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曾经“凿壁偷光”的勤学少年,长大后,却成了我们讨厌的样子
日期:2020-02-29 18:59:36 作者:冰晶鸟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照壁偷光是我们小时候都听过的一则故事,匡衡小时家贫里连蜡烛都没有,匡衡一直是一个非常好学的孩子,他不想要浪费晚上学习时间,好在匡衡的邻居是一户有钱人,晚上家中蜡烛也不灭,于是匡衡为了读书,就在两家的墙壁中凿了一个洞,靠着墙壁中透进来的光线学习。这个故事家长经常用教导孩子,要刻苦学习,遇到困难也不要随意放弃以及要珍惜现在的良好生活环境

  但小时候大家作为榜样的匡衡,长大之后的所作所为却并不好,不仅没有成为造福一方清官,反而成为了一位贪官,这是怎么回事呢?

曾经“凿壁偷光”的勤学少年,长大后,却成了我们讨厌的样子

  匡衡确实是一个非常努力上进的人,从小就非常学习,而这些努力也都没有费,匡衡对《诗》的见解非常独到时的人这么评价他: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虽然匡衡的学识非常好,在最初的时候,仕途却并不平坦,当时还没有科举考试,所以很多有才能的人想要得到重用也不容易,但由于他对《诗》的独特见解,得到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的喜爱,因此他和太子来往非常密切,而太子即位之后,也就成为了汉元帝的亲信,他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匡衡就一路高升,最后还让匡威成为宰相,封乐安侯,匡威这时候也已经算是位极人臣。

  匡衡仗义执言

  在最开始的时候,匡衡还是非正直,当时长一代发生了日蚀,地震灾难,匡衡就劝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并表示要在百姓之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仁和之风,被汉元帝采纳,并认为他是一个正直,为民着想的好逛,因此封了匡衡为太子太傅。

  汉元帝后期的时候,宦官石显是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着,还让汉元帝加重赋税,但是由于当时他深受汉元帝的宠爱,所以文武百官对他敢怒不敢言,而匡衡却不畏权贵,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

  匡衡这么做是冒了非常大风险的,当时石显如日中天,如果汉元帝选择他,匡衡的处境将非常危险的,安匡衡却还是做了所有人不敢做的事,弹劾了石显,好在汉元帝没有选择包庇石显,铲除了石显一党,但是这也是匡衡做的最后一件利国利民好事了。

  匡衡成为贪官

  随着匡衡的权势也越来越大,这迷惑了他的本,他不再满足自己财富,开始巧取豪夺。匡衡被封为乐安侯,在当时是有封地的,匡衡的封地在临淮郡乐安乡,封地面积有3100多顷,但不知道地图出错了,还是当时丈量土地官员出错了,把匡衡的封地扩大400多顷,但匡衡不仅没有指出这个错误,还将错就错,指责当地地方官为何要无辜减少丞相400多顷土地,地方官畏惧匡衡的权势又给匡衡划了400多顷土地,导致当地的百姓怨声载道。

  但纸终究是包不住火,最后有言官发现这件事,就弹劾了匡衡,在最初的时候汉元帝不相信这件事,后来发现是真的大怒,但匡衡毕竟是多年的老臣,也不舍得杀了他,于是就把匡衡贬为庶人,匡衡也因此大受打击,没过多久就病逝了。

  匡衡的经历实在是令人唏嘘,他小时候勤奋好学的匡衡,长大之后也有一番成就,在最初的时候,可以向皇帝建议要勤俭节约,开启民智,之后也不畏权贵,敢于弹劾皇帝的亲信,但最后还是被权利迷住了眼睛,为了增加自己封地的赋税而非法占有土地800多顷,完全不顾当地百姓因此受到的损失,最后导致了被废除的结局。匡衡的一生可以说做得好事还是要多于做得坏事的,但人生不能功过相抵,最终他还是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代价。

  不过评价人还是要全面的,虽然匡衡在最后做错了事情,但他身上还是有非常多的良好品质值得学习,比如他凿壁偷光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时常对正面人物的道德要求过高,其实每个人都是多面的,即使是一个遗臭万年的人,如果有做得好的地方也可以值得学习,对于正面人物也是如此,人不可能是圣人,学习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则可以反省自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曾经“凿壁偷光”的勤学少年,长大后,却成了我们讨厌的样子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