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熵减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1-04 23: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熵减的读后感10篇

  《熵减》是一本由华为大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熵减》读后感(一):本质是树立参考

  最大的价值在我看来,是将组织危机管理具像化了。如果没有借鉴物理熵这套体系,那就是一些纯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容易理解,本身不够结构化,相互关系不明确,导致我们很难做相关研究策略

  现在把这些概念对照到了物理学的体系,那就变得非常明确了。因为物理的这套体系是非具体的,易于观察的,相互关系是已经被搞明白了。由此再对照回去,就能搞明白公司的这套体系。

  事实上这套物理体系和公司管理体系是否一致,其实是没有被回答的,也没有人能回答。

  要说有什么创新,那其实也一般,只是因为华为NB,导致大家觉得这套体系NB。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其实都做了类似事情,借鉴一个参考系,来研究里面的各种东西。这件事情本身不稀奇

  我其实很好奇,有了这套参考系,也研究了一些策略,这些策略是如何落地的,因为确实有很多考验人性地方,一定会有反扑。华为能做成,一定是执行力很强。

  《熵减》读后感(二):熵减

  买书送了一本华为的《熵减》,智障理解不深刻,并未完全读懂,因此仅简要记录两笔。 熵是物理中的一个概念,简单可理解为一个系统混乱程度,系统越混乱,其代表的熵越大。因此一个无外界交互的系统会趋向于熵增大到最大值,或称熵死。在现实世界中,比如开水里加一块冰温度会逐渐趋于一致,一个没人收拾屋子会越来越乱,一个没有选择激励集体中,产出会越来越低。 任正非在多年前就提出的熵减的概念。任何一个生命,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熵减的过程生命不断的将能量摄入,组织不断的吸收个体,却希望保持同样的效率相同目标。而实现这些的过程,就是一个熵减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结构被称为耗散结构。 对生命的而言,生命的耗散结构就是生命体本身,比如西瓜生长沙地中,西瓜中的水浓度明显高于沙地,但水依然源源不断的被吸入西瓜。动物体内能量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但动物依然通过捕食聚集能量。当然,耗散结构的功能随着生命体的衰亡而终结。西瓜腐烂后水份会挥发,生命体死亡后对应的能量会通过各种方式分散开来。 对应到企业中,企业的耗散结构大概就是企业的制度了。通过选择性激励,通过企业文化,企业保持其内部的秩序,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但可惜该书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讲太多华为如何将这些具体的制度贯彻到实际生产研发环境中,甚是遗憾

  公众号: 浅薄的智杖

  《熵减》读后感(三):熵减的过程是痛苦的,前途光明的 (Pain+Reflection=Progress)

  一个人如果不经历一些痛苦,会有巨大的进步吗?

  以下内容摘自书籍

2. 生命的活力

  抛开遥远宇宙周期论和膨胀论,我们肉眼可见的现实世界显然也有生机勃勃一面,那么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万物走向混乱的差距何在?或者说什么可以对抗熵增,让世界有序繁荣答案之一就是生命活力。

  1943年,薛定谔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讲台上,面对爱尔兰总统等一众嘉宾,在“生命是什么”的主题演讲中提到,“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在生活中产生的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1944年,薛定谔把这一演讲主题写作成书,即《生命是什么》,引导了以DNA(脱氧核糖核酸)为标志的现代生物学发展

  薛定谔将生命活力称为负熵,它使得自然万物与热力学的熵增反向运动。同理,企业要保持发展动力,需要依靠的就是人的生命活力。

  任总说,(企业)要想生存就要逆向做功,把能量从低到高抽上来,增加势能,这样就发展了(于是诞生厚积薄发的华为理念);人的天性就是要休息舒服,这样企业是无法发展的(于是诞生了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华为理念)。任总正是通过洞察人性,才得出结论:只有激发出华为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企业活力。

  过去5亿年,遗传信息数量增加了1亿比特。人类的DNA里记录了人类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就可以被追溯的本能,包括贪婪懒惰、自我欣赏,而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熵减》读后感(四):论“艰苦奋斗”

  “熵”可理解为混乱程度,不论是个体还是组织,这么来说,当然是不希望混乱的,越有序越好,这本书就是讲的华为怎么减少混乱,让企业健康发展的。我就从个人体会说一些感想

  每个人都想往好的方面发展,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感情成功事业,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知道怎么做,只是听别人说拥有这些就是好的。而“熵”这个理论提供了一个方法,让我有“法”可依。我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得分清哪些行为是导致熵增的,哪些行为可以达到熵减。

  从生理方面,每天吃饭睡觉休息锻炼应该是熵减的行为,而生活习惯规律暴饮暴食应该是熵增的行为。吃饭睡觉休息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锻炼并不是一件容易做,至少不是容易坚持的事。锻炼得付出时间汗水,有时也得付出疼痛,比如增肌要忍受肌肉酸痛,运动不科学也会导致受伤,熵减的过程不是轻松的。以前总是听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怕吃苦,对“人上人”也是偶人憧憬一下,觉得做普通人也挺好。但熵的理论表明不进行熵减,结局只能是混乱和死寂,对于现在的我,还不想颓废,不想让自己熵增。

  华为是以艰苦奋斗者,并且是长期奋斗者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这对我触动很深。有的人吃不了一点苦,有的人只能吃一阵子的苦,只有少数人肯吃苦,并且吃长期的苦。关于“吃苦”我以前看过很多的说法,有的说“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的人的面前,一般人根本比拼不上”,有位讲解易经老师说过“人生来就是要吃苦的,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知乎上有个关于“穷人普遍更能吃苦吗”的讨论点赞最高的回答是“大部分情况是,穷人吃不了奋斗的苦,富人吃不了生活苦,比如富人可以为了一个渺茫机会四处打听消息硬着头皮学习,起早贪黑的准备,穷人吃不了这个苦。穷人可以冬天冷风里等公交车,下车再提着大行李走很远的路,富人吃不了这个苦。”

  是啊,人总要吃苦的,现在吃苦,以后才能更轻松;现在不吃苦,你欠生活的,生活总会还给你。学习的苦是自己找的,而生活的苦,是你躺在床上,它也会来找你的。

  况且有的人的奋斗也称不上奋斗,只能说是辛苦日复一日做着机械的、不用花太多心思的事,即使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充其量也只能博得别人的同情提升自己,创造价值,才是奋斗者的行为和目标。

  网上有舆论说华为压榨员工,在华为工作很累,但提到华为的成就,华为在全球打出的一片天下,很多人又引以为豪。我对在华为奋斗的工程师报以敬意,他们长期奋斗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熵减》读后感(五):熵减

  “熵减的过程是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

  ——任正非

  一、关于多作者和多角度

  本书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理论探索业务实践百家争鸣,这个分类大概是华为人自己写的,实际从读者角度看来,很难说分的那么清楚,无非就是写的人的侧重点,因为作者众多,所以不像how google works 那样有一个统一行文风格。各个部分之间差异可能很大,但对于基础理论部分又都各自表述,显得有些像注水,这也是有豆友评论“注水”的原因吧。但实际上读起来我感觉有意思的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有些读不懂,第三部分有些无聊,没有主题。后面主要讨论的也是第一部分的内容。

  按照书中三部分这样读下来,有种文集的感觉。似乎是一个大学同一个导师的很多学生把相同理论进行扩展和实践,完成了自己的论文形成了论文集,读起来对于某些观点、理论来说很有说服力,但又似乎各自为战,没有体系。

  如果书能找一个人来统稿,可能可以达到 How Google Works的高度,既有理论、又能兼顾读者理解和自身风格,有些可惜。

  二、关于核心理论

  第一篇文章《华为之熵,光明之矢》中,对理论集中进行了阐述。按本书观点,任正非管理的思想精华就是将熵的概念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将物理学、人性和哲学理念直接引入企业管理中,形成华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战略

  这篇特别提到经济学已经落后……其实只是读者落后而已,经济学也可以谈理性人、博弈,这种贸然断定一个学科落后的态度其实也表现出华为有傲慢和个人崇拜趋势

  三、熵减对于企业的意义

  任正非从人民大学教授黄卫伟那里第一次听到熵和企业管理的关系,然后将理论扩充。他认为对企业而言也是熵增到灭亡的过程,因此华为一直有很深的危机意识。他进而提出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逆向做工,获得类似生命活力的负熵,这样可能违反人类贪图安逸的天性,但企业通过“以客户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得到持续的活力。

  四、耗散结构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在封闭系统下研究能量的,避免熵增的方法就是建立耗散结构。普利高津阐明生命系统自身的进化过程时提出了这个概念。耗散结构本质是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无序状态转为有序。华为认为耗散结构也适用于企业管理,通过耗散获得新生

  任正非经常用比喻是锻炼身体,能量消耗掉,肌体反而进化了;公司把钱耗散掉,用奋斗者和流程优化来巩固企业,形成新势能。

  宏观上讲厚积薄发和开放合作微观上讲“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经常被使用短语是“炸开人才金字塔塔尖”吸收外部人才,不断激活队伍

  文章特意讨论了以奋斗者为本和以人为本的区别,书中提到以人为本是留给国家层面去做的事情,企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以人为本会失去发展动力。我理解是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懒人庸人、不担当作为人和奋斗者等很多人,华为必须要明确自己要哪种人。其实这两个定义并不是那么冲突

  书中主要讨论的是微观,宏观的那些东西估计的确很难写,得问任正非本人了。

  五、熵减思维如何激活组织和人

  熵增的表现很多,有流程繁冗、唯KPI论、组织结构叠床架屋、员工没有使命感、客户满意度下降等,华为提出以客户为核心,激活组织激活人

  华为简化流程的核心要求:“每增加一个流程节点,要减少两个流程节点;或每增加一个评审点,要减少两个评审点”,通过如此设计提醒管理者警惕管理过度、管理僵化。其他的措施包括集中力量、多路径预备队等感觉一般企业也都能做到。

  华为并不完全推崇主创新,这点倒很出乎意料。华为采用合作伙伴方案,对伙伴也优胜劣汰,华为认为如果吞并合作伙伴,反而会失去选择权,并且说这点与塔勒布的观点吻合,即拥有选择权会具有反脆弱性。

  一般我认为华为这种产业要做成赢家通吃,全产业链通吃,才最厉害,所以我还是不理解这点,如果一个供应商做的不如我好,我又有资源做好,为啥不能兼并他?除非是政策允许兼并,所以我觉得这点是……华为在扯淡,要么那个产业并不是核心,竞争者众多,提供产品服务近似不然没有理由不自己做。垄断才是最大的选择权。

  微观上华为强调让为企业作出贡献的人得到合理回报,华为这里的提法很多没什么新鲜的,但是出现劳动价值论的词语,它说“劳动者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因此价值分配优先分配给劳动者,让劳动所得资本所得的比例大致保持在3:1”,应该说任正非是坚定马克思主义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这个收入比例具体为,过去30年,华为员工年收入之和股东分红(华为是员工100%持股)之和比例为3:1,这是一个企业制度试验,是深圳特区政府批准的。

  但是,这个制度……能被批准本身,要说没有非常强大支持,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

  六、量子理论与企业管理

  在量子理论中,最大的颠覆应该属于因果律。在量子世界里关系是关于现实的全部内容。但是华为这段写的有点问题,有些强词夺理。书中把概念换成了预测性并不重要,这显然是不能这么简单类比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华为在思想上是存在唯上论的问题的,并不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后续硬扯量子力学、场、薛定谔的猫也是瞎拔高,要么就是饮用的那个惠特利瞎拔高。惠特莉的结论正确不代表她论证过程正确。

  归根到底他们只想说,注重事物的普遍联系,这是很简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这样写比扯量子力学要好

  七、熵减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意义

  这部分讨论了宇宙的、生命的、国家的、企业的,企业的例子与本书最相关,列举了惠普、柯达、IBM、苏联,这部分应该可以写的更好,我觉得他们需要雇吴晓波写比较层面的东西。

  任正非看来是认真研究了历史、企业史,这部分非常离散的阐述了他的主要思想。

  他比较了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光荣革命,论证英国人在理解世界上沿着正确的方向,比如英国人假设人性自私,制定政策保证专利发明者利益,解放了生产力。英国将制度带入殖民地,客观的在当时的环境下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进步。

  华为从中学到了什么呢?就是坚持以奋斗者为本,不让雷锋吃亏,雷锋也是要富裕的,这样人人才想当雷锋。

  在1998年,任正非 就提出做正确的事、创新,不创新就是最大的风险,非常有前瞻性。

  教育管理方面任引用了日本的教育例子,说实话还是第一次读到,原来日本面值最大的纸币印的是教育家,华为大学有一句校训来自日本,即”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华为通过这些要解决企业的阶层固化问题,这也是激励组织的出发点。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不再多剧透了,总之看到华为取得的成绩,也为他们感到骄傲。另外我认为,熵减只不过是披着的外衣,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才是华为真正的理论基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熵减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