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意孤行》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3-04 23:0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意孤行》读后感100字

  《一意孤行》是一本由徐则臣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意孤行》精选点评

  ●想要一意孤行,但总是忘记初心

  ●本来想给五星,后面关于文学演讲录有点酸腐,给北大学弟妹的那篇最好…扣一星

  ●写得真好

  ●文艺评论不错自己写的见闻我却没啥感觉作者并不缺内容想象力表达经常有前后矛盾地方,非常明白修辞要立其诚要走,但是似乎用力过头了一点点,非常明美文字的影响,但让我感觉他也流于这个形式了,他想要鲁迅逻辑架构上的妙,想要马尔克斯那种的前后呼应,但是我都没法觉得自然踏实后半段文艺评论很有启迪,还是值得一翻

  《一意孤行》读后感(一):文字里的时光机

  在作家徐则臣的自选集《一意孤行》里,我能感受到的最多的文字一个是故乡,一个是文学。前者是作者的来处,后者则是作者的归宿

  徐则臣的故乡是北方的一个村庄,从农村走出来的徐则臣,身上深深地烙上了农村人印记。在他的笔下,故乡的人、故乡的商店、故乡的老屋、故乡的风……仿佛都未曾离去,仿佛近在眼前。徐则臣在字里行间里,表达了对故乡深厚感情。他一遍一遍的回忆,一遍一遍的在回忆里找寻自己。我也来自农村,虽然是南方的农村,与北方的农村有所不同,但是作者笔下的那些人和事依旧是我很熟悉的。在“纸上少年”一篇中,作者深情的回忆了年少时代的种种往事。他写了中的老屋,上学路上的大商店,孩子们眼中的远方,放牛的岁月祖父点滴等等。这些文字里,基本上涵盖了一个有思想孩子所能看到、感受到和想象到的世界真实面貌。这些文字栩栩如生,夹杂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带有原野上的风和泥土味道。《一意孤行》这本集子里,我最喜欢的一篇文字是《放牛记》。

  对牛的憧憬来自于作者很想个野孩子。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 。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一生泥来。我既没有马也没有牛,没有牛马就没有理由一个人往野地里跑,所以,我很早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这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孩子眼里,对玩乐的一种最好的追求。家里终于买了一头牛,我是那么的激动高兴小牛开始屁颠屁颠跟着我和父亲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小孩特别是作者养的这第一头牛。某一天,竟然拽着我跑了很远,找到了两公里外的一头母牛,围着转圈子,东嗅嗅西闻闻,圈子越转越慢,最后停下来,伸长脖子对着虚空的远方悲哀的叫起来。读到这里,我能够感到,这头小牛如同人一样,在离开自己的母亲和熟悉的环境之后的茫然与无助,人又何尝不是呢?作者也是经历了养牛的个中滋味。比如,在下雨天,为了牛能吃饱,他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水汽蒙蒙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但是,牛是世界上最温驯、最勤快的动物,自然到了最后,我和这头牛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还有一篇是写故乡的风。在作者笔下,无论走多远,他总能感觉到那一股来自北方农村来的风。他把风写活了。风在他的笔下,变成了岁月的印记。在这里,他写到了祖父因为风的吹拂,慢慢的从健壮变得经不起大风的吹拂。一个人就这样被风吹老了。风逐渐穿过人的身体,吹走了黑发留下了白头,吹干了皮肤留下皱纹,最后吹松了血肉,留下一把老骨头。这时候风又为人指明了另一个去处。风吹一生,写的不光是风,更是人生。

  喜欢徐则臣的文字,饱含人情冷暖。再回过头来看作者在《一意孤行》序言里对这部集子的过分担忧,我想大可不必,这些文字就是最好的时光机。

  《一意孤行》读后感(二):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有时候并不容易

  很多时候,人们会本能地使用正常的字、词、句、段乃至文章,因为这样的一种使用是大家所公认的,通常情况下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但有的时候,也存在贬词褒用、为了某种强调的效果而故意为之的情况。比如说“肆无忌惮”毫无疑问是个贬义词,指的是恣意妄行,毫无顾忌的意思——但如果说某个人笑得很开心,以至于到了一种“肆无忌惮”的地步,那就足以表达一种十分畅快的意味了。又比如说“一意孤行”这个词,是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但当作家徐则臣把这个词用在自己的文集的名字的时候,很显然,他只是想要表达一种坚定不移或者十分自信的意思。

  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第一感觉”或者“第一印象”又会是什么样的呢?其实完全不必感到惊讶,因为这样做其实也很正常。从所谓的“不合常规”到觉得那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以,通常需要换一个思路、改变一下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人们之所以觉得正常,只是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那样一种情况;而当事情看上去不是那样的时候,下意识的行动毫无疑问就是拒而远之——但如果假以时日的话,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比如对待相对论,1905年时的很多科学家不理解,今天的很多普通人也同样不理解,但却不妨碍人们觉得就应该是那样!

  而徐则臣之所以想用“一意孤行”这样一个貌似突兀的词来作为自己的这部散文集的名字,或许就是因为他从心里觉得,再没有一个词比这个词更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他“此时此刻”的心境了。书的封面上说:“漫漫长路,要一意孤行地走,走往风的去向,走向风的来处,那是你的路了,你必须走。”生活于每个人显然都是公平的——这只是在一种大尺度上来讲。微观地来看,一千个人的内心中至少会有一千零一种不满想要表达,只是有的人有机会说出来,有的人却只好闷在心里罢了。走得一帆风顺的时候通常不很多,通常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波折,那又如何呢?面对困难,难道就能从此停下来不走,或者绕过去就行了吗?这样做,或许有效,或许就是徒劳,任何人都无法来事无巨细地计划周全,而生活中往往也并不缺乏意外。

  以一种“一意孤行”的目光来看待《一意孤行》中的每一篇文章,或者往事,或者旅行见闻,或者文艺评论,或者讲演,或者杂感,虽然分为了五辑,虽然看似不搭界,但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的却是一种一以贯之的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真情实感——它们都是属于徐则臣自己的,悠扬也好、锋利也罢,其实并无二致,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而已。换个角度想一想,就都成立了,其实并不矛盾。

  现在的人们喜欢说“不初心”,意思就是说要记得当初出发到底是为了什么;但真正能够做到真的“不忘初心”其实并不容易。没有一个人能够走成笔直的一条路,除非激光测距;人生本来就是这样,只能说是尽量坚持、尽量坚守,做到哪一步就算哪一步吧!每个人或许都一样,孔老夫子周游列国期间,也是既有意气风发的时候,也有仓皇赶路的时候,也有尴尬惭愧的时候——正因为如此,他才是孔老夫子,如假包换的孔老夫子!

  《一意孤行》读后感(三):我手写我心,大小世间言

  看了多篇散文书评,想把这个事做得简单些,写得通俗些,再讲得有那么一点道理,奈何自己并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写这个事复杂也简单。

  关于“写”人们通常会说“我手写我心”或者“字如其人”。其实两者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个人的心性。

  你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时他忽把紧闭的嘴拉成一条直线,扯出一丝淘气的笑,怪有意思地看着我说:“绛,还做梦吗?”我愣了一下,茫然说:“我这会儿就好像做梦呢。”嘴里这么回答,却知道自己是没有回答。我一时摸不着头脑。

  你看龙应台先生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你看徐则臣先生的《一意孤行》——我想,我骨子里头是悲观的,这影响到我对词汇的感受和选择。比如现在,我从燕园回万柳,到人大西门时,徒然觉得心沉下来,沉得不堪重负,似乎感到整个人置放在自行车上的重量。我一下子想到一个词:暮色四合。

  你看不同人用笔无论描述的是什么,从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到属于作者自己独特的味道。文字是最好的语言,通过它人们传情达意、直抒胸怀、演古说今。看徐则臣先生笔下的文字,在《一意孤行》这本书里,他写下自己的过往、见闻、以及一些文艺评论,一些演讲、杂谈。在作者看来,“写作不仅是遥想,不仅是不平则鸣,写作还是你思考、探寻和发现的最重要的方式”。

  对于徐则臣先生,讲真,我没有怎么读过徐先生的书,《一意孤行》是第一本,简单朴实的语言,寥寥绘下属于自己的世界王国,我追随着看到作者孩童时的天堂,见到祖父的牵绊,那个货郎,那段过往,还有那个也与自己相像的孩童。为了更过的了解徐先生我上网浏览搜索关于作者的信息——徐则臣先生被认为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大家》),其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如果大雪封门》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而徐则臣则获得老舍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等等。关于文学,徐则臣说:“我觉得文学对一个作家来说,就是作家独特面对世界的方式。它有自己的腔调,自己的气味,这个独特性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放在汉语里面,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另一个作家最根本的东西,就像亚里士多德说过的‘是其所是’的那种东西”。

  文字,文学,只一字之差,但所涵盖的确是一个庞然大物,一个渺如砂砾。不过,砂砾虽小长年累月堆砌起来却可成塔。对于文学,我们是认真的,对于文字,我们更是字字用心。愿通过文字,我们都能够成为最美的自己。

  对于徐则臣先生,讲真,我没有怎么读过徐先生的书,《一意孤行》是第一本,简单朴实的语言,寥寥绘下属于自己的世界王国,我追随着看到作者孩童时的天堂,见到祖父的牵绊,那个货郎,那段过往,还有那个也与自己相像的孩童。为了更过的了解徐先生我上网浏览搜索关于作者的信息——徐则臣先生被认为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大家》),其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如果大雪封门》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而徐则臣则获得老舍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等等。关于文学,徐则臣说:“我觉得文学对一个作家来说,就是作家独特面对世界的方式。它有自己的腔调,自己的气味,这个独特性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放在汉语里面,是一个作家区别于另一个作家最根本的东西,就像亚里士多德说过的‘是其所是’的那种东西”。

  文字,文学,只一字之差,但所涵盖的确是一个庞然大物,一个渺如砂砾。不过,砂砾虽小长年累月堆砌起来却可成塔。对于文学,我们是认真的,对于文字,我们更是字字用心。愿通过文字,我们都能够成为最美的自己。

  《一意孤行》读后感(四):文字是自己,万事诸趣无常

不忘初心,一意孤行

  两天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一意孤行》,刚拿到书看到书名,以为这里面的内容和作者其中的章节一样是一本“梗着脖子的”书。读完之后坐在书桌前,恍然觉得在他现实与乌托邦之间我不过是走了一圈。

  写作是敏感而锋利的,即便现实生活中他们多么的少言“温和”,但在文字中他们却活生生,血淋淋,永远像活了很久的少年人,一半沉稳,一半恣意,这本书就是这种感觉。70后代表作家徐则臣在这本散文中记录了自己从儿时到成年以后的往事回忆、那些对他印象深刻而鲜明的国家城市。看他对于文艺作品的评论就恍若回到了大学,教室里一位和蔼稍带严肃的老师,认真风趣的和学生们探讨着文学见地和思想。那些受邀的演讲以及杂感又好像一位沉于思索的学者却有着少年人般的思考和语言,庄谐并重。

  读完这本书“花街”这个地方一直在脑海挥之不去,人们都有故乡,写作的人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出生固定的地方,一个是自己笔下思想里流动的故乡,故乡那么小,故乡也可以无限大。作者娓娓讲述着儿时的故乡,讲述着对于花街的憧憬和建设的蓝图,当一个人心里和思想中都有着令人安心的地方他一定是爱着这个世界的,因为还有太多话要说,所以他会一直写下去。

  书中第一个故事就把我深深的拉回他的年代,那个属于一代人天堂的大商店,那个现在的我们不曾经历过的熟悉气味。看到这一章脑海里就飘过门市部这个词语,就仿佛看到牛皮纸包装的方糖,散装的大白兔,老式的手袋和菜篓。就想起自家小区门前那个开了很久的粮店,一进去,都是大地的气息

  “我懒洋洋地走,四处张望,满满阳光的地方若干年前我都曾熟悉,甚至很熟悉,像家一样。诊所,不在了,空旷的院子在太阳下。幼儿园,孩子们都放假了,半开的大门后面看见半截滑梯和几件晾晒的衣服,看门人在一件衣服背后大声地咳嗽、吐痰。”

  一个除夕冬日的午后,独自睡眼朦胧散漫行走在街道上,路过身旁的风景熟悉又陌生,微弱又有些破败。曾经门庭若市如今鲜有人来。这大概是每一个人回忆中都会有的感觉。人生一瞬而故乡却老的更快。文字在此处就显得举轻若重了。

  记录自己是一项很费脑力的事,回忆稍轻松一些,在他人的记录里回忆自己我也不过用了两日的时间,理论带动理论,思想推动思想,更何况这么一位优秀的老师,作品是值得拜读沉醉一下的。

  通过作者的文字,不论是儿时,还是成年,不论是那些风景独立的小城还是异国他乡令人神往的国度,我们都能在一旁轻轻的走过;无论是一位“无名氏”作家还是读过的书籍,我们也都在一旁能静静拜读;无论是儿时的风还是后来的“家”,我们也都能站在一旁细细地感受,看着另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发着自己的感慨有时也打动我们的内心,这是看这本书时,我内心基本的态度。

  全书章节内容比较多的部分在纸上少年(一些往事)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一些旅行见闻),果然回忆和远方总是并驾齐驱在人生的轨道上。余下三大章的文艺评论、演讲以及杂感也写的肺腑真诚,有趣而引人深思,我是没有深思很久,念头太多睡不着觉会神经衰弱的。

  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读完也许对于生活和文学你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作家灵动又有烟火气,所以才能创造出人们心中的痛与爱,现实与虚无。通过他们的思索和描述也会让我们了解平日中他们对于自己职业的深思和探讨,对于生活思考的执拗和风趣。如书名所言。一意孤行。用文字作为生命的人,他记录的只能是属于他本人的一切,守住初心的基本代价就是要孤行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苦难”他们甘之如饴。

  很多感受我书不尽意,只能打开一扇小小的窗棂告诉你这其中万分之一的生趣,余下的风景需要你独自去细细感受。每个字对你的意义,不足为外人道也,敝帚自珍,是观看他人世界感受后尊重的态度。

  想起之前阅读王乾坤《文学的承诺》里面一句话:我始终觉得文字无用这也是它的立身之本。至今铭记在心。是啊,文字是自己,万事诸趣无常。

  《一意孤行》读后感(五):一个人的乌托邦

  对徐则臣这位作家了解,是因为《耶路撒冷》。当时这本小说出版之后,在读者当中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是,当时这本小说带给了我很多思考,我一直认为当时这本小说在同时期的小说当中是有明显自己特色的优秀作品。文学作品一旦进入读者的视野,就会被进行各种独立式的解读,而每个读者在阅读某一部作品时,就像在挖一个宝藏,至于在宝藏中能挖到多少宝贝,这就要看我们自己的了。后来我时不时拿出这部作品翻一翻,揣摩其中的情感,有的时候偶尔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事想到这部小说当中的只言片语,当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两相结合的时候,更能显得书的厚重和生活的深沉,所以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喜欢这部作品,后来就陆陆续续找来他的一些文字来读。 徐则臣的文字很有自己的特点,他有清醒的70后作家的自省意识,在他众多的作品当中,有很多文字其实都能串起来他自己的文学世界,我认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乌托邦世界。他的长篇也好,短篇也好,主要的故事能从整体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体系。 《一意孤行》是他新出版的散文集,这两年我读他的文字不多,在我对他的文字渐行渐远的时候,作者正好出了这本自选集。他是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编辑,文学编辑选文学作品的眼光很独特,何况他自己又是作家,所以我很欣喜,特别迫不及待想读这本自选集。 乡愁是他这本散文集《一意孤行》的一个关键词。这本散文集选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在写自己的一些往事,取名“纸上少年”。他自己有很清醒的写作意识,要写自己的生活中熟悉的人和事,因为自己就是在接触这样的人和事,自己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活。所以包括之前读他的小说,总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个写作者在文字中是在场的,只不过他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像一个敏感的年轻人,去看,去听,把他们形成文字,以使自己在文字中思考和反省。在作者着墨最多的“纸上少年”中,乡愁是躲不开的一个关键词。在我看来,乡愁贯穿这位作家的所有文字。大商店、火车、风、货郎、牛、老屋等早已不是这些本身,而是变成了一个个符号,在作者的记忆中,他们的外延被有限或无限放大、延伸,这些通过他身边的小伙伴、祖父、祖母、母亲等身边的各个人整体构成了作者的乡愁。毫无疑问,作者对自己的故乡充满了无限乡愁,我们在他的文字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离家后但又回不去的那份复杂情感。对故乡充满乡愁,但事隔多年,故乡只能是故乡,而此时的故乡只能是精神上的故乡,这多少让人感到悲凉,在作者回到故乡时的没找没落能体现出来一种回不去的无所适从。 在这些文字中,“北京”是绕不过去的。如果说故乡是他的过去,那么北京就是他的此时此刻。在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他与北京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情感联系。从走出自己的小村庄开始,从人们想象火车开往的地方,只能是“北京”开始,这个被符号化了的北京,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在他心里根深蒂固了,也许是命运使然,后来作者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以至于在作者的作品中写的最多的也是北京。很多人和事在北京发生,因为这些人和发生的这些事只能在北京出现,只能在北京发生。就像作者提到的那列火车,“火车应该从北京来,也应该到北京去,除了北京,它还能到哪去呢?”作者通过自己的搬家、楼下背沙子的小孩儿、楼上神经衰弱的拖鞋等来寻找和确认自己在北京的位置。对于从一个村庄走出来的人来讲,在故乡以外的地方寻找自己的位置的方式就是去努力和这个地方的人和事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以使自己有一种精神上的主观存在感。文字更能忠实于作者的内心,在这些文字中,北京是自己的现在,一方面,这个地方也许能让他在自己怀念乡愁的时候有一个安静的角落,从而让自己能更好地回忆故乡;另一方面,作者所在文字中展现出来的在北京的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很多时候是和现实中的人是相契合的,至少在作者的笔下,这样文字能让人感到一份温情。 故乡是过去,北京是现在,而未来是什么呢?作者通过一些旅行见闻、演讲、文艺评论等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属于他自己心灵世界的乌托邦。他的文艺评论冷静、客观,有着很强的独立自省精神,梗着脖子做自己,一意孤行,只为了通过解读能使这些作品更真实地贴近文学、人和世界。走出去,去看、去听,更多的是这些“我所见者皆能让我欢喜和有得”。“得”是一份收获,也是一种责任,在得到中寻找差异、反思自己,在现实和远方之间去思考自己与这个时代的关系以及归属。讲到这些时,作者的态度从来都是严肃的,甚至有的时候有些固执,但是在作者看来,“写作不仅是遥想,不仅是不平则鸣,写作还是你思考、探寻和发现的最重要的方式”,所以写作成了自我确证的前提,而人在自我确证的过程中,本应该是严肃的。在他自己的文学乌托邦中,他一直不忘初心,一意孤行。 故乡—北京—乌托邦,散文集《一意孤行》给我们构筑了一个能让我们感到沉静、感到柔软、感到欢喜、感到坚持的力量的一个乌托邦世界,我们跟随他在这个世界中行走,我们慢慢接近我们所追求的理想之地,抛开我们的生活惯性,去不断追求生活中的新,并赋予它丰富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意义,追求一份纯真和质朴。我想这是《一意孤行》所带给我的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意孤行》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