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下一代书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3-03 23: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下一代书店经典读后感有感

  《下一代书店》是一本由主编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下一代书店》精选点评

  ●喜欢MANDARAKE和城市之光两篇

  ●被安利了几家书

  ●书店了解入门MOOK 从上一代书店巴诺书店说起,时代变化,人追求在变化,书店也在变化。一直以为书店第一产品是书,但不管是茑屋从租碟店到生活方式复合店,还是诚品独特商业模式,或是独立书店多种样态,可以看到“书”向外延展有很多可能性。 喜欢去书店,是因为能找到出乎意料的书,而非大数据显示的“可能会喜欢以下书籍”,日本MANDARAKE独特的展现形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书店创造机会让“书与读者相遇”,MANDARAKE也许制造出更多相遇的机会。

  ●出版公司 慢公司 内容变现

  ●详尽介绍国内外各种书店,经营模式的探讨失败案例分析,还有各种新生的书店相关职业,确实是好选题的书。第一财经周刊这一系列书做得很棒。

  ●下北泽 神保町

  ●内容不少,书店采风出版人,书店工作人员采访;既满足了对于不同类型书店的猎奇阅读需求,也有些比较深度思考

  ●2019【07】非常棒的一本,燕燕推荐

  ●本来是因为出版日期买的,又意外被内容打动。面对同一本书实体店总是高于网商售价,“没人能怪读者,在能够拥有经济选择前提下,即便是书店,也没有权力情怀努力程度绑架读者的同情”。而人们选择售价更高的书店时,人们对书店的期望就已经不再单是买本书那般纯粹了。书店,早就不再是简单图书交易场所,其未来生存之道尚待探寻,而“试图在更广阔的视域格局内,培育感性情怀之外理性的商业思考”无疑是非有用必要的。

  ●就是简介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一):这是本什么书呢?

  怎么说? 这本书不是很厚,然而你真的用心翻了有一阵子方才看完。 对书店,还是很有些敬畏的。 书店,从字面来讲,是一种将书当做商品进行售卖的店铺。 将简单的几个字罗列起来之后,我想大部分人的头都会摇的像拨浪鼓,嘴中还会说着“NO!NO!NO!”。 看,在现实里面,不仅如此。 在每一位读者内心深处,多多少少,寄语书店二字之外,有着这样那样的期许。最少逛书店的感受和在书店读书、买书的理,和在其他的进行的商业行为总会不一致,差异性未来会怎么样?下一代如何? 没人知道,未来不可能是现在的一步步叠加,没人知道,何时会有质变发生。不过,有理由,现在在书店行业进行的尝试,对未来态是种启迪,对下一代是种积攒。 能量的积聚,最后是否会爆发真的真的很难说。在中间环节,漏气了、放弃了,也许就消失了。 看上去,有点悲伤的结局,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前仆后继的行进着、坚持着?

  爱,对书籍的热爱,对书籍里面所包含的内容的喜欢。对书店空间下所承载的无形力量的敬畏,也许真的就是如此。

  这本书,值得看看。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二):复兴抑或是消融

  书店似乎正在现代商业体系中实现着某种复兴,光鲜亮丽的城市综合体中大都少不了书店的身影,甚至像诚品、茑屋等已经成为大至一个城市小至一个街区的文化地标。

  但书店的经营模式却正在打破人们对于到书店买书的一般认知,咖啡店化、文创产品化等非图书消费成了书店的主要收入来源,因而不少爱书人都在疑惑究竟是书店里开了咖啡店还是咖啡店里开了书店。

  本书的作者们所关注的问题,恰恰是爱书人们的疑惑,未来的书店究竟会成为哪番模样,是诚品的文化街区,还是亚马逊的算法为王,抑或是Village Vanguard的“非主流”路线?

  在作者们看来,目前书店的未来图景还没有那么清晰,但从单纯的图书需求上升为文化需求、休闲需求似乎是主流的趋势。人们对于书店的期待也远远超出新知、猎奇等单一需求,来到书店渴望得到的是一段或独处,或与人交流的时光,一股被击中兴趣区域的兴奋感,一个引领你自然走向好奇深处的空间,之后才会喜欢上它,记住它的名字,下次再来。

  尽管书中提到书店只去过寥寥几,但每一处独具特色的书店,都为图书这个人类古老的朋友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现视感,因此便有了对书店的流连忘返,对书的爱不释手。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三):《下一代书店》读后感

  隔壁部门的女生说很喜欢听我分享书,因为每次都能发现些有意思的书;

  朋友希望我帮她挑书,送给她的好朋友;

  最近的这些瞬间都让我很是欢喜。

  我很喜欢书,书店亦然,都是能让我安心舒适的存在。

  而这本杂志更是由我偏爱的媒体出版,更是爱不释。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百年老书店、新兴连锁书店、独立书店、二手书店等多种形式目前的生存情况。

  毫不意外的聊到互联网在线购书、还有星巴克等新空间对他们的冲击,以及冲击下应对乃至转型的措施。

  还记得几年前舆论大肆宣扬书店将在时代洪流中消失。如今,书店几乎成了每一个大型商圈的标配、还是很多城市必去的打卡点;

  还记得小时候的书店是按照严格的类别划分,文学类、旅游类、商业类等等。如今,越来越多书店开始按照各色亚文化、乃至各种主题进行陈列;

  还记得那种塞满也只塞满书的书店;如今,多了更多文创商品、甚至引入咖啡店中店、展览等等的多业态经营,同时也出现了只卖一本书的书店;

  虽然书店没有覆灭,但它也在变化,而其实人随着时间身体中的细胞也不断更替,据说每隔6-7年都会被全部更替成新细胞,人从里到外也是不断变化。

  所以,我没有太多理想主义的惋惜,认为只要它依然承载成我认为美好的内核就无不可,把书店体也理解成一种会进化的生物或许更合适。

  意料之外的是,我在这本杂志里看到书店从业者的多种可能。

  除了开设各类书店外,还能从事选书的工作为其他空间提供服务,还有为作者提供多种内容的出版拓展(比如除了纸质书、还有音频影视等)等等。

  忽然让人觉得,如果有生之年能投身相关行业,该多好。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四):书店死咗未?

  离开前司之后,毕竟爱过,一度情满心头,想写一篇“在方所的十个高光时刻”,冷静下来未免又觉肉麻,什么高光,都是跟着蹭着被带领着去吃过见过,才能在风云退却后不咸不淡地说玄宗。

  白头宫女,一个令人心惊的词,基本上在一个书店待两三年就开始卖老资格,很多进来一年多的小朋友也已经有了某种成熟的姿态,好像因为流动太快,固定变得像是中了什么咒,整个文化行业的日常打招呼都是“你还在某某司吗?”“你怎么还在某某司?”“你也走了吗?”

  都曾是战士,也都曾是最不客气的异见者,都觉得自己比很多观望者更有实践力更有资格批评,最后却竟只想惘惘地说一声:它很好,它在自己能做的范畴内,也算尽力了。

  书里没怎么写香港的书店,但香港书店的实践也无非是日本的台湾的东南亚的或者我们在各种尝试的,每间书店能想到的,其他书店也能想到,但还是有些死咗有些未,原因不想再谈一二三,大家心知肚明,又能怎么办,又能怎么办。

  这是我们的生活,到现在都是(没离开大的文化产业范畴的话),我们聊上海老严的固执,聊探店的人总是看见又看不见的那些,聊老店的疲劳新店的不靠谱,多少个白天黑夜,我们像是最愚蠢又最聪明的忧国忧民者,不知疲倦地寻找更多刺激大家来到这些空间里的可能。或者,最后的论证,是听天由命式的不可能。

  把广州的凌晨和成都的深夜看透了,听一些北京上海的坏消息或者新希望,也出去逛,去神保町去台大附近,心有戚戚。一双手凭抚摸爱过多少书,几十年也千万次厌倦又重拾,仿佛某种模拟婚姻,仿佛。

  这本mook如此好,却都给不出什么理想回答,下一代书店,当然取决于下一代读者,我们都不敢想的是,下一代,没有读者。

  这回答太糟糕也太悲观,人类是信息动物,万不至于断绝吸收信息,只是可见的未来里已经有芯片植入,如果我们生来全知全能,也更有助于社会所谓进步,读书什么,甚至电影什么,话剧什么,统统死咗也值得。(?)

  幅允孝说他读书是并读法,同时开很多书,按心情去读。我也是。看着“在读”达到了触目惊心的40+,一种混杂着叹息的爆炸情绪在叠加,韶华短,无知太大,只争朝夕也赶不及,绝望,灰败,无法。

  早上忽然想,人类应该会灭绝于自己的过度智能吧,因为追求智能而走向《未来岁月》中向机器过渡的阶段,人和机的关系会越来越缠绵越来越难解难分,最后每个人都是移动图书馆移动书店。下一代书店,是每个人。

  《下一代书店》读后感(五):别被美遮住了眼

  1

  说了这么久,未来预想图 mook 主题书系列第二册《下一代书店・光颜值还不够!》就要上市了。

  就在采访、编辑、制作这本书的时间里,我们身边的书店关了一批,开了一批,也有一批换了主人。有些人已经不再看书,选择用移动端的碎片信息代替书籍。没什么不可以,新的生活方式,本来就需要更多适合自己的选择。

  书店也在发生变化。很多年前,开架售书就已经是一次书店业界的革命了。它意味着不再需要总是麻烦冷脸店员去找自己想要看的书,可以自己去寻找、发现更多已知或未知的知识。然后呢,书店渐渐变成我们熟悉的样子——更美,更开放,销售更多的东西,有了咖啡,有了活动。

  可是也有些矛盾不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网上渠道可以选择。即便书店有我们心仪的体验,但比价嘛——实在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多少书店恨死了消费者的这个小心思,它直接将实体书店变成了网络渠道的线下体验店。就像是简单的经济学原理总是说出真相:我们的消费行为与选择,常常导致客观上不愿意看到的一些影响。当依赖书籍销售获得收入的书店不再获得销售增长,它离关店也越来越近。

  所以,如果说书店还是我们希望在生活中存续下去的一个实体空间,它该有什么变化?我们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让人不太乐观的现实,那些即便如今还带着情怀名声感动众人的书店,比如旧金山感动多少人的“城市之光”书店,即便在选书、书店氛围与概念营造上一如既往地值得尊敬,但也同样面临人才流失、营收压力等现实问题。它在人才上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书店,而是同在一个生活圈的硅谷技术公司们——一间书店该怎么跟苹果、Google、Facebook 们拼抢人才?

  正如未来预想图一直强调的那样,我们不太提“情怀”。因为你放长远看,情怀建立在历史之上,之所以能撑过这么多的年月,这些有情怀的人或物,也都是某个阶段竞争的赢家,然后它才能存活下来,发展壮大、并且被你我知道、记住、感慨、再次拜访。

  还是那间几乎已经成为旧金山地标的城市之光——在 1950 年代,它用销售平装廉价书颠覆了市场上精装书的概念,然后吸引了那些囊中羞涩的读书人、诗人、文化人,培养了作者,然后慢慢成为城市精神的孕育者。那轮竞争的成功,也让它购买了房产,支撑它走过这许多年,甚至对抗如今旧金山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

  可即便是这种精神上的样本,如今也仍然需要思考同样的命题。更何况是那些新书店、小书店。还没有历史,就想树立情怀,那不如好好想想,在这样的时代里,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读者们的需求有了什么新变化,书店们又能做什么。

  2

  没人能怪读者,在能够拥有更经济选择的前提下, 即便是书店,也没有权力用情怀与努力程度去绑架读者的同情。

  所以本质上回到一个问题 :书店看似卖书,它提供什么附加价值? 换句话说,书店的 know-how 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能牵引我们理解很多现象。当一间书店开始试图改变外部设计环境的时候,它也许能够靠一波宣传热潮吸引一批来探店的人,但是它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才能吸引读者们不断到 访。这个价值绝不仅仅是视觉系统。除此以外,与书有关的政策环境也起到了相对重要的作用,它可能决定了你愿意以什么样的心理价格,以及愿意实际支付多少钱买到书。

  拜访日本茑屋书店的人,既有享受环境的读者,也有书店业界从业人士。然后很多人去看了、做了笔记,立刻跃跃欲试想复制、尝试。 但大家也需要思考一连串的问题 :茑屋书店在不同街区的店铺都卖一样的书吗?在店里的咖啡厅,为什么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 茑屋书店多久更换一次主要堆头与主题摆设?它的活动频次如何,都是什么主题?什么吸引了读者们反复多次拜访茑屋书店?人们在茑屋书店消费什么,体验什么?

  只有先考虑清楚这些,你才会弄明白,仅仅复制视觉系统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同样在东京,另一间让我印象深刻的店铺是青山图书中心(Aoyama Book Center)。我曾跟朋友说,每次去逛,我大概只能逛完两个书架。它的设计毫不起眼,甚至充满了古老图书馆的陈旧味道,但你只要进去走两步,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间书店的选书能力。在一本你感兴趣的书籍旁边,同类书籍一本接着一本,让人欲罢不能(要命的是,就在我写完这段文字后没多久, 这家店的一间六本木分店就宣告停业。看吧,好书店也会活不下去)。

  这种情景,在亚马逊实体书店里也有发生——只不过这种让人激动的体验由算法而非有经验的选书人实现。所以也许当你读完这本 mook 之后,能够体会到书店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段或独处,或与人交流的时光,一股被击中兴趣区域的兴奋感,一个引领你自然走向好奇深处的空间,最后你或许会喜欢上它,记住它的名字,下次再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下一代书店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