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芯事》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3-01 23: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芯事》读后感锦集

  《芯事》是一本由谢志峰 / 陈大明著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1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芯事》精选点评

  ●芯片需要产业政策

  ●首先感谢作者搜集资料辛苦付出,仅此而已了。前后各部分文笔能感到明显差异,同一个术语前后表述不一致,同一件事前后反复讲,结构破碎,官话套话废话是我读过的书中最多的了。不禁要问,到底有几个作者?作者水平到底如何?看到“编著”二字,一切就解释的通了。完全就好比一个研究生导师找了三五个研究生,一个月左右整合出来的作品也许,对本书最“中肯”的评价已经写在了魏少军教授所作的序言中“虽然我答应为《芯事》写序,但并不意味着我认为他对中国芯片发展历史描述就是系统完整的,更不敢说是完全正确的了。”两天集中精力看完了这本书,气得够呛,专门写个评语,各位慎重

  ●第一章、最后一章和访谈还不错,有各位大佬巨头趣事技术细节,访谈有作者的思考,中间几章略显杂乱信息堆砌

  ●一天扫完,有点蹭中兴事件热度意思。但是讲出了芯片行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事实,对于想了解这个行业特别是政策制定者投资者有帮助。 诚如斯言,芯片行业是一个资本技术市场综合体缺一不可,慢了都不行,走慢了都要被淘汰,之前的那么多半导体公司几经沉浮现在也就剩下了那么几个巨头,还要不断巨额投入才能防止不被淘汰的命运结合实际,为什么中国芯片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差距这么大,除了国际围堵外,是否与国人要求的短平快有关呢?毕竟,能够沉下来的人毕竟是少数,单靠情怀也不能当饭吃,也只有国家力量介入才行。弱国无外交,弱国无自主。结合孟wz事件,结合日本半导体被美国屡次的打压,不胜唏嘘~ 国强则民强,我辈当自强!

  ●2019.4.29 仙童公司的8大金刚让仙童一开始风生水起,后来由投资人管理问题导致他们纷纷离职,却带来了整个半导体行业的繁荣。 戈登.摩尔罗伯特.诺依斯创立了英特尔,罗伯茨和拉斯特以及赫尔尼创办阿姆尔科半导体。格鲁夫是英特尔成为半导体领军者的大功臣。 英伟达和台积电(还有格罗方德,联电,力晶)的崛起,以及目前大陆半导体公司(中芯国际,寒武纪)快速发展,代表了半导体行业的方向,代工向东方转移。而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更加表现出高精尖的技术发展路径,如化学,三菱住友等。德国世创电子也是同样的代表公司。随着10纳米以下技术发展,精度达到原子级别。 晶圆加工行业的应用材料公司,泛林,东京电子,中微半导体是其中翘楚。封装测试领域的日月光半导体,矽品精密,艾克尔科技是主要供应商。

  ●感觉内容多为堆砌,缺乏严谨逻辑,只是泛泛的介绍了整个芯片行业的发展历程和市场格局,缺乏一些深度。

  ●可以从P60页看起,有产业链的分类。

  ●被老板逼着读垃圾书籍 读完发现真的是垃圾书籍

  ●确实烂熟

  ●写的不好,基本上就是信息的堆砌,非常想拉着一堆研究生,分好章节以后凑出来的书。

  《芯事》读后感(一):有人处有江湖

  仙童半导体:芯片的摇篮,后来的英特尔、AMD、英伟达、凌云等等雄霸一方的巨头,创始人或曾就职仙童或曾与仙童有合作。 光刻:用光刻蚀芯片,从而实现了芯片的工业化。上一个技术瓶颈在于到达20nm左右之后,衍射等导致的精度上限,后来通过液体栅栏、电子刻蚀等等,实现了7nm、5nm。 半导体周期:和猪肉周期有点像,价格涨了,大养猪,供大于求,价格又跌了。

  《芯事》读后感(二):芯事简评

  这本书比较新,说得也比较全面,是对整个集成电路行业非常系统的梳理和说明。这本书从两个维度讲述了芯片行业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首先是产品技术线。从半导体技术在美国诞生讲起,谈到了集成电路的发明,产品化的过程。也弹到了整个IC行业从一体化生产到垂直分工模式的演进,各个玩家在这个行业中的角色和地位。读完之后,对IC行业的产业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条是地理线。结合历史,作者讲述了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和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发展路径和特色。其实,半导体产业也像是一面镜子,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了美国人的创新、日本人的团结、韩国人不服输的精神。

  说个缺点吧:之前读了一本名叫《大话处理器》的书,是近10年前出版的,现在已经没有纸质版发行了,在市面上见不到。我发现《芯事》中,第一章讲到仙童半导体渊源的很多内容,都与《大话》非常雷同,“参照”的痕迹过于明显。

  《芯事》读后感(三):超全面解析半导体产业《芯事》书评

  《芯事》是一本谈及许多艰深技术的书,但对于想投资半导体产业的读者,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产业风貌。我也在自己的网站浅谈股海撰写一篇《芯事》台湾版本《一本书看懂芯片产业-给未来科技人的入门指南》完整书评,有兴趣的人可以来网站与我交流,这个书评不仅有看完书获得的知识、心得还结合过去研究芯片产业的经验来撰写。

  《芯事》书评:https://www.industryba.com/icindustry

  《芯事》读后感(四):《芯事》(作者: 谢志峰 陈大明)

  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期限为7年。自此,“美国制裁中兴事件”使“芯片”成为国内互联网最热门的科技词汇、产业词汇。举国关注“芯片之痛”。目前,中兴通讯虽与美国达成和解,免于灭顶之灾,不过这一商业事件还是触发了一场关于科技创新力的大讨论,并围绕中国高科技领域核心技术不足进行反思。  

  那么,“芯片”何以能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从概念上简言之,芯片是集成电路形成的产品。集成电路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规模化电路集合。拆开一台旧收音机、一部旧手机,你就可以看见集成电路的基本构成。《芯事》的两位作者,是半导体研究者、产业研究者,他们从1958年集成电路发明前后谈起,有科学史,有产业史,回答了芯片是如何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以及中国芯片企业的探索、发展和困境。他们坦言是中兴被制裁才促成这本书。副标题“一本书读懂芯片产业”亦表明该书希望实现科普效果的急切心情。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芯片的产业状况可谓及时。遗憾的是,全书关于中国芯片在企业管理和产业环境等主要问题上着墨并不多。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年9月1日-书情

  《芯事》读后感(五):《芯事》,读懂的不仅仅是芯片产业

  《芯事》一书首先从集成电路的发明说起,梳理60年来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脉络,接着通过展现产业格局的变迁,解读发达国家和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布局,总结其中的成与败,然后回望中国芯的艰辛历程,白手起家的中国集成电路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凝结了无数自力更生的中国“心”,最后展望芯片行业的未来,只有看清未来之路,才能把握下一轮的“芯”机遇。本书沿着这个思路,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述说期间发生的关键人物和重要事件,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思考,从中勾勒出芯片发展的脉络和轮廓,使得读者对各国家和地区芯片行业的缘起与发展有更深的理解,对芯片行业和企业的探索有更直观的印象,对芯片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的启迪,让读者领略属于芯片行业独有的精彩。

  读完本书,不仅读懂了芯片产业,还会收获更多,仅举一例。 开放式创新——来自荷兰的启示

  以领土面积而言,荷兰只是个小国。然而,在全球的半导体产业中,有超四分之一的半导体设备来自荷兰;由阿斯麦(ASML)、恩智浦(NXP)等企业领衔,荷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在欧洲,只有荷兰具备了这种实力。除恩智浦、ASML、飞利浦等知名企业外,荷兰还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等环节开展了集成电路的研发和应用。

  荷兰的成功,在于高度活跃的开放式创新,而开放式创新背后则是荷兰人在科技发展上的务实、信任与合作。荷兰是全球人均专利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每天都有不同的创新火花在这里碰撞。20世纪90年代,荷兰的恩荷芬市是最早实行“三螺旋 (Triple Helix)”模式的城市。“三螺旋”中的三方是指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三者密切合作、相互推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每个“螺旋”不断自我完善、协同发展,促成纵向进化特征。在荷兰的三螺旋模式实施中,人员循环、信息循环和产品循环的横向循环,在荷兰“三螺旋”模式实施中,人员循环、信息循环和产品循环的横向循环,与三个“螺旋”的纵向进化得到了良好的结合,阿斯麦与各方的合作、恩荷芬理工大学的做法等即为典型。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伴随着三股螺旋的和横向循环实现的。

  “三螺旋”模式带来的创新启示在于,传统创新模式中从基础研究向应用开发转化的链条过于简单,忽视了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随着产品迭代周期的不断加快,“线性”模式的局限或将日益明显,取而代之的则是充分考虑复杂的市场情况、强调跨学科研究和并行开发的创新,在集成电路及其应用开发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荷兰的成功在于,产业界、政府和研发机构高效协作,从而使各类创意得以有效开发。例如,恩荷芬理工大学附近的高科技园区内,各类人员充分地交流创意,探讨合作空间。

  荷兰的开放式创新,还可以从阿斯麦的团队成员、大学的国际化中看出。在阿斯麦的一个30余人的部门内,很可能就有来自10个以上国家的人员参与其中,每个人的不同思维和态度在这里碰撞,使得思维的火花得以转化成为创新的技术。虽然荷兰的大学不多,却是欧洲大学中国际化做得最好的,采取了聘请外籍教师、参与国际项目、设立跨文化课程等措施来培养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能力,而这或许可以诠释阿斯麦能够在“开放式创新”中领先的文化背景。

  我国如何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荷兰的开放式创新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芯事》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