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是一本由渡边和子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优/5星; “这世上总有某种冥冥之中的力量在守护着我们。” “人类是由身体和心灵构成的,就像身体会感冒一样,心灵偶尔也会得“感冒”。” “信仰,不是一个人拥有的一种东西,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微笑。
●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末后的时代,物质的丰富,无法掩盖精神的贫穷;光鲜的外表,无法隐藏心灵的虚空;社会的进步,无法修饰爱心的冷漠。耶稣说: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特蕾莎修女
●无意中在当当看到了这本书,正值自己因为繁重混乱的工作身心俱疲。书里的言语很温和宽厚,值得玩味儿,细细品来有种心灵被抚慰到的感觉。
●无论何时,生活都在继续,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
《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读后感(一):顺意谦恭地活在当下
很宁静的一本书,安放下浮躁的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怀着敬畏之心与人相处,方能谦和有礼,宽容为怀。爱自己都很难的时代,想要做到爱每一个人是很难得的,但正因为这样,方显出爱他人的珍贵。有时候,爱他人不需要我们做出多么大的牺牲,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也许就能拯救一个灵魂。
人活着,但不能茫然地活着,要有一个使命感,知道人生要向哪里去,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拥有和失去的珍贵,要有一个活在当在的生活态度,万物都有它的时节,顺其自然地活在当下。
从今天起,告诉自己,要微笑,不仅是对着喜欢的,更是对着不喜欢厌恶的。你的心便是你的磁场,你的磁场影响着你命运的轨迹。用行为来改变心灵,用心灵来引导行为。自律也自爱,有信仰也有行动。
《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读后感(二):传播爱,做自己就好了
我们并不是什么时间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一位八十九岁手艺人留下了一段话。
就像她所说的,
既然活着。就要更努力的生活,虽然偶尔会哭泣,但是要笑得更多,活得更坚强,才不会辜负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虽然我不太清楚我们是不是只能活这一生,在我的理论体系里,人是会轮回的。
但是以上这段话。是对我们每一天的尊重。
不清楚意外和成功,哪个会先来到。所以自己特别珍惜每一天的机会。此书的老奶奶一样。她说。不管多有多忙,都应该重视眼前人。
记得前段时间看宫崎骏的纪录片。他每一周,都会收到亲人,好友和同事送来的讣告。或许作为年轻人,我们不懂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会。但是一吸合。此书所讲的概念有相似的地方。
就像在幼儿园的毕业典礼上。每个小朋友想做什么职业,什么工作都是自由的。有的想做飞行员,有的想做警察,有的只是想做一个打扫卫生的工人。
那会没人会批判小朋友的选择,因为他们都是在做自己。当我们长大的时候,却忘了这般的初心。
就像作者所言,做自己就好。
几岁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十几岁的时候,分数是最重要的。
二十几岁的时候,社会认可的工作最重要。
三十几岁的时候,似乎稳定是最重要的。
这样看下去。只有几岁的时候,我们是做着自己。后面的人生都是别人认为你应该变成的样子。只要你的行为,和大家所认为的不太一致,你就变成一个怪人。
真的只能这样吗?
此书给了一定的答案。因为更多是哲学的道理。特别简短的文字,更多的是需要自己悟。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跟你去说人生是什么样的时候。这些话是有价值的。因为你所经历的迷茫困惑,她当时肯定也经历过。
印象最深的就是有这句话。无论任何时候,我们还是会笑。
她给我们的建议是,传播爱,做自己就好了。
《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读后感(三):来自心灵的支撑力
这位老太太名叫渡边和子,她在生命最后遗留的时光里,还完成了这样一本与“笑”有关的书。篇幅不大,却有着厚重的生命体验和经验之谈。
她生前是日本百万级畅销书作家,圣母清心女子大学理事长,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的随身翻译,所以深受特蕾莎修女的影响。这本书名叫《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封面上微笑如沐春风般的老太太便是渡边和子,她在书中传递了一种信念和经验,虽然都是短文,但语言简洁,语气和霭,好像一位亲人在对你做着心灵的疏导和沟通。
渡边和子用自己经历过的一些小事,来化作和风细雨般温润的故事,让看书的人从中受益。仅仅花了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所有章节,但未必全记得住,关键是这些小事虽然小,像“叫出对方的名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把生命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给予他们告别前的温柔”等等,其中的智慧未必是非常高明或鲜见的,有些甚至是老生常谈,但渡边和子在于能将简单的道理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现身说法,从而让小道理凝聚着一种真诚的质感——这恐怕是简单的心灵鸡汤无法做到的。
从她的文字中,你感受不到浮躁和功利,有的永远是对弱者的同情和支持,她提到教育,指出“就算是花费数百亿元的巨额经费,聚集数不清的优秀人才,也一定研制不出的药物,就是可以治愈人类的心灵、给人类活下去的勇气的药,这个药就叫作‘爱’。没有爱,教育就不复存在。”她从生命本源出发,去宣扬关乎社会利益链中人心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而非肉身所处的地位、职务,因此她这种“四两拨千斤”般的文字,看起来浅显易懂,然而更易为人所接受和消化。
渡边和子在文中当然有提到特蕾莎修女的种种细节,她作为随身翻译,耳闻目染,从特蕾莎修女年事已高,却不顾舟车劳顿,面对教徒和媒体时一直面带微笑,到她从演讲会场走出,再对会场外的观众进行道谢和重述,都可见到其胸襟坦荡,对众生一视同仁的态度。她写道:“不管多么疲惫,特蕾莎修女都会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笑容,因为她坚信:‘只要露出笑容,就会有逝去的灵魂被召唤到天国。’”
渡边和子让自己成为“放大镜”观察特蕾莎修女这等伟人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获得更宽广的能量。她关心弱者,体贴年轻人,在纽约大学康复训练研究所墙壁上她看到一位患者写下的诗,并将其抄录下来,内容关乎成长中的折磨和痛苦,但是压抑的灵魂始终在不屈中渴望着一种美好。正是这种旁人体验不到的来自心灵上的震撼,让渡边和子的文字极具支撑力。
让我们无论何时都会微笑着看待自己的人生。
《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读后感(四):最温暖的力量来自内心
今天是不讨喜的周一,天气也是雾糟糟的,周围的小伙伴因为天气一天也没什么精神,周一综合症加上坏天气的组合貌似没有人能幸免。因为忙碌的生活和工作,我们每天带着压力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我们的笑容最多出现在职场上,也就是被很多人口中“没有灵魂的职业微笑”。为什么我们的笑容越来越少呢,单单是因为压力吗,为了解决心中的疑问,我打开了《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这本书。
在《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封面上,有一个慈眉善目且面带微笑的老奶奶,这位老奶奶不是别人,正是《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的作者渡边和子。乍一听“渡边和子”这个名字大家一定和我一样感到有些陌生,但是只要在搜索网站将她的名字放入搜索栏中,就会得到很多信息,比如:渡边和子生于1927年,1951年毕业于圣心女子大学,1954年上智大学研究生毕业。1956年加入圣母修道女会。1974年获冈山县文化奖(文化领域),1979年获山阳新闻奖(教育领域),另获由冈山县社会福利协议会主办的济世奖。1986年获兰馨交流协会日本总会主办的千嘉代子奖,1989年获三木纪念奖。任圣母清心女子学院(冈山)教授,1990年3月前任学院校长。如果你对日本的书籍有一定兴趣,那么你可能读过渡边和子的著作中的一本或几本:《用爱和祈祷养育孩子》、《366天,爱与鼓励的话》、《幸福的所在》、《特蕾莎修女 爱与祈祷的话语(译作)》等。最新出版“日日是好日”系列——《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愿人心温暖,万物复苏》《世间美好,相信的人能得到》。
看了我在网络上找的渡边和子的简介,我想大家不难知道渡边和子既是修女也是作家,甚至她的作品曾力压“村上春树作品”和“海贼王系列”,荣登日本亚马逊第一名,是名副其实的百万销量作家。《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是渡边和子关于人生、成长、苦难等永恒命题的思考,是她离世前十天亲自完成校阅的遗作。在《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中,渡边和子谈到了教育、自己的成长以及自己在为特蕾莎修女(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随身翻译时的一些经历,以及特蕾莎修女对自己的影响,而《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的核心是爱,心中有爱才会面带微笑。
在《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中,渡边和子告诉我们如何坚守信念、如何成为值得信赖的人、如何接受貌似虚度的时光……就阅读时间而言,《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只要半天就能读完,而就内容而言,《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值得我们反复翻看。有人说,《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这本书就像冬日暖阳一样能够温暖人心,而我们想要成为温暖的人也需要一颗温暖的心。温暖并不意味着软弱和妥协,而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相信爱,都能有发自内心的笑容。
《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读后感(五):那些被爱遗忘的人啊,请给予他们告别前最后的温柔吧!
我觉得悲伤,因为我们做得那么少。——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新闻,一个狗主人将自己才一岁多的牧羊犬遗弃在路边。这只忠心耿耿的乖狗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就是不肯离开。它害怕主人回到原地找不到它。它仍抱有一丝希望,坚信自己的主人会回来。饥寒交迫中,它只能吃些地上硬邦邦的树枝。晚上就睡在路边。有好心人撞见,心疼它,就给它送去一些食物。它刚开始有些犹豫,徘徊着不敢靠近。直到人们走远,它才小心翼翼地上去舔几口。
它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只干一件事,盯着每一辆车看,期待车能停下,它的主人从车上下来。然而,一周又一周过去了,它的希望一次又一次落空。当我看到这则新闻时,真的是又心痛又愤怒。“虽然狗狗不懂你的世界,但是它懂得有你在身旁就是全世界”。主人离开的那一刻,狗狗的世界就坍塌了。它们不懂得反抗,只能被迫接受被抛弃的命运。
幸运的是,动物救援中心及时发现并救助了这只牧羊犬。但是,还有很多的狗狗,被遗弃后只能露宿街头。它们翻垃圾,钻下水道,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食物。所以,它们看上去总是脏兮兮的,身上还散发着一股刺鼻的恶臭。谁又能想到,它们当初也是铲屎官的小可爱,也曾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以后,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只流浪狗,请不要嫌弃它,驱逐它,给它多一点关爱吧!如果你想去动物收容所领养一只流浪狗,请一定要善待它,不要让它再次饱受被抛弃的痛苦了。我看过表面上打着领养的口号,实际上却是在虐待狗狗的悲剧;也看过流浪狗被人活活打死在街头的惨剧。它们躲过了偷狗贼,却还是躲不过人心的险恶。
狗狗尚且如此,那人呢?那些被爱遗忘的人,我们又怎么忍心袖手旁观。
说到这个话题,我们很难绕开一个人——特蕾莎修女。她在1953年的时候创办了临终关怀院,宗旨是“照料伤残孤苦之人,并且教育流浪儿童,探望乞丐及其子女,安置被遗弃被驱逐未蒙爱之人”。每天,修女们从街道旁、阴沟里,有时甚至是从火葬场和坟坑里救起那些穷病伤残者,或濒死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一生都没有死过一次澡,而修女们却温柔地为他们清洗、包扎。
特蕾莎修女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也因此在1979年,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殊荣。然而,在一次演讲结束的提问环节,曾有人质疑过她的做法。渡边和子是特蕾莎修女的随身翻译。当时,她恰好是见证者。台下的观众说:“我非常尊敬您,但是有一件事我不明白,想请您解答。您救助的都是一些医疗条件不健全、医药品以及人员都不充足的地方,请问您为什么不把这些有限的药品或人员用在那些救助了之后会变好的人身上,而是用在即便去帮助也不一定有用的那些濒临死亡的人身上呢?”
特蕾莎修女换了一副比较严肃的面容回答道:“我不这么认为。被带到我这儿的人,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的人有很多。有很多母亲没有钱做流产,或者找不到可以抚养他们的人,在生下来后被抛弃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常被别人嫌弃碍事、不卫生、很臭等,没有地方住,居无定所。等待他们最后的结果就是生病,但即使濒临死亡,也没有人来给他们看病。所以我们把他们带回来,把这些等待死亡的人带到我的家里,给他们吃从来没有吃过的药,用至今为止未曾感受过的温柔去温暖他们。这样,在死亡来临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对我们说‘谢谢你’,甚至有的人是带着笑容去世的。”
渡边和子听了深受感动,她将这份经历写到《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这本书里,并呼吁我们每个人“要用爱去包裹那些没有被爱过就结束了一生的人”。
被遗弃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本身没有任何过错。有错的是丢下孩子不管的父母。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无依无靠,不知道“被爱”是什么滋味。他们现在生了很严重的病,随时都有可能死去,若对他们放任不管,实在是有些残忍。即使在做了很多努力之后,只能帮助他们缓解痛苦、延长几天的生命,那也是有意义的。
那些被爱遗忘的人啊,请给予他们告别世界前最后的温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