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才能更好地安度时光
日期:2019-08-20 22:46:41 作者:萧秋水 萧秋水 萧秋水 来源:萧秋水 阅读:

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才能更好地安度时光

  1今天收到朋友消息,说去医院检查出胆结石医生建议手术记得我有治胆囊炎的经验,所以直接问问我。我的建议是先不要做手术,先服药治疗改变饮食习惯看看效果,再决定是否手术。我写了具体建议,比如每天按时服用利胆的药(这个要遵医嘱)、按摩,还要饮食规律特别是要按时吃早餐,另外饮食上有很多禁忌,凡是胆固醇高的,辛辣刺激性的,都不能吃。饮食习惯的改变是最折磨人的,不过我当初的确是坚持了三年,而且那时候也经常和同事们有聚餐,一桌的菜,只动自己能吃的,眼馋手不痒,非常考验定力。极偶尔的时间,也会开次戒,比如记得特别清楚的,有次桌上有鹅肝,这是以前特别爱吃的,于是吃了一小块。但开戒不能经常,否则失去意义。买了蒲公英金钱草给朋友,药店里的蒲公英我也买过,不喜欢感觉就是枯叶,而且土多,所以我是从淘宝买,即使胆囊炎好了,手边也有这两味草药,想喝的时候喝点,因为是我惯买的店,了解货色,就直接买给朋友,省得朋友还要费心。金钱草是三角茶包,饮用也更方便。朋友说和我聊过后安心多了,我说:“别怕,有我们。”能让朋友安心,我也欣慰。胆结石、胆囊炎的发病,都不是一朝一夕,所以治这病,也需要足够耐心,而且症状消除以后,饮食上仍然要有所注意。不过,病也未必就是坏事,这是身体警示提醒人应该好好注意了。只是,也不需要太紧张,很多时候,紧张还会加重病情。2很多人不知道保健医疗知识其实也是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固然,我们生了病,可以去医院,有些病症,自己也不会诊治出来,需要借助医生的专业经验和医院的设备,但对于自己身体的状况,其实我们是可以观测到的。特别是到了一定年龄之后,身体的各种预警,要能够读懂。而且,在日常生活里,如果能够具备相应知识,从容应对,在相当程度上,会起到防患于未然作用。如果能够做到“治未病”,那么,很多严重问题就可以从根源上消灭或减轻。日常的饮食、营养、睡眠、运动等,都是知识性很强的。以前有位前辈提醒我说,单身人士容易营养失衡,因为一个人吃饭,份量种类都少,如果不注意搭配的话,在营养上并不如两口或三口之家,因为通常来说后者会数菜一汤,有荤有素。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在日常饮食中会非常注意。有段时间夜里腿老是抽筋,我上网搜索以后,明白可能是缺钙的缘故,于是每天用含钙泡腾片冲水喝,果然很快就得到了缓解。有段时间闷在家里写书,运动量少,晚上胃痉挛,疼得睡不着觉,于是又按症状搜索,然后每天晚饭后外出散步,平常也注意运动,已经有大半年的时间没有犯过了,而运动的习惯,就这样保持了下来,并不会因为症状一时缓解就中断。我倒是记得两次比较麻烦情况:一次是我去广州出差,和运营部的同事一起去请当地一位重要人士吃饭,记得当饭菜中有一道菜是蛇,弄不清是不是那道菜的问题(我以前也吃过蛇,所以不是心理问题),总之出了饭店后就感觉发晕,于是决定不立刻回深圳,就在附近找了家酒店,办好入住手续,一直睡到次日中午,感觉好些了才回深圳。另一次是应分公司同事之请,在重咳嗽的情况下去给他们客户讲知识管理,当时我是硬生生地动用意志力压制住咳嗽,培训结束后,发烧得厉害,立刻回家休息,自己想办法用冰袋降温,次日才好转,当时也是做好了打120的准备,好在也没有用到。后来,脱离了工作环境后,那样拼命的情况就很少出现了,因为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所以不会接特别危险的事。到现在,我没有住院经历锁骨摔断过但不需要住院),没有打吊针的经历,感冒了通常是硬扛几天,然后吃速效感冒胶囊,一吃就好,连小针都不会打。之所以吃速效感冒胶囊,是因为我感冒通常就是受寒、伤风,所以这药对症。去药店买药,一说感冒,里面的人会推荐很多感冒药,通常很贵,我都不听,自顾选择需要的,买了单走人。这也是家里常备药。3我的确缺少对付大病的经验。母亲确诊肺癌的时候,已经是晚期,药石乏术,我当时有点病急乱投医,两千块钱一瓶的药也敢买,寄希望于万一。当时也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对于肺癌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的多,也是无奈。当时看着母亲的痛苦情状,又不能替她承受,每一刻都是煎熬。我自己,如果患了绝症,就不治了,也没什么无奈的,就是一种豁达态度,因为每天都活得很充实,对于生命,算是看得通透。到时候如果能动,就吃镇痛药之类,继续活动,不能动,就安安静静地等待最后一刻。如今好好照料自己,既胆大谨慎。胆大是指虽然明白生命可贵,但不会因此而缚手缚脚,要旅行,有时候目的地有一定危险性,也没有惧怕。谨慎是指不会盲目地冒险,也不会大大咧咧地不顾自己的情况,现在很多时候的病痛,是因为不小心,而不是故意。我注意到有些人不爱惜自己,其实也是因为生活得不开心潜意识里有自杀倾向,我热爱生命,活得有滋有味,没这样的问题。我倒是乐意拿自己当小白兔进行各种测试,这也算是一个知识管理者职业习惯吧。《每周工作四小时》的作者Tim Ferriss曾经也说过拿自己的身体作实验监测变化发生。这也算是一种求知的途径吧,毕竟不是专业医生,也不能用别人做试验。7月8日我曾经定向发送给女性读者《这是一个关于月经使用感受的很纯粹分享》,而在使用过三次以后,我仍然觉得这个推荐非常值得。事实上痛经也是长期困扰我的问题之一,特别是上个月,疼痛竟然长达十几天,严重影响了工作效能,然而也正是这次,让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这个罪倒真是没有白受,目前我正在治疗中,两个周期过后也会分享方法(因为一个周期感觉时间不够,效果不算巩固)。目前的收效是,这次至少没有像以前一样,夜里疼得睡不着觉。关于人体构造机能,其实都是科学,有其规律性,特别是一些常见问题。不过,我不是专业医生,所以也并不会盲目地给别人建议。今天在知乎乱逛时,看到一男说自己老婆痛经,有人给出的建议是生个孩子就好了。简直笑喷。幸亏该男很理性,明白每个人体质不一样,适用于甲的未必适用于乙。但这给出建议的人,让人说什么好呢?是很善良,但是愚蠢。4我的知识结构中保健和医疗知识的由来是这样的:以前在山东的时候,业余时间进行过非常庞杂的阅读,其中就包括医学方面书籍,主要是一些常见病的治疗,特别是日常的用药,所以很多人一病就恐慌,而我通常是比较从容,事实上,紧张的心理也不利于病症的缓解,像感冒、咳嗽这样的小病,其实不需要大惊小怪。这个习惯其实一直保持到现在,目前我的藏书中,有不少都是和医疗保健相关。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叫《生活中来》,这书很老了,1994年出版的,估计已经买不到,是当初在北京结婚时,在婆婆家看到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验方,涉及到吃穿用医,婆婆看我喜欢,就连《健商HQ-健康高于财富》,都送了给我,她对健康也很重视,身体很好。她有一个优点,比如讲到某个习惯不好,不会单说不好,不让做,而是会告诉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不好,所以非常有说服力。我觉得这招在和家人沟通保健用药知识的时候特别有用。《健商HQ-健康高于财富》一书非常综合介绍了健康要素,包括生理和心理,相当全面。医学方面,我既认同中医,也认同西医,以西医为主。我家祖上和中医很有渊源,太爷爷是开药店的,爷爷辈也出过名医,中医绵延千年,有其道理,不过我并不喜欢神化中医,像《黄帝内经》等,我并不膜拜,当时的医学还不够发达,人的认知尚处在较低层次,所以不需要奉为圭臬。其实有很多中医的做法,在西医里也能够找到相应的依据,所以我既不赞成神化中医,也不赞成一棍子打死。《求医不如求己》这套书我很喜欢,反复读过多遍,里面提到的“推腹法”、“金鸡独立”坚持了很多年,后者主要是为了避免未来老年痴呆。这种书的正确用法是:不要只是读,更要行动,觉得哪些方法适合自己,就照着做,而且有些方法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有些人习惯吃保健品,却不知道最好还是从食物吸收营养,所以与其一味依靠昂贵营养品,不如还是从日常吃什么着手,在这里推荐顾中一的《我们就该这样吃》和《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当然,也是不要看看而已,最好还是身体力行。对于听觉学习型读者,或者是想全家一起学习的,以前曾经推荐过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课程《医生告诫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除了营养、保健知识,运动也很重要。我一直觉奇怪,似乎很多人都忙到一坐就是一上午一下午,完全没时间起来运动一下的地步,这样的紧张状态的确是有的,但是即使是再紧张的公司,去卫生间的时间总也会有的吧?而且,再苛刻老板,也并不想自己的员工累死,适度的活动,还能增强效率何乐而不为呢?但如果自己没这个意识,才是比较麻烦的事。《微运动》这本书,特别适合白领,每天只要抽出短短几分钟略微运动一下,效果就要比完全不运动好上很多,很多方法都非常简单,并不费时,完全可以在看完以后,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微运动模式,然后每天照做,这样,身体至少可以有更好的保障。书籍、课程等,都是参考,真要遇到问题,还是要找专业的医生诊疗,虽然的确有些医生不负责任,但仅是个别,还是要相信医生。当然,如果自己的朋友中有医生会更好,不是说吗?每个人的朋友中最好有律师、医生、老师有备无患——我也的确是有。除了自己的身体,家人的健康也很重要,我个人有个好习惯:看到好的内容,会分享给我妹妹也看一下。不过我看微信运动里,她每天的运动量倒是比我大多了,经常都是两三万的步数,对这点,我既放心,也佩服。一家人好,朋友们也好,才是真的好。祝愿大家健健康康、平安无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才能更好地安度时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