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的女儿》是一部由郑文堂执导,温贞菱 / 连俞涵 / 孙可芳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值得一看的首要原因是,只有四集长,一面生活奇迹的好镜子,不用很多时间,但照一下之后让你更明白酸甜苦辣咸。
制衣厂里,雨鹃的耿直,淑美被骗的无奈,阿免对钱的牵挂,阿成的打抱不平;阿鹃男友的善意,人力小武的收红包才办事威武,黄厂长借力上爬的专横,总经理公款私用的贪婪,都是制衣厂外现世的日常百态。
汇集的力量形成的结局,虽然有些凄凉,却是日常事实,改变需要各个个体一起努力,否则只有苍白和无奈。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才是最真实的故事。
《奇迹的女儿》影评(二):奇迹没有女儿
这个电视剧不太像写实,让我觉得女主稍微有点莫名其妙,因家境原因,不得不辍学出来上班打工,但思想觉悟明显领先别人N多个档次,小山村的教育领先世界。本来有个小男友,因为小男友言语间对女工的歧视,无疾而终。片中也顺带稍微影射了一把台湾的假德先生(此处为防止被和谐)。 女主一路下来,都戴有很强的主角光环,在家庭、生存、舆论等等压力面前,放弃担当厂长秘书的机会,希望能够为底层女工改变被压榨的现状。当然,整个过程中,还是摆脱不了中国人惯性思维里的上位思想,渴望通过上层或者更上层来解决固有问题。诚然,这本身也是法律公正缺位的被逼无奈。女主从头到尾,始终能够无畏地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坚持,甚至是倔强,值得钦佩。与她本有相同坚持的阿成,最终也还是免不了被同化。为了突出女主,片中也设定了两个参照角色,一个靠身体上了位,一个以为可以靠身体结果去卖了身体。当然,片子还是在现实与理想间游走与徘徊。 最后临了,女主离开工厂,松散的女工群体莫名团结在一起,留下一个相对开放的ending。片名不应该叫奇迹的女儿,我觉得奇迹没有女儿更合适。
《奇迹的女儿》影评(三):现实是什么样子的
可能那个社会,平等,尊严是很难的一件事,可是哪怕在现在这个社会,也依旧是,对上级阿谀奉承。
其实在被欺负的时候,在接受不平等待遇的时候,究竟应该奋起反抗,还是委屈求全,似乎短期来看,的确忍一忍,会对自己更好,可是自己却成为了讨厌的样子。
但又没有能力反抗。
机智的反抗吧,当无法保护自己的时候,就不要去出头。当自己没有能力的时候,不要为了那一点正义感去出头,慢慢等待机会,去抗争。在面对这种不平等时,要懂得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去拒绝不平等的事情。好在现在已经给大众很多的权利,让低层人民都有反抗的能力。
剧里最主要想表达的就是接受现实吧,曾经青梅竹马你侬我侬的两个人,终究会花开两岸,走上相反的道路,曾经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最终变成了酒馆的陪酒女。不愿意妥协的人最终还是妥协了。似乎现实就是最残酷的。
以及剧里体现的,保持自己的正义感,受不了一点委屈的人,是没办法成长的。
也许,在面对不平等的时候,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哪怕忍气吞声,受点委屈又没什么,总有一天,当自己能够为自己发声的时候,才是成功吧。只要不要变成自己讨厌的那个样子,就可以了。保持初心不是不去接受,只要不做。也不必要在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的时候为了自己的一点点正义感去推翻。
要成功,都不容易啊。委屈可以受,但是一定要懂得争取自己的权益,如果没有能力,就让自己强大,等有能力的时候,再去争取。记住,不要变成欺负别人的那个人。
影片一开始由一台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开场,新闻的形式,展现出“高雄加工出口区”自成立以来作出的贡献,解决的就业岗位,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整个剧情奠定了一个基调,交代了故事了时间及背景。
雨娟和淑美从农村来到加工出口区,感受着城市的楼宇、马路以及人流量,真实而新鲜。她们也由此迎来了全新的女工生活。
但来到园区的第一天就因为去晚了而没有吃饱晚饭,而作为宿舍长的阿免在明知道她们可能会迟到吃不饱晚饭的情况下也没有提前提醒她们,只是冷漠的给她们分发行为手册,立规矩,看起来可以说是十分冷漠了。但在第二天三位新人因为没能早起可能又要吃不上早饭的情况下,又主动给她们拿了面包和茶。这样一根棍棒立威、一颗糖收服的管理方式至今也还在沿用呢。
车间里,整齐而压抑的工作台,缝纫机,熨烫机,就是这些着装统一的女工未来的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了。自称来自基层的洪主任仍然保留着对辛苦工人的体谅,轻言教导临时工阿成,激励新来的女工为了美好生活努力工作。虽然已经是主任了,但在面对人事科课长小武在公共场合对他的不尊重,来自基层的洪主任也只能忍气吞声,毕竟没有一个好爸爸。
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作息,女工们犹如机器人一般不停的在缝纫机上踩、转、移,听着铃声上工,听着铃声下工。就是这样的高强度工作,雨娟也希望可以做更多更好,再牺牲一点自己的休息时间赶工。然而她们所在的二组,本来就已经是厂里非常有效率的小组了,也确实正如阿成说的那样,工作啊,永远都是做不完的。
黄经理在视察工作时,一边对阿免的工作效率夸奖,一边拍阿免肩膀xing骚扰(与xing有关的言语,肢体动作,让人感到不快的,都是性骚扰,这一点像不像有些领导,不要质疑,这就是职场xing骚扰)。而这样的性骚扰,当事人不但要承担性骚扰这件事本身带来的伤害,还要承担来自同为女性,同为底层女工的鄙夷轻视的目光。这样的二次伤害,在生活中又何尝不多见。只愿我们能够看到别人更多的苦楚。
论工作效率,阿免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但工厂的晋升通道就是非常明显的在歧视女性,认为女性要结婚要生小孩照顾小孩,不稳定因素太大,所以宁愿选择一个草包男性去升值,也不愿意选择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女性。工厂里,女性的升值除了在工作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还需要忍耐更多的来自工作之外的压迫,甚至是身体上的付出。
而这些压迫,不仅来自统治阶级,甚至还要来自同一阶级的伤害,比如那个意图要QJ雨娟的男的。淑美心里已经明白做女工是没有出路的,于是寻求另一种人生出路的可能,依附男性——小武。三个月一次的休息时间,淑美力求在女工生活的间隙之中,将另一条人生之路走出来。
《奇迹的女儿》影评(五):人要把自己当人,也要把别人当人
女主是温贞菱,在《血观音》、《最后的诗句》里有着不俗的表现。
谈及此次出演,温贞菱的初衷是希望剧里展现的这个时代的故事能够被大家看见。「無論是男女薪資不平等、工資、勞工等議題,現代社會仍存在同樣問題」。
《奇迹的女儿》改编自台湾作家杨青矗的小说《工厂女儿圈》,讲述几位台湾农村女孩进入城市的工厂面临了一系列的不公,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1977年的台湾加工厂,飞速发展。劳动力紧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农村背井离乡去往城市,做一名工厂工人。
故事女主角陈雨娟以及两个女配阿免、淑美都在自己最青春的年华里,在工厂劳作。
她们用她们的青春,拼出了台湾的经济,却并没有人把她们当做人。
配角之一淑美(孙可芳 饰),和陈雨娟一起从农村出来进工厂工作。
工厂一个人事科课长一对她表现出好意,她便乐不可支地接受了。经常打扮得花枝招展,和人出去约会。
但谁想,她遇人不淑。
主动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一没偷二没抢三没卖,还经常在好友面前夸课长对她有多好。
没成想在课长的眼里,却是——淑美本来就很乱(随便)。
而陈雨娟为了自己的好友争一口气,和课长大打出手,换来的却是其它员工的阻拦以及一句——
已经工作了五年之久的阿免(连俞涵 饰)也没有好到哪去。
她工作出色,在相同的时间内,别人做三十件衣服,她能做五十件。
她应该升职,却迟迟没有升职。
她向经理提出合理的要求,经理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最终强迫阿免发生性行为。
阿免问经理怎么可以这么做,经理只是一句一句地哄她,说他爱她。
经理当然不爱她,经理有老婆和孩子,他要的只是一个肯听他话的情人。
陈雨娟(温贞菱 饰),本可以成为村里第一个女状元,却因家长无法支付她上学的费用,辍学进了工厂。
她是有个作家梦的。
与她人生截然不同的是她曾经的男同学,顺利读完高中,还考上了医科大学。
他跑来告诉阿娟这个好消息,并给阿娟打气,告诉阿娟她要替她自己做打算,不要以后一直做工人。
但阿娟虽心怀作家梦,干着工人的活,却并没有瞧不起女工的身份。
反而,她心里是尊重工人的。
但工人是主人吗?
去第三次厕所,扣一个小时的工资。
衣服做坏了个别件数,也要扣工资。
工厂的厂长(性侵阿免的经理升职后成了厂长)还喜欢对女工动手动脚,说个话双手一定会扶着女工的肩膀。
在这群上位者看来,女工只是工人,是打工的,不是个“人”。
阿娟知道厂长吃人血的面孔,即使他给了阿娟“秘书”这般高枕无忧的工作,她也不要。
阿娟坚信:不应该做的事情就不应该做。
她不要变成她最讨厌的那种人。
阿娟冒着被开除的风险,冒着再也无法进任何一个加工厂的风险,写了一封举报信举报厂长的劣行。
最终那封举报信被厂长拦截下来,厂长继续当着他的厂长,而阿娟丢了工作。
但幸运的是阿娟至少没有变成她最讨厌的那种人。
最近几天忙里偷闲,看完了台剧《奇迹的女儿》。
不知怎的,我总是记成《骄傲的女儿》,也不知记忆是哪里出了岔。
好在这个剧只有短短四集,两天就看完了,不必牵肠挂肚,也不必焦急难耐地等着更新。
这是一部台湾本土剧,所有人物都操着台湾方言。初听时有些不习惯,但却是最原汁原味的台湾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70年代的台湾,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批乡下的年轻女孩来到加工区做女工。
陈雨娟,成绩优异、热爱文学的女孩,迫于生活压力来到厂里做工。
刚来没几天就差点被厂里的纨绔子弟强暴,却也结交到不少真心的好朋友。
面对厂里的勾心斗角、阿谀奉承,她始终保持着正直和正义,不与其他人同流合污。
淑美,雨娟的同乡好友,两个人一起来到工厂,住在同一间宿舍。
与雨娟相比,她颇有些“世俗”,也可以说成是“精明”或者“聪明”吧。
她知道做女工是没有出头之日的,很快就经受不住诱惑,受到欺骗。
最后不得不离开工厂,成了陪酒女郎。
林昭免,厂里的资深女工,外表冷淡,却对初来乍到的雨娟和淑美默默关怀。
她逃离家人的逼婚和不理解,在工厂多年打拼,业绩做到最好却仍然升不了组长。
看透她心理的黄经理以升职为许诺强迫她就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有的人从这个故事里看到了女工凄惨的生存现状,有的人悟出政治意义,比如蔡英文就在脸书上推荐,强调不能忘记台湾人的辛苦和奋斗,未来要继续努力。
对于我而言,却更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代入感,因为我的身份和雨娟她们何其相似——同样的年纪,同样离开了家乡和父母,在异地打拼。
所以在我眼中,这个故事更像是《年轻女孩的都市打拼记》。
片中出现过很多次打电话的情节,第一集刚开始,雨娟提着行李走进工厂,就看到林昭免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
升组长这件事八字还没一撇,昭免却对母亲撒谎说自己快要升组长了,一切都好。
从上大学开始,我每周六都会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常常也是这样,告诉他们自己考了个好成绩,自己得了个什么奖。
这些话里掺了不少水分,只是想告诉远方的家人,自己一切都好。
雨娟打给母亲的电话里,问他们好不好,问爸爸怎么样。
长途电话里,母亲在那头不厌其烦地提醒着要好好吃饭、要照顾好自己。
我和爷爷奶奶的通话也是如此,每周短短几分钟的电话时间,聊的也不过是吃饭没、身体怎么样、天气怎么样之类的琐事。
每次通话结束前,我都不忘加上一句,你们注意身体啊。奶奶会说,不要担心我们,你照顾好自己。
我一般不会给父母打电话,一来是微信更方便,二来一听到妈妈的声音,心理防线就会像决堤一般土崩瓦解,所有的委屈顿时涌上心头,不自觉地就哽咽着泪流满面。
但是又不敢哭出声音,也不敢让妈妈听出声音的异样,怕她会为了我担心。
淑美在受到男人的欺骗后给家里打电话,强忍着泪水,用呜咽的声音说着“我很好”。
当时我的泪水也流了下来,这或许是异乡的每一个女孩都经历过的吧。
这部剧在人物塑造上也很丰满,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综合体,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
雨娟个性正直,刚正不阿。在好朋友淑美受到欺骗后,她怒气冲冲地冲去男方的办公室为好友打抱不平。
但却让这件事闹得人尽皆知,淑美不得不离开了工厂。
工厂主任体谅工人,平时有人犯了错也会帮忙开脱、好言安慰。
但是为了前途,他站在新任厂长的阵营,明知工厂的规定压榨剥削工人,却阻拦撕毁了雨娟她们的举报信。
作为“大反派”的厂长,从临时工一路升上去,为了出人头地他忍受一切,甚至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人。
但掌握权势后,他又变成了另一个压迫者。
剧中的工厂,就是一个浓缩的小型社会,处处遵守着“大人只认利益”的原则。
林昭免被黄经理侵犯后,心中委屈愤恨,但面对他承诺的升职做组长、坐办公室,却又坦然接受。
爱慕昭免的阿成痛打了升做厂长的黄经理,但转头就被厂长提拔,认为他是靠得住的人。
而阿成后来也跟着厂长去了饭局,全无之前的义愤填膺。
大概这就是社会,这就是真实吧。
坚守着“不要变成我们讨厌的人”的雨娟,被设计辞退;
得到梦寐以求的升职机会的昭免并不快乐;
单纯的淑美为了帮家里还债做了陪酒女,浓妆艳抹、薄纱绕身。
有人把这看做一出悲剧,有人从中看到了励志,但我觉得,这就是现实吧。
只是在这现实里,我们能否做到终其一生,不求改变世界,只愿能保持真我呢?
全剧最后一幕,雨娟离开了宿舍,眼前闪现的是刚来时的一幕幕,走廊里女孩们裙角翩翩、笑容肆意。
恍惚间空空荡荡,只剩了面色苍白的雨娟一人。
但是,历尽千帆,她仍是那个她呀,那个在俗世里不愿忍受、不受压迫、奋力抗争的那个她!
昭免等人前来送行,她们的微笑,和泪水,就是一种胜利了吧,不妥协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