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堂吉诃德》是一部由特瑞·吉列姆执导,亚当·德赖弗 / 欧嘉·柯瑞兰寇 / 麦克·帕林主演的一部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杀死了堂吉诃德》观后感(一):人心不古
或者我无法在刚看完 就能马上用浅白的语言去描述多年的沉淀(这部影片据说拍了好多年 终于断断续续地拍完)
如果用简单的话来说 也许可以用“唐吉珂德是怎样炼成的”来概括这部影片的主线
或者也可以说“杀了XXX, 还有后来人”
正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也如同唐吉珂德原著一般 不同的人不同时代也会有不同的解释 是笑话腐朽虚妄 还是叹息人心不古 是称赞实用主义 还是宣扬骑士精神
如果不愿想得太深沉 至少 这部影片还是有不少搞笑的桥段值得一看的
关于电影的背景我一无所知;看着主角的打扮自以为是荒诞片。。。。
看简介说堂吉诃德时,我便有些抵触,因为我从小学起便一直沉迷于各式各样的武侠、网络小说之中,堂吉诃德的结局和嘲笑便是对我们这类人的奚落!
电影终究还是看完了,堂吉诃德不会死,因为总会有像他那一样的人出现!
鞋匠 最后说我一直知道你是谁,毫无疑问,他是在装疯,现实得有多残酷才能让一个老人装疯这么久?
一开始身为导演的他使唤着员工,而老板却使唤着他,俄罗斯人更是驱使着老板;这真是个荒诞的金钱社会!
在托比的幻想中,风车般高大的巨人他也敢面对、反抗,然而不敢却去面对这个肮脏的畸形社会!进一步对比出他对现实的逃避;
从《副总统》、《黑色党徒》,到《谁杀死了堂吉诃德》,都在损特朗普。
“这个俄国佬,想要持续的剧情,就像一个吃糖吃嗨的小孩,或者特朗普。”
这世界,是一座迪士尼乐园,城堡里开着盛大的化妆舞会,富豪戴着王冠扮演大权在握、不可一世的国王,恣意愚弄入戏太深的堂吉诃德,放肆侮辱拜金的女人,掌握所有人的生杀大权。。。
这世界,是一个中世纪的小群落,里面躲藏着异教徒,三更半夜总有宗教裁判所的爪牙举着火把,冲进来抓穆斯林抓犹太人。
这世界,是一个日渐破败的小村庄,女孩去了马德里,成为名利的俘虏,桑丘死了,铁匠疯了,小酒馆空了。
谁杀死了堂吉诃德?那个把大风车看成巨人的堂吉诃德,那个成天叫嚣着要保护弱者的疯子,那个傻乎乎随时准备为了女士和异教徒而献生的天真汉?那个总想跟“不存在”的黑暗势力作战的妄想狂?
或许你要说,堂吉诃德只是文学人物,大风车怎可能是邪恶的巨人?可是导演想说,那明明就是铁片,你们怎么看成了金币?那明明就是特朗普、特没谱,你们怎么看成了总统?桑丘,你这个农夫!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唉,这世界,就是一部持续的剧情,舞台上日日上演着强烈的矛盾冲突,谁也杀不死谁。故事没完没了总也讲不完,说故事的人都做着邪不压正的美梦,历史却总是定期隆重推出正不压邪的黑暗大戏。
《谁杀死了堂吉诃德》观后感(四):不疯魔不成活:被角色困住的人
如果拉美地区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题材有一个源头,那么我认为一定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个老人在被遗忘之际重拾所谓骑士精神,带着老马和农民桑秋走上了漫游骑士的路,把风车当做巨人攻击,把农妇当名媛致敬,把粗茶淡饭当成大餐大快朵颐……作者笔下的堂吉诃德仿佛带上了一个特别的滤镜,活在了自己的想象里,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雏形。电影《谁杀死了堂吉诃德》可谓在拍摄手法上也或多或少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当鞋匠老人在大学生导演拍摄的毕业作品里饰演堂吉诃德之后,他如同魔怔一般陷入了堂吉诃德这个角色,骑着老马披着破烂盔甲到处游荡,直到十年后又遇到了那个学生,然而在一系列残酷闹剧后,老鞋匠在死前才觉悟自己曾经的身份,念着自己的真名慢慢死去……学生导演接过了堂吉诃德的配剑,骑上了他的老马,恍惚中他看到了风沙里的巨人,从此,他就成了下一个认为自己是堂吉诃德的人。
电影一开始非常惊艳,老鞋匠堂吉诃德的表演可谓优秀,把一个入戏太深的老人刻画的入木三分,然而后面的剧情有点不知所云,尤其是老鞋匠坠楼之前的那一段,如果跟着前一个小时的节奏拍下去我想会更好。
在这里想到了最近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的六小龄童,一朝大圣,一生大圣,六爷也是入戏太深,把自己当做了吴承恩的《西游记》尤其是孙悟空的代言人,然而以他的浅薄理解甚至可能连原著也没看过的情况下,讲了许多诸如“孙悟空是无性人”,“吴承恩是东方神话之父”等荒谬言论,拍摄的《吴承恩与西游记》更是张口就来,把吴承恩演的像个恋猴癖的疯子无赖,剧里除了反派全部拍成他的舔狗,可谓贻笑大方。入戏太深毕竟不好,堂吉诃德不是老鞋匠,章金莱不是吴承恩,他们都终有醒悟的一天。
《谁杀死了堂吉诃德》观后感(五):你永远杀不死那个堂吉诃德
墨尔本电影节2018
来看的各位可能都知道影片成片过程,真是和堂吉诃德的精神有着莫名的契合度。反反复复,最后还是成了。在看之前看了很多网上的英文影评人的评价,对片子的预期值其实不高。
经济学人半调侃半刻薄的说:“为什么要花三十年去拍堂吉诃德,如果你根本不懂堂吉诃德。”
纽约时报发出的女权批判是:“这是一部在对艺术和电影见解上有很多不错的亮点,但是对女性有着可怕的认知的片子。”
带着这样的心理预期,其实个人一直是挑剔和批判的看着的,看片的前30分钟,我的偏见一直还没被消除。并且剧本真的有很多不通畅的地方。
导演的个人风格很明确,非常Intense,很多画面和情节都让你觉得sharp。那种荒诞+幽默的嘲谑态度,以及堂吉诃德演员的功力加上台词,让我渐渐开始觉得——嗯哼,其实不差啊。
是有很多不着调不可能的东西。但电影如果过分忠于现实,他又怎么骗你去另一个维度,怎么样逼你去活一遍另一个人的人生呢?
里面有很多很有异议的女性形象,但我觉得批评家据此就说他是过时的女性主义观点其实是不客观的。我觉得更冷静成熟的女权观点应该要看到,一个作家或者一个导演,他拍摄一种东西,并不代表他肯定这个现象。
不得不说,在好莱坞等电影届以及权力和金钱的高处,女性的生存环境依旧很差。大部分女性的确需要靠着外表和男人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描绘“女性等着被男人救赎”或“通过一个男人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代表导演肯定这种状态是对的。
如果我们完全不愿意去承认和去描绘真实的女性生活状态,其实才是更糟糕的形态吧?
电影的最后,大漠孤烟直,两匹瘦马和一个疯掉的脑袋,向着落日走去。
愿每个理想主义者,都有一个不死的灵魂。
《谁杀死了堂吉诃德》观后感(六):迷失西班牙
比《杀死堂吉柯德的人》剧情更有趣的是,他背后的背景故事。这部影片从1998年开始筹备,到了如今整整20年,其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资金的不足,也遇到过一些天灾人祸,比如说在拍摄的早期就遭遇到了洪水冲击,所有拍摄的东西毁之一炬。之后所遭遇的问题则涉及到了版权、发行商等一系列的问题,男主演由当年的Jonny Depp换成了Adam Driver。2017年初,影片正式开始重拍。
导演在采访中时不时也会吐嘈漫威的电影总是有很大的投资,而他们的投资却少得可怜。
特瑞·吉列姆把整个部分可谓把疯狂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与幻想相结合,令人难以分辨。对于没有看过《堂吉柯德》原著的观众来说,这是一个新鲜的体验。高潮的时候更是把这种倾向达到了高峰,我们就像里面的男主人公托比一样,也会迷失在这一部电影里面。
这是一部悲剧,这种味道越到后面越发浓烈,所以我也不知道中国大陆是否能引进该片。对于小说《堂吉柯德》,这部电影是小说版的再创造。虽说我们可以感受到导演的疯狂,但是回个头来说,前面的情节处理会有点语无伦次,电影的基调也一直在这种谜团中前进,在第三幕之前,很难发现它的主线究竟是什么。
另外一个问题和《斯大林之死》《COCO》如出一辙,就是一个西班牙语的东西用英语发出来总是优点怪怪的。这感觉就像是一群英国人在演《西游记》。所以,尽管我们不断吐槽自己国家的配音,但是一方面既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画面,另一方面在不那么维和的情况下还是很符合小朋友这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的。
不过其实很庆幸的是,这部电影好歹是做出来了。特瑞·吉列姆就像是里头的第三幕的堂吉柯德,在外界嘲笑下勇敢地坚持自我,只是后者最后变成了一名“悲剧英雄”,不知道这位《十二猴子》的导演能不能顶住外媒的评价的压力,在这部本来就多灾多难的电影里可以取得这十几年努力最起码得到的成绩。
导演Toby要拍广告堂吉诃德大战风车,怎么拍都不满意,总觉得哪里不对,看起来他的心思似乎也不怎么在这上面,跟片场女工作人员和老板的情人鬼混,显得玩世不恭,执行导演和制片人却很焦急,催他赶紧随便拍完,像这样爱拍不拍的,随便就停工,每天弄得焦头烂额,老板叫人给他找来他青年时拍的毕业作品,那是他第一次拍堂吉诃德,他开始慢慢陷入回忆中……
第二天,他骑上摩托车去了当年拍摄的那个村里,现实和记忆不时梦境般重叠起来:当年他惊喜地找到了适合演堂吉诃德的那张脸——一位老鞋匠,出乎意料的是老鞋匠真的演活了堂吉诃德;还找到了当地小酒馆老板的女儿安吉莉卡,饰演堂吉诃德的梦中情人达尔希妮娅——镶着牙套的梦幻般的纯真女孩,恰好非常贴切、符合他心目中的角色设定;那时他有理想、愿景和冲劲,拍出了自己理想中的堂吉诃德,影片也获奖了……只是没想到他离开后,却永远改变了这两个人,老鞋匠不再是鞋匠,觉得自己就是真的堂吉诃德,村里人都觉得老鞋匠已经疯了;安吉莉卡幻想自己真的可以当明星,却成了别人的情妇,欲望被挑起来后,就无法再止息。
其实他也早就被改变了,不再有灵感,也没怎么想拍自己真正想拍的电影,就在圈子里混着。现在拍片,一切都要听金主爸爸的,影片把这讽刺了一番,像是发泄。金主爸爸让他的制片人策划了一场奢华的化妆舞会,老鞋匠和安吉莉卡被极尽羞辱,最后老鞋匠意外摔死了。
Toby和老鞋匠重逢后,老鞋匠一直把他当成桑丘——有一幕就像早期的默片,Toby到篷车里去找老鞋匠,背后的布上放着他之前拍的毕业作,老鞋匠在现场给自己配音——其实他并没有完全真疯,我想老鞋匠和安吉莉卡都是在逃避,逃避庸常、单调、死板和无望的生活,想活在梦幻中……因为Toby,他们都成了某种牺牲品,受此刺激,现在轮到Toby疯了,把自己当成堂吉诃德,而安吉莉卡成了他的桑丘,永远忠诚地跟随他,她本来就爱他。
看起来影片像是由三个故事交杂在一起组成的——一个是年轻美丽的灰姑娘爱上疯狂艺术家的故事;另一个是一位最最普通的人如何陷于疯狂的故事;还有一个是谁杀死了疯狂艺术家的故事。艺术家就是“不切实际、异想天开”的堂吉诃德,尼采想当超人,最后变得疯癫,木心说尼采完全是艺术家,而不是哲学家。
《谁杀死了堂吉诃德》看似癫狂、荒诞,却令人伤感、深感悲凉,借《堂吉诃德》的经典文本,讲述一则现代寓言,真是说不尽的堂吉诃德,究竟是谁杀死了他,杀死了理想主义……“桑丘,让他们尽管叫我疯子吧,我之所以得不到他们的赞许,是因为我疯的还不够”。
影评第394话《谁杀死了堂吉诃德》——意淫可以致命
影片《谁杀死了堂吉诃德》于2019年4月10日在美首映。
这21年不是精心打造一部电影,而是充满波折。
好莱坞的片场和投资商有的是钱,拍一部片至于这么费事吗?
特里·吉列姆也曾拍摄过《猴子十二》这样的在票房上大获全胜的影片。
但特里·吉列姆的大部分影片均已赔本告终。
特里·吉列姆作为一个美国人,加入了英国国籍。
退出美国籍的特里·吉列姆被限定每次入境美国不能超过30天。
特立独行的特里·吉列姆吃尽了苦头。
本部《谁杀死了堂吉诃德》也是赔得血本无归。
一个灾难艺术家的巨大光环笼罩着特里·吉列姆。
没有任何人会愿意再资助一位灾难艺术家导演。
没有资金,拍摄一流的影片也只能是意淫。
本部影片更像是特里·吉列姆自己的写照。
像堂吉诃德一样,意淫才是最大的致命杀手。
本部影片只在美国很少院线受限制上映。
一个导演混到如此下场,未来也只能意淫。
美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社会,好莱坞更是如此。
并不向大家推荐此部影片。
祝大家周中愉快。
《谁杀死了堂吉诃德》观后感(九):导演难为,或死于现实,或死于理想
以“妙想天开”闻名的大导演特瑞·吉列姆,拍摄以堂吉诃德为主题的电影,实在是一件“天作之合”,对影迷来说自然非常期待。成品果然也没有让人失望。《谁杀死了堂吉诃德》秉承了吉列姆一贯的风格与志趣,既有现实的沉重,又有着不疯魔不成活的痛快。
吉列姆没有直接来讲述堂吉诃德,而是借用了一个导演拍摄堂吉诃德电影的故事,来表现“堂吉诃德”这个母题。于是,堂吉诃德、影片中的导演、吉列姆,三者醒目地联结在一起,并以原型、主题、创作者的身份在影片中形成互动。最后呈现的,当然是作为创作者吉列姆的态度,他的“堂吉诃德”,就是他身为导演对电影的理想和爱。
影片中的导演托比,也并不是吉列姆的完全化身,他是一个处于现实与理想矛盾之中的角色,通过他的行为尤其是其转变的经过,来实现吉列姆对现实以及自我的表达。
影片的开场,是托比正在拍摄堂吉诃德战风车经典一幕的场景,而这也是最能体现堂吉诃德精神的一幕。但这一幕在拍摄过程中卡住了。卡住了表面是技术失误,但真正卡住了的其实就是导演托比。在遵照他的意愿兴师动众来到西班牙拍摄他的“堂吉诃德”后,托比反而越来越没有感觉了。
托比,如今已是一名明星导演。老板、经纪人、工作人员甚至女人们(当然还有还来不及参与的观众),都视之为香馍馍。如果凑合着把电影顺利拍摄完成,各方其实也都会满意,过不去的其实还是在导演他自己。托比依然有理想,但成为明星后待在“舒适圈”里,他现在已没有了灵感。
但灵感很快就有了头绪。
老板让托比看看碟“找灵感”,没想到在卖碟的小贩那里,托比发现了当年让自己一举成名的学生时代作品、而且也是一部有关堂吉诃德的电影——《谁杀死了堂吉诃德》。
卖碟的小贩,是个吉普赛人,他以不同身份、不同方式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他是一个功能性而非故事性的人物,像一个串场的小丑一样,在关键时刻帮助主角前行,以完成其使命。
托比看自己影片的急切意愿,被老板女友的求欢以及之后老板的不期而至打断了。这也是理想被现实所阻碍的一种体现。好在偷情没有被老板即刻发现,而当年的拍摄地就在附近,托比可以旧地重游,或许可以激起一些创作的灵感来。
十年光阴,物是人非。那些曾参与托比电影演出的当地人,有的死了,有的失踪了,有的疯了……托比在追逐自己梦想的同时,也给了这些人打破现实的希望。但还是那句老话,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明星”,如果在逐梦的过程中迷失了原来的自我,那或许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托比很快就见到了著名的“堂吉诃德”——那个曾经扮演堂吉诃德、如今自认为就是堂吉诃德的可怜的老鞋匠哈维尔。哈维尔为什么会着疯变成这个样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第一,是最基本的,也是从现实理性角度来说,为了演好电影的主角,老人家必须强迫自己化身成为堂吉诃德,结果入戏太深再也走不出来了。第二,跟平凡的日复一日的鞋匠生活比,堂吉诃德的冒险与疯狂有自己的精彩,尽管这是一条走火入魔之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是影片的一个重要象征,一个现实中的“堂吉诃德”,一个区别于现实的存在,一个托比丢失了的身份。
哈维尔的堂吉诃德,当初也是为托比代言。当被现实侵蚀的托比再次遇到“堂吉诃德”时,他既不能唤醒也不能投入,只能在“堂吉诃德”的身边成为“桑丘”。
桑丘是现实的,也是清醒的。桑丘知道现实的同时,也知道理想,他自己无力去追逐理想,但对于真的勇者,也会奉上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冷漠或贪婪。于是,桑丘成为了堂吉诃德的伙伴。
堂吉诃德与桑丘相遇,冒险便开始了。
很快他们就遇到了让冒险变得有目的和意义的人——堂吉诃德的女神——“杜尔西内娅”。曾经扮演杜尔西内娅的安洁莉卡,如今过的也不好,演员的梦想破灭后,她成为了一个俄罗斯大亨的“宠物”。
对托比来说,相比哈维尔安洁莉卡是更有机会也更想去拯救的一个。不仅安洁莉卡的人生被托比所影响,而这位他亲自所物色的女主角,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他的女神,艺术的缪斯,理想的动力。
在冒险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插曲值得一说。“堂吉诃德”战风车受伤,被一位女性所救,他们被带到了一处非法移民的居住点。在托比看来非法移民都是恐怖分子而让他很害怕,而他们其实是普通而不幸的人,就如同堂吉诃德时期的异教徒一样,被驱赶、被抓捕。
这一段与影片主题关系不大但照应了现实的议题,在影片中并不算突兀。但吉列姆自己在影片开场有一段托比打电话安排群演要照顾各种不同人群的设计,现在自己也来一段政治正确,就有点讽刺了。
回到主题,从俄罗斯大亨手上拯救安洁莉卡,也是影片最后的高潮了。俄罗斯大亨也化身成为堂吉诃德的死对头——“魔法师”。
俄罗斯大亨展现了他的“魔法”,他举办的化妆晚会,成为“堂吉诃德”奋斗的舞台。而他不仅抢走了女神,大亨身份、夸张举止也代表着现实中的商业与娱乐,是理想与艺术的最大敌人。
“堂吉诃德”并没有战胜“魔法师”就死了。但哈维尔的死亡,并不代表理想的破灭,而可以看作是一种献身。魔法师不容易被消灭,堂吉诃德也是如此。尽管飞蛾扑火,但其追逐理想的精神却也得以彰显,从而被记住、被后来者继承。
最后,伤感的托比恍惚中也化身成“堂吉诃德”(相应的,安洁莉卡也成为了桑丘)。这一趟冒险,让从堂吉诃德变成桑丘的托比,又重新成为了堂吉诃德。成为堂吉诃德不是讽刺,不是失落于现实,而是为了理想的奋战。追逐理想是艰辛的,而且不疯魔不成活。
以上就是吉列姆的《谁杀死了堂吉诃德》主要内容。在形式上,通过主线故事穿插回忆、梦境、化妆晚会等,虚实结合,在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华丽舞台上展开了一段冒险。而在主题上,吉列姆作为一名导演,表达了在现实环境中追逐理想的感叹与坚持。对“堂吉诃德”来说,冲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或死于现实,或死于理想……
(欢迎关注个人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
《谁杀死了堂吉诃德》观后感(十):一部电影,竟然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一部电影,竟然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
没错,壹姐说的就是那部名叫《谁杀死了堂吉诃德》的电影,历经27年,两次开机,五次重组,并在此期间,无数人灾病来袭,被网友们戏称为“被诅咒过的电影”。
《堂·吉诃德》我们都知道,是塞万提斯笔下的一位骑士,他不仅有极深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而且还是个忠诚到近乎发疯的人。
他攻打磨坊风车,认为它是巨人,它挑战羊群,认为它们是敌人的军队,他看见酒囊,说那是鬼。
他很有名,但却疯狂的过着自己的一生。
他总是骑着一匹瘦马,手握长矛,披挂着一副残缺不全的盔甲,带领着一位装束粗俗的矮胖侍从,到处行侠仗义。
他的一生,都像是个笑话。
而《谁杀死了堂吉诃德》呢?很明显,和讽刺小说《堂吉诃德》不同,但却又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影片主角托比,是一位广告导演,他在西班牙拍摄一支关于堂吉诃德的广告。
其实,拍摄此广告对于托比来说不是难事儿,毕竟,曾经还是学生的托比就在西班牙拍摄过一支堂吉诃德的主题广告,并且反响热烈,一役成名。
但是,顶着光环回归,往往都会历经颓败。
很快,托比的剧组就经历了一系列拍摄事故,比如,道具坏了,比如,人员出问题了。
这一系列事故弄得托比心烦意乱,于是他决定暂时停止拍摄,重新去寻访当年参与他广告拍摄的那些演员们。
可你们知道的,出名过早的人,往往容易“泯然众人”,就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一样,五岁能作诗,可最终还是沦落成了平庸的中年人。
毫无疑问,托比手下的那群演职员也一样。
有的人因酗酒而死。
有的人空有一腔明星梦,却鲜有抵达梦境的途径,最终只能沦落到以色侍人的地步,被土豪“圈养”。
还有的人入戏太深,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疯狂而夸张。
似乎,每个人都没能随着这支著名的广告而走上他们的人生巅峰。
更加戏剧性的是,就连托比,这个看似正常的广告导演,也因为故地重游,开启了他疯狂且可笑的一生。
一位俄罗斯土豪,也就是包养托比广告女主角的那位土豪,举办了一场大型聚会,与会人员全部都穿着古典而又华丽的衣服前来参加。
但在这盛装之下的一番辗转闹腾后,托比却被打击的精神失常,幻想自己成为了堂吉诃德,并带着他的女主角,开启了他全新的莫名而又奇幻的旅程。
很奇特是吗?
看完后壹姐一脸丧气,可能就像此片导演吉列姆所说,有些事情就是会让人疯魔。
堂吉诃德在与现实世界对抗中获得他的人生价值,托比在与过往碰撞后寻得他的人生新旅途,吉列姆在不断失败不断重启《堂吉诃德》这个项目中发掘生活的真谛。但不管别人怎样嘲笑,他们的本质都是在坚持做自己。
所以,到底是谁杀死了堂吉诃德?到底谁才是疯魔的那一个?
荒诞,微茫,极端,夸张的剧情不过是在用一种极致向我们阐述现实的真假难辨,善恶难分。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它人看不穿。
在大狂欢的高潮中孤独的离去,在世人的恭维与谄媚里寂寞的死亡,冷眼旁观着这些与我有关又与我无关的一切,世界突然间静止。
壹姐想,堂吉诃德想讽刺的就是这世间的虚妄,而导演吉列姆想表达的则是这人间的坚持。
我不是想要与世界为敌,只是,还没有人愿意与我为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