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恺最近一次上热搜,是在引起轰动的“名利场回眸”,西装革履的郑恺突然掏出一个浮夸的棒棒糖,戏谑地品尝。
这个视频的文案是“ 豹子也是会低血糖的”,让我想起在艺人休息室遇见的他。
郑恺并不忌讳媒体突然到来,大口吃着甜度超高的饼干,而身边的工作人员继续在桌子上堆积着巧克力。
我打趣的说:“我们不是要聊‘健身’吗?”
郑恺嘴里咀嚼着甜食回:“要以最严苛的要求对待身体,你真的会死的。”
回想这个真实的小细节,除了当时让谈话氛围轻松下来,更多的是感到郑恺身上的一种松弛感。
对身体的态度,郑恺不像在减肥的上班族,每天在焦虑到底要不要吃晚饭;
对工作的状态,郑恺不像职场里随处可见的崩溃,每天心情起伏180度。
在这个焦虑似水任意流淌的时代,能拥有这样的松弛,我作为职场人看来,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更何况身处竞争激烈、朝红夕糊、堪比“屠宰场”的娱乐圈。
而我也尝试从这次采访中找到他身上松弛感的原因,看一看郑恺如何在娱乐圈这个“职场”里保持自洽?
郑恺不是出道即红的艺人。
印象中,大众开始讨论郑恺是在13到14年,他作为男二同一年出演多部在当年影响力和票房不错的电影。
一年中多部电影作品都出现了郑恺的影子,《致青春》《私人订制》《前任攻略》……
再没多久,《奔跑吧兄弟》的出现他变成了 “小猎豹”,这是郑恺演艺事业中不可回避的“配重”。
谁也想不到这个“影视圈新星”其实已经“蛰伏”6年多,而这段时间,郑恺几乎每年都有多部影视剧同时出现。
用当下流行的形容他简直是娱乐圈的“社畜”,而红了之后的郑恺,也持续保持着一年多部作品的状态。
他面对重复工作的态度,并没有像“普通社畜”一样埋怨,埋头苦干的过程中是一个认识自我能力机会。
终于,机会来了。
很多人重新认识郑恺,是从电影《影》开始。
《影》在很多人看来是郑恺一次演技爆发,甚至是一次突然的改变。电影中,郑恺饰演的沛王看似癫狂背后,还在冷静的运筹帷幄。
这个复杂的人物,对郑恺而言,塑造起来水到渠成,他坦言这是个厚积薄发的自然结果。
“这是一个大家高中时期学政治、经济、哲学就知道的道理,要通过长时间的量化积累才能质变,才能意识到转变。电影《影》上映的时候很多人觉得这个角色改变很突然,这个改变是不是特别辛苦、使劲弩才能做到,其实不是,是自然形成的。”
长时间的工作锻炼,自然会发现自己最擅长和不擅长的是什么,当身体和境界达到的时候,自然会形成这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成了大家看到的惊喜。
聊到这个惊喜的时候,郑恺也没有全部归功于自己,还主动给我分析了角色背后的其他因素。
他说:“在中国庞大市场下,大家对演戏多多少少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现代戏就该这么演,警匪片就该那么演,接到《影》正好跟张艺谋导演契合的点是:我们觉得古装戏并不是之前那样的。”
塑造《影》的角色最主要的是对传统的颠覆,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挑战。
市场上也不总会出现《影》这样有挑战的机会,而郑恺开公司,做项目研发,做制片人也要创造这样挑战的机会。
郑恺说:“工作上很多事情不愿意循环往复一直做下去,寻求新的领域去突破,这会带来更大的爽感”。”
他表示演戏是自己的老本行,是“从大学开始的吃饭家伙,需要尊重”,但除了演戏之外,15年开始,郑恺开公司涉及影视制作各个方面,他想换一种身份反哺表演,不只是为了拓展事业,还为了呈现更好的作品。
“演员有时总会遇到尴尬境地,比如演地震,明明没地震,自己还要在那晃,尴不尴尬?如果这时候制片人或监制给你一个会震动的液压地板,除了让演员轻松。还会让表演更真实。整个制作体系的进步,会给演员带来进步。”
好久没有在影视作品露面的郑恺也在憋着大招,自己公司制作的新项目,虽然作品还处在保密阶段无法更多透露信息,但说起它的时候,郑恺语气中不自觉的透露着激动。
我问,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瓶颈吗?他倒是看得很开:
“麻烦都是自己给自己找的,愿随波逐流就去,愿意主动改变,一定会遇到瓶颈。”
职场总是会起起伏伏,更别说被戏称“屠宰场”的娱乐圈。而已经出道13年的郑恺,还在一线坚持“奔跑”。
回到14年,《奔跑吧兄弟》出现在内地真人秀空白的市场,可以用“横空出世”来形容。
综艺带来的巨大机会,却也让《影》上映时,演员的综艺标识让部分观众“出戏”,在我看来这是演员的一种困境。
郑恺觉得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综艺井喷对于演员和观众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强曝光”平台,双方都需要时间适应。
“跑男火了之后,综艺能带来这样的影响力以前谁都没想过,一夜之间综艺节目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家打开电视成百个综艺节目在那摆着。
跑男作为第一批试水的人,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享受到了它的福利,也要承担它所带来的‘代价’。综艺在还没遍地打开的时候,大家没有这样的考量。但,随着观众审美和思维的改变,我们也要随时转变自己的时间分配。多少时间在综艺上,多少时间在戏剧上,在什么样的综艺上,在什么样的戏剧,都要依据自己的精力去调整。”
对于郑恺而言,这些都是机会,面对机会,拎得清自己该做什么。
我们常常会因为想太多而丢失机会,或因接触新领域,因为别人的看法,面对机会而胆怯。甚至“对工作认真”在职场语境内都变成了贬义。
看到郑恺的认真,可以回溯5年前《奔跑吧兄弟》第一季收官时,他哭到可以用“惨”来形容。
回忆起这段,郑恺笑着说:
“当时以为没有第二季了,回想和一帮朋友挥洒汗水,撕名牌那么激烈,游戏那么开心,感觉结束是一种失去,谁知道一转眼就已经录了7季。”
作为二级国家短跑运动员,对节目认真到,总是甩掉摄影师的郑恺,拥有了“小猎豹”的称号。
而且,郑恺自己倒是挺拥抱这个标签的,和平常大家讲的“撕掉标签”不太一样。
“小猎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名称和标签。它也应用到了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只要是积极向上的,能带来正能量就可以发扬光大。之前有些标签,比如‘富二代专业户’,这些是可以撕掉和改变的。”
这次郑恺接受喜马拉雅邀请制作音频节目《真·郑的跑步》,便是对“小猎豹”身份的一个延伸。
郑恺说:“如果你是一个想要尝试突破和改变的人的话,可以通过跑步开始尝试改变。这个改变是付出代价最小的。跑步说起来简单,但生活习惯作息可能都要发生变化,圈子也很重要,比如演员职业需要坚持健身和跑步,这个氛围下,大家是一个互相督促的状态。
跑步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但连这个简单的小事都做不了的话,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上边一段是广告,但,足可以看出郑恺对每件工作的认真。
抓住机会,拥抱机会
郑恺还在坚持跑!
这就是33岁的郑恺。
采访前,预设尝试用“真人秀是不是人设”,“有没有艺人包袱”,“会不会遇到焦虑与瓶颈”这种方式来撕开、深挖真实的郑恺。
郑恺好像看懂了我的来意,说:
“对工作、家庭、生活中呈现的自我肯定是有细微差别的。每个人都是演员,这是人的本能。但,我一直秉持着不管跟什么样的对象交流,拿出应该给对方交流的态度和状态。”
开始在郑恺身上看到的那种松弛感来自他不用在别人面前装上或者卸下什么。
放下爆料、挖梗的目的性,我渐渐感觉每个人都是奋力在自己的领域用一天天的工作,一年年的积累中,留下些什么。
郑恺用自身状态和改变,呈现着他针对每一次选择获得的结果。这些经验归根结底,适用于每个在工作的人。
工作逼着你奔跑起来,歇一下的机会都没有。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态,适应奔跑。
了解自己身体能适应多大强度的奔跑,才能调节快慢速度,落不下任何进度;
了解自己心理能够承受多大烈度的加速,才能知道能跑多远,能不能追上内心的KPI。
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改变。
然后,Running now!
沉浸式陪伴音频节目《真·郑的跑步》已经登陆喜马拉雅App。郑恺不仅会在你的耳边用科学的方式,让你爱上跑步,或者改掉一些跑步中的坏习惯。还为你精选音乐Drop the beat,更会在你每一次进步时加油打气。跑着,跑着,你也许就找到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采访、撰文:大噪编辑:影嘤嘤视觉:鲜和奶油图片来源于网络点击“阅读原文”和郑恺一起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