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幻影女子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9-10-05 23:2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幻影女子读后感精选10篇

  《幻影女子》是一本由[美]康奈尔·伍尔里奇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8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幻影女子》读后感(一):【推迷会鉴书团】幻影女子:一部完成度极高的规范标准化的欧美悬疑推理小说

  首先非常感谢此书的译者许言老师的题词签名以及天蝎小猪老师的帮助,因此当我拿到此书后便将它插队排进了我的读书列表里。毕竟早在去年此书的台版出版后,圈内诸位大神便纷纷阅读完这本书并给予好评,要知道这本其实早在1942年便已经出版了英文版,而著名日本推理大师江户川乱步先生也在阅读后称赞道:“这是一本相当新颖侦探小说,值得列入世界十大推理名作。”而在一口气读完此书后,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康奈尔伍尔里奇能写出这般架构完整,悬疑性与推理性并存的典型式欧美风的悬疑推理小说。

  首先不得不提到《幻影女子》的架构真的可谓是结构完整,以男主受刑的倒计时天数作为篇章名,并在前几章内就抛出了全书核心疑问,这名“幻影女子”究竟是谁?并全书一直追随着这个核心疑问一路展开下去,侦探开始了家访式探案,这自然是典型的欧美悬疑推理小说的写法,不论是从阿婆所处的欧美推理的黄金时代,还是如今尽管推理小说不再是欧美主流但家访式探案依然为主流。然后让读者跟随者侦探的脚步一直追查幻影女子的下落,直至最后两章,一个惊天大逆转,让读者一边惊呼结局的反转一边又为此书极为工整格式而折服。

  其次谈论到此书的悬疑性以及推理性,就不得不提到此书中最大的谜团,“幻影女子”是谁?当然故事的前情提要你都可以在豆瓣的内容简介里看到,此处我便不再赘述,单单是围绕着“幻影女子”来说,我在一路跟随者侦探的脚步追查下去的情况下,一度以为这本书会往一种“麻耶雄嵩”式的崩坏性结局发展下去,亦或是老套的“折原一”式解答收尾。(当然此处并不是对以上两位老师讽刺,我作为推理爱好小萌新,还是十分尊重他们的,也无法忘记他们陪伴我度过的难以入眠的夜晚。)当然这解答对于阅读过很多推理小说的推理爱好者而言自然是意料之中以及情理之中,因此我也能理解他们给此书打三星行为,但对于我而言,此书是在极为规范且标准化的框架下完成,以及是极为主流的家访式探案的写法,但依旧能玩出新意,且完成度之高,将我也完全蒙骗,虽说不会让我有那种摔书的惊讶,但依旧是本非常棒的欧美派悬疑推理小说。

  《幻影女子》读后感(二):【推迷会鉴书团】幻影消失于揭开面纱的那一刻

  首先吹一吹许言老师,翻译流畅,推理知识扎实,是那个最适合翻译本作的男人!希望他能带来更多优秀作品

  来无影,去无踪。她的存在可以如驻立于舞台中心一般耀眼,也可以如真空一般稀薄。如鬼魅般的女子若是只留下了一夜的浪漫回忆,那也仅仅只是记忆中一道转瞬即逝的幻影。但当她的存在成为决定个人生死关键时,沉重现实轻盈虚幻瞬间相连,气氛陡然变得紧张。康奈尔真是制造悬念的大师,将全书的分量压在了一道虚无缥缈的幻影上反而让读者的心一直吊在半空。全书唯一的悬念就是抓住那道幻影,却足以让一个本该平庸的故事瞬间变得魅力十足。

  全书的节奏其实并不快,欧美推理常见繁琐查访在本书中一样占据了大部分篇幅,但作者显然不希望查访过程破坏掉他好不容易营造出来的阅读体验,因此他把每一段的查访都做了特殊设计,使得悬念不仅没随着查访的进行而消退反而愈发浓烈,愈发令人好奇结果上来说,这几段查访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与最终凶手身份的揭晓紧密相关,案件与查访完美融合没有像很多欧美作品一样流于形式,变成水字数道具

  全书在风格上还是属于硬汉派的,当然配上结尾的转折之后,这个硬汉派也显得别有一番风味。不过相对来说,本作侦探的人设承担了如此多的戏份,却塑造地依然不够立体稍微有些遗憾。尤其是结尾有种人设崩塌的感觉,但这种感觉本身也有一部分来源于幻影已被捕捉了,魔法也已经消失。硬汉派推理几乎不存在什么诡计,本书也一样没把焦点放在作案手法上,考虑到本书的悬念本身就压在不在场证明的证人身上,这也显得合情合理。在本书的结尾解谜部分出现的一些逻辑流算是意外之喜,虽然没太多技术含量,但好歹还是赋予了一些推理的元素

  人类天性之一就是会被谜所俘获,神秘事物就像磁石一般吸引人们。怪谈、传说、神秘生物、地外来客甚至是推理小说,这些带给人无限愉悦感的事物本质都是谜啊!谜也可以引申到人的身上,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了“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最佳、最吸引人的状态若隐若现的状态拥有着最为致命的魅力,男性自然而然地被隐藏了秘密的,所谓谜一般的女性所吸引。秘密赋予了女性特殊的魅力,男人心甘情愿地为了揭开神秘面纱而城府女人石榴裙下。幻影女郎在与男主萍水相逢的那一刻,她身上朦胧质感如同一层滤镜,又似一层魔法赋予了她独特的魅力。而女郎橙色帽子就像是一个隐喻,当帽子解开的一刻,魔法就消失了。没有超凡美貌,更没有惊人的神秘,女郎也只是个谈吐得当普通人正如本书的故事核心也只是一个寻常三角恋。

  全书最妙的就是它将悬念包装的有如幻影一般,不到最后一刻不揭晓那层面纱,被那层薄雾所吸引的读者不由自主地读到了最后。即使当结尾幻影散去,魔法消失,一切归于原点,读者仍然会沉浸在当时的幻影中不可自拔。

  《幻影女子》读后感(三):【推迷会鉴书团】康奈尔的梦幻之作

  这部《幻影女子》的作者是美国悬疑小说家康奈尔·伍尔里奇,其作品以紧张、惊险,以及逆转取胜。这本《幻影女子》发表于1942年。几年之后,日本推理祖师爷江户川乱步读过之后,大加赞赏,称这部小说可以排得上世界前十。当然,以乱步说这话的当时来看,你可以说他那时推理小说还比较少,但能让这位大师赞不绝口,可见这部小说自有其优秀之处。

  故事讲述主人公妻子吵架之后,独自到酒吧喝酒,偶遇一位戴着夸张帽子的女子。他邀请女子共进晚餐,之后还一同去了剧院看戏。等他回到家时,却看到了家中出现了查案的警察,以及被他的领带勒死的妻子的尸体。唯一能证明他清白只有那位神秘女子。可追寻前一天的足迹,每个人都说未曾遇到过这位女子。于是,主人公遭到审判被判了死刑,只好求助自己朋友女友帮忙寻找证人。于是他的朋友友和女朋友,还有警察也一起行动起来。到底最后是否能为他翻案?

  因为从故事的叙述上看,一开始就是追随主人公的视角,也因此我们知道主人公一定是被陷害的,也确实有幻影女子其人。因此,幻影女子为何大家都看不到?以及主人公是否可以在死且死刑执行前翻案?这就成了两大吸引我们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的动力了。

  如果同样的谜面交由日本新本格的推理作家来写,估计会写成“主人公被无缝接入到VR幻境中,产生错误的记忆”,或者是“主人公所在的这个地方,其实是脑病疗养小镇。他们这进而的人脑部都有问题,无法记住他人的面孔”。但这样的梗还原回当时的历史节点下,却没有这么新奇,是以一种相对原始也更加古典的手法实现的。

  当然,为了让故事更有悬疑性,从章节标题上作者就下足了功夫。从事件发生当晚开始就用了“距离死刑执行XX天”为标题,随着阅读的深入,距离死刑执行也越来越近,只是阅读标题,就有一种让人喘不上气来的感觉。还有,在调查过程中,作者总是将刚查到的一丝希望线索狠心掐断,让人感觉马上就要柳暗花明了,却又马上被推落谷底。所追寻的证人,要么意外死亡,要么就是一条错误的线索,要么就是被真凶暗中杀害,甚至连追查线索的人也被卷了进去,差一点丧命。真可谓是一波三折,整个追查过程也随着死刑日期的临近,更加纠结人心。明明马上就要追寻到幻影女子的影子了,可作者又狠心地将线索反复地掐断,这种像是坐过山车一样的阅读感受还是第一次体会到。另外,最厉害的则是在快要结局的地方,就在主人公即将实行执行之际,幻影女子出现了,然而真正的惊天逆转也才由此展开。不全部读完永远不知道作者追求布局技巧极限之处。

  当然通篇读完,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说凶手的部分行动,让人怀疑正常性。但还原到当时的时间节点下,这样的实验之作完成度还是非常高的。其情节跌宕起伏,节奏明快,紧张刺激的阅读感受,就算有一些瑕疵,仍是推理小说历史中不得不提及的一部作品。该作品能于发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译介到中国来与推友见面,真是一件非常可喜之事。

  《幻影女子》读后感(四):【推迷会鉴书团】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逆转流实验性作品

  本作是作者伍尔里奇在1942年以William Irish为笔名发表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个人第三部作品。1940年的美国,脱胎于传统古典侦探小说的黑色小说风格刚刚起步,作者就以他处女作黑衣新娘》出道,打响了名声。到1960年之前,作者几乎以平均每年一本的速度完成他的创作。在这其中,本作无疑是他最为经典和足以载入史册的一本作品。

  本作剧情有意思,亨德森和妻子闹离婚赌气在酒吧随便找了一个女子去吃饭、看演唱会。然而当他回家后却看到了妻子的尸体和调查的警察。妻子死亡时间恰好是他遇到神秘女子的那一刻,只有她才能帮他作证。然而在过去6小时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都被颠覆了,从酒吧、出租车司机、剧院服务员到舞台上演员都声称没看到过这个女子。亨德森被判了死刑,离行刑只有不到20天时,他找来了好友隆巴德和警察伯吉斯重新寻找女子。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人相继发生意外。

  在上世纪美国30-40年代是冷硬、黑色小说的启蒙时间,哈米特(29年)、凯恩(34年)、钱德勒(39年)等作家在古典侦探小说中另辟蹊径,开创了和传统风格完全相反的文体。作品不再以逻辑推理、诡计布局为主,将更多篇幅集中在调查过程,更多笔墨描写人物心理反映金钱至上、冷漠孤独、无情等各种人物负面感情社会问题。伍尔里奇出道后同时兼具了这方面特点。本作前半段以传统的侦探作品抛出谜题,吸引读者好奇心后半段则采用冷硬手法来呈现侦探的调查过程。其中也小小穿插了作者最擅长的黑色小说方式。多种文体交错之下,在最后2章实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天逆转。可以说本作只有用这样的写法才能将结尾意外性最大化,这是用古典侦探小说的写法所无法实现的。不过比较可惜的是,作品是作者比较早期完成的,而且有一定实验性,所以本作确实有一些小bug被作者疏忽了,其中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问题。也因此本作在欧美mystery小说界的地位不如钱德勒、哈米特等人文学地位那么高。如果作者晚几年好好雕琢下再出版本作,可能影响会更大。

  但是本作对日后日本推理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自从50年代江户川乱步的推荐下本作被引入日本,打破了日本作家对推理写作的传统思维。在当时的推理作品中,读者能享受到的阅读快感无非看到一个好的诡计、一段严密的逻辑推理,或者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凶手。但本作却第一次在结尾出现了超强的180度大逆转,完全颠覆了之前读了半天的剧情发展。这样的设计也让之后的日本作家纷纷效仿,试图在结尾也各种脑洞大开颠覆思维的玩起了各种大逆转。尤其是在如今的新本格时代,这样的作品屡见不鲜。这也是为什么本作在日本周刊文春、早川书房等多个权威媒体从86年、91年、13年不同时代评选的世纪百大推理作品中,都稳稳占据了前5的宝座(分列第2、1、4位)。可见本作对日本推理发展影响有多么的深刻,甚至不亚于福尔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卡尔、奎因等推理巨头在日本的地位。至少我个人觉得这部80年前的作品即使放到如今也不逊色于大多数的新本格作品。唯一可惜的是这样的杰作居然要等公版了才能在国内看到。

  《幻影女子》读后感(五):【推迷会鉴书团】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逆转流实验性作品

  本作是作者伍尔里奇在1942年以William Irish为笔名发表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个人第三部作品。1940年的美国,脱胎于传统古典侦探小说的黑色小说风格刚刚起步,作者就以他处女作《黑衣新娘》出道,打响了名声。到1960年之前,作者几乎以平均每年一本的速度完成他的创作。在这其中,本作无疑是他最为经典和足以载入史册的一本作品。

  本作剧情很有意思,亨德森和妻子闹离婚赌气在酒吧随便找了一个女子去吃饭、看演唱会。然而当他回家后却看到了妻子的尸体和调查的警察。妻子死亡时间恰好是他遇到神秘女子的那一刻,只有她才能帮他作证。然而在过去6小时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都被颠覆了,从酒吧、出租车司机、剧院服务员到舞台上演员都声称没看到过这个女子。亨德森被判了死刑,离行刑只有不到20天时,他找来了好友隆巴德和警察伯吉斯重新寻找女子。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的人相继发生意外。

  在上世纪美国30-40年代是冷硬、黑色小说的启蒙时间,哈米特(29年)、凯恩(34年)、钱德勒(39年)等作家在古典侦探小说中另辟蹊径,开创了和传统风格完全相反的文体。作品不再以逻辑推理、诡计布局为主,将更多篇幅集中在调查过程,更多笔墨描写人物心理,反映出金钱至上、冷漠、孤独、无情等各种人物负面感情和社会问题。伍尔里奇出道后同时兼具了这方面的特点。本作前半段以传统的侦探作品抛出谜题,吸引读者好奇心。后半段则采用冷硬手法来呈现侦探的调查过程。其中也小小穿插了作者最擅长的黑色小说方式。多种文体交错之下,在最后2章实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天逆转。可以说本作只有用这样的写法才能将结尾意外性最大化,这是用古典侦探小说的写法所无法实现的。不过比较可惜的是,作品是作者比较早期完成的,而且有一定实验性,所以本作确实有一些小bug被作者疏忽了,其中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问题。也因此本作在欧美mystery小说界的地位不如钱德勒、哈米特等人文学地位那么高。如果作者晚几年好好雕琢下再出版本作,可能影响会更大。

  但是本作对日后日本推理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自从50年代江户川乱步的推荐下本作被引入日本,打破了日本作家对推理写作的传统思维。在当时的推理作品中,读者能享受到的阅读快感无非看到一个好的诡计、一段严密的逻辑推理,或者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凶手。但本作却第一次在结尾出现了超强的180度大逆转,完全颠覆了之前读了半天的剧情发展。这样的设计也让之后的日本作家纷纷效仿,试图在结尾也各种脑洞大开颠覆思维的玩起了各种大逆转。尤其是在如今的新本格时代,这样的作品屡见不鲜。这也是为什么本作在日本周刊文春、早川书房等多个权威媒体从86年、91年、13年不同时代评选的世纪百大推理作品中,都稳稳占据了前5的宝座(分列第2、1、4位)。可见本作对日本推理发展影响有多么的深刻,甚至不亚于福尔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卡尔、奎因等推理巨头在日本的地位。至少我个人觉得这部80年前的作品即使放到如今也不逊色于大多数的新本格作品。唯一可惜的是这样的杰作居然要等公版了才能在国内看到。

  《幻影女子》读后感(六):适合假期体验愉悦阅读感的小说

  用了两个晚上读完。

  两个谜题

  《幻影女子》拥有一个非常抓人的开篇。与妻子吵架后的亨德森,赌气要与在外面遇到的第一个陌生女人约会。他在酒吧碰见了一位戴着一顶耀眼的橘黄色帽子的女士,这位女士答应了亨德森唐突的邀请,两人共进晚餐,一起看戏,最后在酒吧告别。

  然而亨德森回到家中,却发现妻子被杀,自己成为了嫌疑犯,唯一能够给他提供不在场证据的就是那位陌生女士。可是酒保、餐厅侍者、出租车司机……这些本来目击了那晚两人神秘约会的证人们却不约而同矢口否认见过橘黄色帽子女士。亨德森本人也无法给警察描述清楚女伴的长相。他为自己洗脱嫌疑的口供,因为这位“幻影女子”迟迟不出现而无人相信。眼看着行刑日期一天天临近,会有奇迹出现吗?

  小说的目录以行刑日期为相对坐标,从案发到审讯、到逮捕、到行刑当日,到之后的某天,节奏清晰了然。

  这本小说一开头就抛出了两个谜题,一是亨德森夫人被杀案。在陪审团和法官的视角里,这个案子已经结束,凶手就是亨德森。他有动机、没有不在场证明,连凶器也指向他。一是“幻影女子”,对于亨德森,幻影女子毫无疑问存在过,而对于其他人所谓“幻影女子”恐怕极大可能是亨德森编出来想给自己洗脱罪名的一个符号。

  作为一个侦探小说的老练读者,收到这两个谜题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能把自己带入“其他人”或者“亨德森”中的任何一方。亨德森夫人被杀案看着简单,其实并没有任何确凿的环境证据,而“幻影女子”确实也是嫌疑人的片面之词。

  开篇的时候两个谜题还在齐头并进地发展,然而很快随着判决一锤定音,第一个谜题在小说中隐身了。逮捕亨德森的警察伯尔斯突然的出现更加剧了两个谜题发展的不平衡。显然对于谋杀案,无论是警察还是亨德森都已无能为力,只有找到“幻影女子”还存在一线希望(如果她真的存在过)。

  在伯尔斯的帮助下,亨德森发信给自己远在南美的好友隆巴德。隆巴德为了朋友从南美赶回纽约。此时距离最后的死刑日只有十八天了,而对幻影女子的追踪仿佛才真正开始……

  消失的女人和开放式场景

  《幻影女子》里“消失的女人”的概念不论是在小说还是电影里都已经有很多精彩的演绎。

  早至福尔摩斯探案里面的《单身贵族案》,阿加莎的《第三位女郎》,以及大卫芬奇的电影《消失的爱人》。当然了《幻影女子》是一个个完完全全的新故事。

  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开篇的两个谜题其实并没有在叙述中失衡。作者留给读者文字是表象,亨德森夫人谋杀案和寻找幻影女子其实如藤蔓交织一样密不可分。

  对于开放式(相对封闭空间锁定嫌疑人一一排除的模式)的推理故事,任何展开的情节都不能脱离案件或谜题本身过远。铁伊无疑是此中高手,她的《一先令蜡烛》是个中表率,而另一本《排队的人》则褒贬不一。

  作者康奈尔的手法显然要比铁伊保守一些,或者说他更有技巧去构架开放式的场景。不论是追踪那顶耀眼帽子的线索,还是寻找所有可能的目击者,大量巧妙的细节让案发现场和法庭之外的场景真实而丰富。节目单的道具设计更是令人赞叹。

  三个侦探

  隆巴德是亨德森的好友,卡罗尔是亨德森的红颜知己,伯尔斯是逮捕亨德森的警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三个人都坚信杀死亨德森夫人另有其人。寻找“幻影女子”是隆巴德在舞台上表演,卡罗尔和伯尔斯暗中协助。在这一场读者观察的推理游戏里,谁才能解开“幻影女子”之谜也是悬念之一。没有愚蠢的官方侦探或者永远找错方向的单纯助手,也没有长篇累牍的案情分析谈话,所有的场景都是第三者视角,但不是万能全知的上帝世界,而且有点儿像沉浸式话剧的追赶视角。你不知道隆巴德的下一步是哪里,也不知道将要看到什么…..

  美中不足的是小说对“幻影女子”本身的解读和“幻影女子”自身故事的揭露略显单薄了,本来有点儿期待这个关键证人能够如同《控方证人》或进行再一次反转。再有就是中文新版封面上“最后两章……惊天大逆转”的宣传词有点儿过分了。对于一个推理小说爱好者,别说剧透情节了,剧透哪一章逆转也是不行的。

  当然了,《幻影女子》情节好、节奏快、有紧张惊悚的气氛,也有真相大白时的惊叹,是很适合一口气读完的假日小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幻影女子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