,对现实的模仿。

  而这种模仿,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进化的动力之一——人类通过再现来习得事物的本质。

  动画自然是对现实的模仿,但动画又有什么特别的呢?

  小孩子接受不了真人电影的高信息量而喜欢动画,但看动画的成人也越来越多,动画的信息量也在增加。

  从直观上说,动画的线条数量就是信息量。

  想想也是,越“成人”的动画,线条的数量就越多,远远超过子供向的作品。

  动画作品中的线条数量再多,也不意味着那就是人们真正认知到的信息量。可以说作品呈现出来的叫作客观信息量,而观看作品的观众的大脑认知的,则是主观信息量。

  主观信息量往往小于客观信息量。

  能让观众接受到多少主观信息量,是创作者的功力。

  宫崎骏的作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无意识地如实绘制出与自我大脑中认知一致的信息——痞子庵野说的。这种认知一致并不意味着真实,实际是有所夸张和筛选的,某些不重要的边缘信息被忽视淡化,而主题被强化。

  创作者产出了什么?

  创作者在创作内容时,实际是对自我脑内印象的再现。要在痛苦中找到脑内的“世界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那些在几何上最简单的美,那些基础图形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人类的大脑,还是只能理解简单的信息。

  比如众所周知的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丁堡大学的实验室中曾经做出过这种巨浪。葛饰北斋在作画时,确实也使用规尺帮助做图。

  葛饰北斋画出了神奈川巨浪,但你知道他画的是流氓波吗?

  人们对美的认知是有共性的,虽然有地域、文化、世代的差异,但总体上是有一个共通标准的——比例均衡,没有突出特征的脸。

  而EVA之后,贞本义行的画风渐渐成为了标准形。

  (虽然贞本的画风,到了细田守时代也有变化……信息量减少了)

  如果美有人类共通的标准认知,那通过AI深度学习,就是有可能获得一个机器认知中的平均“美”的。如果AI学会审美,那还真是会危及到不少原以为不会被机器抢走饭碗的职业啊……

  说到此,创作者的定义就更清晰了:创作者就是可以将脑内印象再现出来的人。

  广义上说,无论是否从事的是创意工作,只要是将脑内印象再现出来,就都是在做创作工作。

  在创作中的难度有三点:

  1再现脑内印象的技术性难度

  想得到,却不一定能实现

  2找到脑内印象的难度

  先抓住那个想象印象的机会飘渺

  3创作自己脑内没有的印象难度

  无中生有是最难的

  既然内容的创作有难度,那么为了提供这世界上那么多被消费的内容,也一定是有套路存在的。

  内容的套路是什么?

  今人往往妄图穿越,以当今的技能和认知去吊打古人。这就是创作者的窘境——能玩的前人都玩过,除非你有巨大的优势去面对那些没见过套路的古人。

  就算有套路可用,普通受众可理解的却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太超前的东西注定小众,注定生不逢时。

  对大多数人来说,简单易懂就是美。

  书里提到日本小说网站上最流行的网文是“重生文”,和中文互联网上的“穿越文”几乎异曲同工。可能大家都觉得现实太苦,删号重练是最大的期待吧。

  但是这种UGC行为,多了之后就会发现渐渐趋同。并不是UGC就会带来百花齐放,也可能是千篇一律——固定套路好想,竞争也容易产生。抖音上小哥哥小姐姐们流行一阵的歌曲或行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人们消费内容,消费套路也是有阈值的呀。

  所以,有心的创作者会在套路中加入变化。张亚东在《乐队的夏天》里提到人类共有的对音符的潜在认知,就是你会有一个“心里的旋律”,不用教就知道一定是那个音。但好的创作者就会在这做变化,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刺激受众的好奇心。

  让人摸不清套路的创作者,就会用连自己也不知道故事发展的方式来创作。

  比如宫崎骏不写脚本直接上分镜,分镜没做完就进入电影制作。这倒是和王家卫一样一样的……

  所有的大师,最终都奔向了表现手法,而不是拘泥情节。

  这就是为什么吉卜力的作品常看常新,尽管情节我们都很熟悉。铃木敏夫说过:“吉卜力的作品信息量是很大的。”

  在讲高畑勋的时候提到了一个观察:艺术史的循环——

  艺术往往从现实主义入手,以特定的手法表现特定对象,产生经典。后来者在经典的细节上继续发展,变为矫饰主义,而矫饰主义发展到头就是巴洛克,知道人们忘记要表达的对象是什么,只关心装饰性的细节。

  一流的创作者,想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内容的欲望是本能。

  宫崎骏、黑泽明、山田洋次都是这样的人。

  《千与千寻》里有一个千寻穿鞋时磕鞋的镜头,被影评人津津乐道。

  日常戏相比谁也没见过的空想是更难表现的,所谓画人难,画鬼易。

  押井守与卡梅隆的对话中提到两人对电影认知的不同:

  好莱坞的顺序里,电影里1 人物 2 情节 3 世界观。

  比如《泰坦尼克号》,首先是一个浪漫爱情故事的套路,最后才是放到一个巨大的舞台上展开。

  而押井守眼里,电影的顺序则是1 世界观 2 人物 3 情节。设定世界观是更重要的事。

  世界观也可以用于设计人物。比如回到《EVA》,绫波丽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观,而明日香则是角色。当新剧场版系列推出时,绫波丽带给人的新鲜感就很弱了,因为这个世界观已经在过往被介绍完全。但明日香则不同,仍是被性格推动的人物,还会有观众期待的行为产生。

  庵野痞子大大的坏,新剧场版第4部到底做没做啊!

  说回全书中文版标题“龙猫的肚子为什么软绵绵?”,铃木敏夫解读《龙猫》大受欢迎的真正原因就是一句“龙猫的肚子看起来软绵绵,一摸就会陷进去,特别舒服。”

  所以黄海真的是抓住了龙猫的精髓,中国版海报一击即中。

  这种“软绵绵”的表现力,就是优秀内容的本质判定:

  1创作者视角:向用户再现自己脑内的印象时,准确度有多少

  2媒体视角:是否能高效地用很少的客观信息量,传达庞大的主观信息量

  3用户视角:能够接收多少主观信息

  这些都做到了,调动用户的情绪也就水到渠成了。

  原创是什么?

  当内容的定义渐渐清晰,创作者的工作也有了判定标准。最终的发问也出现了:内容到底还能被怎样定义?

  内容是对创作者想象的表现。

  创作是凭感性判断的,在过程中可以通过逻辑来使用一些套路。

  动作慢的那些创作者,都是直面创作艰辛,一步步从头出发的人。

  人脑是不擅长创造新东西的,但是很擅长判断好坏。

  创意就是不断随机重复试错的过程。试错、判断、成长。想提高效率,就集结更多人的创意,然后评判和取舍。

  原创,说到底就是在随机加入新元素的时候,拼贴组合诞生新想法的过程。

  当好莱坞使用CG模型做预演,判断电影能如何表现的时候,烧不起这个钱的其他国家电影行业,只有靠天才的脑内模拟。天才与常人不同之处,就是能知道为表现自己的想象而制作内容时,实际会制作出怎样的东西来。

  以上只是就这本书中关键观点的整理,还有很多小段落小故事没有展开。日本人写书重细节,重观察,所有的认知都从事实得来,比直接扔结论更好理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龙猫的肚子为什么软绵绵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