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经济》是一本由迪恩·卡尔兰 / 乔纳森·默多克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583图书,本书定价:199,页数:201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错的经济学入门书,案例较新,贴切生活,浅显易懂但不失系统专业。
●用讯飞听完,把经济学基础概念讲的深入浅出,结合身边事例,非常生动,对理解枯燥的名词、公式非常有帮助
●虽然很厚但是易读,经济扫盲读物
●这本书介绍的经济学内容相对大众且浅,但内容完整成体系,如果你具有基本的经济学框架知识,那么权当复习了,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是一部不错的经济学入门阅读书籍。
●昨天,听了默多克教授关于经济的线上课,对之前似懂非懂的行为经济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不知道看完这书,可不可以让我双十一“少花钱多办事”。
●可读性很强,但书中对标红关键词缺少简要的解释,我还是得上网搜一下。 书不错,但不适合我目前功利的学习状态,以后再看吧。
●在南开大学听了第二作者默多克的演讲,感觉他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经济学家,走访了世界很多地区,在宏观经济方面也给了很多我认为切实可行的方案,很值得国内借鉴。
《认识经济》读后感(一):希望能从这本轻量而又专业的经济学入门读物中学习到更多!推荐给大家。
经济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默多克教授在线上课堂中谈到的“沉默成本”- 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人们在做选择时往往会陷入困难,其实也和这个经济学理论有关。例如,当我们选择周末去看电影时,我们不仅需要承担电影是否内容优质的风险,我们还会考虑如果看了电影就可能抽不出时间去看展览。希望能从这本轻量而又专业的经济学入门读物中学习到更多!推荐给大家。
《认识经济》读后感(二):设计师路过~
“经济学本就该是温暖的。”译者看到设计稿后说。作者是很接地气的经济学家,曾走访世界各地,关注非精英群体。本书的定位是轻量而又专业的经济学入门读物,由教材改编,因此对设计的要求是在商业感、专业感、设计感中找平衡。全书采用了粉色调,用更柔和的覆膜,精简工艺,减少传统经济学高冷、难懂的印象。书中内容融入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理论,深入浅出地将经济学原理通过故事娓娓道来,封面上用几何图形概括了书中经典案例,一目了然;被当做作装饰底纹的经济学词汇组,按不同读者的需求分类,从经济环境到企业管理,从个人消费到国际金融,读者都能找到兴趣点。环衬的图形则包涵了更多案例,读者阅读后也能找到对应的图形,会心一笑。 -----很多段落来自豆瓣网友,谢谢大家喜欢鸭~
《认识经济》读后感(三):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
全书很“朴素”,如一本有诚意的教科书。
首先,结构上,除了书籍一般都有的作者(译者)简介个,前言和导读中均简明扼要的讲了本书的出发点(目的)以及讲了什么、怎么讲的。
十个部分共23个章节,每一章均从现实问题出发,由实例展开进行分析,最后还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做到了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了。
内容上,除了“机会成本”“沉没成本”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比较熟悉的概念外,还从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两个角度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供给,需求,定价、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状态等内容。
结合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中的种种,除了日常生活所经历体味的,还有党和政府提出的种种方针政策(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越发觉得经济学有趣、有用了,我们也依然处在变革里,只是身在其中,体味可能并没有那么敏感罢。
总的来说,读此书时,时不时有一种在读教课书的感觉,当然,比较遗憾的是“课后习题”部分没有提供答案。
《认识经济》读后感(四):长点经济学常识,过上真正的“精打细算”优质生活
双十一预售开始后,最头疼的就是到底要不要预定,选择哪个牌子的更合适,以及,值不值得花时间去各种比价格等等……这种时候,如果刚好有一点点最基础的经济学知识,可能会很感激经济学应用在生活中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它帮助我们做更多理性的决定,不仅保护了口袋里的毛爷爷,也让我们更明确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哪一个选择是我们内心更希望的。
说到这可能都很怀疑,经济学到底是什么学科,在生活中而言,它像是社会学,也像是心理学,有一些经济知识,会让个人无论是从家庭或企业或国家层面,变得更清晰更正向。一位来自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迪恩·卡尔兰,一位来自纽约大学的哈佛博士乔纳森·默多克,他们在经济学的世界里做了二十年的研究,对各种公式、学术名词融会贯通,带领了各种世界领先的研究,但是你可能想不到,经济学家的最根本追求反而在于让那些公式变成最接地气的思想,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帮助。他们每天都在想如何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和例子,让经济学成为通识知识,给每个个人每个家庭尽最大努力做普及。
对经济学有基础概念掌握是很必要的,至少还能同时帮助人训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当遇到选择时,经济学家们倾向于使用一系列的4个问题来分解眼前的问题:
我们几乎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因为我们不是缺时间,就是缺钱,我们想要的超过了我们可以得到的可用资源,经济学家定义这个事实是“稀缺性”,这是我们在决定去哪儿旅行,买房要不要贷款时需要的很基本的思考。
大家特别不陌生的机会成本、边际决策、沉没成本的概念,生活中做选择的时候是否真的考虑过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很促使个人成长的思维方式,一旦开始考虑,你会发现它们用在买什么的决策上相对还比较顺畅,而用在人际关系甚至更大的道德问题上时,这是必要的保持理性的分析。当然,别忘记这是基于问题1思考之后的。
这个问题刚开始看到有点一脸懵逼的感觉,其实你想想,在你权衡取舍做完选择后,一定会有对应的变化、后果,最后会有或者“激励”或者“抑制”的反应。就比如华章书院的音频课程,一门课卖得好我们就促销,会卖的更好,是激励;卖得好我们就涨价,负面激励。这个问题可以预测价格或政策变化的不良副作用,能帮助阻止我们做错误决策。
我们一定有过一些自己的点子,在市场上还没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是个很好的商机,但是自己想过的,别人很大概率上,也想过。其他人尚未做的原因要从经济学里“效率”的概念来理解,不仅关系到前面说的权衡取舍各种成本,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确实没想到。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比前面的问题更难了,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工具啦!
《认识经济》一书的作者默多克10月在来中国做的课程中遇到很多读者问,我们如何在金融危机的焦虑下做决定,又或者赠送一份自己不确定朋友喜不喜欢的礼物到底是为什么,以及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和政府的关系等。只要掌握最通俗的一些经济学概念,就能帮你解决双十一该不该剁手,该买哪个牌子的困惑喽。
《认识经济》读后感(五):不理智的人生需要学点经济学
经济学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不只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学习上的加减乘除,更多的时候,经济学能帮助我们理解日常生活并作出反应。
大众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有理由的,只是受认知的影响,有时候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认识经济》这本书,教会你如何取舍,并理智的生活。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不理智的。
第一,不了解什么是机会成本。
许多人不知道什么是机会成本,选择了一个机会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机会,你放弃的东西就是你的机会成本。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选择花500块钱买护肤品,可能就失去了用这500块钱买课程的机会,失去了后面课程能给你带来的提升和机会。
你买了一张错误的电影票,因为不想浪费钱,于是浪费了两个小时在电影院打瞌睡。你抽奖中了一张篮球赛的门票,价值400元,你可能会直接用掉或送人,但如果是放在平时,你一定不会去买。
把钱从钱包里花出去就跟把从没把钱放进钱包,本质上是一样的。当人们往往对前者印象深刻而对后者不当一回事。
这跟很多赌徒输了钱就哭天喊地,赢了钱就挥霍无度是一个道理,只会使钱包越来越空。
第二,很容易随波逐流。
双十一已成为全球狂欢节,没几个人能忍住在这个日子里不买东西,甚至还有一种言论是“双十一如果不买东西就亏大了”,如果你看过本书,你就会知道,这种言论是错误的。
商家通过市场的力量,利用了消费者的差异化支付意愿。正如时装出新款时的高价和季末的清仓价一样,有的顾客愿意花高价第一时间换上新装,有的希望在换季时候淘到优惠。通过差异化定价将顾客区分开来,能使商家利益最大化。
所以商家会在双十一制定出复杂的规则,愿意花时间以低价购得物品的人,可以极低的价格买到心仪物品,而不愿意花心思的人则会原价购买,不管怎么样,在促销狂热广告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欲会被刺激到,不知不觉就购入非必需的物品。
双十一不买东西就吃亏了吗?不买东西,说明你本身就是对价格不敏感的人,需要的东西平时都买了,没必要在双十一凑热闹,又哪来吃亏的说法呢。
第三,容易受到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房地产泡沫经济时代,很多人都会一窝蜂的涌去买房,房子在手,房价在涨,就觉得自身身价也涨了,会下意识的在其他地方高消费,为国家GDP做贡献,但这种情况并不会长久,当泡沫破灭,房价下跌,经济衰退,人们开始缩减开支。
即便如此,在你们手里的钱还是要为国家做贡献,没有消费经济就难以回复。政客们常在经济衰退时减税,理由是人们手中持有更多现金就会消费更多。如果你知道,税收是用于国家的基本设施,现在减免的税收,一定会在以后加倍收回,那你可能就会倾向于把钱存起来以备将来。但事实是,人们会倾向于把减税的钱用于消费,政客们的做法生效了。
经济学能帮助你更好的做出取舍,明白他人决策的依据,不致于被外界力量所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