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西与沃登》是一部由托马斯·凯尔 / 亚当·伯恩斯坦 / 虞琳敏 / 明基·斯皮罗执导,山姆·洛克威尔 / 米歇尔·威廉姆斯 / 凯莉·巴雷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也自认为算半个Fosse粉吧 不过看大家谈恋爱出轨真的挺无聊的
●一开始是冲着鲍勃福斯去的,但慢慢沃登完全抢走了风头。米歇尔威廉姆斯是其中最具有时代感的,她那种慢吞吞的diva语调,独特的口音,完全压倒了男主。其他人只是千禧年之后的现代人罢了。只有看着她我才会真正回到六七十年代的百老汇,Fosse和Liza的时代。相比之下我都不在乎福斯是怎么毁掉自己的了。
●Who wouldn't fall in love and put up with a talented and fragile asshole? 有些人注定搅在一起无法分开也不得安宁。十分想睡Sam Rockwell。
●第一集感觉不好看,往后看就越看越好看了。故事真是可怕的故事,人真是无奈而卑微但才华横溢的人。
●4.5 Michelle Williams是宝藏 好爱她!
●michelle演的是真的好,是真的真的好
●这注定是一部小众剧集,第一集就已经看得激动不已,这是对《歌厅》最权威的解读,经典一幕幕复刻再现,Liza女神的脸浮现在眼前。再一次验证我的想法,传奇人物有太多的高光时刻,也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只有剧集才有足够的篇幅和耐心来细腻化诠释,《佛西与沃登 》就是拍传奇的正确方式!Queen的灵魂人物Freddie Mercury也本该拥有这样的立体感呈现!!!最后表白大爱的Sam和Michelle!!!
●2019年度最 佳 剧 作,八个小时剧作意识没有一分钟下线,太强的writing,完美的快速交替蒙太奇剪辑,完美的插叙倒叙手法、完美的镜头呈现、完美的人生重大事件flashback与现实推进交替的互文,叙述,节奏,情感把控,完美的表演。在Bob和Gwen的舞台上,其他角色都是配角。两个同样巨大的ego互相争斗又惺惺相惜,是探索一夫一妻制最完美的样本。第五集所有角色在同一屋檐下各怀对立的立场,在最后宣布的时候一起释放出来,我感叹真的好会写啊!草蛇灰线的台词和片段里全是编剧巧思,传记作的杰作。从此之后臻入佳境,演员和角色的空气墙打破了,直至“他在病床上意识到自己爱的仍然是Gwen”,悲喜剧人生戛然而止。这部剧是如何将创作者的作品与本人八卦结合起来的范本了,并且时时带着一种同情。但是有些细节总是流于工巧和设计,亏欠了那么一点点真诚。
《佛西与沃登》观后感(一):好片子 之 佛西与沃登
剧里 让Roxie一个人唱了一编Nowadays 太窝心啦 和芝加哥放在一起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歌舞片 永远不会褪色的歌舞故事里 有两个醉人的人 和醉人的甜蜜缱绻 米歇尔威廉姆斯 绝对是我见过 演女明星传记片 演的最好的演员了 生活中那个恬静呆呆歪头笑 又为了深爱的男人永远短发的 只带闺蜜出门的温柔女人 太会演了 夸张又善于交际的女明星 家庭事业亲子关系上忍辱负重 还要做出开心模样的疲倦 不用化妆写满脸 又是不失光彩熠熠的假笑寒暄 米歇尔太舒服了 尤其Gwen Verdon沙哑款款的嗓音 还有塑料阿姨的社会气质 太迷人了 就跟当年我与梦露的一周一样 一把把自己藏在角色底下 还能隐约毫不抢眼闪着光的演员太难找了 这样的男女主组合太难得了 妥妥的年度最佳 多希望自己是个生活在美国四五十年代的人 可以看到这样marvelous的歌舞表演和有趣故事
《佛西与沃登》观后感(二):如果这一生好坏都上映,是否有什么值得你为我说一句好话
我有多喜欢这部剧呢,看完后去看原型人物材料,惊讶于他简直是原型本人,然而我又反复看山姆洛克威尔,确认他不是Bob,心里才好受些。
这部让我想起了波西米亚狂想曲,如果一句传奇可以原谅一切,那是否就真的这样就此别过?答案是错,但实际上,他们也不需要谁的原谅。
ob放在现代环境里,在女权时代,他会让人讨厌吧,很正常,这也是为什么他影评人和金球没拿到的原因——这是一个政治不正确的混蛋——吸毒、出轨、鸡毛、精益求精,对艺术近乎苛刻,还有近乎致命地被描述的一点——遏制了爱人、女性的才能和天分,剧情描述确实如此,尽管没人说的清人生一定会怎样。因此这个角色得不到影迷和媒体人的认可,太正常了。
但是,这的确是一个极为出色和优秀的角色和演绎,这也是为什么演员工会奖会给他的原因。 在Bob那里,love is hurt,is jealous,is possession。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有山洛威滤镜,也并没有原谅他不安一样的出轨,却总是忍不住去怜爱这样一个人,他就那样一双眼睛看着你,执迷又脆弱,你惊艳于他的才华又痛心于他的自毁倾向,他千万次地想死亡,只是因为疲倦和失望,对自己和对这世界的失望。 怎么办,看的时候我一千遍告诉自己这根本不是山洛威的脸却还是被牢牢地抓住,我几乎在角色身上看不到一点山洛威的影子,最后似乎还是被他本身独有的特性给吸引了。
这就是演员的魅力吧。
《佛西与沃登》观后感(三):百老汇传奇故事,爱情与事业的棋盘人生
作者:七岁
我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和你在一起,我爱你。
『上世纪传奇故事』
他叫鲍伯·佛西,9获托尼奖(8次编舞1次导演),代表作《失魂记》《铃声在响》《镇上新来的姑娘》《红发女郎》《生命的旋律》;4获奥斯卡提名,还凭借《歌厅》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她叫格温·沃登,托尼奖最杰出的音乐剧演员之一,曾4次拿下托尼奖最佳女演员,代表作有《失魂记》《镇上新来的姑娘》《红发女郎》
他(佛西)是一位电影人、最有影响的舞蹈编导以及导演;她(沃登)是百老汇历史上最伟大的舞者。
他们于1960年认识,随后相爱,他们联手改写了美国娱乐业的面容,而代价也是危险的
『FX《佛西与沃登》』
Fosse/Verdon
剧情/传记/音乐/托马斯·凯尔(导演)/山姆·洛克威尔/米歇尔·威廉姆斯/凯莉·巴雷特/2019-04-09(美国)上映
FX迷你新剧《佛西与沃登》已和大家见面,本剧根据SamWasson所编写的传记《佛西》(Fosse)改编,主要讲述了鲍伯·佛西和格温·沃登之间的合作以及爱情之间的故事。
由于故事涉及了百老汇以及戏剧史的发展,因此主创方面也是汇集了一班百老汇大咖:《汉密尔顿》的主创林-曼努尔·米兰达和《致埃文·汉森》的编剧StevenLevenson等联手为本剧“保驾护航”,佛西与沃登的女儿妮可也参与制作并监督。
除此之外,演员阵容也是奥斯卡级别的,男女主分别由影后提名者米歇尔·威廉姆斯(《断臂山》《毒液:致命守护者》《海边的曼彻斯特》),和奥斯卡最佳男配山姆·洛克威尔(《三块广告牌》)担任。
图为米歇尔·威廉姆斯,出生在美国蒙大拿州,九岁后搬至加州圣地亚哥。离开高中后便开始了影视生涯,2005年李安导演挑中她在《断背山》中出演希斯·莱杰角色的妻子,收获了金球奖、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以及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三项提名,2011年威廉姆斯又凭借《蓝色情人节》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山姆·洛克威尔,1968年出生,两岁时父母搬到纽约,五岁时父母离婚,在十岁时开始了他演艺人生中的处女作。2002年他凭借克鲁尼导演的《危险思想的自白》拿下当年的柏林电影节影帝,大放光芒。近些年也连续奉献了《火柴人》、《银河系漫游指南》、《神枪手之死》、《窒息》、《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等风格各异的佳片。
除此之外,参与本剧的演员还有凭借《窈窕淑女》拿下托尼奖的NorbertLeoButz、《我爱上的人是奇葩》女主AyaCash、《怪奇物语》中的Dr.Sam等
『这是一场美妙的风流韵事』
我离开你就无法思考了,你明白吗,我爱上你了
“佛西与沃登之间的故事,是关于两个人在那样一种境遇下找到了彼此,一旦他们身边确定有这么一个伙伴,与自己有共同语言,他们就想尽可能长久的跟那个人待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人们所追寻的世界吧。”
制作团队们将本剧分为了八个部分(集),从本质上来说,每一场表演里都蕴涵了一部电影。在已播出的第一集中,时间从【19yearsleft】开始(佛西与沃登相处的倒数第19年)
此时,两人已经结婚,他们的女儿妮可也已是一位小姑娘了,佛西担任电影《成功的滋味》的导演,影片开头是排练音乐部分的场景。
(不得不说本剧的画面和节奏都非常带感,可以从中看到经典好莱坞歌舞片的影子,有非常完美的视听享受噢~)
然而好景不长,电影《成功的滋味》失败了,佛西损失了2000万美元,他和沃登已经三年没有工作/表演了。
别说什么效果,佛西,别说什么汗水,我只要你的笑容,快露出来,你要记得永远有人比你优秀,永远有人比你更努力,别觉得你是不可替代的,一刻都别这么想。
机缘巧合,在佛西的努力下,他争取到了一部新的电影的导演职位,告别了妻子沃登和女儿妮可后,佛西来到了慕尼黑。
在慕尼黑的拍摄并不是一帆风顺,为了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佛西不惜去妓院挑选妓女当群演,但由于妓女们没有经过优良的培训,佛西迟迟拍不好群演这一情节,导致拍摄进度后拖。这一做法引来了制片人的不满。无奈之下,佛西打电话向沃登求助,希望沃登可以过来帮助他。
然而在此时,沃登发现妮可身上带了一瓶速可眠(催眠药物)去学校,佛西也搞起了婚外情……
沃登和佛西以各自的方式爱着彼此,他们也对身边年龄相仿的陌生人有一种强烈的瘾情激情,但他们也会各自尽力去支持对方,两人的关系更像是一种棋盘游戏,一路下来有着万般滋味。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合作和创造的故事;他具有警示性,关于演艺行业的吸引力,观众们起此彼伏的掌声与舞台上聚光灯的诱惑力;他也具有普遍性,里面有千千万万个我们的影子。
《佛西与沃登》在人人视频每周三更新,敬请观看!
《佛西与沃登》观后感(四):“在我死之前,我只希望 NY Times 能说一句关于我的好话。”
故事是这样的,13年的时候,本剧导演+编剧之一的 Thomas Kail 看了Fosse的传记,非常喜欢(甚至还给Hamilton的编舞Andy送了一本当opening night gift)。在得知FX准备把Fosse改编成迷你剧后,他就撺掇另一位传记爱好者Lin-Manuel Miranda(后来成为了本剧的制片人之一),一起去找FX表示想要入伙这个项目。
后来在 La La Land 的首映上,Kail又遇见了Steven Levenson(宽街大热的Dear Evan Hansen的编剧),力邀他成为本剧的编剧。自此,这部汇聚当代百老汇精英致敬百老汇传奇的电视剧正式成型了。
绝世渣男本人Levenson随后联系了Fosse的独女 Nicole Fosse,希望得到她对项目的首肯,Nicole后来也成为了本剧的executive producer。
右一Thomas Kail,右二Nicole Fosse,右三 Steven Levenson在创作剧本的时候,Kail和Levenson发现,Fosse 的故事离不开另外一个重要人物:Gwen Verdon,她几乎在 Fosse 的每一部作品里都留下了印记。于是,他们决定将这两个不可分割的人物一起呈现——同时还有 Fosse 阴暗面,Levenson说他们希望呈现一个真实的Fosse。(Sam Rockwell形容,Fosse是一个不停自毁的人——而且不仅热衷于毁灭自己,还拉着身边的人一起毁灭)
(以上故事来自NYTimes)
看了前两集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了,Bob Fosse 真的是一个永远在劈腿的绝世渣男。从现在的me2视角看,他和女演员们在工作时萌发的恋爱关系,多少有权力不对等的嫌疑(NYTime有一句话说的很好“If Fosse was a great man,he wasn't necessarily a good one”)。因为Fosse是一个彻头彻尾的 destructive fuck-up person,编剧认为加入Verdon女性视角的故事,能更全面中肯地讲述这个故事,是把Fosse拉下天才神坛并真实还原这个人物的必要之路:“我们不想再拍老调重弹的、被心魔所困扰然后犯错伤害身边人的所谓艺术天才的故事了”。
Fosse/Verdon 是第一部根据 Bob Fosse 生平拍摄的影视作品。当然 Bob 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己拍了部了不起的半自传性的电影 All That Jazz。
爵士春秋 (1979)8.61979 / 美国 / 剧情 喜剧 音乐 / 鲍勃·福斯 / 罗伊·沙伊德尔 杰西卡·兰格目前两集对Fosse的 Sweet Charity 和 Cabaret 都有满分高度还原。第一集印象很深刻的是这一幕:
剧中还原拍摄big Spender的片段Fosse在sweet charity片场所以第几集Fosse/Verdon能开始还原一下 All that Jazz 啊!!着急!!!
接下来随便写一下在书里&纪录片看到了 Bob Fosse 小八卦,destructive fuckup 绝世渣男了解一下:
1..
ob Fosse是家里六个孩子的老五,从小长得不够高大,又体弱多病。Bob的哥哥们都是又高又壮的学校橄榄球队员,Bob 不能一起参加运动,于是选择了跳舞。母亲送他去学校,希望他能借助跳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结果天赋过人的Bob成了舞蹈之星,十多岁就开始在俱乐部当驻场舞蹈演员了,顺便为家里带来了可观收入。
tw All that Jazz 里面 Joe Gideon 青年时期在脱衣舞俱乐部打工,然后遭到舞女挑逗,最后不得不激凸上台表演踢踏舞的尴尬事件,据说也是 Bob 16岁驻场时的真实经历。
2.
ob 自己说,他舞蹈里有很多帽子元素,源于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脱发,不得不开始佩戴帽子.....
这一点 Fosse / Verdon 还原的真的很好!Sam Rockwell 的发际线几乎就是Fosse的人生时间线,不断向后推移.......
3.
ob Fosse 18岁的时候参军,负责在医院里给伤兵跳舞(第一集也拍了,btw 那个转场真的好棒!)。战争结束后,19岁的 Fosse 决定去纽约出人头地。在时代广场附近租了房,目标是成为下一个 Fred Astaire。
他小有名气之后,有一次真的在街上遇到了 Astaire,人家还给他打招呼。Fosse 非常激动:“wowwwww 我的欧巴竟然知道我姓什么!!”
4.
在人生较早阶段,Fosse 对比自己年龄稍长的成熟女性情有独钟。在纽约当舞蹈演员的时候,遇到了23岁的 Mary Ann,两人很快结婚,当时 Fosse 只有十九岁。两人旋即成为舞蹈搭档,在夜店俱乐部驻场。
后来两人都在 Dance me a song 里当舞蹈演员,这部剧的女主演是正当红的 Joan McCracken。Fosse也从这里开始了他的婚内出轨不忠首秀:)
5.
当时Joan也是已婚人士,但是 Fosse 的追求最终打动了她,两个人一拍即合,不久之后就一起相约离婚,不久之后结婚。
Fosse 说 在遇到Joan前,他觉得自己只能一辈子在夜店当dancer,是Joan鼓励他去接受更系统的剧场学习,学习跳舞和表演。和MGM签约后,他参演了两部歌舞片,可惜票房惨淡。舞王梦碎:(
6.
舞王梦碎之后,他开始转型当编舞。他的编舞之路从一次大胆尝试开始。当时,他说服了 Kiss Me Kate 的编舞,让他独立编排一小段舞蹈。虽然在电影中他亮相的片段只有短短24秒,但是他幽默独特的舞蹈风格引起了百老汇制作人的注意,邀请他为新剧目 The Pajama Game 编舞。
7.
关于女人,Fosse 的妹妹说他从小就是一个花花公子。中学时代,Fosse就同时有4个女朋友,还把她们全部带回家陪他妈喝茶(???)
在The Pajama Game 大获成功后,Fosse 又获邀为 Damn Yankees 编舞。就是在这个时候,Fosse 遇到了女主角 Gwen Verdon。
8.
在遇到 Gwen 之前,Fosse 的第二任妻子 Joan 受到糖尿病和心脏病影响,不得不放弃了舞蹈事业。Gwen 在参演 Damn Yankees 的时候,已经是托尼奖加身的百老汇当红演员,而 Fosse 只是事业刚刚起步的 nobody。
当然,妻子病危和悬殊地位都不能阻止 Fosse 对 Gwen 的猛烈爱意。不久之后,Fosse结束了第二段婚姻,几个月后就和Gwen喜结连理。两个人成为了宽街金童玉女,打造了一系列卖座剧目。
可是婚后Fosse依旧不断出轨,Gwen则一忍再忍。
All That Jazz里的这段太经典了!9.
Verdon 和 Fosse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银幕上一起亮相,是在Damn Yankees电影版中一起和跳了 Who's Got the Pain——就是第二集里Fosse绞尽脑汁编排的片段。
两人的这段舞蹈视频
Fosse/Verdon 里的片段Gwen说这是她最难忘的一次表演 QAQ
10.
在拍摄 sweat charity 的时候,他从头开始学习拍电影,并开始对电影拍摄着迷。可惜SC票房惨淡,Fosse甚至觉得一辈子都不会再有人找他拍片。直到 Cabaret,他才成功翻身。.
在cabaret拍摄后,Fosse 和 Verdon正式分居,但始终没有真正离婚。不久后,在百老汇编舞+导演 Pippin 的时候,44岁的 Foss 遇到了22岁的 Ann Reinking,两人迅速打得火热。即使在两人的恋情结束后,Ann 和 Fosse 也一直保持朋友关系,而且和 Gwen 以及他们的女儿 Nicole 关系也很好(这点 All That Jazz里也拍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手机里竟然还保存有Gwen、Nicole和Ann的合照???11.
Fosse坦言人生最大的动力是 fear,每件事都力求成功,却觉得自己注定会失败。每一次编舞时都大喊大叫自己已经灵感枯竭,害怕发现自己其实是庸碌之人。和他合作过的人都评价他会把人逼疯,经常把演员逼得在现场哭泣崩溃(一起合作过Cabaret 的 Liza 说自己曾经被逼的痛哭流涕大喊:“我就只有这么多了,我没有其它能再给你的了!”)。他总是和 producer、编曲吵架,很多时候都需要 Gwen 从中协调。在巨大的压力下,Fosse开始喝酒嗑药,每天抽四包烟。Gwen 说自己很担心 Fosse有一天会把自己搞死。
1973年,Fosse凭借三部完全不同的作品拿到了奥斯卡(Cabaret,最佳导演奖),托尼奖(Pipipn,最佳导演&编舞),艾美奖(liza with a Z)——他也是唯一一个在同一年同时集齐这三个奖项的人,至今无人可以复制。与此同时,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12.
在编舞+导演 Chicago 的时候,Fosse 还同时在为他的第三部电影Lenny进行后期制作。在双重压力、过度劳累和药物酒精的作用下,他突发心脏病,有了第一次濒死的经历。这个故事听起来有没有很熟悉——这段经历后来被他改编拍成了电影 All that Jazz——片名就取自 Chicago 里第一支舞的名字。
13.
电影 All That Jazz 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在是源于 Fosse 身边的真实人物。电影里的前妻 Audrey 很显然是 Gwen,唯一差别可能是他们从没有真正离婚。
电影里还离婚了,现实中这个人折磨了Gwen一辈子片中的死亡女神的形象取材于第二任妻子 Joan,而这个角色的扮演者是 Fosse 在开机前一个月刚刚分手的最新 ex:Jessica Lange。
最厉害的是饰演女友 Kate 的Ann Reinking,她饰演的角色就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她自己——然而当时她竟然还要通过试镜得到这个角色的:)
Joe Gideon你是不是人Victoria 的角色原型是舞蹈演员 Jennifer Nairn-Smoth, Fosse 的某一任情人——她本人也在片中出现,扮演一个伴舞。
除此之外。片中的死敌、制片人、剪辑师等人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Fosse 和 Gwen 的女儿也在电影中出镜,演一个出场几秒钟的配角。
压腿女孩就是Nicole可以说,Fosse把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放在这部电影里了。真的好期待剧里面会怎么拍 All That Jazz哦!!!
14.
终于写到了我看过的 Fosse 小八卦里最喜欢的一个: All That Jazz 的最后一场戏 bye bye love ,讲的是弥留之际的 Joe Gideon 一一向他伤害过的人告别,请求他们的原谅。
彩排的时候,Fosse 突然提议要“扮演”一下Joe Gideon,并且成功演完了整首曲子。体验后的Fosse开心地说:“太好了,现在他们都原谅我了” QAQ
QAQ15.
Gwen 和 Fosse 结婚一年后,第二任妻子 Joan 和 Fosse 的母亲都因为心脏病去世。女儿 Nicole 出生不久后,Fosse 的父亲也死于心脏病。Fosse 曾经和朋友开玩笑说:“家里的人都没有活过六十岁,我觉得自己也活不过六十岁”。
1987年,Bob Fosse 和电影里的 Joe Gideon一样,死于心脏病,年仅60岁。
去世的时候 Gwen 就在他身边。
16.
1986年,Fosse编导了最后一部作品,宽街音乐剧 Big Deal。虽然票房不尽人意,但是他还是收获了托尼奖提名。1987年,Fosse 获得了Capezio 奖,他在奖致辞里说:“在我死之前,我只希望 NY Times能说一句关于我的好话。”
(写完以后发现好像更适合投稿All That Jazz页面,whatever
(总之为了逃避写纸,我又写了4000字对作业进程毫无作用的东西:0
《佛西与沃登》观后感(五):鲍勃·福斯的艺术人生和他的“一百个”情人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有删减),谢绝转载。部分图源自“奇遇电影”。
提到鲍勃·福斯,你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九次获得美国话剧和音乐剧最高奖——托尼奖的传奇经历吗?还是包揽各种奖项、留名影史的《歌厅》与《爵士春秋》两部电影?
是为迈克尔·杰克逊名曲《Billie Jean》提供灵感的那段编舞?还是罗伯·马歇尔那部向福斯深情“告白”的《芝加哥》?又或是大热科幻短片集《爱,死亡和机器人》中对于《歌厅》的致敬?
在《爱你,西蒙》中,男主角也通过排演《歌厅》来排遣生活中潜藏的苦闷。
鲍勃·福斯对于后辈的影响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但由于从未有人拍摄关于福斯的纪录片、传记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只能通过福斯那部半自传性质的《爵士春秋》来了解这位革新了电影与音乐剧视听语言的多面手,对于他作品的评价也有失偏颇。
《佛西与沃登》剧照终于!FX的新剧将聚焦鲍勃·福斯与曾获得过四次托尼奖的舞者格伦·沃登之间的故事,不仅展现了福斯才华横溢的一面,还通过刻画福斯与沃登之间的纠葛展现了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将福斯复杂的感情经历放在了和艺术生涯同等重要的位置,力求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鲍勃·福斯。
另外,福斯与沃登的女儿妮可·沃登也参与了制作与监督工作,这让《佛西与沃登》中充满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细节,将观众拉进了那个风云变幻的七十年代,拉进了鲍勃·福斯的梦幻舞台。
鲍勃·福斯出生于芝加哥,作为一名杂耍演员的儿子,他在十几岁的时候便开始在俱乐部的舞台上进行滑稽表演,这段经历在福斯导演的电影《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1979)中得到了忠实的还原,该剧的第一集中也多次利用闪回来展现在父亲严厉教导下练习舞蹈的少年福斯。
《爵士春秋》中的鲍勃·福斯二战结束后,梦想成为世界级舞者的福斯来到了纽约,与舞蹈演员玛丽·安成为了搭档,两人在夜总会和舞台音乐剧中表演,并迅速陷入了爱河,随后19岁的福斯与23岁的的玛丽·安结婚了。
年轻时候的福斯似乎总是难以抗拒成熟女人的魅力,婚后没多久,在一场音乐剧的排演中,福斯又爱上了该剧的女主演——年长近十岁的当红明星琼·麦克拉肯——当时妻子玛丽·安也在剧团中。尽管琼已经结婚了,但是在他的不懈追求下,二人决定同时离婚。
琼·麦克拉肯1951年,鲍勃·福斯又与琼·麦克拉肯结婚了。
在该剧的第二集,这段狗血而离奇的婚外情借琼之口说了出来,然而福斯的出轨经历远比琼所说的要精彩得多。
1953年,鲍勃·福斯得到米高梅公司的赏识,被聘为米高梅专属的舞者兼歌舞指挥,一段时间后福斯认为在米高梅并没有什么发挥空间,又回到了舞台。
在百老汇的舞台上,福斯才发挥了他歌舞指挥的最高才华,找到了真正属于他的道路。
百老汇的制作人很快注意到了这个具有非凡才华的年轻人,邀请他为“睡衣游戏”(The Pajama Game,1957)编舞,这部音乐剧为他赢得了第一个托尼奖的最佳编舞奖提名。
“睡衣游戏”成功后,福斯又受邀为“失魂记”(Damn Yankees,1958)编舞,这时,福斯遇到了对他影响最大的女人——该剧的女主角格伦·沃登。
鲍勃·福斯与格伦·沃登在排演现场二人的相遇在第二集中有着详细地描写:沃登已是百老汇知名演员,福斯与之相比只能算是皓月之下的小小荧光,而福斯的妻子琼正受到糖尿病和心脏病的折磨,不得不退出舞坛。
身份地位的悬殊与福斯重病的妻子都没能阻止二人相爱,你是否已经猜到了后面会发生什么?没错,正如离开玛丽·安时那样,福斯很快地离开了琼,没过多久,沃登就成为了他的第三任妻子。
格伦·沃登与鲍勃·福斯音乐剧“失魂记”在当时大受欢迎,不仅为沃登赢得了第一座托尼奖最佳女主角奖,也让福斯名声大振。
一时间,百老汇中的人都认识了这个爱戴帽子与手套的男人。
《雨中曲》(Singin’in the Rain,1952)的导演斯坦利·多南很快将这部音乐剧改编为同名电影,这部现代“浮士德”式的电影远没有音乐剧精彩,但却用镜头记录了福斯与沃伦在大银幕上唯一一次同时亮相的过程,在电影的魔力下,这个美好的时刻永久刻印在了胶片上。
电影《失魂记》中的二人,这在剧中也进行了还原电影《失魂记》(Damn Yankees!,1958)让福斯迷上了电影。
在“好莱坞音乐剧之王”斯坦利·多南的引领与帮助下,刚入行的福斯得以全面掌握歌舞片的制作流程,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该剧开头便还原了《生命的旋律》片场1969年,他以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卡比利亚之夜》为故事蓝本创作的长片处女作《生命的旋律》(Sweet Charity,1969)上映,多场歌舞在今天看来仍先锋凌厉,创造了一种“新歌舞片”的形式,只可惜在当时并未获得较好的评价,迎接福斯的只有扑面而来的差评。
赛·福伊尔对《生命的旋律》的评价鲍勃·福斯认为再也不会有人找他拍电影了,直到制片人赛·福伊尔为影片《歌厅》(Cabaret,1972)寻找导演时,福斯在战争中为伤病士兵跳舞的经历意外打动了制片人,令他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歌厅》的导演。
这对福斯来说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但他并没有因为导演处女作的失败而畏首畏脚,反而延续与发展了前作的创新风格,以更为先锋与自我的态度对待《歌厅》的拍摄。
在《歌厅》中,所有歌舞场面都真实发生在舞台区域,不像传统歌舞片那样将唱跳融入到虚拟的情境中——在这里,歌舞是歌舞,生活是生活。
歌厅内各色人等来来回回,在光怪陆离的灯光与烟雾中过着极尽浮华、纸醉金迷的生活;歌厅外党卫军挥舞着旗帜,高喊着口号,纳粹主义悄然兴起。导演将两种看似毫无关联的环境用交叉剪辑粘合在了一起,穿着大胆装束、浓妆艳抹的舞女与外部世界的图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太奇技的频繁使用也使得《歌厅》比描写纳粹的剧情片更有力量。
次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鲍勃·福斯凭借《歌厅》成功打败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共摘得包含最佳导演奖在内的八项大奖——那一年,科波拉带来的是《教父》。
《歌厅》胜利使福斯成为了唯一一个在同年集齐三大奖项(奥斯卡奖、托尼奖、艾美奖)的人,并且是通过三部不同的作品,至今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做到。
鲍勃·福斯和他的“小金人”当所有人都将福斯奉为“天才”时,《佛西与沃登》却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他阴暗的另一面。
尽管沃登将大部分时间(几乎放弃了自己的演艺工作)都投入到了丈夫的电影中,对服装、剪辑甚至其他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人们却并不认同她所起到的作用,与此同时,她的丈夫还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出轨。
可以说,《歌厅》成就了福斯,福斯也亲手毁掉了自己的第三段婚姻。
1971年,两人分居后仍然一起共事,甚至合作完成了百老汇总演出场次第一、连演出场次第二的传奇剧目“芝加哥”(Chicago,1975)。
音乐剧“芝加哥”由福斯导演、沃登主演的音乐剧“芝加哥”并不追求繁复的舞台设计,只有椅子、帽子、钢架等有限的道具,着装性感的演员借此完成大部分动作,极简的布景却能引领观众进入浮华的娱乐天地。
在今天,我们可以说福斯通过其独特的创作视角,既不曲解剧本原意,亦不消费女性身体,在更加阴暗的社会背景上重建了角色的血肉,以颠覆的姿态将故事的反讽意味与批判态度推到了极致,但和福斯的大部分作品一样,“芝加哥”在最初并没有给福斯带来更多声望,反而遭遇了诸多坎坷。
由于原作者沃特金斯拒绝所有的改编请求,所以直到沃特金斯和她的母亲相继去世后,福斯才得以买到该剧本的改编权,而他在“芝加哥”正式排练之初就突发心脏病住院了——《爵士春秋》中也有这段故事的艺术化再现。
鲍勃·福斯在病床上排演“芝加哥”正如我们所知的,2002年美国导演罗伯·马歇尔将“芝加哥”改编为同名电影,将所有歌舞段落都落于幻想世界(与《歌厅》刚好相反),以此来描绘角色的现实处境与心理状态,在延续原版舞台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视听语言的“全新升级”,用这样特殊而深情的方式向福斯表达了敬意,《芝加哥》(Chicago,2002)一举获得了《歌厅》没有拿到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盛名之下,鲍勃·福斯的身体状况却不容乐观。
在福斯导演兼编舞百老汇音乐剧“芝加哥”时,他的第三部电影《伦尼的故事》(Lenny,1974)也在进行后期制作,双重压力下,酒精、香烟以及各种药物压垮了他,福斯在突发心脏病后有了一次濒死的经历。
这段经历后来便被他搬上了银幕,并以“芝加哥”的第一首曲子《All That Jazz》命名,在次年戛纳电影节中,《爵士春秋》力压《潜行者》与《我的美国舅舅》,获得金棕榈奖,连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都曾说“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电影”,足见《爵士春秋》的魅力之大。
鲍勃·福斯与《爵士春秋》男主角在1980年戛纳电影节尽管这部半自传性质的影片带有很强烈的自恋倾向,但相对客观,没有过度粉饰自己频繁的出轨行为,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福斯甚至借主角之口感叹:“我的婚姻真的被我破坏了,因为我对婚姻不忠诚,一有机会就会偷情。”
自恋而坦诚的鲍勃·福斯除却本人,影片中近乎所有角色都源于福斯的生活,是以纽约戏剧界的真实人物为基础创作的,例如主角的前妻显然是格伦·沃登、“死亡女神”的形象指向了第二任妻子琼等等。
片中的“死亡女神”与琼比较有意思的是福斯当时的情人安·莱因金饰演了一个以自己为基础的角色,她还是通过多次试镜才得到了这个角色!当然,影片将安与沃登以及女儿妮可的亲密关系也如实拍了出来。
鲍勃·福斯的女儿妮可与安·莱因金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并没有让《爵士春秋》走向传统传记片的泥潭,反而造就了一次形式主义的狂欢,快速的交叉剪辑让电影、舞台与现实、梦境交织在一起,死亡空间里丰乳肥臀的女人、滑稽的表演和台下哄笑的观众似乎指向了费德里科·费里尼的著名电影《八部半》,不过这些更像是福斯个人的《阿玛柯德》——在弥留之际的追忆与回溯。
1987年,在影片上映8年后,《爵士春秋》中的部分内容如预言般变成了现实,鲍勃·福斯与电影中的主角一样死于心脏病,享年60岁。
在他去世时,格伦·沃登就在身边。
格伦·沃登、鲍勃·福斯与他们的女儿妮可几天后,沃登与女儿妮可将福斯的骨灰带到了纽约州苏福克县的一个小乡村——福斯曾与女友在这里公开生活了四年。
最终,鲍勃·福斯的骨灰被撒在大西洋中,这个拥有着传奇的艺术人生和不知多少情人的男人永远沉入了大洋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