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读经典》是一本由锺叔河著作,88.00出版的28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一):《给孩子读经典》序(锺叔河)
给孩子读经典,行吗?
我说,行。
胡适《四十自述》说,他五岁回乡读书,九年中从《寿经》读到《礼记》,读的全是经典,不曾读《三字经》之类的书。
鲁迅回忆十二岁在“三味书屋”的读书声,“仁远乎哉……”是《论语》,“上九潜龙勿用”是《易经》,“厥土上下下错……”是《书经》,也是经典。
胡适和鲁迅是百年前的人。从古代到百年前,读书人家的子弟,胡适也好,鲁迅也好,曾国藩也好,《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也好,都是从经典(四书五经)开始读书的,无一例外。
胡适和鲁迅,后来一个留美,一个留日;一个是提倡白话文的先驱,一个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们的经历证明,孩子时读经典,不仅没有妨碍,反而有助于他们的成功。
所以我说,给孩子读经典,行——只要能够用现代的观点、态度和方法,就一定能行。
二千零一十九年三月
锺叔河八十八岁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不能取代我们对于传统的扬弃呢,答案不言而喻。无论是千年之前,还是转瞬即是,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弥补内心的苍白,更何况我们从古籍中寻求的不是安慰,而是力量。 选择是基于文化的,尤其我们穿越千年的迷雾,发现内心的一些感觉甚至是信念,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对于时间,孔子说,逝者如斯夫,这对于有且只有一次的生命而言,每个人都不会觉得漫长,而是希望长寿,能见到更多更好更美的事物,然而这种美好未必需要与同类之人相交相处,而可以换一种形式去实现,比如看先哲的著作,懂得他们是如何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乐观,仍能制定人与人相处的规则。 《给孩子读经典》用了并不长的篇幅,摘录了《论语》《孟子》《礼记》《庄子》等先秦哲学的优美文章,给人以启发,给人以力量,原来他们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仍能忧国忧民,思考国家治理之策,其中的意志力值得今人所借鉴。 活着,是修行,这种修行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相反你要接受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则,给了我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但是把思考转换成分享,需要的仍然是文字与符号。你发现自己完全在生物基因组合之外另有一种存在的意义,这就是传承与弘扬。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例,我们虽然不强调前者对后者的管束,但是我们仍然反对后者对前者的否定,我们 的社会进步需要一定的秩序,如果没有内心的坚守,我们就很有可能成为背叛者,背叛了我们的时代,以至成为了社会的公敌。 现代人由于生活的压力,已经不爱读书了,尤其是以诗书传教的中国现代人,更是愿意追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谁还愿意在似懂非懂中学习这些简约并不简单的文字呢?一方面是读不懂,这些文字看上去都认识,但是文字之间的组合却有着无穷种可能,另一方面我们对于现代的生活太执着了,不愿意回想那些至纯至简的道理,并不是人性复杂了,而是我们过分地相信自己而排斥别人。 由于只是摘录,为了启蒙而做的摘录,所以我们不免在《给孩子读经典》中发现断章取义的不足,无论是《论语》还是《孟子》,无论是《礼记》还是《庄子》,都是多元化文化的集中与解构,我们如果要穷其义,明其道,还是推荐今人读一读原著,而不是以为仅仅摘录的数句就能完成对经典的巡礼!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世之初起于认读 ——简评《给孩子读经典》中的启蒙思想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因其语言的凝炼性,结构的特殊性,句式的复杂性,和语气词兼结构助词之乎者也夫的多意性。所以阅读它需要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打开小学、初高中课本会发现,经典文言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这样的一种现象,并不能体现文言文经典文集知识内容的重要性。 针对低龄阅读者,对文言文文集进行摘取化、白话化、浅显化、解释化处理,便对他们的登堂入室铺好了台阶。这样的一本《给孩子读经典》便应运而生。 该书图文声并茂,把现代的网络元素纳入其中。先文言文,后白话文,再用白话文对文章的相关链接进行互文性阐释。这样的一种排版清爽明朗,读来很有节奏。在篇章上,对各类文集,尽取其粹。在注解中,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历史典故,有精力有兴趣的话,可以作为延伸阅读进行知识扩展。 文本开篇是孔子入世为官的仁政思想,它涉及人际关系、人与时间、志向、治国、人品、私心、隐者的评论等。面对理想,孔子以温文尔雅的礼来修身齐家志天下。 比之孔圣人,亚圣孟子则严肃锋芒的多,责任重于山不容偏移分毫,对于寻求治国良方的国君,他的言论主张无异于一剂猛药。理论上,孟子的主张可以达到国泰民安。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拔出萝卜带出泥、水至清则无鱼的复杂现实,是不可能存在绝对的东西的。 生老病死,对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大事。生死观,体现着不同身份人的人生价值。历代帝王,大修皇陵的有之,活人殉葬的有之,贵重珍宝陪葬的有之。而真真有益于后世的,不劳民伤财的少之又少。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殡葬改革,在乡村的实行过程中乱象丛生,在风头吹过后便偃旗息鼓。这些理不清止不住的浮夸浪费,有人性的攀比、存在感、虚荣心在作祟。 春秋战国时,各个国家之间经常有往来征伐,所以修生养息恢复经济强壮军事巩固国防的政策很重要。关于这样的政治主张和人才,在该书中很多。 论人生,还是庄子活的清爽。该糊涂就梦蝶,该明白就曳尾涂中。他把相对论的智慧运斤生风所向披靡,只叹世无敌手太寂寞。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四):国学就是经典
作为有孩子的妈妈,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给孩子读经典》听名字就知道是非常适合孩子读的。我是怀着很激动心情打开这本书的。还没有看内容,只不过粗略的翻了一下,这本书就给我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
首先全书都是全彩页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论语,孟子,礼记,左传,等等。每一个故事都有4部分,第1部分是配图,第2部分是原文,第3部分是翻译成现代文的内容,第4部分就是作者的一些理解的内容。这4部分组成了每一小段原文的内容。
虽然我的宝宝年纪还不大,不一定听得懂这本书。但是在给他讲之前,我肯定会自己先读一下。这套书不仅仅是适合小朋友,其实大人也是很适合阅读的。因为自从高中毕业之后,就很少接触古诗古文了。把自己当做零基础的人去阅读这本书,也就像在听小故事一样,非常有趣。 其实国学也慢慢的成为了现在的主流。很多地方还开设了国学课,有教孩子经典的,也有教孩子一些古乐器,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有汉服文化。其实国学传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些历史的著名人物都在一个个经典的故事里呈现。历史也好故事也好,博通古今,才能更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并且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历史,喜欢中国的文学经典。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古诗古文,读书的时候语文成绩虽然不好,但是古文特别好。因为我觉得古文读起来特别有韵味,而且在我脑海中能呈现出和古文相应的情景。虽然后来工作之后,结婚生子,古文接触的就变少了。不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还是喜欢给他讲一些历史故事。现在这套《给孩子读经典书》正好来解救我对于古文知识的匮乏。 现在我们也会经常教孩子,读古诗,背古诗。这本书里的有些古文还是略微难了一点,在孩子慢慢爱上古文之后,给孩子读这套书真的很不错。其实看一下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名家,就像书上说的,从古代到百年前,读书人家的弟子,都是从经典开始读书的,无一例外。所以只有古代经典才是文学的基础。 孩子学经典从娃娃抓起。国学文化源远流长,如果说一个民族的脊梁是文人,那文人的脊梁就是传承!古典传承至今,成为经典也有她成为经典的原因。这本书也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国学经典好书。也是和孩子和家长一起阅读。很好的亲子读物。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五):传承经典
现代社会强调国学的重要性,不仅语文增加了好几十篇文学名著篇目背诵,更是在启蒙时期就加大孩子们阅读经典的能力,我记得小侄子在幼儿园开始就跟着念《弟子规》了。我大侄子不爱读书,还抱怨过为什么增加这么多国学篇目背诵,现在又不说文言文,何必那么辛苦的学习。其实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阅读各类经典书籍,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传承文化,还可以学到很多历史经验,培养情操与道德。
小时候很喜欢听邓丽君的歌,《在水一方》一度是我的心头爱。听妈妈说这首歌是化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那个时候,对国学经典开始产生兴趣,阅读这些书籍带给了我不少乐趣。我国古代不少经典书籍可谓是集古人智慧之大成,他们穷尽毕生之力写出的书,我们只花短短几个小时便可以将其读完,体会学习他们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文化精粹。这本《给孩子读经典》,可以帮助孩子在启蒙阶段,养成阅读经典的能力,精美可爱的插图,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可以进行更深的想象。
记得第一次接触文言短文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读起来太吃力,不太愿意去读。后来迫于学业的压力,还是慢慢的去理解背诵文言文,到后来慢慢爱上文言文。惊叹于古人的智慧,简短的话语却能道出人生的真谛。这本《给孩子读经典》中精选了《论语》,《孟子》,《礼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国语》之中的66篇文言短文,涵盖文言原文,翻译,评讲,从中体会先贤们高尚的品格,为人处事的态度,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侄子现在是在读小学,按道理学业是没有那么繁重的,但是周末难得的休息时间他几乎都用来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不会让他觉得学习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本来就不是很喜欢语文,还要被强迫上那么多补习班,内心的抵触情绪其实是很大的。不如让他读这样一本书,自己领会书中所提到的美好,自我思考,爱上读经典这一美事。
虽说书名是说给孩子的,但其实大人也可以看。在小孩子来我家之前,我先自己阅读完了,还看的津津有味。初接触文言文的朋友,是可以多读读这样的书籍,经典讲解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对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六):经典之光,关照希望——沧江渔父
《给孩子读经典》是我最近见过少有的名副其实的儿童读物。内容选自《论语》、《孟子》、《礼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共计66篇百字以内的文言短文,都是活泼精警、意味隽永的先秦经典篇章,比之时下流行的《弟子规》之类更多正大刚健的精神,很少酸腐沉渣之气味。
每篇都配以稚拙可喜的彩色插画,编排依次为文言原文,白话翻译,念楼批评,可以互为参照,渐收举一反三之效,非常适合孩子阅读。
《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谓经典,恰恰可以涵养前三者,而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却往往只注重最后的“游于艺”,有人认为孔子说的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当然,古今之“艺”不同,我的女儿刚小学一年级,已经学了钢琴、书法、绘画、口才、舞蹈、英语、珠心算等等一大堆的课程。每到下班或周末,我们就奔波在各种培训班之间,大人孩子都身心俱疲,要从中得到乐趣,恐怕是很难的,对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独立判断,也未见得能起多大的正向作用。
孩子是大人的希望,我们如今下这样大力气在“游于艺”式的教育上,却被裹挟着“游而无方”乃至疲于奔命,都源于希望是好的,而有心人给的方向或我们自己的目的却是模糊甚至错误的。
阅读经典,正可以纠正我们犯的方向性错误。细读本书,领略孔子的温柔敦厚、孟子的浩然之气、庄子的逍遥浪漫,能够欣赏不同的人格,见识多样的美好;体味《礼记》、《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前言往行,可以明辨真伪与善恶,善可为法,恶可为戒。
虽说是给孩子读的经典,对我们这些屡获“巨婴”之讥的大人来说,也是极为难得又十分必要的好书。尚未尽失赤子之心的我们,又何尝不是沾了念楼老人对孩子们隔辈亲的光呢?
前路漫漫,这一缕经典之光,关照的是未来的希望。
《给孩子读经典》读后感(七):始知言文能移人 (来自有卷飘风)
爱读书,避不开古代典籍。
对我来说,如果要找一个起点,应该是语文教材上的一篇《智子疑邻》,至今还能流利背出: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没有“文言语境”感的人,会将内容转化为现在的语境,再加以理解,就是常说的翻译。在翻译时如果能紧帖原文,尽量做到不增删,也会形成一种非常简练的文风,如文中的“不筑,必将有盗”,翻译时不加“如果……那么”之类的关联词语,语言就不拖沓。故事的开头,也无须多作说明,直接说: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淋坏了墙。连常用的“从前”也予省略,文字便显“高古”。至于语调铿锵,短句灵活,更是朗朗上口,多读成诵,自具美感。
后来知道这篇短文出自韩非子的《说难》,司马迁标举的韩非的第一等文章,讲完这个故事,韩非说“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艰苦求学的过程,在他看来很简单,拥有了知识之后做什么怎么做,这才是更难的。这个问题的提出,真是难倒了后代无数人,如果不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去建功立业,博取功名;如果还不足以于人类智识的有所增益:知识学来何用?钟叔河先生说:酒还应该说是古人的酒,仍然一滴不漏地装在这里,……却由我掺进去了不少的水,用来浇自己胸中的垒块了。
世易时移,人的感慨自然也不能完全相同,能读出来自己的现时的想法,与古人有暗合之处,借古人的话说出来,也是人生的一个乐趣。
钟叔河先生收集了这些短小的(不足百字)文字,白文语译,再加上“垒块”《念楼曰》,就形成了这本独特的小书——《给孩子读经典》。是的,《给孩子读经典》,不是《给孩子读的经典》。若是后者,可筛选一些“经典”,交给你,你怎么读是你的事情,这些“经典”够经典就行了;是不是“给孩子”的,也大可先不用管。钟叔河先生不这样,是我来读,你来听。这方法真是太“传统”了,太不“摩登”了,现在不是讲“激发孩子的潜能”吗?不是讲“自主学习”吗?怎么能满堂灌呢!假如,认可读《论语》《孟子》《礼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庄子》这七部“经典”,只须读这一册《给孩子读经典》所选的66篇短文,不需要更多去探索其原书内容,才可以认定这是“满堂灌”。
事实上是,这66篇短文只能算是个“例子”,算是个“示范”,在这些例子和示范之外,还有无限的可供探索的空间,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从这七种经典中选出另外的一些例子,写出属于自己的“读经典”。这样的“开放式”选本,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注释上,钟叔河先生不避其简,只对文章出处、专有词语和一些特殊的词语作注释,而非巨细无遗,避免嚼饭哺人的细琐,又可收获多读成诵自然明白的效果。文言不是一堆语言,而是一种涵养,通过诵读领会的东西,自然比强行背诵来的更容易消化,进而成为自身的一个部分。翻译文本是最费精神的工作,照顾到原文,不胶着于原文,给孩子读时,又不能太深入。
钟叔河先生在翻译时,有时会加入一些内容。如“盍各言尔志?”直译应该为“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愿望?”这样单独成为《论语》一则而无上下文与之呼应,就问得仓促而奇怪。钟叔河先生的译文是:“随便谈谈各人的志愿好吗?愿意怎样的生活?愿意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就成了日常课堂里的一朵独立的小浪花,也可以借此看出,孔子从生活出发,以平实的语言,随时随地促使学生思考,并且在这样的日常思考中,贯注了自己的儒学理念。
孔子在日常言谈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观念,钟叔河先生亦是如此。“念楼曰”部分是钟叔河先生的解读,短小精悍,随手点染,步步莲花。如《各言尔志》拈示的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子在川上》提倡说明白生动的话,《不可夺志》说明坚持自我困难,《必也狂狷乎》说明再困难也要坚持自我,《荷篑者》和《楚狂接舆》更是可以看见孔子以身作则,坦然把别人的批评记录下来,真实营造了自由的批评、平等的讨论的氛围……把数千年前的经典与现实生活相接,不仅体现了经典的穿越时间,具备永恒的价值,也使今天的诸多普世观念,有了更为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
拥有了知识后做什么?怎么做?钟叔何先生用这部《给孩子读经典》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回答。杨绛先生评价钟叔河先生的这部作品,说“选题好,翻译的白话好,注释好,批语好。读了能增广学识,读来又趣味无穷”,我要接着说:这位学识丰厚的老先生是如此的和蔼可亲,把经典说得这样明白易懂,又不脱离我们的生活,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可以“化人”的文化,多读可移人,使人的精神背景里,有书卷气、纸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