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探险家》是一部由弗尔维奥·里苏里奥执导,吉亚科莫·费拉拉 / 奥里莉亚·波伊莱尔 / 洛乌·卡斯特尔主演的一部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屋顶探险家》影评(一):看呐!是海鸥。
非常的天马行空,不能用正常逻辑去思考电影里面的人和事,类似于梦境与现实的交错。
Roma-钢筋水泥森林(Concrete Forest)楼宇墙间的接壤合缝,屋顶与屋顶也构成一个让人遐想的世界。Teco所探险的这个世界也是他的一个逃避场所,思考生活世界、人、还有自己。
由于植根于现世背景,“屋顶”世界的人和事都是基于现实基础上增加幻想、进行解构。我非常沉浸于里面的探险,似梦非梦,真实又不真实;个人觉得这是一个现代版爱丽丝梦游仙境,当然这个“仙境”没有完全颠覆现实。
现代的爱丽丝梦游仙境➡️teco屋顶冒险记;Mr bunny➡️在都市楼宇间飞翔的人造海鸥;和同事争执分别要去追逐探明坠下的海鸥所在的那面墙就是Channel➡️爱丽丝追逐Mr.Bunny钻进的洞口.....
哑巴说“世界上有很多事不合道理,但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深深影响着我们。我们需要奇迹。”
我总想应该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早已不热爱自己当下生活 想要逃离 却迈不动脚步
但也许那一步来得会如此顺其自然吧
可一个小小的灵机一动 想看看那只海鸥 他攀过了屋顶间相隔的矮门
他撞见带走海鸥诡异修女,戴着面具捉海鸥的孩子们,住在废墟敏感的养蜂人,与伴侣别扭从热气球上跳伞女孩,裸体主义双胞胎......
不到一天的时光里,那个只想睡上一天苦笑的泰柯不见了
光怪陆离在罗马的屋顶上演
泰柯穿梭与不断地越过屋顶围墙
他变成孩子们口中的屋顶探险家,他经历爱情来了又走,最后他乘着火箭带着笑容在浓烟中消失
也许不会有人知道泰柯去哪里
哑巴只说遇见泰柯之后 才知道 早已造好的火箭 缺一个驾驶员 就是泰柯
哑巴从未说过火箭会回来么
我心里的泰柯哪
我心里的泰柯也不会回来了吧
我带着不合适自己的表情 在单调疲惫的生活里 随波逐流 推着走着
我需要的不是好好的休息一场
也不是奇迹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因为生活在地上,所以便对天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想尽一切办法脱离大地的束缚,去到天空之中翱翔。但能够飞上蓝天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老老实实的呆在地面上,因此,那延伸向高空的屋顶,变成了我们满足向往的第二选择。
在我们每个人的少年时候,我们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的爬上高处,比如农村平房的露台,或者是住宅楼的顶层,那种来自高处的刺激是每个人年少之时的向往。直到现在我都清楚的记得自己在小学时跟着小伙伴们一起偷偷爬到区图书馆的楼顶时的感受,我们顺着楼后的逃生楼梯爬到三楼,再抓住焊接在大楼外墙上的,已经锈迹斑斑的铁梯子,冒着随时都可能跌落的危险,最终到达楼顶。在楼顶,我们什么都不做,就趴在那看着下面,感受着高处吹来的风,那种感觉说不出来,但是却让我很舒服,很开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基本再也没有从哪座建筑的顶层观察这个世界,仿佛楼顶再成年人的世界中,不再是自由的象征。但在意大利的罗马,有一个青年却爬上了楼顶,开始了自己的冒险,他就是《屋顶探险家》中的泰柯。
这是一部相当有意思的电影,一开始我们看到的只是小青年泰柯为了搞明白海鸥的去向而翻越到另一个屋顶的普通故事,然而看着看着一切就变得不普通起来,抓海鸥的孩子们、患有嗜睡症的老头、从天而降的法国女人、裸体生活的双胞胎,泰柯遇到的人越来越奇怪,罗马的所有屋顶也都连在了一起。每一个屋顶,都成为一个神秘的大门,等待着泰柯去发现背后的秘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情不自禁的大笑,因为太好玩了。看着泰柯在屋顶穿梭的时候,我却感觉他是在扮演一个Roguelike游戏中探索地下城的勇士,每一个屋顶的每一扇门背后,都有着神秘的未知。如同Roguelike游戏的机制一样,一切都是随机出现的,人物之间没有线性关联,发生的事情无可挽回,却还充满着复杂的东西在其中。泰柯在屋顶所经历的一切,不亚于爱丽丝在兔子洞中的经历,而这一切都是在罗马的屋顶上,城市和人群在脚下,太阳和星空在头上,一切都那么的真实,一切又那么的虚幻。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我们从出生到死亡,一生中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偶然事件,正是那一件件偶然的、随机发生的事件早就了现在的我们,很多事情就像影片中泰柯的奇遇一样,出现的毫无道理,结束的也毫无道理,这些事对他人来说微不足道,但对我们自己来说,却又成为影响一生的关键,一切都是不可逆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次探险,会遇到什么我们永远不知道,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将冒险继续下去,直到到达我们自己冒险旅程的终点。
泰柯的终点是坐上火箭。作为有理智的人,我们都知道片中那个奇怪的火箭是绝不可能飞上天空的,但泰柯相信了,他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奇幻之旅,生命中充满了奇迹,因此当命运向他伸出手时,他选择成为别人的奇迹。在满屏的烟雾过后,泰柯连同火箭一起消失了,他真的飞向月球了吗?我们谁也不知道。但那些孩子们知道,在孩子们的眼中,一道光芒飞向天空,泰柯选择成为他们的奇迹,他们便相信了这个奇迹。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看来,这个简单的奇幻电影之中,充满了各种隐喻。孩子们与泰柯之间的故事就像是在隐喻人类社会中的宗教和政治,即使你很普通,但只要有人相信你,有人说你是奇迹,你便会成为他们的神,成为他们的奇迹,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连你自己都会慢慢的去相信自己就是奇迹,真实的世界在你眼中变得虚幻,而虚幻的故事却在你眼中成为真实。
而那个患有嗜睡症的老人在我看来,也有着某些讽刺在其中。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是清醒的,认为自己牢牢地掌握着一切,但其实我们根本就是在睡梦之中,我们固执的认为自己坚持着正确的东西,殊不知在别人的眼中,这只是一个有些可笑的病症而已。
九十分钟的电影,讲述的只是泰柯生命中的一天,这一天对别人来说只是平淡日子的一次重复,但对泰柯来说,却是一场永不回头的奇异旅行。为什么只有他与别人不一样,是他被上天眷顾了吗?我认为并不是,而是因为他对生活感到困惑,他想要逃离这困惑、逃离地下室、逃离旋转的和面机、逃离满架子的牛角面包、甚至是逃离他X的哥斯达黎加的香烟,至于逃去哪儿,管他呢?反正一直逃就是了。但这逃离也是探索,逃离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就要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整部电影中传达的也都是这样的东西,老人也是小孩,屋顶也是地下,逃离也是探险,一切都毫无道理互不关联,一切又包含真理联系紧密,就像生活。
这部电影又让我找到了少年时爬到楼顶的感觉,一切都那么真实,一切也都那么虚幻,但不管是真实还是虚幻,那种稍微带着凉气的风掠过脸庞的感觉,却是你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屋顶探险家》影评(四):我在太空,天气晴
关注【燚见】,每周五,看电影
是像某青春文学老师一样以四十五度角的方式仰望天空,默默流下眼泪。
还是像我哥们儿小明一样:张着鼻孔、呲着牙,瞎JB乱看,最后还被鸟屎砸中眼镜。
抑或是像泰柯一样直视太阳,让眼睛进去超小的微生物,它们跳舞、玩耍。
唯一的休闲就是趁着休息时间,和同事到楼顶抽支烟。
泰柯早已厌倦了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同时又深知自己完全无法改变什么。
泰柯不喜欢自己的生活如此无趣,可还是身不由己地无趣,他甚至拒绝了美女同事下班一起吃饭的邀请,理由是自己下班后只想好好睡觉(真TM活该单身一万年~)。
看到泰柯,我想到了我一个朋友。
每天的日常工作运转,已经让人近乎疲惫。而好不容易等来了假期调休,却哪儿也不想去,只想痛痛快快睡上一觉。
醒来吃些东西,再去网吧打几个小时游戏,接着就可以回家睡觉了,等待第二天工作日的到来。
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朋友选的。
其实我们身边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无非是你有没有在意你的朋友而已。
差不多九点多的时候,我感觉眼睛有些不舒服,开始是眼睛疼,之后开始眼花,看不清屏幕,头疼。
我觉得这不对,身体的状态非常差,于是我赶紧关了电脑,就近躺下、闭眼休息。
接着我在大脑一片混沌的状态下,开始回想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以至于想到了创业的这两年时光。
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你刻意去回想某件事情的时候,其实记忆往往是模糊不清晰的。可如果你是不经意间回想起了某件事,往往会连带回忆起很多与之关联的事情。
那感觉就像是你想等的公交车一直不来,平时不坐的时候5分钟都能过去好几趟。
我说这些不是因为今天想和你聊人生哲理,我只是想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
我们的人生有很多不确定,甚至是不合道理的,但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它们都在深深影响着我们。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泰柯的一个朋友说的。
坐在屋顶一边抽烟一边说自己只想倒头睡上一天的泰柯,突然发现一只海鸥落在了隔壁屋顶,内心的好奇驱使他脱离了同事,决定寻找一个真相。
这是电影《屋顶探险家》的开始,很开门见山,也没有任何叙事浪费。
我想起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写作文,她说,好的文章应如「凤头、猪肚、豹尾」。即文章的起头要奇句夺目,要引人入胜,如同凤头一样俊美精彩。
我觉得好的电影也是这样。
说到屋顶,不知道你会想起哪些电影。
少年夏雨在阳光照耀下的屋顶走走停停,来自《阳光灿烂的日子》。
跨过栅栏的泰柯,好像跨过了生活的束缚,他的同事都担心被老板骂,所以早早离开。
而他却为了一只海鸥选择了旷工。
最惊奇的是,当泰柯发现那个坠落的海鸥是机器做成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
但现实并没有给他多少时间去惊讶。
因为两个行为诡异的修女很快就出现了,她们正是为了寻找机器海鸥而来。
可他跟丢了,而且误入了一个孩子的王国。这里所有的孩子都戴着面具,面具是一个叫「哑巴」的人发明的。
「哑巴」一直的梦想就是造一艘火箭,并亲手将它送上太空。
这帮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捕捉修女们的机器海鸥。
泰柯觉得这一切发生的都太突然,也太不可思议,好像一个梦境。
然而他并没有在孩子们中间逗留太久,他遇到那个养蜂人包包是在附近的一处废墟。
包包有嗜睡症,坐着说话的时候都能睡着。
醒来的时候就完全失忆,于是得以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他在盛饭的时候睡去,泰柯还在吃饭。
泰柯把包包叫醒,包包对泰柯说,感谢你出现在我梦境里。
这句话出现在这里非常微妙,因为泰柯这一天的遭遇本来就非常奇幻,而这处废墟更是一个无比玄妙类似梦境的环境。
所有的这一切,都像是一个不真实的场景,像是一个梦。
与此同时,泰柯不断回想自己这一天的遭遇,目前发生和遇到的,已经颠覆了他此前的所有生活经验。
这也使得他不得不停下来思考:究竟是谁出现在了谁的梦境里?
在屋顶,泰柯还遇见了爱情。
从天而降的法国女人史黛拉打乱了泰柯一个人的屋顶探险。
因为和男友的一点矛盾,史黛拉从热气球上跳下,降落伞降落在了泰柯的屋顶。
为了躲避男友,她拉上了泰柯一起逃避。
她和泰柯误入修女的食物储藏室,他们喝酒,他们吃各种食物和饼干,他们醉得东倒西歪,接着一起大闹修道院。
泰柯就在这段屋顶的「逃亡」生涯中渐渐爱上了眼前这个法国女人史黛拉。
他们一起遇到了裸体主义的两兄弟,他们一起打羽毛球,一起去酒吧喝酒跳舞。
他们已经遇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于是也不在意再主动创造些许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酒吧,泰柯终于情不自禁,拉住了史黛拉的手。
史黛拉的眼神有些闪躲,接着就抽离开来。她以一种默不作声的态度默默拒绝了泰柯。
更为伤害的是,当史黛拉的男友来找她时,她并没有拒绝,最终选择了和渣男复合。
泰柯心理阴影面积增加一百倍。
是的,他短暂的爱情就这么无疾而终。
回想泰柯这奇幻的一天,其实很像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
他离不开亲情,戴着面具的孩子们正是完成了亲情的陪伴与交心。
他离不开友情,养蜂人的出现与关怀,救了他性命,给他衣服换,给他做饭吃。
他离不开爱情,史黛拉的温柔与互相帮助,让他们在一起更加有默契,会有依赖感。
他离不开温情,双胞胎兄弟的关怀与帮扶是义气的,是介于友情和亲情的存在。
电影的最后,泰柯坐上了「哑巴」的火箭,在所有孩子们的注视下缓缓升空。
最终消失不见。
泰柯,最终飞去了哪里,似乎已不重要。
还记得前文中我提到的那个道理吗?
世界上有许多事不合道理,但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深深影响着我们。我们需要奇迹。
其实这句话是「哑巴」说的。
细细想来,这句话很神奇,它正像泰柯这一天的注解。
本来只是在屋顶吸烟,却被一只海鸥吸引走了。
接着遇到了面具孩子们和「哑巴」,遇到养蜂人,遇到史黛拉,遇到双胞胎兄弟。
海鸥是机器做的,这本身很不合道理。
但是正因为机器海鸥,泰柯发现了修女,发现了孩子们和「哑巴」。
最后泰柯兜兜转转,还是被「哑巴」找到。
你无法说这是刻意,还是巧合。但是冥冥中,泰柯就与这些伙伴们产生了奇妙的连接。
以至于最后,泰柯坐上了「哑巴」的火箭。
孩子们在黑夜中等着火箭升空,因为是「哑巴」的火箭,因为载着探险家泰柯。
孩子们太需要一场泰柯式「奇迹」了。
对于「哑巴」来说,这一切又何尝不是一个「奇迹」呢?
可是,它说的仅仅是泰柯和「哑巴」吗?
似乎不止。
想想我们每个人,终日忙忙碌碌,努力劳作,努力讨好,努力协调,努力自保。
就像我朋友周而复始的工作,我周而复始地写文案,你周而复始地做图,她周而复始地做市场调研,他周而复始地爱着谁。
潜意识里,我们都不希望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所变化,所以也很难意识到哪些时候,会有机会出现,更别谈如何去把握机会了。
所以,每个人的命运轨迹就会在一次次机遇中出现偏差。
就像在屋顶的泰柯,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陌生人。
命运的桀骜不驯,经历的颠沛流离,终将成为泰柯不同于常人的宝贵经验。
我忽然想起我第一次登上屋顶的经验,当时是小区6层住宅的楼顶,犹记得自己有些头晕,甚至想找一个人代替我往楼下看。
而当我真的往下看的那一刻,其实也不过如此而已。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怯懦的并不是往下看,而是登上屋顶本身吧。
这样一想,我觉得泰柯也挺可爱的。
他是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天真啊。
识别二维码,关注「燚见」
xiaoyizhijian
不知道看什么片,关注燚见
《屋顶探险家》影评(五):裸体不等于情色
如今的裸露,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种强有力的表达。1994年,郑钧写了《赤裸裸》。
当年传唱大江南北,算是神曲,歌词“我的爱赤裸裸”,叛逆又迷人。
赤裸这词,毫无保留,凝结纯粹与自然。
人们永远毫无顾忌地敢在艺术作品里用它表达狂热,但于公共场合,却对赤裸讳莫如深。
不过有这么一小撮,不畏旁人眼光,坦荡自我是天性,衣物从来是赘余。
[屋顶探险家],泰柯在屋顶上遇到了两位。
他们一丝不挂,宛如来自异星,却又浑不自觉,同周遭往来甚是自然。
©[屋顶探险家],正在和泰柯打羽毛球的两位裸体主义者他们是裸体主义者,或称天然主义,除了狂热践行真正的赤裸裸外,和常人并无二致。
人类在原始时代就找到了衣物御寒,但纵观各个时期的不同文明,总有人不喜欢穿衣服。
就像古希腊人,他们认为人体是大自然最美的事物,是人引以为傲的东西,
所以,他们举办了第一个群体裸体活动——奥运会,斯巴达城邦甚至连打仗都是一丝不挂。
©古希腊奥运会赤身裸体而这背后的始作俑者其实是宗教。
早在公元前700年,古希腊宗教创始人赫西俄德便已在《神谱》中写下关于裸体的赞美诗——
如果你想获得丰硕的果实,你就得光着身子播种,光着身子犁地,光着身子收割。 ©赫西俄德,《神谱》裸体并非古希腊人专属,公元前四世纪,一统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印度时,还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僧侣。
他们推崇禁欲主义,认为食物和衣物会污染思想的神圣,希腊人称其为“裸体智者”。
©亚历山大大帝与“裸体智者”相遇实际上,亚历山大大帝遇到的“裸体智者”正是古印度耆那教天衣派的僧侣,而直到今天,他们依旧保留着裸身修行的习俗。
©耆那教天衣派僧侣正在修行然而,不论是古希腊宗教还是耆那教,都远没有基督教这么纠结。
和如今的保守不同,早期基督教对裸体并没太大成见,毕竟《圣经》里的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本就光着身子。
并且,早期传教士罗马希波吕托斯(Hippolytus of Rome)记录的第一个基督教洗礼仪式中,便是要求在场所有施洗者和受洗者全部脱光,不论男女。
©罗马希波吕托斯,基督教第一次受洗仪式被记录在其手稿《使徒传统》由于裸体具有强烈的性唤起功效,和教义中的性压抑逐渐背道而驰。后来随着基督教在欧洲起势,其对裸体的态度也越来越严格。
不过公元2世纪左右,基督教中分裂出来了一个叫“亚当”的新教派,他们对裸体却是另一种看法。
其教徒推崇裸露,奉行“圣洁的裸体主义”,将伊甸园的故事视为信仰,认为亚当和夏娃那般原始天真的状态才最接近完美的人。
不仅仅是喊口号,集会时更是不加遮掩,随心所欲,将赤裸教义落到了实处。
当然,正统基督教自然少不了对它的打压,这也致使其在历史上一直断断续续,尤其在教会性压抑到达顶峰的维多利亚时代,几近没了声音。
©1849年,阿姆斯特丹镇压亚当教成员这些来自宗教的原始裸体主张,正是现代裸体主义思想的开端。
而维多利亚时代过后,真正汇聚成了一股力量。
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代临近尾声,此时,德国兴起了名叫“生活改革”的运动。
意在号召大众强身健体,改善生活型态,拥抱最原始的自然,获得健康。
部分推崇该运动的医生,甚至将罹患肺结核和风湿的病人置于阳光下暴晒,借此治愈这些不治之症。
由于日光浴和健康挂了钩,民众对于裸露身体也越发积极。
正如[屋顶探险家]里的裸体主义者所言,生活改革运动之后,紧接着爆发了FFK。
其全名为Freikörperkultur,译为天体文化,同样开始于19世纪末,是世上首个现代裸体主义运动。
©[屋顶探险家]不得不说,看起来颇为保守的德国人,在裸体这件事情上远比其他国家先进多了。
FFK在全德流行开后,桑拿浴室,游泳池,公园和海滩等各种公共场所,随处可见不着寸缕的男男女女。
除了性行为(裸体主义绝对禁止公共场合的性唤起),他们正常社交,运动,或是打闹嬉戏,体态自然,并无半点尴尬之感。
©1897年,德国的裸体主义者为集合更多志同道合的教徒,1898年,德国埃森甚至还出现了首个以FFK命名的裸体主义俱乐部。
而在20世纪20年代,其他欧洲国家还在为露出脚踝而担忧时,德国人早已在叙尔特岛建立起第一个裸体海滩。
©裸体海滩1933年纳粹政府上台后,裸体主义因道德和战争受到了些许抑制,裸体海滩被关停,但大环境总体还算包容。
主要因为纳粹的雅利安种族主义和裸体主义并不相悖,希特勒认为,德国人强壮美丽,和自然贴合最为雅观。
并且,纳粹德国的宣传画里常有炫耀性的裸体形象,且大多以自然为背景。
©纳粹宣传画中的德国军官“超级雅利安人”而备受争议的纳粹女导演莱妮·里芬施塔尔,正是凭借把雅利安人胴体拍的极具美感,受到了希特勒青睐。
©[奥林匹亚1:民族的节日],里芬施塔尔为纳粹拍的宣传纪录片然而,裸体主义在德国也并非一路顺畅,二战结束后,风向开始变化。
西德尚且过得去,在东德,意识形态成了裸体主义最大的礁石。
不过毕竟裸了这么多年,早已深入骨髓,就像无法阻止苏联人酗酒,国人吃中餐,东德执政者对裸体可谓三令五申,却毫无效果。
其中,还夹杂了东德人民反抗意识的私货,毕竟争取裸体自由比其他自由要安全得多。
©德国现总理默克尔(左)在东德时期同样参加过裸体主义的活动也正是因为德国人的坚持,裸体主义才没有消亡,不仅传遍整个欧洲,更是成了一种全球文化。
如今,各地纷纷建立起了裸体主义爱好者社区,在其中赤身裸体也不再受任何拘束。
©1980年代的裸体主义社区“阿格德角”几经波折,裸体主义总算在世界站稳脚跟。
现代裸体主义的初衷是撕掉文明社会贴的任何标签,正视身体的自然含义,回归原始返璞归真,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
在他们看来,裸体主义不但让身体失去了某些特定意味,如色情,同时也赋予了肉体更为弘高的意义。
正如曾经东德的裸体主义者为自由而宽衣,如今的裸露,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种强有力的表达。
如此,裸体便有了内涵。
因为初心,裸体主义者往往还是自然和环保主义的拥趸,而他们的宣泄方式,远比后两者激进得多。
譬如为了控诉尾气污染,减少石油依赖,部分裸体主义者在2004年成立了国际裸体自行车游行组织(WNBR)。
此后每年组织裸体自行车赛,旨在呼吁人类节能减排。
©2011年,伦敦的裸体自行车赛如此富有冲击力的方式自然被其他人所化用,不管是不是裸体主义者,都开始卸下衣物,用赤条条去表达诉求。
2005年,乌克兰某激进女权组织便发起了裸体示威,号称“以胸部捍卫全球男女平等”。
©示威活动中的女子而哈佛大学每年期末考试前夜,都会有一场名为“原始呐喊”的解压裸奔。
参与学生意在表达对考试的坦荡,脱光衣物解放身体,亦是对思想不受束缚的象征。
©哈佛的“原始呐喊”除了意见表达,更有人将裸体绑上了现代艺术。
美国摄影师斯潘塞·图尼克便是其一,在他的镜头下,群体裸体和环境达到了极具美感的和谐,不仅呼应裸体主义初衷,也完成了视觉奇观。
©图尼克和他的摄影作品这些借鉴裸体主义的举措,反过来让裸体主义的内涵越来越多元。
而这正是其壮大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裸露,旁人也不再区分他们是否是真正的裸体主义者。
时至今日,已然成了一种生存态度。
正是[屋顶探险家]那两个男人,他们什么都关心,只是不关心赤裸裸。
而作为观众的我,宗教和政治,以及电影里的一切都不关心。
唯一关心的,是他们会不会冷。
-
作者/夭夭酒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