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是一本由丹尼尔•丹尼特 ( Daniel C. Dennett)著作,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9.90,页数:4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虽然不深奥,但看得很粗糙,吸收进去的不多,当作科幻素材读了。
●读这书的感觉,仿佛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剧作家努力想创作出一部使世人瞩目的喜剧,但是却写成了一本冷笑话集。
●啃了我半个月的早上。有史以来读得最认真的一本书。
●看着有点困难……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
●侯世达的书和丹内特都是在说 意向,意识,意志,图灵测试,中文屋子,亿年机器人。
●翻译的实在是太垃圾了,尤其是“A boy from Brazil”这里,简直莫名其妙,一头雾水。1
●不明觉厉,除了第一章,真的是不太看得懂
●不但要读,更要实践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读后感(一):思
遇到这本书是在人民大学商学院年度活动上,深感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老师们语言的幽默和对事物充满热情的分析和态度,以及学者们特有的“矫情”。不是小鲜肉能读懂的书 需要有一定的阅历和智慧。才能有举一反三的功效……
正如一位老师所言,世界上的规律和原理就是这么多了,但是由此产生的结果却是千差万别,需要我们运用仅有的规律运用智慧去解决。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读后感(二):没看懂这本让人变厉害的书
能感觉到作者的幽默,他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一个个“直觉泵”。 直觉泵是作者发明的名词,含义就是常说的思想实验。这一个个实验引人思考。
然而,没看懂。“得到”的万维钢老师、王烁老师都是强烈推荐,他们讲了“ 批评他人的正确方式 ”、“亿年机器人”等几个“直觉泵”,懂了。但自己看,烧脑、费劲、没懂。
还得二刷。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读后感(三):学会几种工具就很值了
先说观点,别人几乎一辈子的学术精华,我们想通过一本书读几遍就吸收容纳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是抱着能学到东西就很满足的心态看的这本书。补充一句,能学到几种工具并学以致用这本书就很值了。另批评人家文风的,这是因为每个牛人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吧,退一万步,按照91定律看这本书也很棒啦。至于翻译,建议有能力的人直接看原文吧,或者追作者的社交主页,因为如果是学习那就学的深刻些,翻译不好恰恰证明了作者的厉害。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读后感(四):“丹尼尔知道得太多、想得太多、说得太多”
1.很早就听闻丹尼尔•丹尼特的大名与其这本大作,等了三年终于等到湛庐引进的中文版。但说实话,作者的“丹式幽默”严重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每每讲着一个思想实验,就七弯八绕拐出去解释下这个概念,补充下那个知识点,再揶揄下反对者的意见,就不能先简洁明了地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真应了陈嘉映在序里所说,“丹尼特知道得太多、想得太多、说得太多,难免有点儿芜杂”。 2.作者在书中其实是想通过对计算机原理、演化论思想的解释,循序渐进地阐述自己对心智、意识与自由意志的思考。但章节结构设计上,又试图强调自己所使用的工具化思维,这种双重意图使得读者很容易搞不清一段内容是为了解释观点还是单纯介绍方法,于是陷入云里雾里。 3.总得来说,作者是站在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认为意识乃至自由意志是复杂系统的一种自然涌现现象,“拥有意识”与“拥有自我意志”的“感受”本质上是由系统对叙事重心与行为间关系的误读而生的一种幻觉,并不意味着任何东西(这里对这种幻觉的解释并不彻底)。然而即便如此,我们终究还是自己做出选择,依旧在道德上承担着选择的责任。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读后感(五):《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读书笔记
简单介绍一下:本书一共推荐了77种思考工具或者说是隐喻或是头脑游戏,全书分为八个部分:通用思考工具、关于意义和内容的思考工具、关于计算机的思考工具、更多关于意义的思考工具、关于进化论的思考工具、关于意识的思考工具、关于自由意志的思考工具、做个哲学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凭借对思维方法的兴趣走近这本书,但是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油然而生,看书时有这种感觉还是第一次,这种感觉源自两种疑问:1、七十多种思考工具,简直多的可怕,这里有多少可信,又有多少会使自己掉进认知的陷阱中;2、看到这些思考工具,自己仅仅知道个位数,还不一定都能熟练运用,猛然发现自己就是个傻子,怀疑这些年都是怎么过来的,面对每一次决策的就像掷骰子。
作者是一种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把意识、意志等复杂心理活动看做客观现象,通过对计算机原理、进化论思想的进一步阐释一步步对话古老的哲学问题,并把各个角度对话的中间品输出成一个个的工具,再以幽默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引喻呈现给读者,让人读起来、想起来大呼痛快。但是,本人也并不是完全同意书中所有的思考过程,鉴于只是粗读了一遍,暂且认为是我没有深入思考的结果。
过多的剧透就不做了。这本书对于自己而言就像一个沙袋,用自己的能力反复锤炼,一方面在实践中锻炼运用提升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坚定自己的内心,以作者提供的工具进行所谓批判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