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恐吓学生完成任务的作用其实并不大。反之,比较好的方式是,老师表达自己的希望,让学生亲口同意。
其次,正反馈。如果想让学生养成某种习惯的时候,那么肯定他们的好习惯比否定他们的坏习惯要有效得多。另外,要有及时、经常性的反馈,这既可以体现在作业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表现等方面。对于作业反馈,老师应对学生的作业有比较细致的评价和建议;对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老师也要重视。即使是荒谬的提问和回答,老师也要一起分析他思维的漏洞。课上时间不够可以课下与之讨论;课堂上,老师应对学生细微的动作有评价(比如教师可以提醒打呵欠的学生,问ta是不是很困,能否打起精神)。
再次,学生犯错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老师对学生过高过于完美的要求往往会让他们产生习得性无助,从而放弃自己。因此,学生犯错时,老师要有相应的措施并鼓励学生们做到更好。此外,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惩罚是为了让学生改正坏习惯,而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比如学生上课讲话,老师不宜让讲话的孩子站一节课,而可以他们站5分钟,5分钟内不讲话再自己坐下。如此可让他们发现自己是可以控制自己不讲话的。
最后,注意夸奖的技巧。老师千万不能夸小孩聪明、漂亮等不可控因素,而应多表扬其行为习惯等可控因素,如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努力程度、写字的认真态度、做笔记的积极、课堂上的专注、思考的深度等。老师要认识到,学生,特别是差生要特别努力才能显现出进步。此时,教师的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他们任何一个微小的改变,老师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