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我穿上冲锋衣到外面去散步。走到大街上,就是我这一身,也感到有一丝凉意,这里的气温已经达到了零下二度。我手拿着手机导航,想去南湖公园,一小会儿就要换换手,感觉冻得手疼。大街上散步的人并不多,都穿着棉衣,戴着手套和口罩。
到了南湖公园的大坝上,步行和跑步的人多了起来。阳光下的湖面和树林颜色愈发浓艳,我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就原路返回。回到住处,一看距离吃早饭的时间还早,就步行到东北师大校园里转了转。清晨的阳光很柔和,照在松树、落叶、绿地上,形成了强烈的色差对比效果,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绚丽色彩。这一切,在我们老家,是很难看到的现象。我很兴奋地拍下了一组照片,感到一身汗津津的,才兴冲冲地回到住处吃饭。
吃过饭,我们乘车去吉大附中慧谷学校参观(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我换上了西装,尽管上车的时候感到冷风嗖嗖,坐到车上反倒感觉比较热了。在学校里参观,听了一节课,以及下午在报告厅里听报告,都一直感到很温暖。晚上,我们再次集合,排着队去吃饭,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晚饭后,再次散步,一直到浑身是汗,才返回住处。其实,这里的气温并没有我们原来想得那么厉害,只不过昼夜温差要明显大得多。人的适应性是极强的,只是我们有时候自己不愿意改变而已。只要我们有一颗平和的心,适应环境其实非常简单。为什么一点点变化,就让我们感到不舒服呢?这往往是,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过度恐惧,放大了我们的心理反应,人为地加大了对细小变化的感知程度。我们不少同事,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就穿上了厚厚的衣服,结果在火车上只好再脱掉。这里的确比家里要冷很多,但是一旦活动起来,或者是在室内,则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由此我想到,当今不少中国人过得不太幸福,有不少抱怨,并不是现实生活有多悲惨,大多是对于未来生活的无厘头的担心,对于未知社会老是有一种恐惧心理,过分紧张的心态,让我们丧失了感受生活幸福的能力。特别是网络的发达,让大家很快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是遇到不良信息时,更是凭空加大了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冷静思考事情的真相增加了不少难度。比如,一个教师出问题了,并不一定说明整个教师队伍都有问题。一个教师出事了,也未必说明所有教师都是水深火热。一个孩子的教育成功,并不说明这个方法一定能适用于所有的孩子;一个孩子的教育出问题了,也未必就说明某种做法就是一定是错误的。个案就是一个特殊的案例,不一定具有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用到某个孩子身上,也只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习惯于照搬和套用的,其结果大多是事与愿违,甚至是悲剧。