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2-08 23: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读后感10篇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2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读后感(一):这碗大师熬得鸡汤,值得一品(有剧透,慎入!)

  少时不喜读散文,觉得散文多情单薄,不像小说那样故事起承转合跌宕起伏,仿佛是白米饭和红烧肉之对比。后来长大了,随着经历多了,人生记录薄填满了酸甜苦辣,反倒开始热衷于捡些清清淡淡的文字念。

  这本不薄不厚的散文集,收录了三十七篇精品季氏散文,分为四个章节,忆童年思念母亲怀念家人;记京城,梦忆清华,追溯北大;悼师友,从文老舍,乔木实秋;观宇宙,诵读山水,踏破古迹

  季羡林,一代国学大师,于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贫困山村,而他的又是全村中最穷的,所以季老师写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他一年吃白面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就把盐碱地上的吐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诸如此类困顿数不胜数,但对于季老师来说,这只是芝麻绿豆般的小事:“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激励千金,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

  季老师最为难过的,还是小小年纪就被叔父接到济南的读书,他六七岁便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对母之念,日夜难眠。后来,季老师在国外生活了一段时间,那时候,他的怀念中,除了母亲,又添了一位祖国母亲。此情此思,深深重重刻在字里行间感人肺腑

  季老师自认为“我不是北京人,但是先后在北京住了四十六年之久,算得上一个老北京了。”他的脚步,遍布清华园和燕园,本书的第二章,记载了许多北大清华的旧事,其中一篇还分析了两所名校不同之处,名家见解,值得广大学子一读。令外,随书还附赠一本小册子《清华园日记》,内容是季老师在清华读书时的日记,短词小语,零零碎碎,“一片天真,毫无谎言”。

  本书的第三章是季老师怀念友人作家。“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品德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益于人,无愧于心。”鸟随鸾凤飞高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季老师的友人,也都是些大家,沈从文、梁实秋、老舍、巴金……都是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的大作家,亦写了和老革命乔木的友谊,怀念之情深切无比。

  最后一章,记载了宇宙山河浪漫。石林、蓬莱风光、黄山行记……“我于此处此地极目楚天,心旷神怡,仿佛能与天地长久,与宇宙共呼吸,不由得心潮澎湃,浮想不已。我想到自己的祖国,想到自己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勤奋劳动繁衍生息,如今创造了这样的锦绣山河万里。”

  季老师的文字,实属佳作字字玑珠,行文清淡中不乏韵味,写的是记事记人记景,不像畅销心灵鸡那般直白,却切切实实地能温暖人心,照亮希望,让读者感受到“生活明朗,万物可爱”,值得一读。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读后感(二):接纳从容 发现生活之美

  如果生于100年前,我会怎么生活?带着这个问题,我翻开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全书共分四章节,分别以回忆往事、北京生活、怀念师友、山河游记主题,记录了季先生对往事、对人、对物的所感所思,语言质朴、叙事真实、耐人回味展开此书,如同听季先生娓娓道来,他经历的那些岁月,他看过的那些山河,生活艰难却带着希望,命运困苦但也盈着乐趣

  一、包容而从容,面对不完美的生活

  季先生生于1911年,当时的中国,“刚刚推翻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季先生的出生地是山东省清平县的一个贫穷村庄家境艰苦,在《往日时光难忘》一篇中,记载了季先生童年的琐事和未能和母亲相伴的深深遗憾,本书的书名虽为“生活明朗”,但文中描述的生活窘迫、与亲人分离的不安,在外求学的孤独,让我感到的是季先生所经历的艰辛,唯一能感到温暖的是他婶母和妻子传统女性无私奉献守候家庭和睦

  细细想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落后战火纷飞,中国人的生活怎么可能明朗呢?季先生字里行间描述着自己经历的生活,描述着自己的感受,但没有一丝抱怨,生活给了什么,就接受什么、感受什么,是啊,生活本身就是明明朗朗摆在那里,不明朗的,往往是尘世那颗不安的心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季先生也认为,“不完美才是人生”,他以温和的态度、超乎常人睿智坚定地走过了动荡的岁月,世事变幻,唯以静心应对,我想,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怀着包容、从容的生活态度,接纳生活,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事情

  二、热爱生活,捕捉寻常生活之美

  季先生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人物,在我看来,如此大人物,每天思考的应该是国家大事学术专业的事,而《寻常岁月温暖》、《宇宙山河浪漫》两个篇章,记载的是季先生对一些小事物的质朴情感。“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季先生便“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然后到池塘边守候“小荷才楼尖尖角”的美好。对于“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北京小胡同,季先生更是喜爱有加,“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我们已经结下了永恒缘分”,而随着城市化进程,被摩天大楼取代的小胡同在季先生心中永远占着一个地位。看来,大师也和我们一样,对逝去的岁月、醉人的美景都怀着同样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匆匆、忙忙、碌碌,今天我们的生活节奏更快,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看上去我们的生活灯红酒绿丰富多彩,而扪心自问我们的心灵是越来越丰富还是越来越贫瘠

  人生无常,无法抗御,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别忘了保持一种兴致,因为生活本来明朗,万物本来可爱,让我们的心原原本本的落下,欣赏万物、感恩所得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读后感(三):你看,窗外阳光甚好

  这是语文课本以外,第一次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翻开就有一股浓浓的阅读理解味道,似乎是唤醒了学生时代记忆。 上学时候对阅读理解总有抗拒心理,总觉得艺术作品不正是应该面对不同的读者可以唤起大家不同的感受才是成功吗?不正因为每个人的感受、想法不同,所以世界上才会有丰富多彩的作品存在呀。偏偏课本试卷一定要把大家的感受统一,像是把咸菜咀嚼到没有味道再发给大家品鉴…… 毕业以后阅读思考更自由了,第一个从课本中走出来让我感受到美的人是林清玄,然后就是这次的季羡林老先生

  季老先生生于1911年,逝于2009年。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争饥荒、贫困、混乱,曾经离开家乡,泪别父母,也曾经远离故土异乡求学,送别了亲人友人,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交替。老先生的文字读起来像是和一位长辈对话,端上一杯茶,在萧瑟的秋天里,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聆听前人经验教诲。这里,是季老先生对于国家、对于家庭、对于生活、对于人生、对于生死感悟

  一直觉得,长寿人才最苦。像季老这样长寿的人,一生中需要送别多少人,才能足坚强呢?从母亲、老祖、妻子、老师、友人,一篇篇悼文读着不由得感受到了离别疼痛……站在时间长河中一一送别,空留自己伫立原地,泪别众人。想到了杨绛先生。当时杨绛先生离世,网友们说“我们仨终于团聚了。”我想季老现在应该可以尽情享受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了吧。 想起季老一生的经历,童年家庭贫困,能吃个白馒头幸福到上天了。后来离开母亲外出求学,一个年幼孩子,离开了母亲会有多难过可想而知,以至于母亲一直都是季老心中的痛。再后来,异国求学背井离乡,虽说是躲过了战火纷飞,可心中难免牵挂人和祖国。慢慢的,随着岁月变迁,开始送别身边的人。我是一个对离别有着严重焦虑感的人,所以这种只有送别份的感受,实在难以想象会有多痛……也正因如此,季羡林老先生再说“万物明朗 生活可爱”似乎更让人觉得坚强了。

  “人生无常,无法抗御。我在极端快乐中,往往心头闪过一丝暗影天下无不散的筵席。” 似乎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得出这样的感慨,没有纯粹的快乐。看到过某网友说“特别高兴的时候不敢张扬,怕被生活看到,被报应。”现在快乐似乎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连开心都变得要小心翼翼,生怕漏了什么。该说是生活压力大了吗?可似乎快乐就是这么回事吧。正因为有悲伤才会有快乐,有离别才会有相聚。只有接受了暗影,才能心安理得享受快乐。面对无常,只有接受才能从中得以幸存。所以更加觉得,在送别了那么多人,经历了那么多之后,依然能够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耐心守候一池荷花绽放,欣赏自然鬼斧神工珍惜生活中琐碎的小美好。将这一切收集起来,成为日后生活中的糖,这是岁月的智慧吧。

  命运时有残忍,可唯有前进是眼前唯一的道路。学着接受快乐旁边的暗影,接受生命的无常。纵使再艰难,试着咬牙坚持下去,历经风霜之后,依然可以勇敢坚强的热爱生活,便是再好不过了。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读后感(四):读季老文章如沐春风

《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封面

  今年是季老季羡林逝世十周年,《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为纪念而出版的季老的散文集,收录了季老的37篇散文。全书分四章,为“往日时光难忘”、“寻常岁月温暖”、“同行师友知心”、“宇宙山河浪漫”,分别收录了季羡林回忆往日往事,感受当下,悼念或怀念师友,游览宇宙山河的文章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吐火罗文等12种语言,北京大学身教授。他出生于1911年,于2019年逝世,一位98岁的高龄老人,他用90多年的经历,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为文坛注入了力量

  季羡林的文章伴随着我们从小到大,也将陪伴着现在在孩子长大,《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中有数篇也被收录到了初高中语文课本里,如《我的童年》、《怀念母亲》、《清塘荷韵》、《石林颂》等。

  《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散文集中收录了季羡林的13篇之多关于悼念追思亲人师友的文章:母亲的去世给季羡林留下去的是悔,悔自己竟然8年之久未曾回乡探视过母亲,而这也成了季羡林在世时无法完成心愿,只盼着那不科学的“撞客”是真的,但内心知道是假的,空留无尽的思念。笔墨之间,深情汹涌而来,让人不禁抽泣,唯愿季老此刻能了却心愿,可时时与母亲相见。

  悼念同行师友的文章,季羡林表达了对师友的怀念和对其过往经历和品质的称赞,也免不了对未能拜访或探视而流露出的遗憾,但我想,正如季老所说,自己的“性格属于孤僻一类,最怕见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几乎是谁都不拜访,天性如此,无可奈何”。不见面不见得情浅,正如古文所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季羡林在文章中,不遗余力歌颂了师友难得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怀,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了对师友的敬和情。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散文集收录了季羡林对过往对逝者的追思和悼念,除此之外便是,季羡林关于生活中和工作中的体验,活在当下,体味着身边的点点滴滴。历数每一位有成者,无一不是专注于当下的。读完季羡林笔下的北大、清华、北京的胡同都幻化成了特有的符号进入我们的心中。

  散文集的最后一章选录了季羡林游历过的几处大好河山,让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曾经自己去过的地方,读来深有体会,对季老深感叹服,虽说季老也在文中叹息自己缺少文字来形容眼前的奇景美景,但在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看来,季老对景观描写真是拿捏得当,美好的文字张弛有度语句,和眼前的景色标配

  读着季羡林笔下的锦绣山河,时不时让人觉得幸好季老曾经来过,观过,不然壮美的山河,少了他这一位能观懂并能颂出的人,岂不是一大损失

《清华园日记》封面及其中一篇

  散文集《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之外另有一本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小册,收录了季羡林从1932年至1934年30篇日记,正如季羡林自己所说,“我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记什么,一片天真,毫无谎言。”读完,一算年龄,那是正值季羡林21-23岁,原来,季老年轻时也有过迷茫彷徨,有过不知未来方向努力。读来,倍感亲切

  散文集《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收录了季羡林的记人、叙事、写景的篇章,读来如沐春风,万千情怀,唯细细品读方能体会。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读后感(五):季羡林: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

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评价人数不足季羡林 / 2019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欢喜充满了大千世界。

  ——季羡林

  作者就不多做介绍了,知道这个名字就不用多说,不知道这个名字,说了也是白说,呵呵。

  季羡林结合自已九十余年的人生阅历,写下的对于生命和世事的感悟之作。全部37篇散文,分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的搭配我觉得是按:童年记忆,青年经历,师友知心,唱颂福祖国,这样一个书序排列的。

  第一部分,往日时光难忘。主要是回忆童年,十分困苦的生活,在季老的笔下也多了一份淡定。早期记忆中的亲人,像母亲,大奶奶,老祖,妻子这些人,童年生活的场景,有些甚至有些许的模糊。毕竟时日已久,老人家年龄也在那儿摆着呢。这些其实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深远,季老能有这样的成就,想必这些记忆中的事和人对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其中包含了一篇在德里和印度的一家人的事。

  第二部分,寻常岁月温暖。世事艰难,亦有美好。主要是北京,清华,北大。到清华上学之后,求学、工作,生活的环境,甚至对生活过的北京胡同也有大量描写。自已选择清华上学,然后在北大工作,对两所学校在学术上的追求,和各自的品格,传统特色,加以解读。“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校有校格。”在这个过程中,自已的历程,自已的成长,对自已的影响。

  第三部分,同行师友知心。师长,朋友的回忆,人生路上多知己。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沈从文,梁实秋,朱光潜,老舍,巴金,多是亦师亦友的身份,很小的事情,每一个人都记录了性格的鲜明特点。 这部分详细展示了季老的交友风格习惯,按他自已的话说:“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优点?),我不喜欢拜访人。”“其实我的性格毋宁说是属于孤僻一类,最怕见人。我的老师和老同学很多,我几乎是谁都不拜访。”但在和这些朋友的交往中,却也看得出来内心是极为热烈的。

  第四部分,宇宙山河浪漫。祖国山河美好,甜蜜生活来之来易。自古以来,文人有写景的传统,像苏东坡写赤壁,岳阳楼记,石钟山记,等等一处地方,在他们笔下变得越发鲜活起来。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季老笔下,也是闪闪发光,更多多的也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像《星光的海洋》中瞻仰革命圣地,似乎在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读出了一些缅怀的情绪。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当为《在敦煌》,在他的笔下,每一幅画都是一个拉开在眼前的场景,人物跃然纸上,在他的解说之下,不光像真实看到了一样,还觉得季老在当导游向我们详细的描述中。对比了一下篇幅,这一篇最长。

  很真切,大多都是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季老笔下,娓娓道来,不同寻常的味道,生命如此美好。也有很多用词比较讲究的地方,表达的意思非常贴切,超出常人所想,但又足以理解,不得不击节赞叹。引用经典,古诗词,随手拈来,很有功力,语气又很随和,像个老爷爷和你聊天一样,唠唠家常。

  一句话概括:小事活泼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小景优雅从容。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读后感(六):可爱的季先生——读《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昨天拿到书就迫不及待打开了,还附赠有一本《清华园日记》,开心极了,看书封看简介,读目录翻书页,又先看了《清华园日记》,才从头开始看起来。昨儿漫天飞雪,室内暖意融融。今个儿雪后放晴,一屋的阳光明媚,格外清亮。这两日里,桌上一杯热茶,潜心读着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心情愉悦恬淡,感觉幸福之至,真正是《生活明朗 万物可爱》啊!

一人一物知情味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收录了37篇精品散文。其中有几篇散文如《我爱北京》《怀念乔木》《悼念沈从文先生》《我的朋友臧克家》《登黄山记》,我是在不同的书或杂志上看过的,很喜欢季先生淳朴恬淡和真实自然的文风,所以一直希冀能拜读到季先生更多的文章,想知道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级的季羡林先生九十余年的感悟之作是如何力透纸背、震撼人心、开悟人生。

  整本书分为四章:往日时光难忘、寻常岁月温暖、同行师友知心、宇宙山河浪漫。一段段,一篇篇,不知不觉几十页就看过去了,越读越有滋味。简单质朴的语言,芝麻绿豆的琐事,平凡真实的情感,娓娓道来,细说纷纭,就如家中长者在回忆家中旧事,追念往昔故人,畅聊游历见闻,感悟世事人情。而当你读得越多越觉得看似平淡如水的文章却内涵深邃,自然朴素的情感表达却真纯得动人心魄。

  季先生是非常热爱生活的,他说“人生无常,无法抵御。但人间值得,未来可期。愿你始终保有一种兴致,感受生活明朗,万物可爱。”季先生还说“我真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生无生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欢喜充满了大千世界。”我觉得这样的季先生真的特别可爱特别可爱。你看他对家人讲真情用真心,心存感恩,爱意深沉;对待同行知交从不虚伪客套,重相知尊人品讲学术,深情于内淡然于外;热爱自然,爱花爱猫爱山水;热爱祖国,热爱古老的中华文化热爱大好河山热爱青年热爱教育;热爱世界,精通多国语言,研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就是这样伟大的人物却谦逊平实,豁达随性。

  幼年贫困寥落先生反觉得激励,终生受用不尽,鼓舞振作;十几年的求学生涯思念母亲故土,先生不以为苦潜心修学回来报效祖国;季先生觉得寻常生活就很温暖,他爱生活的北京,爱北京的小胡同,他 爱母校清华园,爱工作了五十余年的北大,“清华园,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以我这样一个怀有深沉的爱国思想的人,竟能在有悠久爱国主义传统的北大几乎度过了我的一生,我除了有幸福之感外,还有什么呢?还能何所求呢?”他爱教育爱青年,他告诉胡乔木“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在上者和年长者唯一正确的态度是理解和爱护,诱导和教育。”他爱同行师友,他在《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一文中痛惜写到“我浑身颤抖,连灵魂也在剧烈地震动。”在《回忆梁实秋先生》中直白写到“他的学术文学,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在《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朱光潜先生》中深情写到“孟实先生,安息吧!你的形象将永远留在你这一个年迈而不龙钟的学生的心中。”他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悠久的中华文化,打开书看看《石林颂》《登蓬莱阁》《游石钟山》《登黄山记》《火焰山下》《西樵山》《在敦煌》……季先生还爱他的猫,一直与他相伴;他爱花,在家里种上水仙君子兰,在楼前清塘种上荷花……这样的季先生真的是顶顶顶可爱的了。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读后感(七):国学大师季羡林:人生无常,无法抵抗,但人间值得,未来可期

  今天读了季羡林《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拿起来这本书,就不想放下。

  季羡林的文笔轻松幽默,清淡而自然,甚至是有些可爱的,独特的豁达,和回忆的写法,是我最爱的风格。

  人生无常,无法抵抗,但人间值得,未来可期。愿你始终保持一种兴致,感受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01

  这本书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生活中琐碎的小事

  第二部分:岁月的变化,身边的一景一物

  第三部分:同行师友知心,一些悼词,也收录在本书中。

  第四部分:宇宙山河浪漫 而我最喜欢的就是第三部分了,对好友逝去的悼词。 在我印象里悼词读来,让人悲伤,感怀,追忆。多是对逝者,逝去的痛不欲生感情。 但是季羡林的悼词里,把好友的形象,性格,显露在文字中,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事,能感受到他对好友的珍重。 他的文字中,几乎没有那种很露骨显现出对逝去人的悲痛的情感,而正是一件件小事,让读者读到最后时,让人惋惜,这么可爱,有趣的人,却已经离开人世了。

  他写沈从文先生朴实无华,可爱,只说沈从文先生,用牙把麻绳咬开,有点粗劲,有点野蛮,有点土劲。

  这些琐碎的小事,在回忆起来时,让人热泪盈眶,那么真实,鲜活的人,突然就不见了。

  02

  想要读懂季羡林,读懂作者,结合作者一生的经历来说。

  作者的一生,可谓一波三折:

  第一起:19岁时,考入清华

  第二起:留德十年

  第三起:学成归国,清华任教,在学术领域上有所成就。

  一落:留德十年,

  二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三落:文化大革命

  你看一个人,不要看他高处时,得意洋洋之态,要看他低谷时,前途无望时,怎么办,怎么做的。

  文化大革命时,季羡林60多岁,文革十年 在这期间, 跟他同辈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受不了这样的,“大落”,选择自杀,甚至在季羡林的文革日记中,也有关于自杀字眼。

  看到自己奔波大半生收藏的文献和书籍,从小心妥帖收藏的阁楼里,扒出来,撕的撕,毁的毁,地上残骸,布满脚印 “我的心在滴血”,文革最摧毁人心的不是,身处牛棚的煎熬,而是自己的多年心血付之一炬,被全盘否定。 拼命追寻的东西,大半生的心血,落得一场空,没有几个人能忍受得了这种打击。

  但季羡林却在文革结束后,最后写下这样一段话:

  “ 你若问我有什么想法没有,想法当然是有的,一个忽而上天堂、忽而下地狱,又忽而重上天堂的人,哪能没有想法呢?我想的是: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

  他把他遭遇记录下来,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世态炎凉,古今如此。

  木心那句“诚觉事世皆可原谅”,一下子就明白了,被季羡林的豁达,感动到了,心中酸涩难平。

  明察秋毫的人,以己度人的人,他的世界里都是善良和爱意。

  03:当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怎么办?

  我把留德十年的经历写在这里,是因为,他和我当下情况最为符合。

  当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怎么办?

  初到德国柏林时,季羡林的心,是雀跃欢呼的,他终于到达了他的理想国,但是几个月后,痛苦,迷茫,愤怒交织在这个青年身上。

  他没有想到他期待过,幻想过的柏林,竟然是这副乌烟瘴气的样子。 所谓留德就是为了给高管子弟们,度一层金,好让他们有理由竞争过国内有真才实学的人,继续身居要位,搜刮民脂民膏。

  在柏林的留学生们,只是占了一个学生的名字,每天睡醒了,吃过早饭,也不去上课,大家一起聚集中餐厅里,打牌聊天,游戏。

  “ 我做到德国来的梦,德国是我的天堂,是我的理想国。我幻想德国有金黄色的阳光,有真,有美。”

  季羡林,迷茫了,他在日记中写下“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梦。其实又有谁能知道呢?” 这种乌烟瘴气迫切得是他离开柏林,到达哥廷根去,在那里,他找他的理想国。

  当现实和理想差距过大时,多少人屈服于现实,但总有人做追日的夸父,在其他地方找到了自己的太阳。

  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时,请不要放弃,不要选择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继续耐心的找下去,“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清塘荷韵》

  百年人生,都过低谷,路过辉煌 ,季羡林忠告是,认清现实,面对实现,但不屈服,不放逐自我,听之任之。

  “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平极多坎坷,你对人生悟出了什么真谛吗?答曰:悟出了一些,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一些,真谛就寓于日常生活中,不劳远求。”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读后感(八):读“学界泰斗”季羡林的散文集:忆不完的往昔,爱不够的当下

  我以我手写吾心。

  自古以来,人们喜欢借文字寄托情感。

  季羡林也是其中一个。他常念过往,得空就将漫漫思绪写成文字。他喜欢回忆,认为怀旧回忆能净化人们的灵魂。他讲真情,写真心,笔下文章皆是心中所言。

  《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一书,是季羡林的37篇季式散文集。

  从宽大的袖筒里,变魔术一样地拿出白面馒头给他吃的大奶奶; “驴肉!驴肉!”的叫卖声回荡着,有栀子花和茉莉花带来阵阵清香的北京胡同。

  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有着季老先生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生活深深的热爱。

01 忆中情意:知己挚交,贵在“真”字

  “关键是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季羡林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自己的交友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真”。而季老本身,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对朋友谈真情,讲真话,以真心相待。

  在散文集的第三部分“同行师友知心”中,随处可见季老对故友的情,因为情真意切,咀嚼起来反而有太多的滋味,让人动容。

  季羡林的文章,满满人间烟火味和人情味。

  他写朱光潜先生上课,“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而且“讲课从来不看学生”,完全不是中规中矩的先生模样,但一堂课“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让人在课上收获颇丰,还能听得有滋有味。

  他写朱光潜先生做学问,“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肚里有墨水却不自傲,反而实诚而严谨,对工作“抓得非常紧”,仿佛想把毕生的知识都奉献出来。

  他写朱光潜先生面对逆境,在牛棚里也不忘锻炼身体,坚持“到一个角落里去打太极拳一类的东西”。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破罐子破摔,反而是“执着于生命,坚决要活下去”。

  季羡林对朱光潜的回忆,没有直抒胸臆的情感吐露,也没有长篇大论和华丽辞藻。化为笔下文字的,是来自于记忆深处绵长而悠远的学生时代,是来自于同患难的所见所闻,是来自于内心的尊重和敬仰。

  道一声“朋友”,相知最重要。季羡林交友少客套,重相知,畅谈的是学术,追求的是人生价值。

  当想起那些熟悉的朋友,他总有好多话想说,最后落笔却归于克制的情感。大抵相谈甚欢都留给了过往,而后来的怀缅,就成了想落泪的一瞬间。他的情一直留在心中,写出的文字自然是肺腑之言。

02 爱得深沉:日月山水,有心才能觉得美

  古语有云:一枝一叶总关情。季羡林说:我真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声无声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欢喜充满了大千世界。

  他不好游山玩水,却每每面对锦绣河山,都情不自禁地发出赞美的感慨。面对鬼斧神工的石林,他又紧张又兴奋,称石林能“使画家搁笔,歌唱家沉默,诗人徒唤奈何”。看到敦煌壁画,他流连而忘了自己,感觉“看一千遍一万遍也不会餍足”。

  他不仅仅欣赏身边的美景,还会主动去寻找世间的好风光。

  想看日出,就约朋友去泰山观日,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地等待奇迹的出现。或者是摸黑起床,挤在人群里看黄山的日出。而坐火车出行,无意间看到天上的一抹胭脂色,他也舍不得离去,直到太阳高高升起,他的内心还留着那一团光辉。

  从等待太阳跃起那一刻的庄严,到感悟火车疾驰中太阳的穷追不舍,同样看日出,季老却品出了不一样的味道。那不经意撞入眼帘的日出,就这样让季老心情澎湃而余味犹甘。而内心的震撼也被他细细地落在笔尖,然后一点一点慢慢复原了整个难得一见的日出过程。

  大江大河,日月星辰,是季老写作灵感的触发点。山河远阔,轻轻拨动他内心的弦,让他泼墨挥笔,而山河在他的笔下,也多了几分耐读的韵味。其实,季羡林的文章与大江大河有相通之处:看似寻常,实则有不疾不徐的大气。

03 生活皆趣事:返璞归真,生活随心所欲

  2006年感动中国给季羡林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活了90多岁的季老,真的是活出了一种“随心所欲”的生活状态。在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没有使他成为书呆子,反而让他有了一颗不老的玩心。

  他的散文中,大事皆风轻云淡,小事却趣味盎然。平常的琐屑杂事,能在他内心深处开花结果。质朴的小细节,也能被他写得有滋有味有颜色。更为难得的是,季羡林在讲述这些小事时,始终保留其极为朴素的季式文风,给人带来了一种如沐春风般的亲切感。

  比如他在燕园池塘种荷花,只因为看到池塘空荡荡,觉得好像缺点什么,就把他人从洪湖带来的几颗莲子砸开缝,投入池塘中,然后每天往池塘边跑,看看希望中的小荷有没有长出来,就这样盼了整整2年。

  一直没看到希望,他有些失望,但也不气恼,只能随缘。后来一年后无意间发现五六个叶片,再次欣喜若狂,每天盼星星、盼月亮地翘首观望,还去求捞水草的农民手下留情。

  在季羡林眼中,身边的一切都是照进生命中的亮光,越是熟悉,越是和煦温暖。北京的小胡同成了最好的例证,走过无数遍,却怎么也走不腻。清华和北大,也反复出现出现在他的笔下。甚至连路边绿色的小草都自成一道风景,对季老充满了吸引力。

  透过这些或习以为常或微不足道的身边事身边景,季老看到了万物的可爱,生活的明朗,而我们看到了季老那永远的赤子之心。

  一草一木,一颦一笑,无不亲切温馨。

  季羡林的散文看似平淡无华,实则韵味悠长,在那些简单的文字,我们看到了老者的从容,学者的才识,为人的真诚和对生活的热爱。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读后感(九):人间值得,未来可期,从《生活明朗,万物可爱》赏季羡林生活哲学

人生无常,无法抗御,但人间值得,未来可期。愿你始终保有一种兴致,感受生活明朗,万物可爱。

  今年是季羡林先生逝世十周年,《生活明朗,万物可爱》是季先生的一本散文集,这本散文集,收录了《清塘荷韵》、《我的童年》、《怀念母亲》等三十七篇季式散文精品,是季羡林结合自己九十余年的人生阅历,写下的对于生命和世事的感悟之作。季羡林以一颗豁达开阔的心,叙写燕园情怀,追念故人情长,畅聊儿时往事,尽谈游历见闻。

  季羡林先生,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病榻杂记》等。

  季先生的散文,一人一物知情味,一字一句见真纯。他的文章追求"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季先生讲起写作,尤其是散文写作,总有独到之处。

  下面我们将从季先生的爱国、幽默、人物刻画及爱荷四方面来更多的了解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01季羡林先生的爱国情怀

  中国知识分子所传承的文化中,其精髓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爱国主义,一个就是讲骨气、讲气节。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帝王将相的非正义的面前不低头;另一方面,在外敌的斧钺面前不低头,"威武不能屈"。 ——季羡林

  关于爱国,季先生曾经说过:"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还会是爱国的。"他把祖国比喻成母亲,爱国须有"国",没有"国"就没有爱国主义。

  季先生总说自己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生他的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在格丁根的日子,他的日记中思念祖国母亲,思念祖国的朋友,每日惶惶不可终日,看到天、地、湖泊、芦苇……都会回忆起母亲,思念母亲,梦里回到母亲的身边,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持续了整整11年,这才有了那篇著名的《寻梦》。

  季先生所倡导的爱国是具体的,要以爱国主义的情操来推动奉献精神,以奉献的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操。两者必须紧密结合,否则爱国主义就成为了空话,大话,而奉献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对祖国、对生活过的地方有深深的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季羡林先生一生都充满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爱和感激。季羡林留德十年之后,第一次回到上海之时就跪吻脚下土地,说到"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季先生把爱国、孝亲、尊师、重友,八个字,四个行动,叫做“人生四要”,这八个字将人际关系囊括无余,而季先生题写“人生四要”赠送友人达100多次。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之后,放弃了剑桥大学的工作机会,放弃了与自己互有好感的年轻女子伊姆加德,毅然回到祖国,就是因为有深深地爱国情怀。

02季羡林先生的幽默情怀

  素有"国学大师"之称的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不但学贯中西,而且是一位幽默的智者,他的幽默,体现在作品与为人处事上,幽默使作品更有情趣,也使他的人生更具光彩。我们现在天天说"幽默",甚至把"幽默"当作性格的优点。"幽默"就是季羡林的发明!他是中国第一个把英文Humor译为"幽默"的人,还公开把幽默纳入理论和实践。

  能对"幽默"有这么深的研究,可知季羡林很幽默。他的幽默随着年岁渐长而越发显现,可以说是一个老顽童,95岁时,季羡林对来访者说:"我的身体还可以,唯一的变化就是头发没有了,真是无法无天。"此时季先生的头发并非完全脱尽,只是越来越稀而已。林青霞曾经去探望96岁的季羡林,大家问季羡林知不知道是谁,季羡林幽默地说了句"全世界都知道",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生活中的季羡林很幽默,他爱吃,涮羊肉是他的最爱,每次领到稿费,必会去东来顺吃涮羊肉,他觉得北平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在莫斯科餐厅一杯啤酒加一份冰淇淋,被好友听到,劝他以后千万别随便吃冰淇淋之类的东西,当心弄坏了肚子。季先生听后风趣地回答:"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

  季羡林的幽默,更多地出现在他饱经沧桑的晚年。在写《牛棚杂忆》时,许多地方都是用讽刺幽默的笔触来写。写建牛棚:"我们亲手把牛棚建成了,我们被'请君入瓮'了。"评论家菊影评价:"季老的幽默,是他人格山岩上开出的小花,一丛丛,一簇簇,虽不是漫山遍野,但足以显露生机与活泼。这是一种能给人力量与温暖感的幽默。"

  季羡林的文学作品中,幽默随处可见,电话听到沈从文先生病危,他悲从中来,心血来潮,写悼文,自称写的倚马可待,情文并茂,然而几天后,有消息传来,沈先生出院回家,季先生"窃笑自己太性急,人还没去,就写悼文,实在是可笑";沈先生请吃饭,他称自己是"土包子";1946年回国后来带南京,居无定所,戏称自己"处境就像戏中的秦琼,琢磨的是怎样卖掉黄骠马"……正是因为这样的幽默,想得开,季先生才总称自己活在幸福中。

  03季羡林先生善于捕捉细节,尤其对小人物的刻画描写,生动、有趣

  季羡林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在《母与子》中,他描写了一个"干皱的面纹,霜白的乱发,眼睛因为流泪多了,镶着红肿的边,嘴憋了进去,一凹一凹地似乎说着什么"的老太太,同样的描写在文中出现多次,但丝毫不给人以重复、啰嗦的感觉,每一次的重复描写都使我们对人物的处境及感受有了新的看法。

  《母与子》中的老太太,看似描写老太太,其实落笔点在于人物背后的寓意,老太太象征着天下千千万万盼儿归的母亲,盼出门求生的儿子衣锦还乡、盼当兵的孩子得胜归来、盼家庭团聚,每一笔都是对母亲深深地思念,寄托着母亲望眼欲穿盼儿归的景象。

  《一花一世界-夜来香》中,季羡林看到王妈点着灯起来生炉子,冷风把她手吹得红萝卜似的开了裂,露出鲜红的肉来,永远忘不掉这两只有着鲜红裂口的手,还看到她的干瘪了的嘴并拢在一起,腮鼓着,似乎要有什么话从里面流了出来。《一花一世界-老人》中,描写老人白色稀疏的胡子,白色更稀疏的头发,夹着一张蝙蝠形的棕黑色的面孔,笔笔都是细腻的刻画,得以使这些人物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

  这些细腻的刻画功力深厚,正因为对生活的热爱,对细微事物的观察,才能把人物描写的如此生动有趣,有灵魂,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有着独具匠心的寓意,这小人物看似平凡,看似普通,季先生的笔触笔笔动心,而世界就是由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组成,大千世界,每个人都在艰难的活着。

04中国人都爱荷,季先生尤爱荷

  quot;盛夏之时,炎热如燃,红花映日,绿叶接天,清香流溢,翠满尘寰,诚大千之盛景,乃宇宙之伟观。世人宁有不爱荷者乎?"这是季羡林先生《荷之韵》中的一句话,由此可见季先生对荷花有多偏爱与赞赏。

  散文集中的《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是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他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真理,情感朴素真挚。细细品读,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韵味悠长,让人久久回味,令人叹服。

  季先生居住的北大朗润园公寓前有这么一湖荷花,每逢盛夏,成为燕园一大风景,这是他亲手种植的闻名中外的"季荷",同时也是散文《清塘荷韵》的创作灵感来源。这是季先生对生命积极态度的写照,池塘的荷花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耐心的长久的期待中,季先生对于生命的向往跃然于笔下。

  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季先生尤爱荷。每次看到或想到没有荷花的池塘,他总觉得是一块心病,看着朗润园空空的池塘,总想种点什么,找来洪湖的几颗莲子投入池塘中,盼望着能够小荷长出尖角。一年、两年、三年……季先生耐心地等待着,终于,池塘里长出了成片的荷叶。

  由荷叶联想到人,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季羡爱国、幽默、爱荷,也爱猫。丰子恺、钱钟书、老舍、梁实秋、冰心……都喜欢猫,季羡林家里养了二十多只猫,他不仅有许多与猫的合影,还留下了许多写猫的文字。季羡林如此爱猫,大概源于他在《老猫》中说的:"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有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会遇见许多匆忙的过客,会拥有一段较长的陪伴,陪伴的对象,可能是家人,可能是朋友。对季羡林而言,就是晚年把孤独的慰藉放在了猫上。

  每每读季先生的散文,总觉淳朴、恬淡、本色、天然,看似简单平易,却秀色内涵,具备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炙热的人文情怀,有趣、有情、有韵、有味,在当代散文家中别具一格。

  我真觉得,大自然特别可爱,生命特别可爱,人类特别可爱,一切有生无生之物特别可爱,祖国特别可爱,宇宙万物无有不可爱者,欢喜充满了大千世界。---季羡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季羡林散文精选:生活明朗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