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现在做了家长,孩子上了学,回想起这句话,真是个坑,如果哪位家长信了,没准把孩子耽误了。
01
前两个月,为了孩子学习的事情,我约了一个当老师的朋友吃饭。去办公室找她的时候,正好逢上她在和学生家长谈话。
孩子小学四年级,上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拉着同桌一起讲话,作业也不认真完成,要么忘记做,要么错误一大堆。
朋友希望家长多花一些时间在孩子身上,配合学校一起对孩子好好教育。
家长对老师态度很尊重,也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很头疼,承诺要加强管教,但末了加了一句:“老师,这孩子调皮是调皮,但还是挺聪明的,就是没好好学,麻烦老师还是多费费心。”
家长走了以后,朋友叹了口气:
“现在还有家长拿聪不聪明来说事儿,说明家庭教育很成问题,真正的聪明人都知道努力,不努力的都是假聪明。”
就说聪明,现在孩子生活的条件都不错,营养好,大多都挺聪明的,一个班里孩子们的智商都差别不大。
但孩子之间的差距怎么来的?
学习好的孩子不外乎是有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持之以恒勤奋的学习,然后得到了应得的成绩。
这种日复一日的付出,不是某些家长在想象里,靠孩子聪明一下子就能赶上的。
02
如果家长自身认同这句话,就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知:聪明是最重要的,只要聪明,那么认真一点就能比别人强。
实际上,聪明只是一种优势,不伴随着努力认真的习惯,那么任何目标都难以达到。
而认真努力的习惯一定是后天好好培养才有的,家长和孩子都轻视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就培养不出来了,聪明也就失去了价值。
如果孩子过分重视聪明,只会产生固定思维模式。因为聪明这种是人为无法控制的,假设孩子遇到难一点的事情,一点困难,就非常容易质疑自己,是不是根本不聪明。
还有的孩子,为了保持聪明的形象,故意不去学习,也不愿意去做困难的事情。
自己给自己洗脑造成一种“我很聪明,我只是不学而已,我要是真的学了,比他们都强。”的感觉。而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03
人的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孩子,年幼的孩子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很客观,孩子就会逐渐往正确的轨道靠拢。
比方说,孩子考试考的不错,家长可以跟孩子说:“都是因为你之前很认真,很努力的学习和复习,所以才有这次的好结果。”
聪明的天分不可控,但是努力和认真都是孩子自己可以控制的。如果家长经常灌输孩子这种观念,孩子就会记得努力和认真很重要。
如果孩子练完一首曲子,弹的不错,也可以这么说:“真不错啊,而且我发现你之前弹错的地方都已经改正了,多亏你每天这么坚持、认真的练习。”
坚持也是孩子可以控制的,孩子就会知道坚持和努力,就会从不好到好。
这样,在孩子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也不会质疑自己,更不会自暴自弃,只会觉得这次不行,那下次再更努力、仔细、认真的试试吧。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缺少家长的关注和帮助,而家人客观对待孩子的问题,真诚的去鼓励,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从而调整学习的心态。
04
兔子和乌龟赛跑,自然是兔子在跑步上更有天分,乌龟是被嘲笑的那个。但兔子有天分却不认真努力,最终败给了不如自己有天分,却一步一步努力向前的乌龟。
聪明,并不是一件能够决定最终结果的因素,何况大部分孩子聪明程度也达不到天才那种。
成绩好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都是足够努力,专注力强,有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基本上都不具备以上特点,家长不应一味的沉浸和纠结孩子聪明与否的事情上,而要理智和客观的面对。
帮孩子找出问题所在,及时的和孩子沟通,陪伴孩子,鼓励孩子,有效的去引导孩子,哪怕从头一点一点的建立起好的学习习惯。
不要因为家长的碍于面子,而让孩子沉浸在“很聪明,只是没认真而已”中。
就像那只睡觉的兔子,别的孩子已经踏踏实实的努力向前,拉开很远的距离了,他还依然做着只要我稍微认真就能随时超过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